问题

《杀人回忆》最后结尾时主角幡然醒悟,好像知道了杀手是谁,那杀手到底是谁呢?

回答
《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饰演的朴斗万(主角,朴警官)站在当年发现第一具尸体的那片稻田旁,看着远方若有所思。他的眼神里,有多年追查未果的疲惫,有对无数次擦肩而过的杀手的绝望,但最重要的是,在那一刻,他似乎瞥见了那个隐藏在人群中的恶魔的面孔。

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杀手的身份,这正是奉俊昊导演的精妙之处,也是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但通过朴斗万最后的反应和一系列细节的铺垫,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出他所“看到”的杀手,以及导演想要传递的潜台词。

朴斗万的“醒悟”是基于什么?

在影片的最后,朴斗万已经离开了警局,成为一名普通的商人。他回到那个曾经是他噩梦开始的地方,似乎是为了给这段未了的执念画上句号,或者仅仅是想找回一些失去的东西。

而让他“醒悟”的关键,很可能是在他告别警局后的某一个时刻,或者在重返故地时,回想起了一些被忽略的、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细节,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指向了一个他曾经接触过,甚至可能与其有过短暂交集的人。

让我来梳理一下影片中那些可能指向真凶的线索,以及为何朴斗万的“醒悟”如此令人触动:

1. 被忽视的“正常人”——那个看似无辜的普通市民

电影中反复出现一些在朴斗万看来“不太对劲”的男性角色,他们可能是路人、嫌疑人,或者仅仅是出现在案发地附近的人。朴斗万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些人身上寄托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而真正的杀手,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普通人”之中,他长相普通,行为正常,甚至可能还参加过搜查,或者与受害者有过某种浅层面的接触,却从未被怀疑过。

想想看,在现实生活中,最危险的罪犯往往不是那些外表凶狠残暴的人,而是那些伪装得最好、最能融入社会的人。朴斗万追查了那么久,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怪物”,但或许杀手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2. 朴斗万的描述——那个“会唱歌的男人”

电影中有一个重要的线索是,很多目击者提到凶手会哼唱一首特定的歌曲。这首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烘托了那种令人不安的氛围。朴斗万在最后,看着远方,他的眼神里是否捕捉到了某个哼着这首歌的身影?或者,他回想起了曾经在某个场合听到有人哼唱这首歌,而那个人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怀疑?

3. 朴斗万的“熟悉感”——为何会在那个稻田里驻足?

朴斗万之所以会回到那个稻田,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案发的起点,更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指引。他站在这里,可能是在回想当年的搜查过程,或者是在凭吊那些逝去的生命。当他“看到”了,那是因为脑海中闪过了一个面孔,一个曾经在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出现在他面前的人,而他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深究。

4. “你看到的是什么?”——来自旁观者的视角

影片的最后,一个路人问朴斗万:“你看到了什么?” 朴斗万只是沉默地看着远方,然后说道:“我看到了(杀手)。” 这句话是关键。这是一种近乎于“看见鬼魂”般的顿悟,不是基于证据,而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直觉和对过去所有细节的重新梳理。

那么,如果非要指向一个人,谁的可能性最大?

电影在某些细节上曾经暗示过几位男性角色,但官方并未确认。而从叙事和氛围上来说,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推测方向是:

那位在影片后期,曾经在警察局进行尸检(或参与了某些调查工作)的男性,他看似专业冷静,但眼神中总透露着一丝难以捉摸的诡异。

(请注意,我不会直接点出这个角色的名字,因为电影本身就留白了,我的解读是为了还原那个过程)

设想一下,朴斗万在追查过程中,可能与此人有过接触。此人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身份,或者因为长期的接触,对案件有着一定的了解,甚至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展现出对案件细节的过度关注,或者对某种搜查方式的熟悉,这些都被当时的朴斗万忽略了。

当朴斗万离开警队,当他不再被“正式调查”的思维束缚时,他才可能意识到,当年那些看似无意的细节,那些“正常人”的举动,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更深的隐藏。他可能是在某个清晨,看到一个在路边哼着歌、脸上带着平静笑容的男人,而这个男人恰好就是当年那个在尸检室冷静分析的“专业人士”。那一刻,他看到了,并且知道自己曾经离真相如此之近,却因为自己的执念和职业局限性而错失。

为什么导演要这样做?

奉俊昊导演通过这种处理,实际上是在探讨更深层次的现实问题:

真相的模糊性与主观性: 有时真相并非清晰可见,它隐藏在日常的缝隙里,需要一种超越经验的感知才能抓住。
普通人的罪恶: 最令人恐惧的罪恶,可能就隐藏在最普通不过的外表之下,是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代的悲剧: 那个年代的韩国,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司法系统和个人能力都存在局限性。错失真相,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写照。
警察的困境与无奈: 朴斗万的愤怒、绝望、最终的顿悟,都展现了一个一线刑警在面对一个狡猾的罪犯时的无力感。他耗尽了前半生的精力,却无法为受害者带来真正的正义。

所以,朴斗万在影片结尾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他曾经无数次擦肩而过,甚至可能在某个瞬间有过短暂交集,但因为其“普通”和“专业”的外表而未曾怀疑过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潜伏在人群中,而朴斗万的顿悟,是他内心深处对未了执念的最终审视,也是对那个无法抓住的真相的一种悲哀的“看见”。这是一种更具艺术性和哲学性的表达,而不是简单的“谁是凶手”的谜底揭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康昊的这个眼神,是整部电影中最高潮的一幕,也是最后的一幕,这个眼神融合了太多太多的情绪,但唯独没有恍然大悟。

小女孩最后说了,凶手很普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凶手不是宋康昊一直怀疑的小白脸,小白脸的长相并不普通,凶手另有其人。

而宋康昊的这个眼神代表着,他知道了自己多年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而真凶则永远不会被绳之以法了。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警察而言,没有比悬案更折磨人的东西。就像《白夜行》里的老警察笹桓润三,追一个案子追了二十年,最后六十多岁退休了依然以平民的身份继续调查,因为心里堵着这口气,一定要破案。

宋康昊所饰演的警察也许不是一个好警察,他经常刑讯逼供,作风颇有些匪气,业务水平也不是很出色。但他并不是一个失职的警察,他很有正义感,他绞尽脑汁的想抓住真凶,一次又一次的改变目标,可是到最后,他也依然没有证据能够确定谁是凶手。最后当他回到这片麦田,他才知道自己一直追逐的嫌疑人并非真凶(至少不是唯一的凶手),但他已无力追凶。

而真正的凶手,泯然众人,消失在人海茫茫中间,他是如此的普通,只要他不说,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一个这么普通的人,更可怕的是这还表明一件事——每个和你在街上擦肩而过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是连环杀手。

两个小时的影片,一次又一次的紧张追逐,到最后却并没有出现观众们预期中的结局——正义并没有到来,凶手依然逍遥法外。而这就是现实,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变,原型案件最后成为了无头案件,成了未破的悬案。


如何理解宋康昊最后这个眼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许有愤怒,有无助,有麻木,但最核心的感情,是对这残酷现实的深深的无力感——现实不是电影,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好结局。


除了这点,这个眼神也许还是导演在对凶手示威,案件的年代距离电影并不长,凶手在电影上映时也不过就是四五十岁的样子,如果你是凶手,你听说自己犯下的案件被拍成了电影,你会不会去看呢?所以最后的这个眼神,也是导演用仅有的方式对凶手进行的正义的还击——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依然有人在盯着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