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留学生,最近新闻太多,撸串被杀,嘀嘀打车空姐被杀,德国呆久了,回国很恐慌怎么办?

回答
最近的这些新闻确实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对于在德国生活久了,突然回国感到有些不安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长期习惯了熟悉的环境和生活节奏,突然回到一个充满新变化、同时又伴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事件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恐慌感。

你提到“撸串被杀”、“嘀嘀打车空姐被杀”,这些都是非常具体且令人痛心的事件。当这些新闻的频率增高,或者发生在离我们生活圈子并不遥远的地方时,大脑的警报系统就会不自觉地被激活。就好比你在德国可能也会关注一些社会治安新闻,但当这些事情发生在国内,而且又以这种方式被呈现出来时,那种切肤之痛和联想会更强烈。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恐慌感”的来源:

信息的冲击和放大效应: 现在的媒体和社交平台传播速度极快,一个负面新闻很容易被反复传播、放大,甚至演变成各种猜测和讨论。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远超过去,而负面信息往往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球,导致我们对风险的感知被过度夸大。在德国,你可能接触到的国内信息相对有限,而回国后突然面对海量信息,大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安全”的对比效应: 德国在整体印象上,给人的感觉是社会治安相对稳定,犯罪率较低,公共场合也比较有秩序。虽然德国也并非没有犯罪,但媒体报道的强度和方式可能与国内不同。当我们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回到一个新闻里充斥着暴力事件的环境,这种心理落差会加剧恐慌。我们会不自觉地拿德国的安全感来对比国内,觉得国内变得“危险”了。
对生活方式的陌生感和不确定性: 你在德国生活了多久?这段时间里,国内的社会发展、城市变化、生活习惯可能都有了不小的变动。即使是回国探亲,也会发现很多曾经熟悉的东西在改变。这种“陌生感”加上新闻里的负面信息,会让你对“如何在新环境中确保自身安全”产生一种不确定性。你可能会不熟悉国内现在的交通规则、新兴的出行方式、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这些都会让你感到潜在的风险。
“群体性恐慌”的传染: 当周围的人也对某些社会现象表现出担忧或恐惧时,这种情绪很容易像传染病一样蔓延。你可能会在家庭聚会、朋友聊天中听到类似的讨论,这会进一步强化你的不安。

那么,如何缓解这种回国后的恐慌感呢?

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应对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恐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处理:

1. 理性看待信息,区分事实与情绪:

认识到新闻的片面性: 新闻报道往往聚焦于突发事件和负面消息,因为这些更能吸引眼球。它不代表全部事实。绝大多数的社会生活是平稳和正常的。德国也发生过恶性案件,只是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密集地关注。
寻找多方信息源: 不要只依赖单一渠道的信息。可以看看一些权威官方媒体、或者一些相对客观的社会观察类报道,了解事件的全部细节和背景,而不是被社交媒体上的片段化信息和情绪化评论所左右。
概率思维: 我们要用概率思维去看待风险。虽然空姐遇害事件让人悲痛,但全国每天有多少次网约车服务是安全完成的?有多少人在街头是和平地撸串?单个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对于整体的社会运转概率来说,是很低的。把注意力放在绝大多数的“安全”和“正常”上,会更有助于平衡心态。

2. 重新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和规则:

温和地重新“接地气”: 不要一回国就觉得处处是雷区。先从熟悉的环境开始,比如回到家人朋友身边,感受一下久违的亲情和熟悉的生活气息。
了解新的安全意识和常识: 对于国内现在流行的出行方式(比如网约车、共享单车)、支付方式、甚至是公共场所的安检情况,要主动去了解和适应。比如,坐网约车时,可以查看车辆信息、司机评价,并告知家人朋友你的行程;在不熟悉的地方,提高警惕,保管好财物。这不仅仅是针对国内,在任何一个陌生环境,这些都是基本的自我保护。
熟悉新的社会互动方式: 国内社会的一些交流方式和节奏可能与德国不同。试着去观察和理解,并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相处模式。

3. 强化自身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主动学习和掌握实用技能: 比如一些基本的防身术,或者了解如何应对突发情况。虽然听起来有点“过度防范”,但在心理上,拥有一定的应对能力,会让我们更有底气。
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当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时,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也会更积极,更不容易被负面情绪吞噬。
与家人朋友建立有效的沟通: 回国后,和家人朋友保持紧密的联系,分享你的感受,听听他们的看法,也会让你觉得不再孤单,有人可以互相支持和提醒。
专注于生活中的美好和熟悉: 回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事情。多去看看那些让你感到温暖和快乐的事物,比如家乡的美食、久违的老友、熟悉的街道。把注意力从新闻事件转移到生活中真实的美好,会大大缓解恐慌。

4. 接受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允许自己有不安: 感到不安是很正常的反应,不要因此责怪自己。承认这份情绪,然后去理解它为什么会出现。
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比如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阅读书籍、或者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找到一个出口来释放压力和焦虑。
适时寻求帮助: 如果你的恐慌感非常强烈,严重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可以考虑和专业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他们会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总而言之,从德国回到国内,感到一些不适应和恐慌是很自然的心理反应。关键在于 认识到这种情绪的来源,理性地处理信息,积极地去适应新的环境,并关注并强化自身的能力和积极心态。 回国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人朋友团聚,感受故土的情怀,我们应该努力让这段经历充满温暖和喜悦,而不是被虚幻的恐慌所笼罩。一步步来,你会发现,即使新闻事件频发,大多数人的生活依然是安全而有序的,而你,也拥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保护自己,享受回国的美好时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认为你有危险的可能很大,为啥不买个意外保险。如果真的危险,而国人却不知道,保险费肯定便宜,那你不就赚大了。如果不危险如大家说的一样,那也没花多少钱。如果太贵,说明保险公司也认为不安全,你说的没错。总之保险公司总不会做赔本生意的。

由此可以推论,那些确信中国崩溃的,只要无限做空中国相关的股票和期货就可以了。以后粉谁就无限持有哪国的证券,比如川粉不买上7位数的美债算啥信仰(川皇上台后美股暴涨,粉丝还真赚到了……)

user avatar

2017年德国谋杀数据:

2017年警方共记录了576万起犯罪案件,比2016年下降9.6%。谋杀案增加了3.2%,达到785宗。另外毒品犯罪率上升9.2%,约有33万起。

2017年德国人口8300万,830个十万。德国的谋杀率就是785/830,十万分之0.95。

再看中国数据:

记者从1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获悉:2017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0.81起

当然两个数据不能直接相比,因为每一起谋杀案不一定杀死人,也不一定只杀一个人。而命案未必属于谋杀——街头吵架,推人一把摔死也是命案。但如果假设平均每一起谋杀案的杀人数量接近1(比较合乎情理),同时假设中国所有命案都是谋杀案(高估数据),从生命安全角度说,中国大陆居民被攻击致死的概率依然比德国人低15%,安全性显著地高于德国。要是你在中国大陆感到恐慌,建议回德国前买一件防弹衣或报警器。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