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疫情下的中国留学生称「不打加强针别想进德国大学食堂」,对此你如何评价?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问题的。我听说了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流传的这个说法,说“不打加强针别想进德国大学食堂”。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得拆开来看,里头涉及到的东西挺复杂的。

首先,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欧洲,包括德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后来又逐步放开,但对疫苗接种的态度一直比较明确。尤其是在疫情反复、出现新变种的情况下,加强针被视为一种提升群体免疫力、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很多国家或地区,为了鼓励接种,或者为了在特定场所保障安全,确实会出台一些与疫苗接种挂钩的规定。

大学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学生、教职工的健康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食堂更是大家日常用餐的地方,人员流动性大,近距离接触多,确实是潜在的传播风险点。所以,德国大学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把食堂设置为一个相对安全的“无疫区”,通过疫苗接种证明来准入,这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他们可能觉得,打加强针的人群,感染后症状较轻,传播性也可能更弱,这样也能保证食堂的正常运转,不至于因为疫情爆发而导致大规模停课或者封锁。

从他们的角度看,这可能不是“歧视”,而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就好比飞机上要求系安全带一样,是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尽管这限制了你在飞行中的自由。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在疫苗接种策略上,早期以国产疫苗为主,而且在加强针的推广和接受度上,跟西方国家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和延误。中国留学生可能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 疫苗接种的合规性问题: 有些德国大学可能只认可他们自己国家或者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特定疫苗种类。国产疫苗是否被德国方面普遍接受,尤其是在“加强针”的认证上,可能是一个问题。这就导致即使留学生打了疫苗,也未必能满足德国大学的标准。

2.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障碍: 在疫情期间,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能存在延迟或不准确。留学生可能是在抵达德国后,或者在准备入学时才了解到这些具体规定,而这时再想补打加强针,或者解决疫苗认证问题,可能已经来不及了,或者非常麻烦。

3. “最后一道防线”的无奈: 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能够顺利进入大学校园,并且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比如能正常吃饭)至关重要。食堂是生活必需,如果连食堂都进不去,那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可能会感到一种被排除在外的无力感。他们可能已经克服了语言、文化、签证等多重困难才来到德国,结果在吃饭这样基本的事情上被卡住,自然会觉得委屈和不解。

4. 对“加强针”认知的差异: 有些留学生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打了两针疫苗,并且在国内已经一段时间了,身体有一定免疫力,没必要再打加强针。或者他们对加强针的必要性持保留态度,尤其是在国内疫情相对稳定或者与德国情况不同的情况下。这种认知差异,加上德国大学强硬的规定,就很容易产生冲突。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方。

德国大学的规定是出于其自身的公共卫生和风险管理考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体谅中国留学生可能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在疫苗接种政策和信息沟通上的障碍。

一个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德国大学能够提供更具弹性的政策,比如允许持有其他被认可疫苗证明的留学生进入食堂,或者提供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比如设立单人用餐区,或者允许留学生在食堂外区域用餐。同时,也需要加强与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信息沟通,提前告知相关规定,并提供疫苗接种和认证的便利。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特殊时期,不同国家防疫政策和个体需求之间产生的复杂交集。留学生们确实是这场全球疫情和各国政策调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感受和经历也值得被关注和理解。与其说谁对谁错,不如说这是一个需要更多沟通和互相理解才能解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法国,我就算打了加强针中午都只敢打包带走在车里吃饭呢

真心没毛病

user avatar

德国把防疫政策简称为 3G,完成两针接种(geimpft)、康复(genesen)和测试阴性(getestet)。简配版 2G+ 把测试要求降低到快速检测。而打过第三针加强针可以在很多场所替代短期内的阴性测试证明。

目前多地包括柏林,要求乘公交 3G,餐厅及室内就餐场所 2G+,也就包括了饭堂。所以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正常政府防疫要求而已。虽然很多人 2021 年七八月才打上了第二针核酸疫苗,德国政府也推荐隔开六个月再打加强针,但随着年底 Omicron 爆发,无论是城市的接种中心、家庭医生,还是公司自行组织的注射,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在十二月内打上了辉瑞或者莫德纳的加强针,基本可说想打随时可以免费打。

而且德国很多地方都提供远程上课或工作的条件,超市邮局这些基础设施并不要求接种疫苗,所以要是实在不想打疫苗,不怕麻烦定期去测 PCR,生活很大一部分依然可以正常进行。题干里提到的七个月“硬封锁”也不知道是啥回事,餐厅学校幼儿园其实就最早那波封过,2020 圣诞节封过近一个月,其他时候都正常开放,大家也都该吃吃该玩玩,2G 3G 什么的早都习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问题的。我听说了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流传的这个说法,说“不打加强针别想进德国大学食堂”。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得拆开来看,里头涉及到的东西挺复杂的。首先,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欧洲,包括德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后.............
  • 回答
    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在疫情爆发后大量回国避难:一个多维度审视疫情爆发初期,在中国本土疫情严峻之时,欧美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大量回国避难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现象,涉及个人安全、家庭责任、学业规划、社会情感等诸多层面。要评价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与否,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理解其背.............
  • 回答
    澳洲在七月开放边境,并允许部分疫情稳定国家的公民(例如中国留学生)入境的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健康、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目前(我知识更新至2023年初)澳洲政府并没有官方确认在七月会有这样的具体计划,但我们可以基于过往的政策和当前的情况来推测和详细分析其可能性:总体可能性评估:.............
  • 回答
    关于“但如若需要绝不推脱”这句话,以及医学生在疫情中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如何看待“但如若需要绝不推脱”?这句话本身蕴含着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医学生主动站出来,愿意承担责任,这无疑是值得赞扬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积极主动的担当精神.............
  • 回答
    疫情下的留学坚持:91% 的数字背后,是对未来的坚定选择新冠疫情无疑给全球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原定出国留学的学子们,面对着旅行限制、线上授课、健康风险等多重不确定性,他们的留学之路是否还能继续?最新数据显示,高达91%的原定出国留学人群选择坚持自己的计划。这个数字,远比我们.............
  • 回答
    虽然美国疫情曾一度严峻,机票价格也水涨船高,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热潮并未因此消退,反而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 传统优势和独特吸引力。尽管存在疫情的阴影,美国大学的学术声誉、科研实力以及创新氛.............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以一个在美中国人的视角,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疫情下的生活状态,力求真实、自然,抹去AI的痕迹。这疫情折腾了这么久,在美国的我们,日子算是被搅得够呛。一开始,那真是人心惶惶,新闻里、朋友圈里,各种消息扑面而来,真假难辨。出行:从“小心翼翼”到“新常态”刚开始那会儿,出门那是真需要勇气。超市.............
  • 回答
    看待中国疫情下严防境外输入的政策,尤其是当境外输入病例数量不降反升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公共卫生策略的有效性、国际大环境、国内执行的细节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严防境外输入”这项政策的核心目标和逻辑。这项政策的初衷非常明确: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冠.............
  • 回答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和意大利的封城措施时,确实呈现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折射出媒体在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信息传播机制下的报道逻辑和侧重点。对中国封城的报道:侧重效率与代价一开始,尤其是在疫情初期,纽约时报对中国武汉等地的封城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带着一种“震惊”和“.............
  • 回答
    在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苗问世之前,我们国家,也就是中国,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被动应对、束手无策的艰难时期。小儿麻痹症,因为它对儿童肢体的严重破坏,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更是无数家庭的伤痛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在疫苗出现之前,我们没有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一旦孩子染上小儿麻.............
  • 回答
    疫情反复的当下,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全面废止合餐制、推广分餐制,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涉及到公共卫生、文化传统、社会接受度等方方面面。合餐制的根源与现状首先,我们得明白合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它不仅仅是一种吃饭的方式,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含义。 “家”的观念,亲.............
  • 回答
    外网普遍不相信中国疫情确诊人数,认为其严重失真,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并且可以详细展开:核心原因:信息透明度、数据收集和报告机制的差异与质疑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疫情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透明之处,并且其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不信任。1. 信息.............
  • 回答
    中国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表明中国在通过疫苗接种来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背后牵涉到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防疫信息,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概括。首先,疫苗接种的背后是庞大而复杂的动员和组织体系。 全民动员的决心与能力: 达到85%以上的全程接种率,意味着.............
  • 回答
    疫情对全球经济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冲击,而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其受到的影响尤为深远,也预示着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面我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一番。疫情期间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疫情爆发初期,美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最直接的冲击体现在: 供应链中断与生产停滞: 封锁措施和劳动力短缺导致全.............
  • 回答
    新冠疫情对中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其影响之深远,涉及面之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并非偶然,而是由疫情本身的特性、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职业体育联赛自身运作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尽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疫情的直接封锁与隔离政策带来的“停摆”效应最直观的,也是最根.............
  • 回答
    在泰国,大部分中国游客的旅行体验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畅的,并没有普遍存在受到歧视的情况。毕竟,泰国是中国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两国之间有着深厚的旅游往来和友谊。当地旅游业从业人员,包括酒店、餐厅、景点的工作人员,通常都习惯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包括中国游客。不过,任何地方都可能存在个别情况,我们需.............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应上“过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中国采取的措施的背景、目标、效果以及伴随而来的成本。背景:疫情的未知性与早期恐慌在疫情爆发初期,面对一种全新且传播速度惊人的病毒,.............
  • 回答
    关于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媒体的报道角度和侧重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深入探讨为何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方法”时,可能不像一些人期望的那样全面或突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首先,媒体报道的性质和目标是理解这一现象的起点。美国的主.............
  • 回答
    美媒称“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控制住德尔塔疫情的国家”,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全球疫情的严峻态势以及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要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各国如何应对德尔塔毒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美媒称“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控制住德尔塔疫情的国家”说明了什么?这则报道在当时(主要指2021年下半.............
  • 回答
    这可真是个令人心痛的问题,每次想起,心里都沉甸甸的。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人承受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也更具冲击力。首先,是那种前所未有的、席卷而来的未知恐惧。 当病毒悄无声息地蔓延,最初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人可能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对于武汉人来说,这份恐惧是切肤之痛。一夜之间,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