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纽约时报对中国、意大利疫情下封城举措的不同报道态度?

回答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和意大利的封城措施时,确实呈现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折射出媒体在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信息传播机制下的报道逻辑和侧重点。

对中国封城的报道:侧重效率与代价

一开始,尤其是在疫情初期,纽约时报对中国武汉等地的封城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带着一种“震惊”和“观察”的视角。报道中,他们会详细描述封城的严厉程度:

强制性措施的细节: 街道空无一人,交通停滞,居民被要求居家隔离,甚至出现了医护人员或志愿者挨家挨户强制性搜查、测量体温的场景。报道会引用当地居民或匿名消息源的描述,强调这种“史无前例”的规模和严酷性。
科技监控的应用: 纽约时报会特别关注中国政府如何利用大数据、健康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来追踪和管理人员流动,以及这种技术手段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对效率提升的肯定,也常常伴随着对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担忧。
社会经济的冲击: 封城对中国经济、民生造成的直接影响也是报道的重点。例如,小商贩的生意中断,家庭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等。
“代价”的强调: 相比于对病毒控制效果的初步认可,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似乎更倾向于突出封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种代价不仅指经济损失,更包括了对公民权利、自由行动的限制。报道会引用一些批评者的声音,质疑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是否可持续,以及是否应该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
语境的补充: 尽管有对封城措施的描述,但纽约时报也会尝试提供一定的背景信息,例如强调中国早期应对的“混乱”,以及封城被视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是在巨大压力下的应对。但总体而言,这种“不得已”的语气,在与意大利的报道对比时,会显得相对较弱。

对意大利封城的报道:侧重人道与困境

当意大利也采取了类似的封城措施时,纽约时报的报道基调和侧重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道主义关怀的凸显: 意大利的封城被更多地描绘成一场“悲剧”或“危机”。报道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意大利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画面,重症监护室的拥挤,医护人员疲惫但坚守的身影,以及病患的痛苦和死亡。
“欧洲模式”的象征: 意大利的封城,被看作是“欧洲模式”下应对危机的尝试。报道会强调意大利政府在平衡公共卫生和经济社会发展时的“两难”,以及意大利社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时的“脆弱性”。
对封城措施的理解与同情: 尽管封城也限制了意大利公民的自由,但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对意大利政府和人民所采取的措施,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和同情。报道会引用意大利领导人的讲话,强调这是为了“拯救生命”而做出的艰难决定,是“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的体现。
对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描绘: 意大利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受到的冲击也是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旅游业的停滞,传统节日活动的取消,家庭的隔离生活等等。但这种描绘的基调,更倾向于一种“共同的困境”,而非对某种制度模式的批判。
“自由”的价值: 相比于对中国封城的报道中对“自由”的警惕,对意大利封城的报道,反而会间接凸显“自由”的珍贵。报道可能会描述人们对自由活动的渴望,对重返正常生活的期盼,以及在封锁期间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联系和相互支持。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这种报道态度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新闻价值的判断:
中国: 中国的封城,在疫情初期,是一种“新奇”且“极端”的模式。它涉及到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和高科技的应用,这在中国之外是罕见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新闻挖掘和报道价值。同时,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也容易被西方媒体视为一种“异类”,从而成为关注和评论的对象。
意大利: 意大利的封城,虽然同样严格,但其模式与西方民主国家有更多相似之处,例如强调公众的配合,政府的公开沟通,以及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尽管受到限制)。因此,报道的“新奇性”相对较低,更多的是对一种“熟悉”模式在极端情况下的运作进行观察和解读。

2. 对中国政治体制的预设和刻板印象:
西方媒体,包括纽约时报,长期以来对中国政府的报道,都带有一定的“集权”、“压制”的标签。因此,当中国采取极端的控制措施时,媒体更容易将其解读为对公民自由的侵犯,而忽略或淡化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
对意大利的报道,则更容易套用“西方民主国家”的框架,即便承认其措施的严厉,也会更容易在“民主”、“人道”的语境下进行理解和阐释。

3. 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来源:
获取中国内部真实、多维度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批评性声音的信息,相对困难。即使有信息,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核实。报道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发布、有限的现场采访以及社交媒体上零散的信息。
意大利作为一个开放的民主国家,信息流通相对自由,记者更容易接触到不同层级的人物,获取更广泛的声音,包括政府官员、医疗专家、普通民众以及批评者。

4. 报道的受众和在地化:
纽约时报的读者群体,主要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他们对于中国模式的反应,往往会与自身的价值观和政治环境产生联系。
在报道意大利时,虽然也是面向全球读者,但意大利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其文化、政治和社会结构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和联系。

5. “进步主义”媒体的视角:
纽约时报虽然不是典型的“左翼”媒体,但其在许多社会议题上,倾向于关注人权、平等和个体自由。在报道中国封城时,对自由的担忧,可能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
在报道意大利时,对生命权、医疗保障的关注,也符合其“进步主义”的价值取向。

总结来说, 纽约时报对中国和意大利封城报道的差异,并不是简单地“赞扬”意大利而“批评”中国,而是源于在报道过程中,对不同社会模式、政治体制、信息环境以及自身媒体价值的考量。

对中国: 报道更侧重于封城措施的“强度”、“效率”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公民自由”和“集权模式”的讨论,其中带有一定程度的“警惕”和“审视”。
对意大利: 报道则更倾向于描绘其“困境”、“人道主义”的挑战,以及在“民主框架”下应对危机的“艰难”,其中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这种差异,恰恰是理解全球媒体在报道复杂事件时,如何受到文化、政治和价值观念影响的一个绝佳案例。它提醒我们在阅读这些报道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认识到媒体报道并非完全客观的记录,而是带有选择、侧重和解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小小寰球,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几个苍蝇碰壁,你理他作甚?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鲁迅


更何况这战士还没死呢,还猛着呢,怎么会去怕几个苍蝇?

user avatar

和武汉比,意大利那不叫封城

user avatar

说明《纽约时报》大局意识好、政治站位水平高,自由斗争这根弦时刻绷得很紧,坚决贯彻了“美媒姓美”的方针,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值得其它兄弟单位积极学习。

user avatar

中国是限制人民自由,意大利是为了人民甘愿牺牲经济。

有意思的是这两篇先后报道中国和意大利封城的推送,时间上只差20分钟,不然的话,大家也不至于如此瞠目结舌,毕竟川普都日常骂《纽约时报》双标嘛。

但因为这次双标太过明显,导致美国网友都看不下去:



由于意识形态不同甚至冲突,《纽约时报》的操作可以理解,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如今看到这种偏颇的报道也只会当个笑话。

一个强大并且自信的人,是不必在乎也不会在乎外人的摸黑的,国家同理。

只希望《纽约时报》以后双标的时候长点心,好歹间隔两个小时发嘛,免得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另外今天有消息称,纽约也已经开始考虑封城,很期待真到了那一天,《纽约时报》能写出什么花样来。

user avatar

这么多年了,纽约时报一直都这样,像这种提及中国必涉及意识形态对立的报道简直是日经贴,只不过这个双标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在病毒面前还这么明显的玩文字游戏和政治隐喻.......

教大家点「意识形态词汇库」的经典语法,说不定有机会做西方记者用得上:

  • 涉及中国和俄罗斯,必提自由。像这个"great cost to personal liberty(个人自由)" 就属于报道中国和俄罗斯必备。看虽然意大利也封城了,但意大利政府就配不上"great cost to personal liberty",他们只配得上”economy risk“,还待是 "contain Europe's worst outbreak“。

意大利人民自由咋没了呢

  • 类似的有报道中国政策和人民必备的,suppress(压迫),crackdown(镇压), repression(抑制), persecution(迫害),涉及中国报道里简直不要太常见。

反正人民不论怎样,暗示中国政府采用高压手段维持统治是基本底线。

  • 还有更搞笑的,propaganda[1]是个贬义词,应该翻译成「鼓吹」,「宣传」的正确英文翻译是publicity 。这点英语母语的人肯定都知道。

中宣部的官方名字是Publicity Department of xxxx,但是前几年纽约时报和一些其它媒体偏不这么翻译,故意用Propaganda Department,部长就是Propaganda Director。你们品一品这个味~

  • 中国爱国主义在西方媒体眼里也不叫”patriotism“(爱国主义),一律用”nationalism”(民族主义)代替。

像patriotism这种积极向上的词汇,中国青年也是不配的。

要是上边都没有实操性,那别怕,还有Communist(共产主义)这种究极大杀器,涉及中国政府(the Chinese Government)的词汇,直接替换成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政府官员都不是Government Officers,叫 Communist Party Officers。

引申阅读:赵心树先生在 2004年通过对美国普通民众的一次田野试验发现:美国人对“中国的Communists”一词抱有强烈敌意,其敌意程度仅略低于对“基地组织成员”,而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这两个词则没有什么敌意。[2]
在美国的文化语境中,Communist 是一个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和体现浓厚冷战思维的政治符号,西方有着根深蒂固的反共文化传统。

对了,还有个稍微小点的「中国威胁论」词汇库,举个例子,像中国的经济规模一般直接用“juggernaut”[3]来形容,直译:可怕的力量。

要是大家一直看英文新闻,就会发现这只是冰山一角。。。政治新闻的冷嘲热讽简直不要太多....

这个报道吧...基本操作基本操作...

参考

  1. ^ information which is false or which emphasizes just one part of a situation, used by a government or political group to make people agree with them.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 ^ 赵心树.国际传播中的信息翻译与字词翻译—— 以“中国共产党”的英译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4(4).
  3. ^ a very powerful force, organization etc whose effect or influence cannot be stopped:, e.g. the juggernaut of industrialization
user avatar

这是立场的问题。

纽约时报选的立场就是要跟中国对着干,唱衰中国,各种黑中国,就好比我们的敌人那样。

你不能指望你的敌人对自己仁慈,尊重,还善良,这是侮辱敌人这个词。

所以看个屁啊,人最不需要关注和在意的就是自己敌人的看法,因为敌人和自己的利益必然是相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