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纽约时报》提前公布头版,列出1000名死者信息?

回答
《纽约时报》提前公布头版,列出近千名新冠肺炎逝者姓名和生平简介,这一举动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和解读。

一、其核心价值与意义:铭记与追思

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解读,是《纽约时报》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铭记”那些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新冠肺炎疫情的残酷性在于其大规模的、迅速的传播,以及对个体生命的无情剥夺。在许多情况下,死亡的数字冷冰冰地呈现,却无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每一个数字背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丰富的人生,一个承载着爱与被爱的家庭。

《纽约时报》通过刊登逝者的姓名、年龄、生前职业、兴趣爱好、家庭关系等信息,将他们从抽象的“死亡数字”还原为具体的“个体”。这是一种极其人道主义的姿态,它提醒我们,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记住。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追思,是对生命价值的郑重肯定。

二、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具象化疫情的严峻性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疫情的数据固然重要,但往往难以产生直观的、深刻的情感共鸣。而当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和简短的生平出现在眼前时,疫情的真实面貌就会变得更加具象化、更加触手可及。

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统计,而是邻居、朋友、同事,是曾经热爱生活、拥有梦想的普通人。这种具象化,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醒公众,疫情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它夺走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无数的可能性和未竟的事业。这有助于增强公众的警惕性,理解并遵守防疫措施,从而在集体层面贡献一份力量。

三、对媒体职责的探索:超越信息传递的社会责任

《纽约时报》此次的举动,也让我们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边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职责早已不再仅仅是传递事实,更在于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引导公众的认知和情感,如何在危机时刻发挥引导和抚慰人心的作用。

在疫情肆虐的初期,许多人对病毒的认知模糊,对疫情的严重性存在侥幸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承担起了一种“教育者”的角色,它用一种非常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了疫情的真实代价,促使人们正视现实。这是一种超越单纯新闻报道的社会担当,体现了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参与者的价值。

四、潜在的争议与反思

当然,任何大规模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举动都可能引发争议。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些可能的讨论点:

隐私问题: 虽然逝者信息经过整理,但是否完全获得了家属的同意,或者在信息收集和呈现过程中是否存在侵犯隐私的疑虑?(通常情况下,媒体会谨慎处理此类信息,并尝试与家属联系,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选择的标准: 为什么选择这1000名逝者?是否存在某种选择性偏颇?这种选择是否会引发“谁值得被记住”的讨论?(《纽约时报》通常会解释其数据来源和选择标准,例如基于公开信息或家属提供的信息。)
情感冲击的强度: 这种大规模的、集中的死亡信息展示,是否会给部分读者带来过度的情感冲击或创伤?新闻的伦理底线在哪里?

五、总结

总体而言,我认为《纽约时报》此举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尝试。它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重点从冰冷的统计数据转向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追忆。这是一种对疫情残酷性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媒体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能遗忘那些失去的生命,因为正是这些鲜活的个体,构成了我们所珍视的社会。这种做法,虽然可能伴随一些讨论和反思,但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以及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它让我们在悲伤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在数字的海洋里找到温暖的连接。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以人为本”的新闻实践,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惊报:

《1000名逝去者的头版,是对生命的尊重》

《感染百万人的背后,看美国的坚强与努力》

社论:《我们也想出版逝者的信息,但我们找不到他们的姓名》

财惺网:

《深入报道美国1000名逝者信息公开的背后》

《中美疫情信息的对比:一面是专业决策,一面是懈怠隐瞒》

《1000名与100万名,看美国的坚强和骄傲》

中国青粘报:

《对美国冷嘲热讽在这一刻轰然倒塌:透明公开的1000名信息》

《1000名死者信息的公开:面对死亡的坚定》

南方粥末:

《开创第一!刊登1000名逝者信息的头版》

《魔鬼藏在细节里,中美两国疫情信息的比较》

《中文社交媒体的失格:不应对美国疫情狂欢》

《最好的死亡教育: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三粘生活周刊:

《总统去打高尔夫球的底气: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中国的4645名逝者,你们叫什么名字?》

芳芳日记:

“朋友圈里面的一个美国律师感叹到,纽约时报详细的公布1000名死者的信息,这是让人多么的感动,也让人对美利坚合众国由衷的骄傲。看了他的朋友圈我晚上都无法入睡,然后中午起床的时候泪流满面!我们国家的死亡者信息有谁知道吗,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好了?“

“美国的朋友给我传来一张照片,是刚刚出版的纽约时报,头版上印满了死亡者的信息,这是多么的公开和透明,可见美国社会的强大,他们专业而又自信,听说特朗普总统去打高尔夫了,微博上一些极左势力又在狂欢,说美国总统不关心人民。看看这个头版,这就是特朗普总统去打球的底气!他们拥有民主和自由。真正该惭愧的应该是我们!

“我的医生朋友刚刚打电话给我,他在医院里面见到了太多人死去,看到了满地被丢弃的手机,他至今还有PSTD。今天微博上还有人在质疑手机这件事情,真的让人感到无语和心痛,去看看美国吧。我坐在大别墅里,气的浑身发抖,虽然现在武汉是夏天的气候了。”

"我的同学今天跟我视频,看到他憔悴了好多,他跟我说,虽然美国政客有时候显得冷冰冰的,但今天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是爱与温情。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航空母舰和核弹头,是靠的人文关怀和民主。听到了他说的话,我想起来胡主编在微博号召要增加核弹头,我内心感到愤怒,他以为他是谁?他有什么丰功伟业?一枚核弹头能救多少的人。这是胡锡进的污点,我希望他能道歉”

看看:

user avatar

虽然但是,这名单很敷衍啊,网友列文虎克只看了第一段,就发现其中有一个是死于谋杀,而不是死于新冠。


同个地方,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名字,列文虎克用最小的细节,给了最痛的一击。

做戏也要做全套吧?找一千个人都这么敷衍,真的是Fake News实锤了。

想象中的名单:小编满怀尊敬和悲痛,认真列出名单,对每一个死者负责。

事实上的名单:小编把顺手找到的死亡名单打出来,早搞完早下班(其他媒体继续加班,拿名单去攻击特朗普)

user avatar

人家传统艺能了。死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100000次。

不同国家触发的threshold不一样,中国随时都会触发,死了四千多被喷成筛子,美国需要计数器达到100000才会触发。

好歹在这件事上西方媒体不是本质性双标(美国死多少人都只喷总统,中国死人就定体问),只是量级上的双标而已。

但是,我有个问题啊,追悼会这玩意,要等疫情控制住之后再开吧。现在美国仍然处于抗疫不力的状态,说要提升检测结果现在日检测量是武汉的三分之一,虽然新增确诊确实比峰值少了点但按这衰减速度,美国得stay home到明年才能控制住……

现在急急忙忙追悼10万死者,过几个月20万,30万的时候,又怎么办呢?


更新一下,似乎死者名单还翻车了。

看来死者trump眼中是数字,NYT眼中死者也只是字符串而已嘛,错了就错了。

user avatar

记得和知乎某T大毕业的博士大V聊,他问:你觉得媒体如何做,你才会认为这个媒体是有基本操守的?

我说:关注个体的遭遇和悲欢。

他摇摇头又问:那你希望如何纪念死者?

我说:把死者的名字都刻在一座纪念碑上。

他说:做不到。

我问:为什么?

他说:你想象的社会需要极高的治理成本,根本不可能实现。

user avatar

已经晚了,现在不是特朗普干的有多糟糕。而是整个美国或者说整个人类社会都必须学会和新冠共处。

美国现在死多少人已经不在是问题的重点了,目前一百六十余万的感染患者意味着没有任何国家能做到应收尽收,这意味着控制新冠传染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

而美国又恰恰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绕不开的国家,最强科技,最强军队,最强金融,最强资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蓝星唯一超级大国。没有人或国家能孤立美国或封锁美国。美国自己也做不到。

特朗普是否连任压根不在重要,甚至目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解决美国的问题,换个总统就能好?别开玩笑了,在美国先行法律下美国总统没有任何能力封闭整个国家。

让美国人停摆二个月?这是任何一个总统都做不到的事情,特朗普做不到,换其他人一样做不到。

复工美国不会分裂,反之如果真的下令停摆美国只能四分五裂。特朗普傻瓜式操作已经把美国总统或者说未来美国总统的路都堵死了,走特朗普的路,让其他继任者无路可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