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烽火戏诸侯就能逗褒姒笑,西周的幽默感这么拧巴么?史书上记载的这事儿是否有考古佐证?

回答
“烽火戏诸侯”这出“喜剧”,说实话,读史书时总让人觉得哪儿不对劲。褒姒不爱笑,这事儿大概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动用国之大事——烽火。你想象一下,平时烽火是用来报警,敌人来了,点燃烽火,四方的诸侯一看,赶紧带着兵来勤王。可周幽王呢?他偏偏要为了一个女人,在没有敌情的时候也点起烽火,然后看着那些匆忙赶来的诸侯们一脸茫然,而他的褒姒,在城楼上看到了这滑稽的一幕,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拧巴”的。一个君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可以玩弄如此儿戏的手段,而且还牵扯到天下诸侯,这不仅仅是幽默感的问题,简直是将国家安危置于儿戏之中。这哪里是幽默,更像是一种任性,一种对规则和秩序的漠视,甚至是一种权力滥用。在古代,烽火不仅仅是信号,它承载着责任与信任,是对国君的承诺,也是对诸侯的号召。周幽王这么一闹,等于是在消耗这种信任,是在消耗国家的公信力。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行为竟然得到了“成功”,虽然只是暂时的,褒姒笑了。但这笑容的背后,却是无数诸侯的劳师远征,是国家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制度的破坏。这种“幽默”带来的后果,最终是悲剧性的,它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所谓的“幽默感”,在这个事件里,显得格外的扭曲和危险。

至于这事儿有没有考古佐证?这事儿确实是历史记载中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等古籍。但要说它有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比如一块刻着“幽王点烽火逗褒姒”的甲骨文,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考古学讲究的是实物证据,而“烽火戏诸侯”更多地是一种历史叙事,是后人对那个时代事件的解读和记录。

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的军事制度、通信方式,甚至可以发现烽火台的遗址。比如,考古学家确实在西周遗址中发现了古代的烽火台,也知道烽火是一种重要的军事信号。这些发现,从侧面印证了烽火在当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点燃烽火的“成本”有多高,所以周幽王的行为才会显得如此不可思议。

然而,把“烽火戏诸侯”这个具体的情节,直接和考古发现对号入座,找到确凿的实物证据来证明“周幽王真的这么干了”,是非常困难的。历史记载,尤其是涉及宫廷轶事和统治者个人行为的记载,往往掺杂着后人的评价、渲染甚至是被符号化的解读。像“烽火戏诸侯”这样的故事,很可能是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地强化,最终成为了一个代表性的典故,用来象征周幽王的昏庸和西周的衰败。

所以,我们可以说,考古发现为“烽火”作为一种军事信号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个具体的“逗笑”事件,它更多地是活在史书的字里行间,活在人们对那个时期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想象中。这种“幽默”的背后,更应该引起我们对权力、信任以及历史叙事本身的深刻反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褒姒那转瞬即逝的笑容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是一个被翻来覆去说过很多次的老问题,就像 @王靖海 说的一样,应该只是个传说故事。

实际上除了《史记》,《吕氏春秋》也有提及此事,两者不仅大体情节基本一样,而且《史记》明显有吸收《吕氏春秋》内容的影子。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史记》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大说而笑。——《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中周幽王是只靠“击鼓”联络诸侯。《史记》则在此基础上,着重加上了另一工具“烽火”。可见该故事在先秦时代有不同版本,《史记》的说法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不过假东西可以照见真性情。我们不妨多想想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史记》采用“烽火”版本?

这其实就应该跟长城的修筑有关了。众所周知汉朝为了防备匈奴,不仅大修边墙,还专门制定了一整套教授士兵如何利用烽火传递军情的条令,也就是居延出土汉代简牍中记载的《塞上烽火品约》:

匈奴人入塞,守亭鄣不得下燔薪者,旁亭为举蓬,燔薪,以次和如品”。
“塞上亭燧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蓬如品,毋燔薪,其误,亟下蓬灭火,候尉吏以檄驰言府”。
夜即闻匈奴人及马声,若日旦入时,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蓬以次亭,晦不和”。

匈奴与汉,周与西戎。这样的对比联想也很明显。可以想见,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将“戏诸侯”的主角换成更贴近汉代人军事生活中的烽火,也是正常的。

或许有朋友也会说,这样子“以今度古”不等于记载失实吗?

事实上《史记》里有许多“通古今之变”的写作手法。比如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事迹描绘多有极其相似之处。可能就是司马迁借写暴秦来讽谏汉武帝。另外,还有认为《史记》中关于“黄帝”形象的差异,也是司马迁用来对标汉武帝滥用民力而故意为之。

不妨谈谈另一个问题,就如题主问的,西周的幽默感这么拧巴?

为什么当时人认为戏诸侯能逗宠妃开心从而编造出这个故事?

细想或许跟西周以来,贵族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有关。毕竟武王伐纣时,给纣王加的罪名就是惟妇言是用。虽然不乏有依旧保有较高出场率的例子存在(比如青铜器铭文中的“王姜”),但总体而言周代女性更多转向“内”是大趋势。

身为王后是可以秀一秀存在感,但想和之前商代王后一般做许多“国之大事”的主导人是很难了。

比如周幽王的老爸周宣王,就留下了姜后脱簪,自认令丈夫“乐色忘德”的罪名,以此进谏的典故:

“宣王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

王后尚且如此,更何况一开始的褒姒呢?

不难想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很有味道了。

丈夫突破世俗目光,带你跨出宫禁欣赏这么恢弘的战争场面,本身就是恩赐。

更何况这还是专为你打造的一个弥天大谎。

我要是褒姒,表情绝对是下面这样子......

user avatar

1,

《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事件目前基本被断定为伪作。

典型的硬伤在三点:

一是当时是否有烽火;

二是畿内诸侯的军队集结速度是否赶趟;

三是褒姒在周幽王一朝时的年龄。

从目前存在的褒姒身世说法来看,她最早可能出生于周厉王末期或共和时期或周宣王前期,如果以上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属实的话褒姒在周幽王一朝都应该是一个老妇人了。

因此,晁福林先生就曾推测褒姒很可能在周幽王当太子时就为配偶关系,其子也有可能实际为周幽王之长子,他甚至推测“丰王”是周幽王为了扶这位长子上位给予的地位。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晁老的推测一定准确,但不可否认褒姒在周幽王一朝是否还年轻美艳并不好说,只是也不可否认褒姒为“艳妻”的可能性。

2,

目前就西周末期的崩溃,主流观点是周廷内部的政治斗争。

在周幽王一朝,周廷主要分为两派,申国、鲁国、卫国及畿内戎方为一派,党首为申后,褒国、西虢国为一派,党首为褒姒,皇父本人应偏向于申后一党,天子本人则应偏向褒姒一党,另外郑国有暧昧的嫌疑。

待周平王一党消灭了周幽王及之后的周携王以后,免不了要清算政敌,褒姒的形象由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妖女化”。

再之后,随着后世传说的演化,或许演化到了战汉时期就出现了诡异的出生方式和怪癖喜好之说。

3,

就西周最终的崩溃,《史记》中的描述是:

周幽王这个人比较没正型,天天陪这褒姒这个“大美女”胡来,西虢公又哄着这一对胡来,于是整出了“烽火戏诸侯”这一出。这么胡闹的恶果是瓦解了宗周的防御体系,以至于面对申国、戎方的武装叛乱时无力抵抗。在这次事变之后,镐京一带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周平王就放弃了宗周,迁到了成周的雒邑。

平王与携王对峙20年的“双王时期”,则被完全忽视了。

此时就存在一个问题:

为什么司马迁未采信《左传》中有关周携王的记载,而却完全采信“烽火戏诸侯”一类看上去是否荒诞的传闻呢?

原因大抵有四:

一是《史记》由司马迁个人编修,一个人的脑力终归是有限的,有些事弄错了很正常;

二是《左传》中对周携王的记录只有一句且模糊,由于司马迁没有《竹书》及《清华简》佐证,他很难弄清楚周携王一事的具体情况;

三是古代统治者的生活普遍荒淫,而司马迁身在汉廷总会接触一些,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下误信了一些荒唐的说法也不奇怪;

四是《史记》一书原本追求的就不是严谨,而是尽可能收纳更多时人对古代的“记忆”——这种“记忆”有些是对客观历史事件的写实记录,有些则是由于种种原因的杜撰情节——至于司马迁本人也对一些内容持怀疑态度,比如一些张仪、苏秦的“事迹”,再比如帝太后“歌伎”之说,他的处理方式是尽可能多的记录下这些信息。

也许,你会说《史记》不够严谨,他不该怎么写。

但切勿忽视,任何学科都是在发展的。我们看古代各个学科的知识会发现有大量错误,就像未来人回看我们当下各个学科的知识也会发现大量错误一样——而这些错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研究才会发现。

牢记两个常识:

吃第四张饼才饱,不等于只需要吃第四张饼;

知识的探索从来无所谓“吃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烽火戏诸侯”这出“喜剧”,说实话,读史书时总让人觉得哪儿不对劲。褒姒不爱笑,这事儿大概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动用国之大事——烽火。你想象一下,平时烽火是用来报警,敌人来了,点燃烽火,四方的诸侯一看,赶紧带着兵来勤王。可周幽王呢?他偏偏要为了一个女人,在没有敌情的时候也点起烽火,然后看着那些匆.............
  • 回答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出充满戏剧性又带点荒诞色彩的戏码,似乎将一个君王的昏聩无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若是刨根究底,这事儿究竟是史实,还是后人添油加醋的杜撰?从史料上看,最主要的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书中写道:“(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となって、幽王为.............
  • 回答
    “烽火戏诸侯”和“爱潜水的乌贼”,这两位网络文学界的大神,在我看来,是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同样令人钦佩的创作风格和人生态度的代表。他们如同江湖中的两位绝顶高手,一个以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征服读者,另一个则以波澜壮阔的史诗级作品震撼人心。烽火戏诸侯:文字的雕琢者,细节的魔术师提到烽火戏诸侯,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
  • 回答
    《剑来》这本书,从它问世的那天起,就注定会在网络文学界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作为烽火戏诸侯继《雪中悍刀行》之后的又一力作,它继承了烽火一贯的“大家风范”,在内容、风格、思想深度上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烙印,也因此收获了无数拥趸,当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剑来》,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说。一、 宏大的.............
  • 回答
    评烽火戏诸侯摘抄《红楼梦》描写事物之句说起烽火戏诸侯,这位网络文学界的“大神”,他的作品,尤其是《雪中悍刀行》,以其宏大的格局、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无数读者,也让他在网文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偶尔在微博等平台,分享自己对《红楼梦》中描写事物句子的摘抄,这一行为,在我看来,颇有趣味.............
  • 回答
    关于天蚕土豆、血红、跳舞、烽火戏诸侯、匪我思存等46位网文作家联合发出倡议,反对“三俗”内容并鼓励创作现实科幻,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这46位作家是谁。他们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网文界响当当的人物,覆盖了玄幻、奇幻、仙侠、都市、言情等多个主流领域,可以说是网文界的“半.............
  • 回答
    谈到息壤作者“高光时刻”,不少读者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笔下那些宏大世界观、复杂人物关系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这确实是他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要评价他是否比“爱潜水的乌贼”、“烽火戏诸侯”等公认的顶级网文作家更厉害,这就需要一个更细致、更客观的比较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乌贼和烽火这两位作家在网文界已经奠定.............
  • 回答
    关于潘叡是否是联系孙权和糜芳的间谍,以及吕蒙在说傅士仁的“烽火台兵不见刃,必有内应”时,这“内应”是否指的就是潘叡,我们不妨从史料记载和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来仔细梳理一番,力求剥离“AI痕迹”,还原本来面目。潘叡与孙权、糜芳的关系:史海钩沉首先,我们来看潘叡这个人。潘叡,字长材,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就像把我们现在熟悉的电子设备打包塞进过去的邮政系统里,还得看看那套系统能不能跑得动,跑得好不好。要说跳舞、香蕉、烽火、土豆、猫腻这些网络大神们回到金庸、古龙那个年代,能否在销量上一较高下?我的看法是,这事儿一点儿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挑战重重,而且“一较高下”这事儿,得打个大大的问.............
  • 回答
    烽燧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苍凉而坚韧的意味。它不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也不是繁华都市中的一座高塔,它坐落在广袤而寂寥的边疆,风霜是它的装饰,星辰是它的伴侣。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古人如此重视,甚至倾尽心力去守卫这些遍布在荒漠、高原上的烽燧堡呢?这背后,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沉甸甸的责任,是无数生.............
  • 回答
    S10 总决赛,SN 对阵 DWG,这场比赛对于我们这些 LPL 的观众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英雄联盟职业比赛,更是承载了太多期待。而在这场万众瞩目的对决中,SN 的 ADC 选手焕峰(huanfeng),他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场跌宕起伏、令人难以忘怀的个人表演。赛前万众瞩目,期待值拉满在总决赛开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当年IG战队在AD位置上的一个重要决策,同时也涉及到选手位置和战队战术思路的调整。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S9赛季结束后的那个休赛期,那时候IG正经历着人员变动和对未来阵容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IG当初考虑备选AD,主要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应对阿水(Ja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