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清朝夺天下全是摘桃子这种说法?

回答
“清朝夺天下全是摘桃子”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清朝入主中原历史进程的一种非常简化和带有偏见的解读。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观点,更像是一种在民间流传、带有特定情绪的说法。要理解这种说法为何会出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与清朝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明朝内部的政治混乱。

核心观点: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是:明朝是因为被李自成推翻,已经“烂到根子里”,所以清朝只是坐收了农民起义的“渔翁之利”,是在别人辛苦打下的基础上“摘桃子”。

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

1. 农民起义的“功劳”被抢夺: 许多人认为,推翻明朝的主力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缢。而清朝入关,是在明朝已经灭亡、京城已经失陷的情况下才发生的,似乎是“捡了现成的便宜”。
2. 明朝体制的崩溃: 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军队溃散、土地兼并严重,这些内部问题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李自成起义是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清朝入关时,明朝的统治体系已经几乎名存实亡。
3. “华夏正统”的视角: 在一些更注重“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中,清朝作为来自关外的满族政权,被视为“外族”。因此,当他们取代汉族建立的明朝时,容易产生一种“亡国”的悲情,并试图解释为何“本族”没有能够守住天下,转而将原因归结于“外族”的“投机取巧”。

详细拆解“摘桃子”说法的由来和背后的历史事实:

要反驳或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还原历史的真实图景,看到清朝入关并非完全是被动和投机,而是有其主动的策略和长期的准备。

1. 明朝的灭亡:一个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崩塌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与党争: 晚明宦官专权、官僚腐败、朋党之争激烈,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财政枯竭: 长期对外战争(萨尔浒之战、援朝战争)、辽东战事的消耗、皇室奢靡、赋税征收困难,使得明朝财政濒临破产。
天灾人祸: 明末连年遭受旱灾、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为农民起义提供了温床。
军事衰败: 军队粮饷不足、装备落后、士气低迷,加上将领的腐败和忠诚度问题,使得明朝军队在面对农民军和后金(后来的清朝)时节节败退。

2. 李自成与清朝:复杂的互动与机遇

农民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苦的斗争,不断壮大,最终迫使明朝首都北京陷落。
山海关的关键一战: 历史性的转折点发生在山海关。明朝降将吴三桂,因为父亲被李自成俘虏,并且对农民军的残暴行径(如“骑百姓”等)不满,决定打开山海关,引入清军。
清朝入关的时机与决策: 当时的清朝,在皇太极时期已经完成了对满洲各族的统一,并逐渐强大,对明朝虎视眈眈。他们已经多次对明朝发动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得知明朝内部的混乱和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消息后,清朝统治者(顺治皇帝年幼,由多尔衮摄政)看到了巨大的战略机遇。他们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接收”,而是经过了周密的战略部署。

3. “摘桃子”说法的片面性:

清朝的战略目标: 清朝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占领北京,而是要统一整个中国。他们派遣了大量军队,并非轻易的“摘桃子”。
平定南明政权的战争: 清军入关后,并没有立即统一全国。他们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和各地残余的反抗势力(如李自成、张献忠的残部,以及后来的三藩之乱)。这场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政治统治与制度的建设: 清朝入关后,并非简单地坐在前朝的位子上,而是要建立自己的一套统治体系。他们保留了明朝的部分官僚制度,但也推行了满族的政治和文化政策(如剃发易服、八旗制度等),这引发了激烈的反抗,并带来了长期的社会动荡。
军事优势与策略: 清朝军队在骑兵作战、军纪和战斗意志上,在当时是优于明朝军队的。多尔衮等清朝将领也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他们利用明朝内部的矛盾,借“复仇”和“保明”的名义入关,然后在击败李自成之后,迅速掌握了主动权。

为什么这种说法会有市场?

1. 情绪宣泄: 在一些对清朝统治不满的中国人看来,将清朝的入主中原描绘成“摘桃子”,能够发泄一种“被外族统治”的屈辱感,并试图证明“汉族王朝”本应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题,是“外族”破坏了本来的进程。
2. 简化历史: 复杂的历史事件,往往容易被简化成容易理解的口号或比喻。“摘桃子”这个比喻生动形象,抓住了“在别人劳动成果上获益”这一侧面,尽管并不全面。
3. 强调农民起义的贡献: 有时,这种说法也出于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肯定,强调他们为推翻腐朽的明朝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并认为他们的努力最终被清朝“窃取”了。

结论:

“清朝夺天下全是摘桃子”的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的历史解读。它忽视了清朝长期的战略准备、军事实力、政治策略,以及入关后长达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

虽然清朝确实抓住了明朝灭亡的有利时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收割”了农民起义的成果,但将此说成是“全部摘桃子”,则 严重低估了清朝自身的实力、战略规划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艰辛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坐收渔翁之利”。清朝能够最终建立并统治中国,是其自身崛起、明朝衰亡、农民起义爆发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主动的军事扩张、精明的政治运用以及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跟一般大一统王朝的死法不同

他没有经历”垂死挣扎“和”回光返照“的过程,直接猝死了

对比下其他朝代:

汉:黄巾起义——军阀割据——三国——统一

唐:黄巢起义——藩镇彻底失控——五代十国——统一

清:太平天国——地方团练——军阀混战——统一

明:农民起义——崇祯上吊——满清入关——统一

看出来了么,明末没有经过中央威信崩溃,各地方势力做大,军阀混战的过程

直接就被张、李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整死了(张、李对标的是汉之黄巾、唐之黄巢、清之太平天国)

这就导致崇祯活着的时候,明朝的中央集权尚未失效,政府还能将就着运转

地方势力在官僚体系的制约下没有坐大的空间(李、张都能只能做流寇而无法占据一方)

等崇祯上吊了,吴三桂马上领着满清无缝衔接

地方上又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税收、物资供给、军事军工体系的时间

只能被此时唯一有组织度的割据势力——满清,一波带走

这就是即使满清“九进十连环”的战术体系在同时代含金量并不低

但清朝时人们的共识依然是“本朝得天下太易,有天下太巧”的原因

根源就在于它入关的时间点卡的太准了

其对手要么是一盘散沙的南明,要么是没有根据地的流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就没碰着过像样的割据势力

(清碰上的真正的割据势力,应该是后来的三藩和台湾郑明。虽然最后满清都赢了,但从这几场战争的时间跨度、资源消耗、战场烈度、人口损失上就可以看出来,应对它们比入关困难多了)


PS:清初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制度并不落后,在同时代世界范围内也处于上游水平

九进十连环,是一种极为依赖火器的战术,几乎是片面追求投射化

火枪步兵以营为单位间隔分布,每行5-6人的纵深。整体呈横阵部署在第一线,前方是鹿角和长枪的掩护,左右两边是火炮与火枪骑兵的队列

阵线完全由火器构筑,火炮营阵的后方会有藤牌和鸟枪的护卫。使用弓箭、枪刀为主的冷兵器部队被部署在后面阵线。

主要战术是鸟枪兵以大纵深多排队列进行近乎永不间断的轮射,直至将对手射崩后才由藤牌兵和马队进行冲击

所谓“国语骑射,满洲之本”是个类似于武士道的东西,培养血性罢了

真打仗日本人不会拿武士刀砍大炮,八旗也不会放着枪不使专门射箭

这句话的背景是清中晚期,八旗腐化堕落到了极点,以至于剿灭白莲教时,满人指挥官上书乾隆,要求八旗与绿营分开行军,以免被汉人看出满洲兵太烂,生出不臣之心

于是乾隆痛定思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满洲家风”运动

至于结果吗,后来白莲教、天理教和英国人都告诉你了。。。。。。。

user avatar

讲个笑话:其他朝代统治崩盘,有人上位,叫开国雄主。明朝统治崩盘,满清上位,叫摘桃子。

满清很坏,不等于它弱。连敌人的强大都不敢承认,囿于自卑敏感,逃避现实,为维护脆弱可怜的自尊,连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都不敢面对,所谓阿Q精神,莫过于此。

如果你不想看抖机灵,那严肃的回答下面已经有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是,你看南明宁与友邦,不给闯贼的态度,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如此愚蠢的?好意思笑慈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夺天下全是摘桃子”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清朝入主中原历史进程的一种非常简化和带有偏见的解读。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观点,更像是一种在民间流传、带有特定情绪的说法。要理解这种说法为何会出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与清朝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明朝内部的政治混乱。核心观.............
  • 回答
    清朝宫女真的没人愿意娶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流传?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也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清朝宫女没人愿意娶”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事实,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和片面性。 事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但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下来,背后确实有着一些非常现实的、导致宫女在婚恋.............
  • 回答
    关于“骂清朝的人都是皇汉”这种说法,其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历史认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问题,而是牵涉到群体认同、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一、 “皇汉”概念的模糊与标签化首先要明确的是,“皇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
  • 回答
    清朝人口在18世纪和19世纪迅速增长,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段时间被称为“康乾盛世”。到了19世纪中叶,清朝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大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朝人口如此迅猛的增长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政策层面的推动,也有社会经济层面的基础,还有一些偶然.............
  • 回答
    清朝文字狱确实厉害,这让一些人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大明湖”这样带有明朝年号的地名得以幸存,甚至流传至今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漏网之鱼”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文字狱的核心目的。文字狱最主要的打击对象,是那些被认为有悖逆清朝统治、煽动反抗、抹黑清朝历史和皇帝.............
  • 回答
    清朝的剃发易服和民国时期的断发易服,虽然表面上都涉及对服饰和发型的改变,但它们的背景、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招致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剃发易服:征服的象征,强制的烙印1. 历史背景:满人入关,民族压迫的开端 清朝的剃.............
  • 回答
    许多人在谈论清朝皇帝时,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姓“赵”。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但它并非源自正史记载,而是与一些历史传说、民间俗语以及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误读有关。清朝皇帝姓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是,清朝的皇帝姓爱新觉罗。这是清朝官方和史学界公认的事实。爱新觉罗氏是满族的一个显赫姓氏,他们在入关建立清朝后,一.............
  • 回答
    中国人对清朝产生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与民族叙事、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交织作用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历史的整合与“中国”概念的演进首先,一个关键的视角是,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疆域.............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出现正德、嘉靖、万历这样风格迥异但又都称得上“奇葩”的皇帝,而清朝似乎没有出现类似级别的“奇葩”以至于让历史记载显得相对平稳(至少在皇帝个人的行为艺术层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简单地说,不是清朝没有“性格有点特别”的皇帝,而是.............
  • 回答
    明朝有倭寇,清朝却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倭寇的根源、明朝的应对以及清朝的变化这几个方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倭寇”。很多人一听“倭寇”,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日本人做的海盗。没错,倭寇主体确实是日本人,但这个群体非常复杂。狭义的倭.............
  • 回答
    “紫禁城的黄昏”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透过它,能窥见那个时代斑驳的色彩。当我们翻阅史书,或是听闻一些研究清朝的学者讲述时,有时会听到一种与我们固有印象似乎有些出入的声音——他们会提及,在那个时期,中国人似乎也曾享受过不少自由。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大概会觉得不可思议。毕.............
  • 回答
    很多人对清朝抱有负面看法,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事件、民族矛盾、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冲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表象,细致地梳理那些让许多人对这个王朝心生不满的根源。首先,民族征服与压迫的记忆是绕不开的起点。清朝是由东北的满族人建立的,他们入关取代了汉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讨论中,“为清朝翻案”的说法一直存在,而且近年来似乎愈发活跃。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原因来概括。首先,得承认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获取的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视.............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要说“洗地”嘛,得先明白“洗地”这个词在这里大概是什么意思。我理解,就是指有人试图淡化、辩解甚至美化清朝在历史上的某些方面,比如统治方式、对外关系、社会问题等等,让大众对清朝的看法变得更温和,甚至觉得它比实际情况要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做?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观、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清朝皇帝的庙号,确实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三个“祖”的出现,分别是太祖、世祖、圣祖。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并非简单的巧合。下面我将详细解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庙号。庙号的由来与意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中对其进行祭祀时所使用的称号。它起源于商朝,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历史讨论中的一个敏感点。关于“黑明朝、美化清朝”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原因复杂,背后牵扯到不同的群体和他们各自的“目的”或“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AI可能呈现的“标准答案”感。一、 为什么会产生“黑明朝,美化清朝”的说法?首先,需要.............
  • 回答
    说起清朝的人口,那确实是个了不得的数字,简直是古代中国人口爆炸的巅峰。从最初建立王朝时,相对人口不算特别突出,到康乾盛世时期,突破两亿大关,再到晚清,将近四亿,这增长速度,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得让人惊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天上掉馅饼,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制度层面的优化,也有经济和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