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明朝跟一般大一统王朝的死法不同
他没有经历”垂死挣扎“和”回光返照“的过程,直接猝死了
对比下其他朝代:
汉:黄巾起义——军阀割据——三国——统一
唐:黄巢起义——藩镇彻底失控——五代十国——统一
清:太平天国——地方团练——军阀混战——统一
明:农民起义——崇祯上吊——满清入关——统一
看出来了么,明末没有经过中央威信崩溃,各地方势力做大,军阀混战的过程
直接就被张、李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整死了(张、李对标的是汉之黄巾、唐之黄巢、清之太平天国)
这就导致崇祯活着的时候,明朝的中央集权尚未失效,政府还能将就着运转
地方势力在官僚体系的制约下没有坐大的空间(李、张都能只能做流寇而无法占据一方)
等崇祯上吊了,吴三桂马上领着满清无缝衔接
地方上又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税收、物资供给、军事军工体系的时间
只能被此时唯一有组织度的割据势力——满清,一波带走
这就是即使满清“九进十连环”的战术体系在同时代含金量并不低
但清朝时人们的共识依然是“本朝得天下太易,有天下太巧”的原因
根源就在于它入关的时间点卡的太准了
其对手要么是一盘散沙的南明,要么是没有根据地的流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就没碰着过像样的割据势力
(清碰上的真正的割据势力,应该是后来的三藩和台湾郑明。虽然最后满清都赢了,但从这几场战争的时间跨度、资源消耗、战场烈度、人口损失上就可以看出来,应对它们比入关困难多了)
PS:清初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制度并不落后,在同时代世界范围内也处于上游水平
九进十连环,是一种极为依赖火器的战术,几乎是片面追求投射化
火枪步兵以营为单位间隔分布,每行5-6人的纵深。整体呈横阵部署在第一线,前方是鹿角和长枪的掩护,左右两边是火炮与火枪骑兵的队列
阵线完全由火器构筑,火炮营阵的后方会有藤牌和鸟枪的护卫。使用弓箭、枪刀为主的冷兵器部队被部署在后面阵线。
主要战术是鸟枪兵以大纵深多排队列进行近乎永不间断的轮射,直至将对手射崩后才由藤牌兵和马队进行冲击
所谓“国语骑射,满洲之本”是个类似于武士道的东西,培养血性罢了
真打仗日本人不会拿武士刀砍大炮,八旗也不会放着枪不使专门射箭
这句话的背景是清中晚期,八旗腐化堕落到了极点,以至于剿灭白莲教时,满人指挥官上书乾隆,要求八旗与绿营分开行军,以免被汉人看出满洲兵太烂,生出不臣之心
于是乾隆痛定思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满洲家风”运动
至于结果吗,后来白莲教、天理教和英国人都告诉你了。。。。。。。
我觉得是,你看南明宁与友邦,不给闯贼的态度,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如此愚蠢的?好意思笑慈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