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从小接受的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却跟社会氛围格格不入?

回答
从小时候起,我们就被教导要做一个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尊敬长辈、遵守规则的好孩子。学校里的课本,老师的教诲,父母的耳提面命,无一不在描绘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与温情,努力就能获得回报,公平正义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内化了这些价值观,并真心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践行,就能成为一个有用且受人尊重的人,生活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里。

然而,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开始独立思考和观察时,却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们发现,那个在课堂上被无限放大的“良好品德”似乎在现实世界中屡屡碰壁,甚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为什么会这样?

1. 功利主义的盛行与“现实”的定义: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吃亏是福”,要与人为善。但走入社会,我们很快会发现,很多时候,“聪明”的定义似乎变成了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那些过于“老实”、“善良”的人,反而可能被视为“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显得步履维艰。我们看到的成功案例,很多时候并非来自于纯粹的道德实践,而是精明的算计、人脉的运用,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擦边球”。这种功利主义的社会导向,让从小接受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观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们被教导要付出和奉献,但有时却发现,社会更鼓励的是索取和囤积。

2. “规则”的弹性与潜规则的普遍:

我们被教导要遵守交通规则、考试规则、工作规则,这些都是社会运转的基石。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比如,在一些场合,关系比能力更重要;在一些事情上,走后门比按部就班更快;甚至在一些道德的边界,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人们似乎可以找到各种理由去模糊化。当我们在坚持规则时,却发现周围的人都在灵活变通,甚至视这种变通为能力,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困惑。为什么我坚持的“正道”反而让我寸步难行?

3. 道德困境的常态化与冷漠的生存法则:

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例如,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是否应该上前帮助?如果帮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怎么办?在工作单位,是否应该举报不当行为,即使这会得罪领导和同事?从小我们被教导要热心助人,但现实中,许多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对别人的困境选择了视而不见,甚至冷漠旁观。我们看到“扶不扶”的社会讨论,看到“狼来了”的故事反复上演,这些都让我们对助人的勇气和意义产生了动摇。我们被教导要相信人性本善,但有时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却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性的复杂甚至黑暗面。

4. 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但我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常常放大极端的声音,传播负面信息和煽动性言论。当我们沉浸在充斥着负能量、抱怨和攻击的环境中时,从小接受的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教育,就显得与周遭的氛围格格不入。我们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在抱怨社会不公,而我从小被教育要感恩和积极?

5. 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

在很多宣传和讨论中,“成功”往往被简化为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的拥有。这种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使得那些专注于内心成长、精神追求、或者坚持某种“清高”品德的人,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显得不那么“成功”。我们被教导要追求全面发展,但社会似乎更认可那些在特定领域取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

6. 教育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的速度:

教育内容在很多方面是相对滞后的。当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道德挑战不断涌现时,教育体系的改革往往跟不上步伐。学校教授的许多价值观,可能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理想化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而现实社会则更为复杂和动态。

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落差,并非意味着从小接受的良好品德教育是无用的。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别是非的内在罗盘,一个衡量社会现象的参照系。

保持清醒的认知: 认识到社会并非完美,理解现实的复杂性,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全盘否定教育的价值。
灵活但不失原则: 在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不意味着妥协,而是更智慧的应对。
寻找同道中人: 发现那些同样坚持良好品德的人,形成自己的社群和支持网络,互相鼓励。
以身作则的坚持: 即使社会氛围不尽如人意,我们仍然可以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也能产生改变。
持续学习和反思: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反思社会现象,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保持成长和进步。

总而言之,从小接受的良好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氛围的格格不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功利主义的盛行,规则的弹性,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等等。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错了,而是提醒我们,在保持内心良善的同时,也需要培养洞察现实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原则并保持灵活性的智慧。我们依然是那个从小被教育的“好孩子”,只是需要学会如何在充满挑战的成人世界里,带着这份初心,更好地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哪一只眼睛看见,偷奸耍滑的人,比老实肯干的人混的好的??

你哪一只眼睛看见,信用不好的人,比信用好的人,混的好的?

你又哪一只眼睛看见,真才实学的人,不如没有学问的人??

你的这种无知,解释起来只有一句话,自以为是。

什么叫偷奸耍滑??如果一个人比你会说话,比你会办事,比你聪明,少比你干点体力活,就是偷奸耍滑了??

无论是国企的领导,还是私企的老板,没有人喜欢光吃饭不干活的人,偷奸耍滑从来没有好下场。

可怜你有这种认知,恐怕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智商不够,理解不了自己面对情况。

在加上,自己的嫉妒心在作怪。

你的这个情况和,好白菜都让猪拱了,是没有区别的。

别人能升迁,就都是屁股交易。

别人能成功,都是有一个好爹。

你说别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是在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嚒?

是不是觉得不服??

你这么在背后议论别人,难道不是,背后一套,表面一套?

领导不重视我,就是瞎了眼??

领导不重视我,就是任用小人??

我玩游戏绝对求生,现在只有一个感悟,能杀了我的人,都是神仙,都是外挂。

老子天天举报,你知道嚒??

我应该每一把都吃鸡的,全是外挂的问题。

user avatar

小时候我们学除法,老师告诉我们3除以2是除不尽的。后来我们学会了小数和分数,发现原来那时候老师教的不完全「正确」。

小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们,说人呀不能撒谎。到后来他们又和我们说,有一种谎言叫善意的谎言。发现那时候爸爸妈妈也不完全「正确」。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应对更多不同的情况。不是说小时候父母老师的教导是错误的,那时候你是一张白纸,他们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告诉你里面的事情是对的,外面的事情是错的。随着你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应该自己慢慢地在这个大大的圈里再画好多小小的圈,这些是不对的。同时在大大的圈外也画好多小小的圈,这些是对的。最后成为一个很复杂的画作。可如果在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纠结于细节,就舍本逐末了。你看哪个画家作画的时候不先打好底稿设计构图再丰富细节的?

道德观本身也是需要进步的,你抱着5岁的道德观用在35岁的人身上,当然混不好了。人家的程序好几千行,没准还有机器学习,你这一个大大的switch,一共5个case,究竟是有原则有底线,还是不成熟不懂事呢?

我特别喜欢讨论一个现象,我们那个年代叫「两面派」,也就是你提到的所谓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我就特别想问那些认为人应该表里如一的小伙伴们,你们都是这么做的么?你一个人回到家的时候把裤子一脱穿个裤衩子到处跑,难道在飞机上也穿裤衩子?你一个人在厕所的时候一般拉粑粑一边抠鼻屎,难道和女神约会的时候也如法炮制?你和老爸三天没见一下就钻到老爸怀里撒娇,你和领导也这么干?你这叫真实么?叫愚蠢。

人本来就应该是多面的。人本来就应该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父母在一起,和知己在一起,和恋人在一起,和同事在一起,当然都应该是不同的状态。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家里来人了得老实点呢。所以,把你内心深处想的话当着别人的面说出来,并不总是忠诚和真实,也可能是鲁莽和幼稚。

曾经的我特别不屑那些当着别人面说好话的人,特别看不起改变自己说话方式让别人舒适的人,现在我极其羡慕这个能力,并且非常努力地试图学习。因为我发现,虽然我拥有着两句话就让人生气的技巧,但是这个技巧在实际生活中屁用没有。我可以在三五句对话当中找到对方的逻辑破绽,并且加以攻击,换来的只有对方的反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你指出他的错误而变得欣喜和崇拜,这种事情根本不存在。

「我很崇拜张益唐,我拜读了他关于孪生素数对的论文,尽管他没能证明孪生素数猜想,但是他把上确界从无变成了五千万,这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我认为他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

A:「张益唐证明的是七千万,这都能记错在这装什么B啊,就你这还看过论文?小学毕业了么?」

B:「我也觉得他很厉害,但是论文我都没敢看,你论文都看下来了太牛了。不过你刚才可能口误了吧?好像是七千万。」

好了,A和B都约你吃个晚饭,你和谁去?

更重要的,你觉得A和B谁在这个领域更有见地?

A竭尽全力的只试图证明一件事——我知道的很多,还TMD失败了。

看着并肩走远奔赴食堂的你和B,A心里暗骂到,这个臭不要脸的B,就知道偷奸耍滑,阿谀奉承,明明自己知道是七千万还TM好像是七千万,明摆着记错了还口误,真是个两面三刀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