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伦理和实践困境。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包括孩子的发展规律、教育的目标、以及“还原残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保护性

认知发展不成熟: 孩子的大脑,尤其是负责理性思考、情绪调节和复杂判断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具体、直接的,难以理解抽象的社会问题、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人性的阴暗面。过早、过度地接触残酷信息,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反而会感到困惑、恐惧和无助。
情绪脆弱与安全感需求: 童年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孩子需要在一个相对安全、稳定和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社会的残酷,如暴力、欺骗、不公、贫困等,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击。如果孩子过早地暴露在这些信息下,可能会破坏他们的安全感,导致焦虑、抑郁、信任危机,甚至形成消极的世界观。
情感共鸣的局限: 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范围相对有限,更多地与自己的直接体验和身边的人事物相关。他们很难真正理解远方发生的战争、贫困或歧视的深层含义和对受害者造成的长期痛苦。过度的残酷信息反而可能让他们对这些苦难感到麻木,或者简单地将其视为遥远的故事,而不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模仿与学习机制: 儿童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和体验进行的。如果教育者或父母以一种“还原”残酷的方式呈现信息,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中的负面行为或态度。例如,对欺凌行为的过度呈现,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反而会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或模仿欲,而不是教会他们如何应对。

二、 教育的目标与“还原残酷”的冲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品德、能够独立思考、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从小就“还原残酷”似乎与这些目标存在直接冲突。
培养批判性思维 vs. 制造恐慌: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时间和工具。直接呈现残酷事实,如果不配备分析工具和引导,很容易变成灌输,而不是引导思考。孩子可能会被动接受“社会就是这样黑暗”的结论,而不是学会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培养勇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vs. 制造无力感: 教育的目的是赋能孩子,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如果从一开始就告诉他们社会充满无法克服的残酷,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无力感和宿命论,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尝试的勇气。
塑造积极的世界观 vs. 传播消极情绪: 虽然教育者不能回避现实,但一个健康的童年也需要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引导。过早、过度地强调社会的黑暗面,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万事皆休”的消极世界观,影响他们的乐观心态和创造力。

三、 “还原残酷”的潜在负面影响

过度担忧与焦虑: 孩子可能会因为对世界的认知过度负面而产生普遍性的担忧,例如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对未来的恐惧、对社会事件的过度敏感等。
道德滑坡与麻木: 如果残酷信息以不恰当的方式呈现,孩子可能会误解其道德含义,甚至对暴力、不公等产生麻木感,认为这是“正常”的。
逆反心理: 过度的限制或负面信息,有时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产生“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好奇,从而主动去接触更不健康的内容。
社会疏离与不合群: 过于悲观的世界观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对社会活动产生抵触,形成孤僻的性格。
剥夺童年应有的快乐与纯真: 童年是享受快乐、探索世界、建立梦想的美好时光。过早地用残酷的现实去“填满”孩子的认知,无疑是对他们童年应有的纯真和快乐的一种剥夺。

四、 如何平衡“现实认知”与“童年保护”?

这并不是说完全不提及社会的复杂性或潜在的危险。而是要讲究 方式、时机和程度:

循序渐进: 从孩子能理解的层面开始,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解释。例如,讲故事时,可以从“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不开心或者不理解而做出不好的事情”这样比较温和的表述开始,而非直接描述暴力场面。
聚焦积极方面和解决方案: 在谈论社会问题时,更要强调那些积极的、正在努力改善现状的人和事,以及孩子们力所能及的贡献(例如,分享玩具、帮助同学等)。
提供工具和方法: 教导孩子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如何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这比单纯告知“社会很危险”更有建设性。
家长和教育者的角色: 家长和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具备理性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他们应该是孩子信赖的、可以倾诉和寻求帮助的港湾。
发展适宜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理解能力、情绪承受能力都不同。对于幼龄儿童,更多的是建立安全感和基本的是非观;对于青少年,则可以逐步引导他们理解更复杂的社会议题。
区分“还原残酷”与“进行批判性教育”: 批判性教育是引导孩子去分析、去思考、去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还原残酷”往往侧重于直接呈现负面事实,可能缺乏引导性和建设性。

总结来说,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并非出于逃避现实的懒惰,而是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教育目标的高度认知,以及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审慎考量。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既能理解现实的复杂性,又能保持内心积极、勇于面对挑战、并有能力做出积极改变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残酷现实压垮、充满恐惧和无力的孩子。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责任,需要在保护与引导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树苗要等着它长大,树干粗壮才能顶住狂风暴雨

这么简单一事……

user avatar

有些道理,只有结束了学生时代,步入社会才会懂,而且是自己悟出来的,提前就算说了,小孩也不懂为什么。

user avatar

尼采有句话,是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比克服困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动机。只要内心的火焰没有熄灭,哪怕寒风再凛烈,活着也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幼年乃至童年教育所要做的,就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教他们爱,教他们人生的美好,教他们希望,教他们世上各种知识的有趣。当他们拥有了对生命发自内心的热爱之后,再残酷的社会,也打不垮他们。

如果不热爱生命,既然人生这么残酷,还活着干什么呢?

我特别喜欢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我们不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表现出我们自己正和那些经常受到严格训练的人一样勇敢。

那么,为什么雅典人不像斯巴达人那样从小经受严酷的军事训练,却可以做到同样的勇敢?伯利克里认为,那是因为雅典是一个伟大的城邦,雅典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它:

我们爱好美丽,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夸耀自己的本钱。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为避免贫穷而不择手段。……

再者,在关于友谊的问题上……我们是独特的。当我们真正给予他人以恩惠时,我们不是因为考虑我们的得失才这样做的,而是由于我们的慷慨,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做而后悔。因此,如果把一切都联系起来考虑的话,我可以断言,我们的城邦是全希腊的学校……

这就是这些烈士为它慷慨而战、慷慨而死的一个城邦,因为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会不寒而栗。

给孩子一个热爱生命的理由吧。

user avatar

呵呵,别以为小孩是生活在无菌环境里的。社会的残酷只要爹妈不用保鲜膜把娃裹起来扔冰箱里,想不感受到都难。

现在回想自己的小时候,已经能感觉到一些残忍的事儿了,再看看现在的小孩,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根据环境小孩应对的“成熟”程度,较我自己当时又要上好几个台阶。

所以,我觉得根本不用还原,社会的残酷一直环绕着他。而我们做父母的,更多是避免他被环境伤得太狠,尽量只留经验,不留阴影。

user avatar

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研究,是近代才有的事情,这一点很多人没注意到。

从远古的原始初民到古罗马,一直到工业革命,孩子就是一个生产工具,从小就是灌输成年人价值观的,因为需要儿童立刻承担责任,减小社会成本。

而对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有必要走回头路吗?你走回头路只能证明你很失败,而不是什么先进。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一下。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了好几年,思考的原因是因为在考虑要生孩子,如果自己还没有想清楚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就生出孩子来,我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

我思考的问题其实是:是否给了孩子一个童话般的童年世界,就同时给了他一个恶梦般的成人世界。现在我孩子快满一岁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觉得比较清楚了,希望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一下。

-----------------下面是正式回答----------------------

因为这个社会本身就不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的世界!

所谓社会的残酷(注意:不是自然条件生存环境的残酷)只是这个社会的非主流方面,只不过因为人对于伤害、失败的经验更加重视,所以才在许多地方加以强调。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在享受社会化所带来的收益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医生护士,你出生存活的概率可能不到50%,长大成年的概率可能不到30%。如果没有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哪怕你的父母都是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哪怕他们再爱你,对你付出再多,就靠他们两个人能把你培养成合格的外科医生吗?你现在出门担心被抢劫吗?会随身携带防身武器吗?一般的城市里应该不会吧。人所享受的几乎一切生活便利,都是社会化的福利。既然我们选择了从社会化中得到好处,我们就应该接受社会化的规则,而这些规则的核心就是善良与合作。(这里推荐书《合作的进化》,从数理模型证明了善良是最佳的竞争策略)因此,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对其教育善良、友爱等价值观,其实是教育孩子如何溶入人类社会,是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

我们不防看看反其道而行之会怎么样。我们从小给孩子教育的就是另外一种价值观,告诉他们社会充满了恶意,你走在街上要时时当心被偷被抢,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见老太太摔倒不能扶,去医院看个病要提防医生过度诊疗,跟同事之间不能做朋友你们是竞争关系······那么这样的人到了社会上,才会生活在恶梦之中吧:要么大奸大恶国法难容,要么被社会集体排挤淘汰,最不济也是失去太多与人合作的机会,徒劳增加自己生活的成本。

在孩子小的时候,刚刚开始对世界产生认识的时候,进行善的引导才是正确的。至于以后,可以慢慢告诉他世界中还有恶的存在,但是,我们自己核心应该是善的,我们首先表达善意,与善意的人合作,反击与防备恶意的人。这样的生活策略比处处提防他人的策略,最终更能获得社会化的福利,生活得更好。

另外说个有点偏题的话,我们在中国,不在非洲(自然条件就很残酷),所谓生活的残酷,更多的是欲望的不满足。我们会不会觉得猪都很幸福,会不会觉得宠物狗都很快乐?因为我们人太聪明了,我们的理性太发达了,所以我们总能想象得出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而想象出的更好的生活与我们实际上过着的生活总是有巨大的差距,因此就感觉社会真不如理想。

user avatar

小朋友如果在童年时期接触到的不是尽可能多的温暖而合理的爱,而是这个社会所谓的残酷的真相,那么长大之后在性格和情感上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就如同种子,最开始让它发芽的,是阳光空气和水,而不是狂风暴雨,虽然每棵树到最后都要去面对这些恶劣的天气。

其实让一个人变得强大的,往往不是残酷和真相,而是爱和关心。如果没有后者,大概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可能性会更大。

是因为有人始终坚定地信任地关爱地站在我们身后,保护我们的同时也从感情上亲近和依赖我们,我们才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啊~

当然,正如我开头所说,爱和关心一定要是合理的健康的,而不是溺爱和迁就。溺爱和迁就会让小朋友变得自私自大和怯懦。

user avatar

真实的社会是残酷的吗?

  我倒觉得,很多父母给孩子描述的社会,是比真实的社会残酷得多的。

  我有过好几次那样的经历,十几岁的男孩女孩找我聊天,聊得非常开心,觉得整个世界都阳光明媚起来,回到家后开心地对父母说“我认识一个很好的网友……”一般话还没说完父母就开始焦虑:“网上的都是坏人,人家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喜欢你一个孩子、对你那么有耐心,肯定是搞传销的……所以你需要立即与这样可怕的人断绝来往!”结果有一个姑娘确实在哭着向我说抱歉之后拉黑了我。

  设想有两位年轻人A与B,A的父母给孩子从小灌输“你不值得被喜欢”、“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世界上只有家人对你好,出了家门谁会喜欢你”、“就算有人喜欢你,那也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的”等观念。由于这对父母没有能力理解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他们把所有问题都简单地归因“社会本身的残酷”,而不是这是可以被理性所理解的,结果A长大后由于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由于从小习得了“社会本身的残酷”这种观念,长大后也偏爱用阴谋论解释问题,没有学会思考自己的生活中不顺利的真正原因,结果一生过得很痛苦。然后他的父母说:看,社会的确是残酷的!

  B的父母则对孩子说,你是值得被喜欢的,外面虽然有危险,但也有更多善意的、喜欢你的人。当父母之间发生分歧时,他们不是采用吼叫和争吵的方式解决,而是双方讲证据,认真交流。当B遭遇挫折时,这对父母会和他分析原因,鼓励他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首先责备他或迁怒于他。结果,B由于积累了正反馈,在和人交往时更加自信、从容。

  当然,这里举的两个父母的例子都是理论设想,实际情况比这个假设要复杂很多,人的成长也不是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但是,这里哪一个父母所描述的社会更接近真实情况呢?

  暂时不谈教育,对“残酷”或“真相”本身的反思也非常重要。

  其实,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谁也不能下最终的断言,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提出对社会的见解是没有意义的,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认识社会。重点是:我们可以从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中,反观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反观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当我们断言“社会的本质是残酷”时,我们首先应当反问自己:

残酷是什么意思?我们凭什么下这样的判断?

  说到“社会的残酷”,我们想到的不外乎是由于各种天灾人祸所带来的生命的脆弱,以及人与人之间由于私心和算计导致的道德的沦丧和虚伪,可能更偏向于后者。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目睹了一些黑幕,知道了某些上不得台面的真相之后,也特别容易发出“社会真残酷”的感叹。但之所以说“残酷”,背后还是存在一个参照物,那就是自己内心中曾经那个美好的单纯的社会。如果个体一开始就不认为人是表里如一,没有私心,不会伪装的善良的动物,那么就不会在某一天发现恶的事实后对人们的算计和私心感到惊讶,换句话说,个体之所以说“残酷”,还是因为之前总觉得社会“不残酷”,至少是不应该“残酷”,而现在突然发现这种应然缺乏现实的依据,才生发出一种无力感。这种感觉通常发生在刚刚颠覆了原先世界观的时候,因此在这个时候,人就很容易倒向另一个极端,由原先那种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都是无私的,和我相通的”的单纯状态,滑向了“凡是我不了解的人,都是潜在地要害我的,因为人性本自私”的另一个极端状态,然而,这种状态依然不是真理,因为“自私”不过意味着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不等于一定要伤害他人,甚至还可能成为人们合作的真正基础。人们之所以认为这是“残酷的”,是因为对自私的恐惧,害怕自己成为自私的人,不愿意摆脱“每个人都是无私的、无保留的”那种心理状态。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因为父母太忙无暇照管的原因我打小不得不经常求助陌生人,在陌生人社交中积累了大量正反馈之后越发能感受到“没有真正的坏人”。记得一次与陌生网友约线下见面,对方说:“你就不怕我是坏人?”我回复说:“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坏不过是骗钱骗色而已,我不会因为成为这样的事件的受害者就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人,所以这个我不怕;最坏的情况是碰到杀人狂魔,但即使像汉尼拔那样的人也有所杀有所不杀,我想,我会让人感觉我是比较有趣的人,所以最坏的情况不过是你把我囚禁起来,供我吃住还经常找我聊天,我想,虽然不如自然生活状态下那般舒适,但也不那么可怕;不管怎么说,发生那样的意外的概率是极低的,大家都知道出门有被天降异物砸死的可能,但大家都想要出门呀,因为大概率会发生美好的事情。”

  人的悲欢本质上不相通,这句话说来没错,但这句话同时又暗示了人们对于“互相理解”的渴望,这种渴望又是相通的,因为如果人与人从根本上就不相通,人们也不觉得应该相通,那么这句话也就没有丝毫的必要存在,既然说这句话的人试图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明见,那就说明所有人内心中都是渴望相通的,因此“善解人意”在几乎任何文化下都是积极意象,说明人的共同需求带来了人类审美的共性。换句话说,如果个体发自内心相信“这天下没有坏人”,在见到他人做出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行为时,不加批判而是追问其背后的心路历程,那么,这个人在他人眼中就是“大善”之人,就是值得被信任、被保护的人,结果对于这个人来说,世界就会事实上成为充满爱的美好人间。

李慧敏:为什么人们害怕“负能量”?

李慧敏:也谈阶级流动

李慧敏:关于“抑郁”的9个问答

为什么西方国家人民都不如中国人这么爱奋斗?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

儿童几乎天生就是快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没有时间的概念,不懂得计划和安排,只想着吃睡和玩儿,不愉快的事情三秒钟就忘记,哪怕是吃不饱,穿不暖,身处战争中也照样会因为捡到一个弹壳开心地大笑。

所以就算你用尽全力去跟一个孩子解释社会残酷,他第二天就不记得了。

都说哲学家是痛苦的,比如尼采,据说抱着一头被鞭打的驴子痛哭流涕说“我这受苦受难的兄弟啊!”其实尼采已经很努力的在他的著作里去解释人生的痛苦,譬如《扎拉图斯如是说》里,提到了一位走钢丝者,最后在众目睽睽下摔死。这里隐喻了人间的残忍。然而我们这些凡人理解不了的,给个漂亮妹子就开开心心了。

因此哲学家对普通人,类似于成年人对儿童。能把社会残忍,或者人生痛苦解释清楚就意味这孩子必须要有成年人的逻辑而凡人要有哲学家的思维。否则不同层次的人,痛苦和残忍都是无法沟通的!

你要诠释社会残忍,就要诠释何为贫富差距,你要诠释贫富差距就要解释金钱,你要解释金钱就要让孩子懂得加减乘除,让孩子会算数就要教会他小数,分数,十进制的概念,诠释这些概念又需要孩子会说话,能简单读写……

这还只是一个贫富分化,至于贪官污吏,犯罪暴力,战争疾病,每一个概念让孩子充分理解都不容易,不要说孩子,今天都没几个人理解战争能有多残酷,还天天嚷嚷着要打这个打那个,根本没想过自己断了胳膊少了腿下半辈子怎么活。

所以,还原不了的!如果你有本事让孩子理解社会,还能理解社会的残酷,那么你的孩子一定是神童!

现在对儿童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大部分儿童能理解的极限了。

最后,说句心里话,就算你真的还原了你认为的社会残酷,也真的让儿童理解了。相信我,对某些孩子来说,这其实是天堂。人类的痛苦并不相通。

user avatar

调皮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这话我们都听过,但很容易产生疑惑,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听话的孩子长大了没出息呗,可是从小到大父母和家长都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是的,听话的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

好孩子长大以后没出息,坏孩子长大了有出息,合着家长和老师辛辛苦苦为社会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没出息的人,那么父母的含辛茹苦,老师的谆谆教诲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培养一群废物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无法回答,原因在于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失,这种缺失不是个别的,是普遍性的。

如果大家觉得难以理解,举个例子就懂了。

印度低种姓生下来就是贱种,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能从事最脏最累报酬最低的工作,婆罗门教教义告诉他们,你们这辈子当牛做马,主要任务就是伺候高种姓的老爷,只有把老爷们伺候舒服了,才能积累福报,在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成为高种姓的老爷,到时候就可以享尽荣华富贵。

在这种教义的长期熏陶之下,印度低种姓的贱民非常顺从,对于来自高种姓的欺压,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印度一个低种姓的小女孩被高种姓的老爷杀了,尸体还被剁成几块,小女孩的父亲看着女儿的惨状,只是发了一会呆,后来居然变的很高兴,因为他觉得女儿这辈子受够了苦,积累了足够的福报,下辈子可能就变成高种姓的老爷享福去了。

中国人看到后觉得不可思议,陈胜吴广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水浒传告诉我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仇报仇,有怨报怨,面对杀女之恨,如此血海深仇,不报还是人吗?

可是印度低种姓恨不起来,在印度没有陈胜吴广,也没有梁山好汉,他们从小只有婆罗门教,从低种姓小时候开始,婆罗门教义就告诉他们,这辈子受的任何苦,都是在积累福报,脑袋接受这种思想以后,他们就会对面前的苦难麻木不仁,生不出任何反抗之心,受苦是为了积福,下辈子就可以当老爷了。

有人说过996是福报,大概也是这个套路。

中国人觉得印度低种姓很可笑,很可悲,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没人告诉他们,人是没有下辈子的,面对不公平就要奋起反抗,是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欠缺,真的不知道这些。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不知道,而是一个人不知道他不知道,那么,他知道的一点点东西,就会被他当成真理。

所以印度低种姓可以忍受虐待,恐怖分子可以面无惧色的充当人肉炸弹,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到这些场面觉得毛骨悚然,但是印度低种姓觉得承受苦难是积累福报,恐怖分子觉得死了以后可以上天堂,那里有72个美女和无数的财富正在等着他。

认知不同,对待苦难和生死的态度就完全不同。

印度低种姓的认知有着严重的缺陷,导致他们悲惨的人生,这种悲惨只是我们觉得他们悲惨,实际上,他们自己压根就没认识到自己有多悲惨,如果认识到了,早就造反了。

这就好比你看到两只绿头苍蝇在一个雪白的馒头上秀了很长时间恩爱,一个饥饿的人拿起馒头就吃,觉得很香很甜,那么你最好不要告诉他这个真相,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他可能觉得你不怀好意,是不是想抢他的馒头,不但不会感谢你,还可能会扁你。

好了,嘲笑完印度人可以回来了,中国人就什么都懂了吗?我们从小学习的东西,能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吗?比如坏孩子和好孩子的事情。

很多人喜欢拿着结论找原因,强行解释一番,最后骗的自己都相信了,比如调皮孩子天资聪颖很聪明之类的废话,难道那些年年考试拿第一,这些听话的孩子是蠢吗?

很显然解释不通,那么问题在哪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中国的学校教的都是自然科学知识,简单来说,就是教你做事的地方。

学校教你做事,但没有教你做人,这就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各种不适应,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从小就被教育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在单位听领导话,等孩子毕业到单位后,女孩子可能遭到单位领导性骚扰,男孩子被当成骡马使唤,单位领导明显是披着人皮的王八蛋,王八蛋的话也要听吗?

残酷的现实和从小的认知就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回家向父母倾述可能会遭到斥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母从来没经历过这种事情,他们简单的头脑认定,肯定是自己孩子做的不够好,才会和领导产生冲突,领导嘛,有知识有文化有地位,怎么可能不公平呢?于是对着孩子一顿指责。

然后孩子就焦虑抑郁了,这就是社会上年轻人抑郁症高发的原因。

那些从小调皮的孩子就基本不会有抑郁的风险,他们从小就不遵守规矩,被家长责骂,被老师唾弃,早就对这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嗤之以鼻,所谓的公平正义在他们的心里连鼻屎都不如,他们从小就不相信任何人,从小被父母嫌弃的人,还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好人吗?

不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好人,就不容易受到别人伤害,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遇见陌生人,都会有戒备心理,这是动物的本能,只有面对熟人才会卸下防备,伤你最深的人,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

调皮孩子长大以后,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不容易受到伤害,眼里只有利益,反而接近了社会生存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动物世界,弱肉强食,只要遇见合适的机会,长大了的调皮孩子很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思想上,他就没有什么道德伦理的羁绊。

为啥从小听话,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不知道这些呢?因为他的学习生涯中本来就缺了这一块,自然科学教育他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优秀的螺丝钉,但是唯独没有告诉他如何在人类社会这个“动物世界”中生存。

逻辑学教人辨别对错,伦理学教人知道善恶,修辞学让人知道美丑,这些人类社会中生存的最有用的知识,我们在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学校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也没有辨别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

国家对于教育的定位很清楚,学校的老师只是教授自然科学知识,目的是让孩子把考试考好,以后拥有一个生存的技能,关于做人的知识,这个不是学校的事情,这个需要由家长来传授。

可惜的是,我们的家长,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长,他们不知道逻辑学,也不知道伦理学,更不知道修辞学,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有教过他们,不知道很正常。

逻辑学是一门非常非常重要的学问,这是专门教人分辨对错的学问,精通逻辑学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找到底层逻辑,就像拥有照妖镜一样,逻辑学的光芒扫过,妖怪立马就会现出原形。

普通人不懂逻辑学,很容易被忽悠,为啥这么多被电信诈骗的人,原因非常简单,没有被逻辑学武装过的头脑,真的是非常简单,别人说啥都相信,最基本的反驳都不会。

佛学的核心就是逻辑学,顶级佛门大师都是逻辑学的超级高手,比如台湾星云大师,与其说他是佛门大师,看穿了生死,还不如说他是逻辑学大师,看穿的是人性。

三字经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现实教育我们,有钱有势的人很多都是王八蛋,一点善良都没看出来,这些从小就相信人本善的好孩子们,没有丝毫戒备之心,走上社会以后必然遭到毒打。

但凡懂得一点点思辨之术,就可以辨别是非,资本家让你996,说这是福报,简单想一想就可以知道,996能让年轻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得到了高一点点的工资,还得到了满身得病痛,失去爱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思考和享受人生的机会,这是福报吗?这种福报谁要谁拿走。

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被这种思想武装过,只能让孩子赤手空拳面对社会上的豺狼虎豹,后果可想而知。

和印度的低种姓一样,家长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什么都知道,于是在孩子面临社会毒打的时候,不但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反而颐指气使,趾高气扬,酿造出一幕幕的悲剧。

越是社会底层的家长,越喜欢指责孩子,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指责孩子。

长期在社会底层混,很难得到别人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众找一个比自己更弱势的人进行指责,这个可怜虫就是自己的孩子,通过对孩子无情的嘲笑,来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看吧,有比我更差的!

层次越高的家长,越懂得荣辱与共的道理,孩子就是家庭的一份子,如果孩子在外人面前被羞辱,那么这个家庭所有成员在别人眼中,也得不到任何尊重,层次越高的人,越会维护孩子的尊严。

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家长最喜欢的口头禅就是“为你好”,怎么样为你好呢?打击你的长相,否定你的朋友,批评你的言行,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遇见一点小小的不如意就大声呵斥,让孩子觉得自己又蠢又笨,啥都干不好。

昨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感触很深,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个小女孩,鼓励小女孩走上商场的电梯,翻动的阶梯让小女孩感到害怕,于是年轻的母亲怒了,开始大声呵斥小女孩,拽着小女孩往电梯上拖,让小女孩感觉更加害怕,死死的拽住扶手不放,更加不敢上电梯了。

这个时候旁边有个陌生男子看不下去了,蹲下来非常温柔的牵着小女孩的手,鼓励了小女孩几句,然后首先迈上了电梯,小女孩很自然就跟着上了电梯,过程非常自然,小女孩没有丝毫犹豫。

这就是层次上的差异,教育孩子的核心是言传身教,重点是身教,光说话作用很小,关键是以身作则,自己做到了,孩子自然就跟着做了,不需要多说。

关键是,很多家长压根就不懂这些,怎么身教?

为你好,就是打着爱的名义进行伤害的事实,本质上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什么情绪呢?自己被社会蹂躏但无能为力的情绪。

缺乏相关知识,没有分辨善恶对错美丑的能力,也就无法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遭受社会蹂躏非常正常。

这是无数中国人的悲哀。

好孩子听父母话,始终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这种无知,只能接受社会的现实教育,遍体鳞伤也就很正常。

调皮孩子从小就不听话,早早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很早就接受社会的教育,最后能够明白过来的人,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取得一些成就也正常。

这就是调皮孩子更有出息的底层逻辑。

最后加上一句大师的名言:要小心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王八蛋,他们拼命忽悠我们学好,然后由着他们使坏!

那怎么对付王八蛋们呢?那就是比他们懂的更多,知识才是力量!身体从高校毕业了,思想也要从社会大学毕业,生存的技能要精通,为人处世的技能也不能荒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关注微信公众号“功夫哥”有惊喜哦!

user avatar

因为小孩子很爱问为什么,你向他还原社会的残酷后他就会反问你为什么?

为什么有这么残酷的事情发生?

为什么大家不反抗,不去建立一个不那么残酷的社会?

同桌小明推了一下他他也会马上反推回去,为什么你们这一群大人连他这个小孩都不如?

在你宣扬丛林法则的同时反抗的思想就会在他心里发芽,有一部分小孩会为社会的残酷感到害怕,而另一部分小孩心里想的是怎么把这些残酷的纸老虎撕的粉碎。

我们知道动物世界中老虎的捕食追猎技能首先是用来跟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打闹玩耍上,通过家人之间不断地对抗来提高生存技能,而你教会他遇到不公第一件事是反抗后,在他孩童时期这些反抗手段都会用到他的家人和老师身上,到时候你的问题就是小孩为什么会这么不听话了?

你说压岁钱帮他保管,第一次给了你后发现这些都变成了你的钱,第二次死活不肯给你,即使给了也会私吞一部分;

你叫他把玩具给弟弟妹妹玩,他回头一句上次他们就弄坏了还不赔,这次想玩做梦;

你让他问叔叔阿姨好,他说这些人天天说我坏话,叫鬼也不叫他们,呸!

你想办法把他送进辅导班,他回过头来反手就是一个电话举报;

你想着过节给老师送送礼,让他好好对你儿子上点心,你儿子看到你准备送老师的花篮直接往地上一扔:给这死老头送花篮?你怎么不送花圈?天天就知道照着书念,看女同学的眼睛都是色眯眯的,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好东西;

所以你看到了,当从小知道世界的黑暗后,如果他不反抗,他会变得抑郁麻木,长大后像闰土一样;如果他反抗,那么你就会变得抑郁,你说的话都会顶上几句,而且斗争的手段还会随着经验地增多越来越丰富。

教员说他的反抗是从西游记水浒传开始,自那以后学会了小说外包书皮,跟父亲顶嘴,跟老师对骂,甚至还偷偷地把家里的米和钱送给穷人,只要他觉得是对的,他就敢跟任何人对着干,为此父亲没少打过他,最狠的一次差点被逼到跳河,父亲妥协了。从那以后就学会了要对着干就得把事情闹大,闹大了这些大人为了照顾面子自己就不会当众挨打。

了解这个斗争的潜规则后,只要自己觉得占理就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老师,当着全校的面骂校长,在爱国情绪被点燃后立马拿着剪刀满院子抓同学剪辫子。

这种斗争教育下的小孩不好管理,没一个省心的,家长和老师全都心累,而像教员的弟弟多听话,小小年纪就学会帮家里干活,哥哥的学费伙食都是自己一步步挑过去送的,他哥在湘潭长沙上了多少年的学他就送了多少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家长工,老爹说什么就是什么,大哥说什么就是什么,大哥一句话把全部家底都卖了,眼睛都不眨一下,至于后来拉他入伙也不过说怕自己做不好,而不是想这玩意是要杀头的,打死都不能干。

我们的教育是一个真空教育,仿佛世界是一个无菌的世界,是童话故事里的城堡,没有暴力,没有压迫,没有性,甚至连血都是绿色的。这些都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听话,听话就意味着好管理,都像那种叛逆小子那不乱套了吗?你教小孩的东西小孩会第一时间用在你身上,如果他不会用,那说明你教的东西是失败的,而如果他用了,那在他的孩童时期你估计不太好过。连母老虎都会被小老虎咬伤划伤,你觉得自己能有多大概率幸免呢?

user avatar

因为爱

user avatar

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这正是许多中国式父母正在做或者已经做了的事情。

甚至,他们可以做到对自己的孩子比社会更加残酷。



比如说,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恶语相向,竭尽全力地摧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还美其名曰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是孩子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现在对你说话好听,以后走到社会上谁会对你说话好听?”

可最后孩子真的走到社会上,才发现自己这一生听到的最难听最恶毒的话竟然都是从自己父母的嘴里说出来的。



除此之外,他们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对血缘关系以外的他人都应采取防备、怀疑、冷漠、疏远、敌对的应对策略,以为这样就能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

可实质是这样的教育成为了孩子遭受伤害,承受痛苦的罪魁祸首。

因为“你如何待他人,他人就如何待你”。

若是孩子用防备、敌意、对抗和攻击对待一整个世界,一整个世界也会把防备、敌意、对抗和攻击还给这个孩子。那么,“一个孩子”要如何对抗“一整个世界”

并且,敌意态度的灌输也为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因为TA无法用信任、友善、亲密和温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所以TA也会在自己的爱人和孩子那里收获同样的敌意、愤怒和对抗。



另外,他们还会告诉孩子,社会残酷,人世艰辛,所以,快乐、轻松、愉悦、幸福,这些东西你都不配拥有。

而苦难、痛苦、煎熬是常态,所以,别指望我帮你,这些你都必须独自承受。如果你无法承受,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类,你作为“人”是失败的,是不配活着——不配继续接受我的资源和付出的。

因此,在每一个孩子因为成功而骄傲、自豪的时刻,每一个孩子因为收获而满足、愉悦的时刻,每一个孩子因为生活中的小确幸而喜悦、快乐的时刻,每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喘一口气的时刻,他们都一定会当头一瓢冷水泼到你透心凉。

然而,在每一个孩子因为挫折而伤心的时刻,每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需要一点支持和鼓励的时刻,每一个孩子觉得孤独、无助的时刻,他们却会说“这么点小事都承受不起,我养你有什么用?”“你这算什么,我们那时候比你不知道苦多少倍的日子都熬过来了!“

在这种时候,他们不会想到孩子可能需要他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只会觉得孩子受的苦还没有他受的多!




我的许多处于痛苦、焦虑、抑郁、濒临崩溃边缘的来访者,他们在儿时都受到了类似这样“社会残酷,人心险恶,不可能会被温柔以待;人世艰辛,苦海无边,不可能会幸福”的思想的荼毒。

所以他们要么过于紧张、焦虑而表现出过强的攻击性,要么因为害怕、恐惧而自卑、怯懦、退缩,结果是他们都无法和周围的人进行自信、友善、平等的互动,亦无法建立亲密、温暖、合作的关系。

久而久之,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因为过激或过于边缘的行为表现受到了来自周围环境的排斥和孤立。



最可怕的是,他们所遭受的对待会使他们认同并强化他们大脑里关于“社会残酷”的认知。

如果没有外力干预的话,等他们有了孩子,他们就会重走父母的老路,把这些消极认知灌输给自己的孩子,结果导致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和自己同样的痛苦。

而现在的他们如此痛苦,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懂得应该如何积极地和世界相处,如何建设性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受挫,而强化并认同了父辈传递给他们的“社会残酷”的认知。

也就是说,这种消极的应对取向会在代际间传递,从而导致家庭中数辈人都经历同样充满愤怒、痛苦和无助的,不幸福的人生。




所以,不要去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因为你这个年龄所承受的“残酷”在幼小的孩子眼里是他无法想象的,能够吞噬他的巨兽。

另外,孩子也在承受他这个年龄的世界里的残酷,例如同辈或者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学业的困难,同伴关系的困难,等等等等。

所以,他活得并不轻松。

不要再去把自己搞不定的“残酷”强加到孩子身上,这只会造成孩子承受的这个世界最大的恶意竟然来自于自己的亲生父母。



最后,与其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不如放下自己的偏见和执念,改变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对他人更多友善、信任和合作,自己也会收获更多温暖、成长和幸福。

孩子在这样温暖有爱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学会更积极的、更具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不纠结,不拧巴,不暴躁,不愤怒,自然而然的他也收获这个世界的温柔以待。



—END—

user avatar

“我试着在我手上用小刀划一道,但做不到……我真的意识到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这母亲说

user avatar

父母来教做人的道理,社会来教做狼的道理。这个人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父母来教做狼的道理,社会只能在监狱里教他做人的道理了。

user avatar

因为告诉孩子这些,就不方便对孩子灌输平等努力公平正义的思想了。也就不方便制造韭菜了。说到底老师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这一点

user avatar

降低社会熵。

接下来可以参考其他关于熵增熵减的各种解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