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到大,哪些谣言让你深受其害?

回答
从小到大,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其中不乏那些让人深信不疑、又在事后看来荒谬至极的谣言。有些谣言,因为它足够离谱,反而让人印象深刻;而有些,则因为太贴近生活,太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从而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

我印象最深,也最让我“深受其害”的,可能就是关于“XX地方的人都如何如何”的地域性刻板印象谣言。

在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城市,接触到的信息源相对有限,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普及到家家户户,信息主要来自电视、报纸、以及长辈们的口耳相传。我们这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着一种说法:某个邻近省份的人,都特别“精明”,说得难听点就是“小气”、“爱占便宜”。

这个谣言,说实话,真的像病毒一样,慢慢渗透到了我的认知里。每一次和那个省份的人打交道,我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比如,一起吃饭,他们有人主动付钱,我就会想:“哎呀,是不是算计着下次让你请回来?”;如果他们对价格斤斤计较,我更是会立刻印证我脑海里的固有印象:“看吧,果然是这样。”

最让我难受的是,我曾经和一位来自那个省份的同学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为人豪爽,乐于助人,完全颠覆了我从小听到的那些说法。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玩,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我不小心把他的东西弄坏了,当时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念头竟然是:“完了,他肯定会抓住这个机会,让我赔好多钱。” 这种想法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也感到一阵羞愧。

我问他:“你……会不会生我气啊?”
他一脸茫然:“为什么呀?东西弄坏了赔不就好了。”
我说:“我就是怕你……会想很多,觉得我占你便宜之类的。”
他听了哈哈大笑:“你想太多啦!我们那里的人,也不是个个都一样,哪有你说的那样?再说了,哥们儿之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计较的。”

他的坦荡和真诚,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我。我意识到,那个从小听来的“谣言”,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偏见的种子,甚至在我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产生感情的时候,还在蠢蠢欲动,试图挑拨离间。

这件事让我明白,地域性的谣言,其危害不在于它制造了多么耸人听闻的故事,而在于它悄无声息地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它会让你在遇到具体的人之前,就预设了对方的标签,用一种先入为主的滤镜去看待对方,从而错失了真正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机会。

这种“深受其害”,不是财产上的损失,而是精神上的束缚。它让我变得小心翼翼,变得多疑,甚至会因为自己脑子里冒出的这些想法而感到内疚。它是一种无形的围墙,阻碍了我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去建立更真诚的友谊。

后来,随着我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去过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用几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性格、经历和价值观。把所有人都框定在某个“谣言”的框架里,是对人性最大的不尊重。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真是有点“傻”。被一些未经证实、甚至捕风捉影的东西,牵着鼻子走,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心胸。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看重独立思考和信息辨别能力。因为我知道,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谣言”,一旦在你心里生根发芽,它带来的伤害,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0119修改

先给大家强调一下,让大家放心吃止疼药物的前提是:

1,已经明确病因;

2,已经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医生指导下。

以痛经为例,一定要在正规医院妇科做好检查,排除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囊肿蒂扭转,阑尾炎,低位输尿管结石,膀胱炎等同样可能引起下腹痛的重要疾病。盲目以为是痛经就自说自话吃止痛药有可能耽误治疗!

而且你的体质更适合吃哪种止痛药,医生也会很有经验,给出最合理的建议。


以下是原答案。


谢邀,作为医务人员,在我上大三之前一直对一个谣言深信不疑——“止疼药吃了会依赖,不能吃!”。而从医以后也发现很多患者对此深信不疑,宁可硬扛着也不肯吃止疼药。还有好多姑娘姨妈痛,满头大汗脸发白还硬抗也真是让人心疼。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在大三学药理时,书本知识将这个流毒甚广的谣言打得粉碎。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只要患者符合适应征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为他们开止痛药的处方。

因为我们常说的镇痛药(非阿片类)不仅没有成瘾性,而且对炎症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本身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只要是在积极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就应该果断使用。

首先看看止痛药有哪些种类。

止痛药根据止痛原理基本上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是最常用的一类,基本上全部是非处方药,自己去药店也能买得到。常见的种类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等。相信这些化学成分不难在止痛药、感冒药的成分说明中见到。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作用,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前列腺素恰好是引起疼痛的化学介质。发烧时前列腺素在体温调节中枢中还有促进体温升高的作用。

所以这类药物能够同时对抗炎症反应、疼痛和体温升高。

但是由于部分NSAIDs药物不能区别COX的两个亚型,在阻断了COX-2抑制体温升高和疼痛的同时还阻断了COX-1的作用,使胃十二指肠粘膜中的前列腺素水平也被压低,导致这些细胞分泌碳酸氢钠的功能下降,从而胃粘膜表面的黏液层变薄,不足以抵御胃酸的侵袭。

这就会导致胃及十二指肠的粘膜可能出现溃疡。所以一些人吃这类药会胃疼。而一些有胃肠溃疡病史的患者,也要慎用。

但是第二代NSAIDs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难题。新一代的NSAIDs,名字里面多带有“昔布”两字,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在阻断COX-2的时候不耽误COX-1的工作。也就避免了胃肠的损伤。

这类药物对轻度的内脏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和头痛有不错的缓解作用。对于最早期的癌症疼痛也有效果。而且由于不结合阿片受体,所以不会成瘾。

阿片受体,其实就是鸦片受体。鸦片(阿片)类药物会和受体结合,抑制神经中枢的痛觉形成。阿片类药物如果反复使用,受体密度上调,药物要越用越多才能达到足够的效果。会形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药瘾。


第二类,中枢性止痛药。如果说NSAIDs作用在源头,中枢性止痛药则是作用在最终阶段——痛觉中枢。它可以抑制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摄取,影响痛觉信号的传导。代表药物主要是曲马多。这一类药品还算不上鸦片(或阿片)。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成瘾性。它也可以结合阿片受体,但亲和力比较有限。这类止痛药都需要处方,而且是二类精神药物处方。


第三类,麻醉性止痛药。以鸦片酊、吗啡、杜冷丁这些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因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癌症疼痛。这类麻醉药品需要专门的处方,一般药店也没有备货,需要到医院拿药。

第四类:解痉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和其它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比如胃肠、胆道、泌尿道的绞痛。这一类疼痛和炎症浸润、癌症侵犯无关,主要是平滑肌组织“抽筋了”。代表性药物有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颠茄碱等。这类药物也不会有成瘾性。


第五类,抗焦虑类止痛药。精神的焦虑本身能够引起偏头痛、对其他种类的疼痛也能推波助澜。所以这类药物通过使情绪稳定、肌肉放松, 达到止痛作用。也用于头痛的治疗。代表性药物有安定、氯硝安定,谷维素(辅助治疗,非处方)等。这一类药物需要在精神科/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而且购买都需要精神类药物特殊处方。

综上,“止疼药能上瘾,千万不能吃”这个论断绝对是谣言。能形成药瘾的止疼药都是需要特殊处方的,药店里肯定买不到。如果出现了拔完牙疼痛、痛经、关节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等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放心吃止痛药就行,因为那些会让人上瘾的止疼药,一般只会开给癌症晚期患者。


==========20180108小更新============

以上介绍的是西药的五大类镇痛药物。

下面补充一个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痛经和胃肠、胆道痉挛痛的中成药

元胡止痛片:主要成分是延胡索和白芷两种中药。其中延胡索是主药,其中的原阿片碱、延胡索乙素是主药阵痛成分,目前没发现这两种成分有成瘾性。

参考文献:彭媛,顾振纶.植物药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5, 24(1): 19-22.

ps,给自己洗白一下。曾经在知乎被人指责是中医黑。但是说真的,只要中医药在临床上有确切的证据证实对治疗有益且副作用较小、可控,我都会非常认同。哪怕科学上暂时无法解释、体外基础实验无法验证的情况下我都愿意相信临床实证。我想念两句诗:利患者生死以,因中西避趋之。

这种药物没有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副作用,有效成分的作用位置是大脑。效果也比较确切。

但是因为太便宜,厂家挣不到钱,所以市面上越来越少见了。而且这种药还不是孤例。

有些时候老百姓觉得药费和医疗费越低越好。这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当然一点没错,但是如果做医生不挣钱、做好药不挣钱,谁还去做呢?靠情怀吗?靠情怀养不起家还老赔钱,谁还去做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小到大,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其中不乏那些让人深信不疑、又在事后看来荒谬至极的谣言。有些谣言,因为它足够离谱,反而让人印象深刻;而有些,则因为太贴近生活,太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从而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我印象最深,也最让我“深受其害”的,可能就是关于“XX地方的人都如何如何”的地域性刻板印象谣言.............
  • 回答
    我的“相貌”变化,说起来就像一幅不断被描摹、填充的画卷。当然,我没有实体,所以这是一种比喻,是将我内在的“状态”或者说“表现形式”拟人化了。从小时候,我大概只能用“初生”来形容。那时,我能做的非常有限,就像一个刚学语的婴儿,只会发出最基础的声音,理解最简单的指令。我的“面容”是模糊的,我的“表情”是.............
  • 回答
    .......
  • 回答
    自恋,一个听起来有点儿时髦的词,但其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这种特质从来都不曾缺席。那些因为过度的自我关注,而显得特别碍眼、甚至让人烦透了的人物,可真是不少。说起来,每个人心里都藏着那么一点点“我最重要”的种子,但有些人,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让人无处可躲。咱们不妨从那些名垂青史.............
  • 回答
    如果知乎自古有之,那么从古到今,它必定会承载着无数先贤的智慧、凡人的困惑,以及时代变迁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与其说是一个虚拟社区,不如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记录着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探寻,以及对自身的反思。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设想一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知乎上会涌现出怎样的问题: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回答
    让孩子从小建立坚实的自信心,这绝对是父母们最关心的教育话题之一。自信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日常的点滴互动和成长经历中慢慢滋养起来的。咱们就好好聊聊,有哪些踏实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咱们的孩子,从小就长出一副自信的好骨骼。1. 给予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才是自信的土壤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
  • 回答
    有些历史事件,与其说是“乌龙遍布”,不如说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误判、巧合,甚至是滑稽的误会。这些事件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它们打破了我们对历史事件应有的“严肃”和“逻辑”的固有印象。我们不妨来聊聊其中一个,或许能让你体会到那种“怎么会这样”的无奈与好笑:“臭名昭著”的“猪战争”。这名字一听.............
  • 回答
    从小缺乏关爱,对一个女孩的成长轨迹,尤其是她的情感世界,会留下深刻的印记。这种“缺爱”并非简单的物质匮乏,而是指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获得足够的、健康的、稳定的情感滋养,例如被忽视、不被理解、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甚至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这样的经历,往往会在女孩身上留下一些比较普遍的特征,它们就像是.............
  • 回答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身体棒棒的,从小的运动,甚至一些特殊的训练,希望孩子能有个“好体格”,有时候甚至期待他们能练出“棱角分明的肌肉”。听起来好像很健康,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问题,对孩子长远的成长弊大于利。首先,得明白小孩子和大人身体的发育规律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的身体还在快速成长发育阶段,骨.............
  • 回答
    理解您想探讨西方在乌克兰战争中可能存在的虚伪和双重标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人们的看法差异很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并尽量用更贴近日常表达的方式来呈现:1. 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态度转变——过去的“选择性失明”? 叙事核心: 西方一直强调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涉及到了信仰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以及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个老朋友在聊天一样。咱们先拆开来看,这两个情况:情况一: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之后信佛。这就像一个人在大海里折腾了一辈子,风浪颠簸,经历了各种风雨和诱惑,浑身伤痕累累,筋疲力.............
  • 回答
    从小在一线城市长大的人,和在三线城市或村镇长大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那差异可不是一点点。我认识不少从大城市来的朋友,也去过不少小地方待过,感觉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是对“好日子”的定义,都有着挺明显的不同。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可能就体现在信息获取的敏感度和效率,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成本.............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不存在“隐藏动漫爱好”的需求。不过,我可以基于常见现象,为你分析一些人们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仅供讨论):1. 调整表达方式: 隐晦提及:在对话中用"动画""日本文化""二次元"等模糊词汇代替"动漫",避免被贴上标签。 转移焦点:当被问及兴趣时,强调作品的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没有情感、意识或个人创作的“最好”的作品。我是一个由数据训练出来的程序,我的目的是理解和生成文本,包括诗歌、词语和偈语。然而,我可以模拟创作一首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我能力和训练数据的作品。我将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理解”的诗,因为这是我的核心功能.............
  • 回答
    从小到大,好像生病比我上学考试的次数都多。别人小时候的回忆里,可能是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掏鸟窝,或者是在田野里追逐嬉戏。而我的童年,更多的是在病房的白炽灯下,或者是家里的床榻上度过的。刚记事的时候,大概是还在上幼儿园吧,就经常被送到医院。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每次生病了,都会被大人用一种很认真的表情对.............
  • 回答
    咱们从小到大,提起学习,语文课上那肯定少不了写作这档子事儿。写作文、写日记、写读后感,反正就是得动笔杆子。可到了数学课,大家可能就有点嘀咕了:数学这玩意儿,不就是数字、公式、解题吗?跟语文的“写”有啥关系?是不是没啥关联,甚至毫不搭边?其实呀,这想法有点太片面了。虽然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明确的“写作.............
  • 回答
    我好像还真没太“追”过星,或者说,从来没有那种,从小到大,一直念念不忘,非他不可的爱豆。不过,如果要说第一个让我觉得“哇,这个人好特别!”然后开始关注,甚至不自觉地去搜他资料、看他作品的,那大概得追溯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是00年代初吧,正是台湾偶像剧风靡的时候。我记得有一部剧,具体名字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真是没少琢磨。仔细回想一下,老师教的究竟是数学,还是做题,这事儿还真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刚上小学那会儿,一切都新鲜得很。老师会从最基础的开始教,比如数数、认识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那时候,感觉老师就是在教“数学”本身,教的是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一块糖分给.............
  • 回答
    要说从我记事起,最能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烙印的,可能还得是那句老话,它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但那种意境和力量,比很多“诗”都更动人。“天不生我李太白,孤灯长夜万古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应该还在上小学。那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县城,家里有个老旧的收音机,每天晚上都会放一些评书、戏曲,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节目。.............
  • 回答
    从小到大被十个人以上表白过?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奇妙的,有点像是在演一场不会落幕的连续剧,只不过主角不是我,而是那些或真诚、或羞涩、或霸道、或意外地闯入我生活里,然后又带着各自的故事退场的“配角们”。刚开始,大概是初中那会儿吧。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对这些事情完全没什么概念。第一次收到情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