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之后信佛还是一开始从小就信佛哪个可以?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涉及到了信仰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以及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个老朋友在聊天一样。

咱们先拆开来看,这两个情况:

情况一: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之后信佛。

这就像一个人在大海里折腾了一辈子,风浪颠簸,经历了各种风雨和诱惑,浑身伤痕累累,筋疲力尽了,才终于看到了灯塔,看到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那就是佛法。

背后是什么? 这背后往往是经历过极端的痛苦、绝望,或者在做了很多错事后,内心深处的那一丝良知被唤醒了。可能是对过往罪行的深深忏悔,可能是因为某种打击(比如牢狱之灾、亲人离去、疾病缠身)而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他们可能曾经以为那就是人生的全部,是唯一的快乐,但最终发现这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反而留下一肚子苦涩和空虚。
信佛的动因是什么? 这种信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救赎和解脱。他们希望通过佛法洗涤过往的罪业,找到内心的平静,获得来世的希望。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一种“放下”的力量,去原谅自己,也希望得到佛的慈悲原谅。学习佛法,他们可能会更深刻地理解“业力”的概念,明白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并希望通过修行来转化这些业力。
这种信佛的特点?
忏悔心重: 对自己过去的罪行,往往会有更深的愧疚和悔恨。
求救赎的色彩浓厚: 希望通过信仰来弥补过去的错误,寻求心灵的救赎。
学习动力可能更强: 为了真正理解佛法并改变自己,他们可能会比一般人更认真地去学习和实践。
可能面临的挑战: 过去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困扰(比如名誉受损、被人歧视),也可能在修行过程中,过去的习气会反复出现,需要更强的定力去克服。

情况二:一开始从小就信佛。

这就像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有阳光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佛法是他们生命中最自然、最熟悉的一部分。

背后是什么? 这种信佛,往往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父母可能从小就教导他们拜佛、诵经,学习佛陀的教诲。佛法可能已经内化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习惯,一种价值观。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那么极致的黑暗,但他们可能从小就接受了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观念,因此在行为上会相对谨慎。
信佛的动因是什么? 对他们来说,信佛可能不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他们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家族的传承,为了保持内心的善良和宁静,或是对佛陀的教诲天然的认同和信任。他们可能更多地是在追求一种“不造恶”的生活,希望通过修行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慈悲。
这种信佛的特点?
根基可能更稳固: 因为从小接触,佛法的观念可能已经深入骨髓,不容易动摇。
行为上可能更规范: 较少犯下极端错误的可能性,生活方式可能比较符合佛教的戒律。
理解可能偏于表面: 有些人可能只是模仿家人的行为,对佛法的深层义理理解不深,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习俗或情感寄托。
可能面临的挑战: 当遇到生活中的挫折、诱惑,或者接触到不同的思想时,可能会产生疑惑,甚至对信仰产生动摇。需要主动去深入学习,才能让信仰真正转化为内心的力量。

那么,哪个“可以”?

从佛教的教义来看,两者都可以,而且都很重要,但侧重点和意义有所不同。

“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之后信佛” 这种,在佛教里被称为“回头是岸”。佛法的一个核心宗旨就是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那些曾经犯下严重错误的人,只要真心忏悔,愿意学习佛法并努力实践,一样可以得到佛的慈悲和救赎。事实上,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更能体会到佛法的珍贵,他们的修行往往更具深刻的意义和坚定的决心。他们的忏悔和改过,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修行,是佛法力量的体现。
“从小就信佛” 这种,则是在善根上打下了基础。从小就接受佛法熏陶,能够帮助人建立正知正见,减少犯错的机会,培养慈悲善良的品质。这就像种下一颗好种子,好好浇水施肥,它更容易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种信仰的稳定性和对行为的指导性可能更强一些。

更进一步说,哪个“更好”?

这个问题就更难回答了,因为“好”的标准是什么?

从“救赎”的角度看: 对于一个曾经犯下滔天大罪的人来说,能够从深渊中爬出来,重新拥抱光明和正法,这无疑是极其殊胜的。这种“回光返照”的力量,对自身和对他人都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它证明了佛法的无边力量和众生皆可成佛的可能性。他们的故事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激励他人。
从“稳固和影响”的角度看: 从小就信佛,并且能够如法修行,一生远离恶业,积极行善,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同样是极其宝贵的。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佛法的活教材,其影响可能更加持久和广泛。

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

无论是哪种情况,最终都应该落脚在“依法修行,转变生命”上。

“吃喝嫖赌杀人放火” 之后信佛,如果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实际行动去改过自新,那信仰就可能变成一种心理安慰,或者是一种逃避。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能否通过佛法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放下过去的执念,并用余生去践行佛陀的教诲,弥补过错。
“从小就信佛” 的人,如果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深入理解佛法的智慧,或者被世俗的诱惑所影响,也可能偏离正道。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能否将佛法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在面对人生的各种顺境逆境时,都能保持一颗清净慈悲的心。

打个比方:

就好比一个人,年轻时把身体折腾坏了,大病一场后,才开始重视养生、健康饮食。另一个人,从小就生活习惯好,很少生病。

从“救赎”角度看,第一个人能从病痛中恢复,学会健康生活,这过程本身就很了不起,他的经验也更能警醒他人。
从“稳定”角度看,第二个人生活健康,很少经历病痛的折磨,生活质量可能一直都比较高。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可以”。佛教的门永远是敞开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真的愿意去学习、去实践、去转化自己。

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最终要去哪里,以及你为了到达那里付出了多少努力。一个真正懂得佛法,并能将佛法落实到生活中的人,无论他过去经历了什么,他的信仰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即使从小信佛,如果只是流于形式,那也失去了信仰的真正价值。

所以,与其说哪个“可以”,不如说哪个能在佛法的指引下,活出更慈悲、更智慧、更宁静的生命,并且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 这才是佛教希望看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都可以。轮回无穷无尽。任何时候开始修行都是好的。

三皈五戒十善业吧!攒资粮吧!上座吧!

五戒表解 上忏下云法师

不 杀 戒
●释 名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命,是曰杀生。
堕胎胎儿死,犯杀戒。自杀亦犯杀戒,与杀人罪同。

●制 意
一、由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堪入道。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养故,众生皆我过去生中父母故。
四、伤善缘故。此生结冤,后世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应敬不轻,岂可杀害。
六、违背菩萨无畏施故。
七、乖四摄行故。以杀害众生则不得摄化故。
八、杀生夺命,超过盗其所有一切极多极贵之珍宝钱财故。
九、依众生故,乃得成佛,杀生何依。
十、三世诸佛法尔不杀众生故。

●次 第
一、人道应具恻隐之心,菩萨万行,以大悲为本,为存人道及万行之本,先须戒杀。
二、有情所重,莫过性命,为救物命,先制杀戒。

●具 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众生。
二、众生想。
三、起杀心。
四、兴方便。
五、命断。

●轻 重
◎有逆罪、重罪、轻罪之分:
一、杀父母、和尚、阿阇黎、阿罗汉为逆罪。
二、杀人为重罪。
三、杀畜生为轻罪。
◎又就
一、能杀心(痴重、嗔贪次之。)
二、所杀生。
三、所用杀法。
而罪报轻重不同。(注:此指犯戒后果报,不是指犯戒罪)

●开 遮
开缘有三:
一、为救多数之人。
二、为救三乘圣贤,以慈悲心杀害凶徒,宁自犯杀戒堕入地狱,而不令此恶人犯五逆罪。
三、狂乱心(即严重之精神病),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乃名为狂。较此轻者仍为非狂,犯戒则得重罪。

●犯戒果报
◎杀 生
一、堕三恶道。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
四、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五、心怀恐怖。
六、恶梦。
七、众生憎恶。
八、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持戒果报
◎戒 杀
一、戒杀即为修无畏施。
二、慈心增上,烦恼减少。
三、断灭嗔心,蠲除热恼。
四、少病、长命。
五、众生亲近,鬼神守护。
六、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七、解除怨结,广结善缘。
八、无恶道怖,命终生天。
九、于未来世,富贵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发愿,则必往生净土。(以下四戒例此)

●对 治
修慈悲行(参阅三忍三慈)
应起十种心(概分一切众生为十种类,于十种众生发十种心。)
一、安稳心。于恶行众生,欲令住善行故。
二、乐心。于受苦众生,欲令乐具不尽故。
三、慈心。于怨憎众生,不念加报故。
四、悲心。于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故。
五、怜悯心。于享乐众生,欲令不放逸故。
六、利益心。于外道众生,欲令转信佛法故。
七、守护心。于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故。
八、我心。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故。
九、师心。观彼众生,求大乘道,进取积集, 具足功德,我当遵之如师,从学或私淑之也。
十、尊心。观彼众生,求大乘道,进取积集,具足功德,我当尊重恭敬,不可轻视也。

不 盗 戒
●释 名
不与而取他物,名之为盗。
类分多种: 
一、偷取。
二、劫取。
三、骗取。
四、胁取。
五、讹赖取。
六、抵突取。(假借不还)
赌博、偷税等皆犯盗戒。

●制 意
一、业道重故。谓犯偷盗重罪,岂堪入道。
二、犯国法故。古今各国无不禁盗。人天大小乘戒悉制为重。
三、被盗之人,焦虑忧恼,或因之以致失命。
四、违六度,背四摄。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摄众生。今则反盗众生财物,违背彼法故。
五、坏人信心,破灭佛法故。(五戒悉同)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偷盗故。

●次 第
一、约十善业及十恶业,皆先杀次盗。
二、杀盗二罪,先害正报,次损依报。反之,断恶修善,则应先不害正报,次不损依报。

●具 缘
具六缘成犯。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盗心。
四、是重物。(盗五钱,值银八分以上即为重物)
五、兴方便。
六、举离本处。

●轻 重
◎有极重、重、轻之别:
一、盗十方僧物,现前僧物者,其罪重于杀八万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盗三宝物,师长、父母、发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盗国营公有财物者罪重;盗物值八分银者犯重罪。
三、八分银以下中罪、轻罪。
◎又就被盗之人苦恼多少,罪分轻重。

●开 遮
开缘有五:
一、与想。(以为人已与己也)
二、己有想。
三、粪扫想。(极贱,被丢弃之物)
四、暂用想。
五、亲厚想。
菩萨见恶官盗贼,夺他财物,以慈悲心,随力所能,罚治夺取,还所有主,不犯。

●犯戒果报
◎偷 盗: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贫穷下贱,或多资财,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灾。
四、他人失物,于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怀忧恼。

●持戒果报
◎戒 盗:
一、资财盈积,而不散失。
二、多人爱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赞叹。
四、处众无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乐,命终生天。

●对 治
修少欲行
一、菩萨持律仪戒时,乃至梦中尚无偷窃草叶之心,何况醒时而做其事。
二、持摄善法戒时,乃至身命,念念舍与一切众生。
三、持摄众生戒时,慈悲方便,常念饶益,何况得有损盗之事。
四、少欲行。见他财物,无量百千,无有欲心,况有盗事。
五、知足行。谓身虽贫乏,心恒自足,终不他求,如《佛遗教经》少欲、知足二段经文所云。
六、无贪行。谓纵有百千财物,皆为众生而蓄,无有一念向己之心。
七、顿舍行。于一众生,一念顿舍恒河沙数世界,财宝身命。如是念念,永久无己。
八、欢喜行。若见众生,永离贫苦,财富百千,欢喜无量,胜得天乐。
九、深悲行。谓见贫苦众生,悲澈心腑,流泪不止。
十、殊胜行。谓以人天福乐,二乘涅槃,授与众生,非以为足。要令成佛,方为究竟。

不 邪 淫 戒
●释 名
染情逸荡,污秽交遘,名不净行。与己妻(己夫)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净行,是名邪淫。
受五戒居士应严戒之。又居士若自发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优婆塞(夷)。(期间久暂,随自发心。)

●制 意
一、淫欲能系缚众生,不得解脱。令众生造种种业,受生死苦。为众恶之源,生死之本。
二、损自德行故,世人因欲,杀身亡家,伤身败国,无过于此。
三、业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扰乱静心故。谓欲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证菩提。
五、入魔网故。经云,此淫欲者,是众魔境界。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淫欲故。

●次 第
菩萨利生,以戒杀为先,因杀生极为违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为先,因淫念染污净心,障生定慧,引生众恶,受生死苦,极为违背自利故。

●具 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众生。
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与境合。

●轻 重
就心、境、数,罪报轻重不同:
甲、就心,贪心罪重,嗔痴次之。
乙、就境,与尊重之人,亲人犯淫,罪重。
丙、就数:一、暂犯即止。二、数犯乃断。三、数犯数断。四、犯而久续。(前轻后重)

●开 遮
◎开缘有三:
一、若睡眠无所觉知。 
二、若不受乐。 
三、无有淫意。
◎在家居士为化众生,心净如佛,可开方便,否则不可。
◎受八关斋戒日,或受在家菩萨戒居士,于六斋日应戒正淫。
◎若犯手淫,或调戏妇女,或故意摩触,皆犯淫戒中轻罪。
◎出家僧众唯遮无开。

●犯戒果报
◎邪 淫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妻不贞良。
三、得不随意眷属。 
四、淫欲为因,生死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诸苦。以及死生生死,轮回之苦。

●持戒果报
◎戒 淫
一、诸根调顺,永离喧掉,易修禅定,得真实慧。
二、人天尊敬,诸方赞叹。
三、戒邪淫者,未来生中,父母、宗亲、妻子、眷属、孝友贞顺,纯洁无杂。又离于女人所有过失,令诸众生,无复染爱。
四、戒正淫者,当来成佛,得马王阴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脱生死,早证菩提。

●对 治
修净梵行
甲、就心修行
一、修惭愧心
◎惭者,惭自,概分为四:
(一)佛性。 
(二)所学佛法。 
(三)身分。 
(四)人格(宜自尊克己)
◎愧者,愧他,亦分为四:
(一)父母。
(二)师长。
(三)世人讥毁。
(四)刑罚。(宜寅畏报恩)
二、止邪思惟
欲念自邪思惟起,若止邪思惟,欲念自息。
偈曰:
欲欲知汝本 但从思想生
我今不思汝 汝即不得生
三、观心无常
观欲念虚妄,迁流无常,舍之不执。(参阅四念处)
四、观真如心 
观真心无妄,清净无染。舍妄观真,除染复净。
乙、就境修行
◎亲想:观老者如父母,长者如兄姊,少者如弟妹,稚者如子女。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冤想:观淫欲如冤如仇,欺我害我,使我沉沦,令我堕落。急当猛省,觑破身心,俱远离之。
◎尊想:观彼曾为过去父母,具有佛性,即未来佛。
◎不净想:即观身不净。(参阅四念处)
丙、就心境相合修行
心即圆觉妙心,境即寂光真境。心即三观,境即三谛。心境一如,谛观不二。(转念念佛)

不 妄 语 戒
●释 名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曰妄语。
亦摄恶口(骂詈)、两舌(离间语)、绮语(华美浮辞,无义利语。)

●制 意
一、业道重故。妄语之人,不堪入道。
二、诳惑人故。回惑人心,恼害他人。
三、闭善路,开恶端故。欲造恶业,妄语在先。
四、实语益故。言语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脱。
五、鬼神弃故。诸天鬼神,舍弃不护。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妄语故。

●次 第
前三为身业在先,此为语业在次。然语业易犯,且分四种,罪报亦重。

●具 缘
具六缘成犯。
一、是众生。 
二、众生想。 
三、起诳心。 
四、覆实事。
五、言明了。 
六、前人解。

●轻 重
有逆罪、大妄语罪、小妄语罪之分:
一、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及破羯磨僧,破转法轮僧,为逆罪。
二、妄言证声闻菩萨果位,犯大妄语中重罪。
三、妄言见神见鬼,持戒清净,能习禅定,善通三藏,证世间四禅八定,犯大妄语中轻罪。以上三种,淆乱正信,害正法眼,故为犯大妄语。
四、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实有言无,无言实有。皆犯小妄语。

●开 遮
大妄语开缘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说果位,不言自证。
三、若戏笑说。
小妄语开缘:为救护众生剧苦及性命,或为佛法而自无恶心。
绮语开缘有二:
一、为止息他人悲伤、忧愁、恼怒故。
二、为摄护他人令信佛法故。

●犯戒果报
◎妄语
一、堕三恶道。 
二、多被诽谤。 
三、为他所诳。
四、言无人受。 
五、语不明了。
六、种不得果。 
七、口气臭恶。

●持戒果报
◎戒妄
一、口常清净,如优钵罗香。(优钵罗为莲花之一种,其花奇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敬。
三、自心欢喜,人皆欣悦。
四、未来生处,恒闻如意音声。
五、增自威德,得无碍辩。

●对 治
修谛语行
◎离于妄语
常作谛语、实语,乃至梦中不起覆藏之见,诳他之语,何况醒时故作。
◎离两舌语
无破坏心、恐怖心、恼乱心、不破人和好,已破不令增长。不喜离间心,不乐离间心,不乐说离间语。
◎离于恶口
舍离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鄙恶语、令他不喜语、令他嗔恨语、嗔恼语、心热恼语、心火能烧语、坏自坏他语。
广修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和悦语、敬信语、多人喜乐语,所有言语美妙悦耳。
◎离于绮语
常修善思语、实语、义语、法语、毗尼语、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

不 饮 酒 戒
●释 名
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饮料名酒,饮则犯戒。
酒有二种:
谷酒,用五谷所酿造者。
木酒,用花、果、种、根、茎、叶或药草所酿造者。

●制 意
一、失礼仪。酒能令人迷醉,失礼貌威仪。
二、破净戒。醉时能破一切戒品,堕落恶道。
三、失定慧。酒醉乱心,昏失明慧,令人兴奋散乱,痴迷颠倒故。
四、损财利。使人消耗财物,损依报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种疾病,损正报故。
六、生灾祸。引生蹶仆倾跌、斗殴凶杀、车祸等事。
七、三世诸佛法尔不饮酒故。

●次 第
前四为性戒在先。酒戒为遮戒在后。但菩萨戒则酤酒重于饮酒,以损害众生,违背菩萨道故。

●具 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 二、酒想。 
三、有饮心。
四、无重病因缘。
五、入口咽下。饮则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计犯戒罪。

●轻 重
一、自饮犯五戒中酒戒。
二、酤酒酿酒,犯菩萨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饮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
注:今按吸烟,亦应判为不可。

●开 遮
开缘有二:
一、病时遍以诸药治之无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若以酒涂疮(即外科用药酒无犯)。
麴,酒糟不应食。受酒戒者不得吸烟及食五辛。

●犯戒果报
◎饮酒
一、死堕灌口地狱。(酿酒,堕酒河地狱。酤酒,堕酒池地狱。)
二、生于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谛理)

●持戒果报
◎戒酒
一、神志清明,恬静安宁。 
二、善持四重,不犯众罪。
三、来世生人天道中,不堕三途。

●对 治
修明慧行
观察思惟饮酒过患:
一、资财散失,福德渐减。 
二、诸根暗昧,智慧退失。
三、现多疾病,饮食减少。
四、增长嗔心,斗诤杀害。
五、淫欲炽盛,诸欲随增。
六、多失礼貌,形不隐秘。
七、泄漏秘密,事业不成。
八、毁辱父母,不敬师长。
九、父母不喜,眷属嫌弃。
十、不敬三宝,破斋犯戒。
十一、身心散乱,远离静定。
十二、违背正法,多作非法。
十三、善人相远,恶人相亲。
十四、多不遂意,增加忧苦。
十五、旷废光阴,恶习难改。
十六、身坏命终,死堕地狱。

附录
●修三忍法
释义(观法):慈必具忍,忍为慈本,慈忍二心,修法相通。
(一)生忍 (又名:众生忍)
◎观人而忍
一、于人之恭敬供养种种顺境,忍而不执著。
二、于人之嗔骂打害种种逆境,忍而不嗔恼。 (二)法忍(又名:苦行忍)
◎观法而忍
一、于心法:嗔恚、忧愁、悲哀、郁闷等烦恼忍而不执。
二、于非心法: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死,忍而不执。
(三)无生法忍(又名:观察法忍)
◎观空而忍
谛观诸法,缘生性空,安住于无生法理,专注不动。

●修三慈法(修悲喜舍法,亦例同此)
释义(观法)
(一)生缘慈
以慈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母、兄弟、子侄,而常思与乐也。
对治:非理嗔
(二)法缘慈
达法空理,破我相及一异相,转而慈悯众生,常思与乐也。
对治:顺理嗔
(三)无缘慈
佛心不住有为无为,不住三际。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无所缘。而以慈悯故,能普缘一切众生,使获与乐之益也。 
对治:诤讼嗔

●修四念处观法
释义(观法)
◎观身不净
一、五不净观(观自己,自生至死)
(一)种子。(二)生处。(三)相。(四)性。 (五)究竟。(究竟者,自内至外,自生至死,悉皆不净。)
二、九想观(观他人死后腐烂。)
(一)青。(二)肿。(三)坏。(四)血。(五)脓。(六)蛆。(七)散。(八)骨。(九)烧。(烧后归空,转念念佛。)
对治:不执色身为净
◎观受是苦
一、观欲乐享受,为众苦之本。(总观,观全部欲事。)
二、观动念即苦。(别观,现前一念欲心。)
三、观苦受即苦苦,乐受即坏苦,舍受即行苦。
对治:不求五欲乐受
◎观心无常
观妄想心,三际迁流,刹那不住,变幻不实,虚妄颠倒,舍之不执,不认以为真常实在也。
对治:不迷妄心为真
◎观法无我
观色法是四大假合,非我身(内四大)、我境(外四大)。观心法是四蕴(受想行识)集聚,非我真心。
对治:不执诸法为我

●四念处观缘起述义
佛临涅槃,阿难心汲忧海,悲泣不已,阿?楼驮语云:汝为持佛法人,急应请询将来之事,何哭泣为?阿难醒悟,乃以四事请问世尊。
一、佛涅槃后,以谁为师?
二、结集经典,起首当按何等词句?
三、倘有恶性比丘,如何惩治?
四、当依何法修行?
世尊以偈答曰:
波罗提木叉为师。(波罗提木叉即戒)
经首当按如是等。(即:如是我闻,一时……等。)
恶性比丘用默摈。
四念处观为修行。
盖由于凡夫于五蕴上,起四颠倒故,佛乃为说四念处观法,使令破之。
凡夫于色、受、想、行、识,起“净、乐、常、我”四颠倒……佛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破之。
此四念处观法,随于迷惑颠倒,生起次第而说。谓贪欲依于身处而起,故先观身不净。于身生贪,乃因欣求乐受,故次观受是苦。欣求乐受,由于心之不调,故次观心无常。心之不调,由于惑之未断,故次观法无我。
四念处为禅、净、律、密、大小二乘教观行法之基础。虽属定慧二学,然有资助戒学之功能,故应三学相资不可相离也。
又行人由此四念处观,能次第趣入四谛智。
观身不净——趣入苦谛——所有色身,皆为众苦之相故。
观受是苦——趣入集谛——乐等诸受,能生贪爱故。
观心无常——趣入灭谛——若离我心,当无所有,则入寂灭故。
观法无我——趣入道谛——为断所治之法(苦集、三障),修能治法故(道品、三学)。

●受戒与忏悔
受五戒者,须从大僧(比丘、比丘尼)边受。若无大僧,乃依沙弥、沙弥尼受之。
五戒必须尽形寿受。五戒不能悉持,可受一、二、三、四戒。但以总受全分,乃为得戒。
受三皈依者,应随分修学五戒,受五戒者,应随分修学八关斋戒及优婆塞菩萨戒。
三皈为破迷启悟,明慧之源。五戒为断恶修善,行持之本。(参阅述要)
受五戒后,应于每日朝暮诵念五戒戒相。(即:一者不杀生,二者不偷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
病时、遇鬼魅时、遇障难时,亦应诵之。(有愈病、防魔之效。)
若有毁犯,不应覆藏过宿。当于僧前(比丘三人或一人)发露罪相,顶礼忏悔。又应常自礼佛,忏悔罪业,或专礼一佛或八十八佛或千佛等。或修大悲、占察、梵网忏法,亦得灭罪。
责心忏:若意业起杀盗淫妄之心,虽身口未犯,亦当即时呵责己心,不应起犯戒恶念。应即转念念佛。此即责心忏,能使意业清净,身口不犯,防祸未然,亦即转识成智功夫也。

●经论法语
持戒三心(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
一、厌离有为心。
二、求趣菩提心。
三、悲悯众生心。

《楞严经·身识圆通章》撷录——优波离尊者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执身者,执令身口不犯戒也。执心者,执令己心,不犯戒也。)
如来制立三学之次第与意义(原文浅释)
◎唐·南山律祖
夫烦恼惑业,伏断甚难,要须方便,乃可净除。是故如来制立三学,以为对治之法。盖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似杀贼。三学相藉,次第而生。调摄相济,不可相离,乃克伏断惑业,解脱生死。以故行人,务须先学戒律,检点非违,策励身心。若戒律谨严,则三业清净,正定正慧自然得生。
佛制三学之原委(原文浅释)
◎宋·灵芝律师
欲明三学制立之原因,今略叙之,则明其义。夫一切众生,本来皆具真精妙明之心性。心性之体,唯寂唯照。一迷此性,乃翻寂照,而为昏散,则反名此心号曰无明。积成烦恼惑业,计度分别人我。随顺逆境,起贪嗔痴,鼓身口意,造生死业,流转六道,永劫无已。大觉世尊,悲而悯之。为令脱离旷劫生死众苦,应病与药。药分三种:对治内心昏沉散乱,立以定慧。对治身口非法违犯,立以净戒。圣教虽多,不越三学。三学所立,唯依色心。论其生起,则从意(心)而身口(色)。用对治法,则先治身口,而后治意。首先制戒,旨在斯矣。譬如浊水,风激波涌,风波未息,欲使澄清,无有是处。三学次第如理必然,乖违常规,去道远矣!

●犯戒造业之本源
犯戒造业,本无自性,皆由缘生。业缘虽多,不出心境。因境起惑,由惑造业。境是外缘,惑从内起。惑即三毒,由我见生。我见即是虚妄计度(妄想执著),是为恶业之本源。是故犯戒造业,亦名妄业。经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谛求妄业之本,毕竟无有依托之所。但是一心随缘不觉,以不觉故,硁然计我,因而起惑,由惑犯戒造业,业成感果。果即是生死诸苦,由此流浪六道,轮回不息,亿劫无穷,可不哀哉!
既知犯戒造业之业缘,不出心境二种,是故防止犯戒造业,即应依戒远离恶境。(如八关斋戒等所戒之境)以慧转心,以定伏之,使不再起。今以四种料简列之。
无心无境————清净无染。
有心无境————不致犯戒。
无心有境————不致犯戒。
有心有境————心倘迷境起执,即将犯戒造业。

●学律应注意之二点
◎弘一大师
一、律己 慎独
儒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增一阿含经》云:自恣时,佛对众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贤首》云:菩萨常应于他有情不见其恶,唯见其善,是故忍恶于己,推善于人,心恒清净,此为常行。
又他无余善,独有佛性,即是真善。
二、慎言
《菩提资粮论》云:虽由实语死,唯应作实语。
《十地经》云:是菩萨乃至梦中,无心欲作诳他语。

断淫偈 淫欲不断,万劫沉沦。念头方动,天怒地嗔。
戒妄偈 一语真实,三界导师。一语欺妄,万恶由斯。
舍身偈 担荷大法,是名丈夫。觑破壳子,非我非躯。
——清·彭际清居士

●五戒述要

五戒法者,为八关斋戒、优婆塞菩萨戒及沙弥、比丘、瑜伽、梵网一切戒法之根本。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乃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故五戒亦为三无漏学之根本。而性、相、禅、净、显、密诸宗,一切佛法,无不须修戒定慧。故五戒实为修学一切佛法之基础。所以五戒相经,以净饭王为当机,请佛为说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是一切佛法根本,诸佛之父,依之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尊遗教咐嘱,以戒为师,视戒如佛者,实以此故。

复次住持佛法,亦应以五戒为根本。四分所谓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又弘扬佛法亦然。如《楞严经》云: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严净毗尼,宏范三界。毗尼即戒律,而五戒为戒律之纲要。是则住持正法,弘扬佛教,悉应以五戒为根本也。南山律祖云: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圣贤之依止,必宗于戒。故我四众弟子,于五戒法,宜应精详研习,尊重受持,以为解脱生死之津梁,趋证涅槃之要道,恢宏法门之纲宗,弘扬圣教之根本也。

又此五戒法,为人道伦常之规范,凡于五戒无论信受与否,其持犯顺违,关系个人人品、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者,至重且要,静观当今世相可以知之。故为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国家前途计,亦应以五戒为准绳。依之自修,并教育子女,普及社会,以提高国民道德,而复兴国家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涉及到了信仰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以及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个老朋友在聊天一样。咱们先拆开来看,这两个情况:情况一: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之后信佛。这就像一个人在大海里折腾了一辈子,风浪颠簸,经历了各种风雨和诱惑,浑身伤痕累累,筋疲力.............
  • 回答
    这几个字眼“吃喝嫖赌”触及的是人性深处的一些欲望和行为模式,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抛开一些玄而又玄的说法,咱们从更实在的层面来聊聊,看看这些行为会对一个人的“福报”和“财运”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福报”和“财运”。“福报”这个词,在很多文化里,尤其是佛教或者传统观念里,指的是一个.............
  • 回答
    “男人做生意,是不是非得陪吃喝嫖赌才能做起来?”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关于生意场上的“潜规则”,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尤其对男人来说,似乎总被贴上一个标签:想要混得好,就得“豁出去”。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一个个来掰扯掰扯。“吃喝”这关,很多时候是绕不过的。生意场上的应酬,从古至今都.............
  • 回答
    工地上的项目经理,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说他们“私生活乱”、“吃喝嫖赌是必须的”,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刻板的印象,而且把一群非常多样化的人概括成一个样子,本身就不太符合现实。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工地上的项目经理”这个群体有多大,有多复杂。 项目规模差异巨大: 一个小型市政道路抢修项.............
  • 回答
    从“吃喝玩乐”这一生活层面来看,现代人的物质条件与文化娱乐体验确实在许多方面远超古代皇帝,这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资源流通。以下将从饮食、娱乐、科技应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饮食:从“稀缺”到“丰盛”的质变1. 食材多样性 现代:全球化的物流体系让.............
  • 回答
    想通过吃喝来调理肠道菌群,进而帮助我们控制体重、抑制肥胖,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科学魔法”,而是一套基于我们日常饮食的、非常实在的“肠道健康工程”。关键在于理解,我们的肠道里住着几万亿的微生物,它们就像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就是滋养它们、影响它们生长和相互关系的“土壤”和“养分”。如果.............
  • 回答
    《水浒传》中对人物饮食的夸张描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精心设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这些惊人的食量和豪放的吃喝场面,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作者对人物性格、社会现实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表达。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一、.............
  • 回答
    生意场上的“吃喝玩乐”,尤其是其中的“喝”和“吃”,可以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交和商务活动方式,但要说“一定要”吃喝嫖,那就有点过于绝对和片面了。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它到底在现代生意场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吃”与“喝”:商务社交的“润滑剂”首先,我们得承认,“吃”和“喝”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生意场.............
  • 回答
    在《老友记》中,六位主角之间深厚的友情和亲密的关系,是他们随意在 Monica 家吃喝、使用东西的主要原因。这种行为并非源于不尊重,而是建立在多年来相互信任、扶持和共享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深厚的友情与“家庭”般的归属感: 共同成长与经历: 六位主角并非一夜之间成为.............
  • 回答
    要让猫咪独自在家度过漫长的时光,吃喝的安排是重中之重,这直接关系到它的健康和安全。千万别以为猫咪就是天生的“独立个体”,它们同样需要周全的照料,尤其是面对你不在身边这段日子。核心原则:安全、健康、便捷在开始规划之前,先明确这三点。一切的安排都要围绕着让猫咪在没有你监督的情况下,既能获取充足、干净的食.............
  • 回答
    这则新闻“外国人上海地铁大肆吃喝,地铁:尚无具体处罚规定”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管理上的挑战。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这事儿:首先,从市民的普遍感受来看,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太舒服的。上海地铁作为超大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系统,每天承载着数百万的乘客。早晚高峰时段尤其.............
  • 回答
    成渝美食之旅:舌尖上的巴蜀韵味成都和重庆,两座紧密相连却又各自拥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它们的名字总是伴随着“火锅”和“川菜”这两个标签,但远不止于此。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吃货,那么一场纯粹的美食之旅,绝对不能错过这两座巴蜀明珠。这篇攻略,将带你深入体验成都的精致与包容,重庆的热辣与张扬,让你在品尝地道风味.............
  • 回答
    波利尼西亚人,一个令人惊叹的民族,依靠精巧的独木舟,征服了浩瀚的太平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他们的航海能力不仅仅是体力的展现,更是智慧、知识、技术和文化的结晶。让我们深入探讨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他们在漫长航行中如何解决吃喝和生火的问题。 独木舟上的征服:不仅仅是船,更是移动的家园波利尼西亚.............
  • 回答
    《爱情公寓》作为一部喜剧,其主角们的经济来源在剧中并没有被详细、写实地描绘,而是以一种轻松、戏谑的方式带过,以服务于喜剧效果和剧情发展。这就像很多情景喜剧一样,观众更多关注的是角色们的日常互动和搞笑情节,而不是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剧中透露的一些线索和角色的职业设定,来推测他们可能.............
  • 回答
    这问题,真有点意思!如果真给我五万,让我一年里除了“必需品”——吃喝拉撒睡,其余时间都扑在游戏里,这事儿嘛,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五万块,一年,这数额有点微妙。 够不够让我“无后顾之忧”地沉迷? 吃喝: 五万一年,平均下来一天也就137块。这数字看着不小,但你想想,如果我打算把游戏当正事儿,可能.............
  • 回答
    关于“虎子的后半生”这个事件,确实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于他在网络上展示的生活方式和他在多个平台上的卖惨行为感到困惑甚至反感。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表面现象:光鲜的豪车生活与卖惨的强烈反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方面,我们在视频中看到“虎子”开着豪车,吃着山珍海味,出入高.............
  • 回答
    啊呀,“生民无疆”先生这问题问得可真是接地气,直击古希腊人民的日常!别看咱们现在聊起古希腊,脑子里都是帕特农神庙、苏格拉底、斯巴达勇士什么的,其实人家也是有血有肉,得吃饭睡觉拉屎撒尿的凡人。这问题问得好,得好好掰扯掰扯。咱就从“吃喝拉撒”这几个最基本的说起。 吃:不是天天烤全羊,但也不至于饿肚子提到.............
  • 回答
    “拥有 1000 万美元者,只要不极奢,就能一辈子吃喝不愁”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和解读。它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一些关键假设和潜在的变量之上。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说这个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核心在于 “1000 万美元” 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反映了很多人在疫情期间可能会有的困惑和观察。从数据上看英国疫情严重,而朋友圈的留学生却似乎生活如常,甚至有些“不顾一切”,这中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解释的矛盾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数据上的“严重”与个人体验的“如常”之间的差异: 统计口径和时间维度: .............
  • 回答
    这番话,说得挺实在,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说到底,人活着,确实得吃饭、得花钱、得找点乐子,这些都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和欲望。如果连这些都满足不了,那谈论生死鬼神,确实有点“奢侈”了。我倒不觉得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挺接地气的。毕竟,日子还得一天天过,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都不能少。谁不想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