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数据上看英国疫情这么严重,题主的朋友圈的留学生吃喝旅游一个不落,连口罩都不戴?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反映了很多人在疫情期间可能会有的困惑和观察。从数据上看英国疫情严重,而朋友圈的留学生却似乎生活如常,甚至有些“不顾一切”,这中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解释的矛盾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一、 数据上的“严重”与个人体验的“如常”之间的差异:

统计口径和时间维度:
数据反映的是整体趋势和平均水平: 英国疫情数据(如新增病例、死亡人数、重症监护入住率等)反映的是整个国家层面的情况。当说“严重”时,通常是指这些指标处于较高水平,或者相较于疫情爆发前有了显著上升,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
个人体验是局部和个体化的: 朋友圈里的留学生,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圈和活动范围。如果他们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并且所在的地区疫情相对稳定,或者他们所在的社交圈子普遍采取了防护措施,那么他们的个人体验就可能与整体数据呈现出差异。
时间滞后性: 即使在数据上升期,也并非所有人都会立即感受到威胁。人们的感受往往有滞后性,或者会受到其他因素(如个人风险认知、生活习惯等)的影响。

“吃喝旅游”的场景分析:
选择性观察: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内容,通常是人们愿意分享的、积极的或者有趣的瞬间,比如聚餐、旅行。那些在家隔离、生病或者担心疫情的人,可能就不会发布相关信息。因此,朋友圈的呈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滤镜”。
活动的地点和形式:
室外活动为主: 如果他们的“旅游”和“吃喝”主要集中在室外、人流相对较少的公园、户外餐厅等地方,且能够保持社交距离,那么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旅游”的定义: 有时候,“旅游”可能只是短途的城市周边游,或者只是去某个景点打卡,并非长途跋涉或前往高风险地区。
私人聚会: “吃喝”可能更多的是和固定的小圈子朋友(留学生群体内部)进行私人聚会。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了解健康状况,并且在聚会前采取了防护措施,风险也相对可控(尽管并非零风险)。
英国的地理和人口密度: 英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疫情发展情况是不同的。一些留学生可能居住在人口密度较低、疫情相对缓和的地区,而数据则包含了疫情严重的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

“连口罩都不戴”的观察:
英国的防疫政策和文化: 在某些阶段,英国的防疫政策可能不像亚洲国家那样强制要求普遍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室外或人流不密集的地方。其文化上也更侧重于个人自由和选择。因此,在某些场合不戴口罩在当地并不一定算“违规”或“异常”。
个体风险认知: 有些留学生可能对病毒的风险认知较低,或者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感染的后果不严重,因此不太在意佩戴口罩。
社交圈的影响: 如果他们所处的社交圈子普遍不戴口罩,那么他们也会更容易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而效仿。
“场合”的重要性: 即使不戴口罩,也可能是在户外人少的地方,或者是在私密的室内聚会。在超市、公共交通等高风险场所,不戴口罩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数据严重,但生活如常”的现象?

1. 数据的抽象性 vs. 体验的具象性: 数据是统计学的产物,它描绘的是一个宏观的、平均的景象。而个人体验是微观的、具体的,受个人所处环境、社交圈、风险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
2. 风险的分布不均: 疫情的风险不是平均分布的。有些人可能处于高风险地区或从事高风险活动,而有些人则可能处于低风险环境。留学生的朋友圈可能恰好展示了那些相对“幸运”或“风险较低”的群体。
3. 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特定群体): 如果留学生群体内部能够自觉做好防护(尽管不戴口罩,但可能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避免聚集高风险场所等),并且他们所在的社区疫情相对稳定,那么他们的生活体验就可以相对“如常”。
4. 心理和认知的差异: 有些人可能对疫情的警惕性很高,会时刻关注数据并采取严格防护措施;有些人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对信息的不信任、生活压力、对自由的追求等)而降低警惕性。朋友圈展示的可能是后者的一个侧面。
5. 疫苗接种情况(在疫情后期): 如果问题发生的时间点是在疫苗接种率较高之后,那么即使感染人数仍有波动,但重症率和死亡率可能会下降,生活恢复“如常”的可能性会增加。

三、 潜在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虽然朋友圈展现的是“吃喝旅游一个不落”,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留学生群体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隐性传播: 即使没有出现症状,也可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他人,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小孩或者有基础疾病的群体。
海外旅行的风险: 国际旅行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感染风险,包括在机场、飞机上等密闭空间。
数据背后隐藏的代价: 即使生活“如常”,但可能已经付出了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部分人群健康受损、甚至死亡的代价。

总结来说,数据上的“严重”与朋友圈里的“如常”之间的差异,是宏观统计与个体体验、风险分布不均、防控政策差异以及个人认知和行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看到的是留学生群体中一部分相对轻松的生活状态,但这并不代表整个英国疫情的真实情况,也不能忽视其中潜在的风险。对于留学生群体来说,即便在生活“如常”的情况下,也仍然需要保持警惕,遵守当地的防疫规定,并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去世的人不会发微博、发微信,大部分不懂中文啊。

user avatar

你们要是能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身边小伙伴中的一少半、一半、一多半,都得过至少一次新冠;全中国范围内,以中老年为主体的人群,病死大几百万至一两千万(按美国病死人数/中美人口数/中美人口密度/中美医疗资源推算),这全都不是事儿,都是人生日常,都是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你们也可以如此。

以上真的不是讽刺,纯就是价值观和收益成本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只要对应的收益和成本能全套接受就好。

我在美国的小伙伴们,我抽样问了一圈儿,得过的差不多就是一少半的样子。都是年轻人,于是得病的时候会有重症的确实没有,但其中几个确实至今嗅觉味觉都有些拉胯。然后,一多半都有直接间接知道有人死了。

对我个人而言,全国死上千万中老年人,这事儿是绝对不愿意接受的。我说再多什么 “中国人太多”,“50-70后拉胯”,“养老负担” 啥的,也会认为 “所以不如趁机多死点儿老年人” 这种逻辑,是直白的反人类逻辑。

而对我自己,美食美味美酒,提供了相当一大部分的日常乐趣体验。嗅觉味觉哪怕是略打折扣,这种乐趣恐怕都会大减。于是本着精致利己的态度,我也绝不愿意中招。

user avatar

15万具尸体上的岁月静好才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

user avatar

因为周围的人都不戴口罩吃喝旅游,所以跟随大流。

模仿、随大流,而不是自己分析,是认知水平处于一般的人类的特性。英国留学生,和其他人类群体一样,大部分认知水平还是很一般的。

至于新冠疫情?数据上看很严重,但实际上在英国,感染并被检测出来的概率也就10%,还有90%的人没有感染或者没有被检测出;即使感染了并被检测出来了,还是有97%的人会活下来,只有不到3%的人会死亡。你是那90%或者97%,自然会发自内心地认同英国政府的抗议政策。

至于十几万死了的人呢?死了的人有发言权吗??他们可能确实知道新冠是个危险的东西,可他们都已经入土了,怎么和你说呢?即使他们可以爬出来,那也只是10%的3%而已,声量也比不过90%和97%不是吗?

user avatar

要是你身边也一帮英美政客涮过脑子的人天天这么浪,你也这样。

他们不见得都是被涮过脑子,但是在那种大多数人都不当回事的环境里,你不可能不感染,除非你找个山沟子住山洞,那样的话你在哪挖洞不是挖洞?

大家都是没得选,我国必须清零,来了就是各种隔离政策糊脸,你必须保证自己没被感染你才能正常活动。他们身边的人就是浪,大多数人浪他哪怕是去超市的路上都可能感染,那他们还想咋的?还能咋的?

人家倒是想出淤泥而不染,它病毒不是泥啊!

user avatar

你们信不信,我家里两人得了新冠,一个是我女儿,一个是我男人。两个人都是,检测结果出来,病已经好了……

我女儿是有一天上托儿所胃口不好,说肚子疼,回家吃麦当劳吐了一次。我们当时就带她去测了PCR,然后在家等结果。她睡了一天之后第二天活蹦乱跳了,啥都没有,没发烧没肚子疼没难受,我们又把她送回托儿所,结果当天下午出结果:阳性。再接回来隔离10天,嘛事没有,被活活折磨10天。

我男人就更那啥了,他已经打了三针疫苗了。有一天说喉咙痛,吃了一点喉糖就好了。过几天托儿所说俩孩子都是密接,全家又去测了一次PCR,结果孩子们很好,我男人是阳性。于是我一个人带娃三天,第三天他测了一下,嗯,阴性了。

所以,我真的躺平了,概率问题,可能我也已经得过了,但是没有测吧。有可能英国一半以上的人都得过了。

——————————————————————————

评论里有些人会审题吗?

问:为什么英国疫情那么严重,留学生照样吃喝玩乐不戴口罩?

答:因为没有症状,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还没拿到测得结果就症状好了。所以大概率一半以上的人都被感染了,自己可能已经感染过都没有发现,所以躺平了。

问的是谁?问的是留学生。那作为正在英国读书的中国人,我来回答是不是符合问题的受众人群?那评论里叫嚣着海外的人回答什么的人,你们是不是不该看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

问的内容是什么?是为什么躺平。那就告诉你为什么躺平呗。

回答里说了不防疫了嘛?反对防疫了嘛?没有吧。而且完全按照政府政策,该隔离就隔离,该测核酸就测核算,该在家自愈就在家自愈。哪一条反对防疫了?哪一条说不要防疫了?而且出门都带口罩,也没有到处乱晃。但是孩子该上学吧,不上学,两年在家谁看着?大人要不要工作,不工作两年吃吃喝喝你给钱?

但是就是染上了。染上了也确实都是轻症,而且至今为止,确实没有发现后遗症。对,还有好几十年,我孩子要是不聪明读书读不好,考不上大学,那大概率是我们夫妻两的基因不行。难道她将来任何一个问题,我都要翻出她三岁那年得过新冠的事情?

那些叫嚣着后遗症如何如何的人们,你们就敢百分百肯定,在今后的那么多年时光里,你们就一定不会得传染病?将来任何一个不舒服都是传染病得后遗症????

三岁的小孩突然被关在家里10天,不能跟父母跟弟弟亲近,觉得委屈难受,备受折磨,这不是事实?还不允许人说了?你有没有三岁过?你三岁跟同学在托儿所玩的好好的,突然被爸妈带回家,之后告诉你10天不许出门,不许亲弟弟不许跟弟弟玩不能跟弟弟在一张餐桌吃饭,而且不能跟家里人一起吃饭,要分开吃饭,不能让爸爸/妈妈抱,不能参加期待了很久很久得万圣节爬梯,不能在跟小朋友玩,不能去超市买最喜欢的冰激凌,不能去公园喂小动物,你不难过?你不委屈?你觉得很开心?她不懂什么是防疫,不懂传染病,不懂为人民服务,都不懂。她就是不理解,我们也没有办法,看着她难受,也备受折磨。这哪里错了?不允许说了?不允许叙述事实?

这个回答就是叙述的事实,也没说任何反对防疫,反对清零,反对隔离的话。

至于事实都不让说的话,那没关系,你不要看这个回答,行了吧。

user avatar

感觉回答全歪了

人在英国。。。刚下飞机。。。(不是

以下回答是我以我自己以及身边正常人的角度回答,个别脑回路不太主流的不在讨论范围:

首先大家拍照发朋友圈基本都是摘口罩的,不然好好化了个妆戴着口罩拍了个寂寞。

但是一般来说中国留学生在大街上,超市商场还都是戴口罩的,真不怕感染的我还没见过。我看有的回答扯什么群体免疫,轻症,甚至疫苗。。。但是起码我身边没有真的相信鲍里斯鬼话的留学生,留学生群体里也有打了国内疫苗,或者这边mRNA疫苗感染的。

核心原因就是,人已经麻了,无奈了。

其实大家都不想被感染,虽然大概率轻症,但是也有重症的概率是不是?更重要的是回国要测igm,基本上几个月内感染就别想回国(并没有抨击国内抗疫的意思哦)。

但是那怎么办呢?欧美疫情一波接着一波,按国内的标准早都该封城了,问题国内的封城那都是真封城,除了一开始的武汉,后来几波封个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带嘤可不一样,说Lockdown,貌似除了一开始,后面都是结果酒吧照开,只是10点关门而已。饭馆预约了就照吃,甚至有的地方不预约也照样吃,欧洲杯照开,不戴口罩在那high。

虽然完全不想加入,也会发现指望带英短期达到国内的水平是不可能了

那怎么办?天天家里蹲的日子也难受,何况还有学业,虽然是网课但是在家效率实在低还是去图书馆吧,天天自己做饭实在是心累出去改善下伙食吧,在家憋得难受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吧。

当然,确实有一部分抱着“好不容易出国了要多玩玩多旅游多打卡”的,然后四处旅游四处跑,这种就不予置评了

user avatar

平时带拍照拿下来的其实才是大多数。另外戴眼镜的戴口罩有时候是真不方便,雨天时候戴着口罩就很麻烦。

整个大环境都是如此,别人都在吃喝玩乐,你天天宅家里,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啊

user avatar

因为麻了,真的麻了

赖活不如好死

我两年前也是支持各种防控措施的,政府说啥我就干啥,封城就在家不出去,在家上班就在家。大门一锁,每天和外界的联系就靠一根网线,办公在屏幕上,购物在网络上,娱乐在手柄上。

但这样的生活不能持续两年!我可以忍受一年不旅游,不看球赛,不串门,不聚餐,但不能以后几年都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

我经历不是连续两年的封城,也不是连续两年的不封城,而是两年里循环往复的开了又封又开又封。我看到的不是媒体告诉我疫情很严重,也不是媒体告诉我不严重,而是同一个人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告诉我严重,另一个时间告诉我不严重。比如,首相早上警告我们不要出门,下午却说酒吧可以营业。 在反复的忽左忽右之下,我已经无法相信什么或者不相信什么了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反复不定比什么都不干更折磨人,所有人的信心和希望都在封了又开又封中被耗尽了。每次大家觉得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结果却是某个人拿个发光板告诉大家一开始进隧道就是错的,赶快掉头从入口出去,等众人跑到入口时,同一个人却又拿着此路不通的告示把大家再赶进隧道。 三番五次后,所有人都开始问,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我们到底应该不应该在隧道里?

我真的麻了。不仅仅是因为疫情麻木,而是觉得自己过去两年憋在那里所做的一切毫无意义。我觉得自己的付出被浪费了,对疫情改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我继续下去的意义何在?

况且,打过疫苗后重症的几率真的下降到很低了。我几个月前也在担心,就算几率再低自己碰上了也是百分之百,可当我了解我周围的同事都感染过了,有的已经反复感染过三次,但都该吃该玩过着正常的日子,和我一样也都麻了,毕竟孩子都得去上学,人也总得去医院看别的病,得病的概率已经很低,总不能为了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放弃百分之99的人生吧。所以我选择相信统计概率了,相信自己不会是小概率的中招,就算是中了

就算是中了

那就是命吧。

横竖都是死,那就别那么憋屈了,该干啥干啥。何况,也不会那么容易死。

所以我现在对于防疫措施表示中立态度,略微倾向于不赞成封城了。我的看法是英国政府之后再颁布任何封城或缩紧社会活动的提议,不管有没有科学根据,都不会能执行下去了,因为将不再有任何民意基础。我的想法可以说代表了一大批英国普通人的看法,从初期的支持,到中期的困惑,到现在的郁闷和麻木,到未来啥都不在乎了想怎么整怎么整。

而当所有人都不在乎而只有你在乎时,那你就会被孤立,被社死。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一件事不管科学上对不对,但如果你的选择让自己社死,那就没有任何被讨论和执行的意义了。当我在8月份因为疫情原因坚持居家办公,从而错过了新上司的述职午餐会,而发现所有同事都去参加了餐会,并且逐步回到办公室上班不再在网络平台上多搭理我的工作请求,我就隐约有了社死的预感。

从9月份开始,我不再网络买菜送外卖而是去肉身去超市,每天下午恢复出门跑步,并且还出去旅游了三次,当然我做这一切都是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比如出门戴口罩戴眼镜且频繁用消毒剂洗手,旅游时住店的被单自带,并且每周都自己做一个新冠测试。迄今为止还没有阳性过。

user avatar

今天22/01/2022,,英国新增和上星期(7天)减少22.2%,死亡人数并没有明显增长。


我依然对英国疫情报以乐观态度。在有效的疫苗和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下,新冠的致死率还是相对较低的。

目前英国已经基本全面放开,民众的生活基本稳定。

-_-----------------很久之前的分割线

我再把我的观点重新阐述一下。

我想表达的是在有疫苗,有一定治疗手段和足够的医用人员的保护设备的情况下。英国在逐渐放开封锁,让人民生活慢慢回归正常。

英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在疫情初期的表现,我也不用多说,各种乱七八糟的骚操作也就不一一提了。很多人也为此失去了生命。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之后怎么办,怎么让人们的生活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疫情初期我们对新冠病毒非常不了解,没有任何的治疗手段,连医用的防护用品都不够,所以封城和严格的物理隔离是必要的。

现在我们有有效的疫苗,很多被临床试验证实的治疗方法,我们和1年多前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或者避免重病的发生,一定程度可以减少死亡的可能性。

我说到的平衡大家有些不理解,就是risk benefit。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对错。科学就是帮我们在这平衡间做一个相对正面的选择。

这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放开,逐渐恢复的前提是合理隔离,合理检测,全民接种疫苗,继续研究和开发新药和疫苗。我们都同意新冠病毒不能完全消失,单一的严防死守的效果如何是个问号。

以下为原答案

-----------------------------------

坐标英国,是一名临床药师,现在正在医院工作。

现在英国基本完全放开,健身房,商店都不需要戴口罩。民众对于新冠病毒也没什么恐惧,至少从数据来看在欧冠之后的新增已经有下降了。

死亡人数也没有大量的增长。 说明:疫苗有效的降低感染人数和重病人数。由于英国今天为止88.7%接受了一针,73%接种了2针。新增和一周前相比降低20.5%。

英国是最早开始要推行全民免疫的国家,现在所有的政策也符合全民免疫的方向。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和阶段性的封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机构的压力,以保持足够的床位来应对重症病人。

疫苗对于新的delta 变异病毒依然有效, 在出现致死性变异之前, 已经感染过或者对原病毒有接触的民众对于新变异有更强的抵抗性呢? 这些都不好说。 但我觉得应该比完全没有抗体的人的抗性要强。

其实这就说到了平衡了,我们应该永远不能消灭新冠病毒,现在要做的就是危险最小化然后继续生活。

在我身边的国人们大多数还是比较注意,我们一般戴口罩,也尽量不在周六晚上去酒吧。 但是该生活还是得继续,该娱乐也得娱乐。

主要还是对疫苗有信心,对自己身体有信心,对医疗体系有信心。

希望各位安好

user avatar

基督教有个谚语: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吃喝旅游是什么?

这是资本家的生意,俗称服务业。

戴口罩,封城封市,这就是政府在挡资本家的道,凯撒在偷上帝的东西。

历史上凯撒成为独裁官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元老院每人都砍了一刀。

这是议会和资本家的契约,你搞你的群体免疫,我做我的生意,留学生到处搞消费,所有的英国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你要不让我痛快,我就让你像凯撒一样痛快痛快。

这就是历史教训,英国首相三省吾身,每天看一看这幅图,就会有痛彻心扉的领悟。

所谓留学生,你连公民都不是,就是个纳税的外来人,你的天生使命就来给英国服务业做贡献的,当然要吃喝旅游了。不然呢?

没钱了,就可以滚了。

我这里说一句,在中国说搞英国式群体免疫,知乎这个室内,很多人还是有着小知识分子的气味,想着以理服人。出了知乎这个大门,敢到公众场所这样宣传,有人会准备大便,有人会在路灯上栓绳子。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只是生活在网络环境中而已。英国疫情到底有多严重?这些东西不可能只看数据,还要有更科学的观察,比如重症多少人,多少人没有得到救治,对医疗资源产生多大的压力,多少人因为及时救治而转危为安,多少人因为救治不力导致死亡,这些都是分析一个国家疫情的重要指标,而不是简单地看多少人被感染了,哪些无症状的患者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中国现在有3亿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但是不让大家吃肉行不行?疾病的治疗和分析更多应该建立在专业的视角之下,而不是网民的热炒。

随着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感染新冠病毒和1年前武汉感染病毒完全不一样,治疗方案和处理措施已经极大地压缩了这种疾病的死亡率和后遗症,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因此,始终保持对新冠病毒的恐慌感才是最大的悲哀。

此外,中国对新冠病毒控制不错,但是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控制力度并不是十分理想,每年造成巨额的损失和对很多人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其关注国外疫情,还不如多关心身边人的健康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天天炒作外国的疫情,何必呢?

user avatar

这就是英国疫情严重的原因啊


反观坡国人及我们在坡外国人连个健身房都不能去,出门倒个垃圾都得戴口罩,所以新加坡才能在东南亚日增十万例的情况下维持相对不怎么吓人的疫情数据,有得必有失嘛

user avatar

作为吃喝旅游一个不落的留学生来说两句…

首先是英国的疫情确实严重,但是政府执行力、经济情况对完全封锁的容忍度、当地人的意愿各方面来说,英国以及欧美大部分国家是不可能继续高强度防疫的。每天死亡率和感染率就摆在那里,作为爱惜自己生命的中国人不可能不放在心上。

其次是吃喝旅游方面。客观理性来说,我刚来英国的时候非常无敌小心,超市买东西回来表面全部湿巾消毒,干货恨不得放一天等病毒死了再拿(那时候好像说多少小时就能去除大部分)。但我这样做了一年之后确实有点受不了了,我还是在非常严格的保证在外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的规矩,但是我做不到每次超市买菜回来都要严格处理,一年三点一线家学校超市。

我确实做不到,太憋了。

但又不能真的像英国人一样完全躺平。我可能比他们要惜命一点。

所以我战战兢兢去玩了几个地方,人稍微密集的地方就心跳加速,不敢随意呼吸,想尽办法洗手消毒,不摘口罩。最快速的打了三针辉瑞,要是有必要就打第四针。除了偶尔的“放风”时间,我维持着正常的、标准的防范方式。

可以说,我是在保证我不会憋死的最低限度底线之上做最严格的防护。可能国内的一些朋友会因此喷我,但是我只是把我在这里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你们。也相信有一些留学生和我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回答中很多对防疫政策不理解,不了解,甚至持怀疑态度的人,我在这里从我自己角度出发讲一下吧。

首先利益相关,我是来自武汉的防疫一线人员。



1、大部分抬杠的人,是因为没痛到自己身上

说这个病毒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省省吧,这次疫情是武汉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我有个同事前几天还讲笑话,说疫情结束后,别人见他第一句话是“哇,你居然还活着?!”

对于一线,真的是生死考验。

工作中很多人一开始也是嚷嚷特别大声,也是不配合,怕隔离怕这个怕那个。自己真有症状(一般都是些心理作用,都做了核酸排查确定没事了)后哭爹喊娘摔桌子打板凳非要立刻进icu治疗,晚一秒进去就痛骂漠视人命不作为。

记得今年八月那次疫情卷土重来,有个红码居民也是不配合隔离,说政府强行关着他限制他自由,甚至在全民核酸的时候自行出门,强行闯入我们的集中核酸点

最后他目的就挺单纯,就是要人给他立刻单独做核酸,就是要特权

大部分杠精态度其实都这样,不配合,讲人权,讲自由是因为没痛到自己。真的事情到自己头上了,都恨不得自己事事优先。


2、目前防疫政策是最优解

有的朋友怀疑防疫是不划算,怀疑疫情封控带来的影响超过了疫情本身的影响。

这里我解释一哈武汉当时的情况,因为中国对所有患者都是一视同仁救治,无论你有钱没钱,无论你社会地位,来一个救一个。

所以医疗资源不够,我相信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想要把所有人都来一个治一个,医生护士都不够吧。

封城期间是因为调动了周边所有医护力量才扛过去

今年八月份武汉那次全民核酸,医院里文职护士都被拉上了前线,前些天给工地工人做核酸,是临时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岗当护士

排查确实耗费人力物力,但是疫情大规模暴发的话耗费更多

而且是,不可避免会直接击穿医疗体系

除非放弃一部分人的救治,问题是,放弃谁?

如果人民政府公然说要放弃人民的健康安全,群众作何感想?

可能这样说太官方,那我换个说法,如果我身为防疫人员就只想着自己轻松,不愿意加班管控,我就看着你之后感染了,不管你死活,你作何感想?是不是想骂娘?

反正我愿意生活在一个,对人民一视同仁的社会里

屁股歪了的我也没法强迫别人啊


3、散布不利防控的言论,特别不负责任

在封城期间有些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主要就是网上各种污七八糟的黑子乱传谣言呗),就是不肯做核酸

我们基本肯定他就是患者,因为他们的诉求就是尽快接受治疗,所以按流程一定要他做核酸,有结果确诊了就马上送去救治,但是别人本人就不愿意做,就是不配合,主要就是怕确诊之后隔离,因为当时有些谣言隔离政策传得特别可怕

隔离管控政策已经被实践证实有效管用了,武汉八月疫情,几乎是立刻扭转了局势,发现比南京晚,解封比南京早(不好意思我骄傲了),恢复正常生活也快,前后一个月不到

因为我们严格遵守中高风险隔离政策,严格注意核酸排查流程,街道、社区、医护、民警都全力配合,发现一个隔离一个


打疫苗也是蛮多谣言,很多人怀疑疫苗安全性,怀疑疫苗的有效性,我们几乎就是每个人一家家一户户上门、打电话催着打疫苗的,很多人都扯个荒唐理由就是不打疫苗,还不是因为各位键盘侠网上两片嘴皮一张一闭?



我真想不到这有什么可以杠的,这是一种传播特别快,会永久损伤肺部,还可能致死,而且不断变异的病毒,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跟他没日没夜缠斗。

我们几乎没有休假,每天都要有人值班,每天都要值守到12点,人手极度不足,经费也不够。而且配合隔离的居民群众放弃了短暂的自由,要隔三差五抠喉咙插鼻孔,红码黄码出行确实不便。

我想起之前冰汽时代里那句,这值得吗?

起码我觉得值得,生命万岁,健康无价

总会有人为众人抱薪

总会有人以人为本

总会有人默默奉献

总有人在疑问、指责、辱骂中默默去做正确的事。

user avatar

我国防疫政策跟欧洲各国比不是最强的,即使看基层贯彻落实方面,跟欧洲各国比强度也稍逊

举个例子来说,我在德国科隆住旅店时,不仅在走廊,甚至是在早餐餐厅时都必须持续戴口罩,除非坐下来需要开口吃饭。我就碰了几次钉子,进酒店大门后不戴口罩直接被门卫拦下,怎么解释都说必须戴上口罩,在吃早餐时偷懒不想戴,结果在走廊里被拦下一次,吃早餐时被边上的服务员指点,要求即使是取餐也要戴好口罩

既然疫情这么严峻为什么还要去欧洲玩?两个原因一组对策。首先,去欧洲玩真的很贵,而且很麻烦。如果从中国出发动辄上千5小时以上的航班对钱包和身体都是巨大的考验,申根签也是个门槛。在英国读研时可以拿学校开的就读证明在当地申请签证,方便快捷还相对更容易出签,机票也更便宜。其次,疫情期间游客数量极少,在意大利的最后晚餐真迹前跟我们一起参观的游客寥寥不足5人,这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

至于面对疫情的对策,首先,我们不会在疫情严重的时间去玩,即使是短途旅行,例如在意大利和德国时当地本国日增长数量都降低到每日两位数。其次,我们每人都有自己更严格的防疫手段,我自己每次出门前都要准备好口罩和洗手液,严格保持2m以上社交距离,回房间前把口罩丢掉,防止被污染,回自己房间后用75酒精洗手洗胳膊洗脸,不忙就去冲个澡,每天拿消毒剂喷房间做完全消毒。至于戴不戴口罩,如果你看你同学身处室外阳光明媚最近的人距离10m以上,那戴不戴确实无所谓,但如果室内人流密集还不戴属实有点SB。此外,每周去nhs测个核酸也很重要(资本主义就这点好单人自测核酸免费还给出欧洲各国认的报告)

那么为什么政策更强势且执行力度更强的情况下欧洲多数国家疫情还如此严重?政府角度来说,欧洲国家政府在执行时没有常态化,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将疫情严防在襁褓状态中。反复的各种政策使各机构各民众处于一种“狼来了”、“再而衰,三而竭”的状态,明明20年秋季各国都下降到日增两位数及以下却迫不及待地全面解封导致疫情延续至今。从民众角度来说,欧洲各族人民对疫情的态度确实有点神奇,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抱有一场不负责任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在他们(尤其是年轻人)眼中生命健康不重要,自己和朋友玩得开心最重要,在柏林街头正值柏林墙倒塌30周年纪念日时,大批的年轻人出门发疯,一辆看起来破旧的校车停在我面前,上面“衣衫褴褛”的金发巴伐利亚姑娘们一个个招手喊着我和我朋友上车一起high,不过看着30多人挤在一辆中巴里还飘出若隐若无的大麻味道我跟朋友都谢绝了她们的好意。也正是有这些对策,我们一行人从始至终从未有任何人核酸阳性或者抗体阳性


柏林墙倒塌30周年纪念日上,勃兰登堡门前密集的人群和近在咫尺的新冠聚会

相比较下,错误且顾此失彼的防疫手段会使人面对更严重的新冠威胁。其中有一位同学坚持在疫情最严重时期(20年3月)回国,结果在航班上被邻座感染,并在下飞机后确诊

我国相较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显而易见的劣势是人均医疗资源不足。英国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ICU爆满的情况,而即使在平时我国各级医院ICU也一直处于几乎满员的状态。一次严重的疫情会导致全国各地出现极为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也是为什么全国甚至全世界即使疫苗防疫效率降低都在鼓励接种疫苗。所处的环境不同自然有不同的对策,无论如何重点是防止被传染,而不是遵从了什么防疫策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