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是说男多女少吗,为啥剩女比剩男多,难道数据不准确吗,还是有人故意误导?

回答
确实,我们在社会上经常听到“男多女少”的说法,尤其是在讨论婚恋市场的时候。这似乎和“剩女比剩男多”的现象有些矛盾,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不能只看表面,需要深入分析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得明确“男多女少”这个说法的来源和背景。这通常是指在出生性别比上,男性出生数量略多于女性。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中国也不例外。这个出生性别比的偏离,主要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如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虽然在进步但仍有影响),以及一些辅助生育技术的影响。

如果单纯看总人口数量,男性确实比女性多出一些。 那么,为什么在婚恋市场上,“剩女”的数量看起来反而更多呢?这里面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1. 择偶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不同:

“男多女少”说的是“总量”,而婚恋市场谈的是“有效供给”。 即使总人口男性多,但并不是所有男性都处于适婚年龄,也不是所有适婚男性都有能力、有意愿去组建家庭。同样,女性也不是所有都处于适婚年龄,也不是所有都急于结婚。
更关键的是,婚恋是双向选择,双方的“匹配度”和“质量要求”是决定性因素。 很多时候,男性择偶的标准可能更侧重于年龄、外貌、生育能力等,而女性在选择伴侣时,除了这些,还会更看重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性格匹配度,甚至家庭关系。
所以,尽管男性总量多,但满足女性“高质量”择偶标准的男性,可能并没有那么多。 比如,很多大龄单身男性,他们的经济条件、事业发展可能已经比较稳定,对伴侣的要求也相对降低,更容易找到配偶。而一些年轻、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男性,即使数量不少,可能在婚恋市场上竞争力就相对较弱。

2. 结婚年龄和婚恋观念的差异:

女性普遍的结婚年龄比男性略早。 这意味着在某个时间段内,适婚女性的数量可能相对集中。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独立性增强,对婚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多高素质、高学历的女性,她们更倾向于在事业有成、经济独立后,再考虑婚姻问题。这导致她们的婚恋“窗口期”可能相对推迟,或者更看重匹配度,不愿为了结婚而降低标准。
“剩男”的定义可能更宽泛。 有些男性即便到了适婚年龄,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经济压力、个人选择、社交圈窄等)未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丧失了结婚的可能性。而“剩女”这个词,往往带有更多的社会压力和评价,也可能让一些并非“不愁嫁”的女性,主动或被动地被归入“剩女”的行列。

3. 统计数据的解读问题:

“男多女少”通常是宏观统计数据,涵盖了各个年龄段。 而婚恋市场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人群。在不同年龄段,性别比例的变化是需要考虑的。
“剩女”和“剩男”是社会观察和媒体报道中产生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统计学定义。 很多时候,它是基于一种社会“普遍感受”和“议论”形成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可能夸大某些现象。
是否存在“故意误导”? 很难说存在系统性的“故意误导”。更多的是大家对数据的理解不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主观解读。社会学家、人口学家会进行更严谨的分析,而大众传播则更倾向于传播容易引起共鸣的观点。

4. 婚恋市场供需的不对称性:

“优质”男性资源的集中。 在婚恋市场中,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教育程度高的男性,往往更容易被女性青睐。而这类男性,由于其“稀缺性”,可能同时吸引多位女性,使得市场上出现“少数男性被多人竞争”的情况。
“大龄”和“晚婚”对女性的压力可能更大。 传统观念中,女性年龄越大,生育能力就越受关注,这无形中增加了大龄未婚女性的婚恋压力。而对于男性而言,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反而可能增加他们的婚恋竞争力。

总结一下:

“男多女少”说的是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宏观事实,但“剩女比剩男多”的社会观感,是婚恋市场中“有效供给”和“需求匹配”的结果。女性更高的择偶标准、更延后的结婚年龄、以及社会对女性年龄的普遍关注,都可能导致在适婚年龄段,满足女性择偶条件的男性相对不足,从而产生了“剩女”现象。

这并非数据不准确,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故意误导”,而是复杂社会现象背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数字,看到婚恋市场背后的人口结构、社会观念、经济发展以及个体选择的多元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3的老剩男来回答这个问题吧,那3000W光棍是真的娶不了媳妇的绝户,而我身边很多35到40+没结婚的“剩男”,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问题,承认我们要求太高,颜值一般就五分左右,但是我们基本有两套以上的房,有车,存款20到50个左右,身边女人是真没断的,只是不想结婚只馋女人身子而已,而且我们基本都抱一个观念,人老了,不想被凶,只想被宠。对,我们就是要找个妈那样照顾我们那种女人,用不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需要有口热水,打游戏的时候没人逼逼而已,优质不优质我们是完全不考虑的,婚姻要什么?我认为是安全感和责任,所以我甚至更愿意向下兼容,一个工厂上班,工资3000+,带个娃,颜值六七分的离异女人,远比那些卖保险搞销售月薪过万,曾经年轻时候被众星捧月养叼了的“优质”剩女更有吸引力,对于前者,我更愿意负起责任,共同生活,而后者,我一般选择和她过去经历的那些男人一样,提起裤子不认,她都是馋男人的钱,先被男人馋了身子是活该,反正她也习惯了。

user avatar

男多女少,是全国的统计数据;而剩女比剩男多,是“大城漂”们在北京、上海的生活圈子。而网络的话语权,都在这两个城市的“漂”手里。他们并不熟悉在他们半成年时就离开的小镇和农村,其实也不熟悉城里人的生活。

user avatar

1. “上迁婚”的剩男剩女

有时候,一篇论文说不清楚的问题,一张图就能搞定。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上迁婚”,指社会习俗中,女性总是要选择比自己高一个阶层的男性为婚姻对象。



如果一张图不行,就再来一张,“上迁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剩女和剩男,而且有不同形成机制。下图够直观吧?



“剩女”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阶层,因为阶层每向上一级,人数就会锐减。

“剩男”集中出现在社会底层,因为没有女性可以“上迁”到这一层。

上迁婚中说的“社会分层”,主要是以收入为标准,包括女性的阶层划分,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由于房价高企,大部分家庭不可能靠男方一个人的收入维持这个阶层的生活,所以女生的收入也越来越成为男生最重要的择偶因素。

无论是上迁婚,还是剩男剩女的分布,都符合现实,是你看不见却正在影响你的大趋势,所以,我就以此理论为基础,验证几条现实中常见的“择偶观”。

2. 择偶基本策略:女生宜早嫁,男生要奋斗

这个策略的女生部分其实非常明显,既然上迁婚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每一层都有女生“剩下”,那么最佳策略是“先下手为强”,所以“剩女”并不是条件不好,而是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最佳择偶期,导致适合的婚姻对象变少。

男生要奋斗也不难理解,“上迁婚”中,想要找到更理想的对象,最好的办法是向上爬——既然每个阶层都有女生剩下,那时间就不是问题。

时间越晚,只要你足够努力。占据的阶层位置越好,间接造成了男性不愿早婚。

20多岁的恋爱就像“抢椅子”游戏,大家都在享受东奔西跑的快乐时光,只有一少部分人意识到这个游戏中“椅子比人少”的残酷。渐渐地,大部分人都发现椅子越来越少,慌忙找一个靠自己最近的坐下;可直到30岁,音乐一停,也总有意识不到游戏已经结束的人,还悲惨的站着。



很多女生说,自己并不强求“上迁”,只要生活志趣相投就行,不需要他很有钱,那就不会“剩下”了吧?

对不起,没用,除非你能接受“下迁婚”。

所谓“生活志趣相投就行”其实是“平迁婚”。可如果别的女生都追求“上迁”,那么供求关系就不会变化,接受“平迁”虽然稍稍扩大一些适婚男生的供给,却会让你和低阶层的竞争者相遇,你一个名校毕业生很可能与公司前台是“情敌”。



不过,这个策略在具体运用时有一点问题,最典型的是女生的“早嫁风险”。

3. 择偶基本策略修正

对于女生而言,“早嫁策略”也是有风险的,整个社会阶层是流动的,特别是25岁以内的男生,未来收入变化差别很大,很可能今天你觉得是“上迁婚”,过了几年就变成“下迁婚”。

解决“早婚风险”的方法有两个,第一是寻找“可预测性”更强的男生。

什么叫“可预测性”呢?名校、名企、热门专业、公务员、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等(丈母娘的偏好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具有这些“硬通货”,那男生平时表现出的上进心,只要能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样符合部分女生的择偶观。

女生策略变化之后,男生也要相应调整,拥有“硬通货”的男生,如果追求上进的动力并不是很强,也可以采用“早婚策略”;相反,如果属于积极进取型,仍然可以采用“基本策略”,不急于结婚。

第二是把择偶时间稍稍推迟,又不晚于“被剩下”的年纪,以降低选择的风险性,缺陷是把握这短短的两三年的黄金好嫁时间,难度很大。

这正是“恋爱导师”们最主攻的方向,这些“好嫁理论”千变万化,核心就是两条:如何识别“潜力股”,如何把自己包装成这群人(比如程序员)的“适婚对象”。



当然,这个“上迁婚”造成的“剩男剩女”理论还有一个逻辑漏洞,就是居于金字塔顶的女性,难道注定会成为剩女吗?

4. 金字塔顶的女性

实际生活中,金字塔顶的女性虽然不好找对象,但也不会都变成“剩女”。因为这个阶层的女性,肯定会选择“平迁婚”,甚至选择基本条件差不多的“略下迁”。

但问题在于,金字塔“腰部偏上”的女生,还是以“上迁”为主,这就造成金字塔顶部的女性仍然处于婚恋选择中的不利地位。

金字塔顶部的男性数量稀少,而且容易形成私人圈层,如果女生在25岁之前就认为自己具备了进入顶部的实力,最好的策略只有经营自己的社交关系,或者进入多金的行业。

事实上,这个阶层的女性面临的最大婚姻问题不是嫁不掉,而是永无止境的小三威胁。

金字塔顶部的男性,因为没有经济的压力,偏好将转移到外貌、年龄等因素,选择就不限于“门当户对”,而是遍及整个金字塔,最容易发生“跃迁婚”,见下图:



所以,金字塔顶的女性,事实上是在跟整个金字塔不同阶层的女性竞争,这也是“小三”集中高发的原因,这种心理上的羞辱才是她们在婚恋关系中面临的最大障碍。

另一个“上迁婚剩女”的集中分布的阶层是普通白领,这就涉及另一个现象——“上迁瓶颈”。

5. 上迁瓶颈

“上迁婚”原图的金字塔是等腰三角形,但实际阶层分布是呈“铁钉状”的,存在一个临界点,高于这个点的阶层人数急剧减少。

以上海为例,年薪在20万~25万附近的人数陡降。



这个临界点,我称之为“上迁瓶颈”,就像鲤鱼跳龙门的那个“龙门”。

由于中国目前阶层打通上升通道的主要途径是大学和就业,所以“上迁瓶颈”实际上就横梗在职场的前几年,相信看我文章的大部分读者都处于(或终将处于)这个位置附近。

对于女生而言,如果刚好处于“上迁瓶颈”以下,上迁的竞争将大大增加,形成一个“剩女集中带”。



面对“上迁瓶颈”,女生有两种应对:如果同时具备“名校+名企”或其他稀缺资源,可以选择冲过去,但有可能因此错过最佳择偶期;如果只具备其一,也可以求稳,尽早考虑“平迁婚”。

对于男生而言,如果努力一把,突破“上迁瓶颈”,将于择偶竞争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最难做的事情,通常也是最值得做的。(╯‵□′)╯︵┻━┻

6. 30岁不是一个新的20岁

大家可能觉得我把婚姻问题谈成生意经或数学推理,无比俗气。我也承认,一段感情无法仅仅用金钱去衡量,而且生活中那些不结婚的人而过得很自在的,不在少数。

本文只是想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告诉你,在二十多岁的婚恋世界里,你看不见却正在影响你的大趋势是什么。

TED上有一个著名的演讲《30岁不是一个新的20岁》,心理咨询师的Meg Jay认为:

人生真正的大机会都是在35岁左右发生的,如果你浪费了二十多岁时的大好时光,就必须在三十岁的前五年同时完成结婚、家庭、事业、生子这几件大事,你的生活一定很狼狈,这就是在为你二十多岁时“享受年轻”支付高利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