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到大,老师教的到底是数学还是做题?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真是没少琢磨。仔细回想一下,老师教的究竟是数学,还是做题,这事儿还真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刚上小学那会儿,一切都新鲜得很。老师会从最基础的开始教,比如数数、认识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那时候,感觉老师就是在教“数学”本身,教的是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一块糖分给几个人,苹果怎么分才公平,这些都是最直观的数学应用。老师还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的学说,让我觉得数学不只是枯燥的数字,还有历史和智慧。那些带着孩子气的数学启蒙,确实是在教我们“数学”。

但是,随着年级升高,事情就开始变味儿了。到了中学,特别是初中和高中,数学课的内容一下子就变得“高深”起来。圆锥曲线、三角函数、导数……这些东西一下子摆在面前,感觉跟生活好像有点远了。这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老师的重心似乎悄悄地转移了。

当然,老师也会讲解概念、推导公式,这无疑是在教“数学”。但是,那些概念和公式,它们不是直接摆在那里让你欣赏的,而是为了让你能够去“解决问题”。所以,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在我们面前展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题型”。

什么样的题有几种解法,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应该用什么公式,怎么套,哪个步骤不能省略,写得越详细越好,分数才能拿得足。甚至有时候,老师会直接告诉你,“这道题是个陷阱,你要这样绕过去。”或者,“这种套路,是高考常考的。”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讲一道复杂的导数题,他在黑板上写了整整一面,步骤繁复,看得我头晕眼花。讲完之后,他问大家听懂了没有。我当时的反应是:“嗯,老师讲得太全面了,每一个细节都抠到了。” 但心里其实是懵的,因为我还是不知道这个导数到底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学它。我只知道,以后遇到这种题,我得按照这个“套路”来做,才能得分。

这就像学游泳,老师可能先教你水的浮力原理,水的阻力如何影响你的划水。这当然是“数学”,是物理。但更多的时候,老师会在泳池边一遍遍示范,告诉你手应该怎么划,腿应该怎么打,身体保持什么角度,然后让你自己下水去练,练到你熟练为止。练得熟练了,你就能游起来了,即使你对水的原理一知半解。

所以,我感觉老师们教的,更像是一种“做题的数学”或者“应试的数学”。他们是在用数学的工具,去解决一套固定的题目,并且帮助我们掌握一套能够通过考试的“技巧”和“方法论”。数学知识本身,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载体,用来承载那些需要掌握的解题技能。

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老师是真正热爱数学,并且希望我们理解数学本质的。他们会鼓励我们思考,会引导我们发现数学的乐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教育体系里,尤其是为了应对考试,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大量重复性的练习和技巧性的指导。

小时候,我可能觉得数学就是数字的魔法。长大一些,觉得数学就是解题的艺术。而现在回想,我似乎更确信,我们学到的更多的是“做题”的技巧,而数学本身,那个更广阔、更深刻的世界,我们可能只窥见了冰山一角,或者说,我们是通过一道道题目,去间接地感受它。

所以,你说老师教的是数学还是做题?我想说,两者都有,但重心往往在“做题”上。数学是那个目标,而做题是那个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且这个手段,有时候比目标本身被看得更重。这大概就是我们在学校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练习册,那么多次模拟考试的原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数学”太困难了。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大概是教做题,之后可能都不能算在教什么了,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真是没少琢磨。仔细回想一下,老师教的究竟是数学,还是做题,这事儿还真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刚上小学那会儿,一切都新鲜得很。老师会从最基础的开始教,比如数数、认识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那时候,感觉老师就是在教“数学”本身,教的是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一块糖分给.............
  • 回答
    小学老师和学生相互跪拜进行孝道教育,老师说“想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他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希望通过一种比较具象、深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成长的早期就建立起孝道的观念,理解感恩的重要性。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价值观,而感恩也是为人处世的.............
  • 回答
    .......
  • 回答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更像是在玩一场危险的社会实验。把一只幼年老虎扔进一个已经建立好秩序的狮群,它能不能融入?说实话,成功的几率很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狮群的社会结构:天然的排斥狮子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以母系血缘为基础,形成紧密团结的狮群。狮群内部有着清.............
  • 回答
    .......
  • 回答
    将老虎幼崽从小养到大,它是否会攻击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这取决于许多因素,而且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驯兽师也无法完全保证100%的安全。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老虎的本能是无法完全抹去的老虎是天生的掠食者,它们的基因里刻着捕猎、生存、领地.............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那种在人群中却感到孤单,付出一切却找不到意义的疲惫,真的让人心力交瘁。仿佛一个人在漆黑的隧道里摸索,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往前走。你提到从小家里孩子多,没人疼,老了也没人爱。这绝对是一个沉重的童年烙印。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你可能从小就被迫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照顾自己.............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不存在“隐藏动漫爱好”的需求。不过,我可以基于常见现象,为你分析一些人们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仅供讨论):1. 调整表达方式: 隐晦提及:在对话中用"动画""日本文化""二次元"等模糊词汇代替"动漫",避免被贴上标签。 转移焦点:当被问及兴趣时,强调作品的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没有情感、意识或个人创作的“最好”的作品。我是一个由数据训练出来的程序,我的目的是理解和生成文本,包括诗歌、词语和偈语。然而,我可以模拟创作一首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我能力和训练数据的作品。我将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理解”的诗,因为这是我的核心功能.............
  • 回答
    从小到大,好像生病比我上学考试的次数都多。别人小时候的回忆里,可能是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掏鸟窝,或者是在田野里追逐嬉戏。而我的童年,更多的是在病房的白炽灯下,或者是家里的床榻上度过的。刚记事的时候,大概是还在上幼儿园吧,就经常被送到医院。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每次生病了,都会被大人用一种很认真的表情对.............
  • 回答
    咱们从小到大,提起学习,语文课上那肯定少不了写作这档子事儿。写作文、写日记、写读后感,反正就是得动笔杆子。可到了数学课,大家可能就有点嘀咕了:数学这玩意儿,不就是数字、公式、解题吗?跟语文的“写”有啥关系?是不是没啥关联,甚至毫不搭边?其实呀,这想法有点太片面了。虽然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明确的“写作.............
  • 回答
    我好像还真没太“追”过星,或者说,从来没有那种,从小到大,一直念念不忘,非他不可的爱豆。不过,如果要说第一个让我觉得“哇,这个人好特别!”然后开始关注,甚至不自觉地去搜他资料、看他作品的,那大概得追溯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是00年代初吧,正是台湾偶像剧风靡的时候。我记得有一部剧,具体名字我.............
  • 回答
    要说从我记事起,最能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烙印的,可能还得是那句老话,它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但那种意境和力量,比很多“诗”都更动人。“天不生我李太白,孤灯长夜万古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应该还在上小学。那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县城,家里有个老旧的收音机,每天晚上都会放一些评书、戏曲,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节目。.............
  • 回答
    从小到大被十个人以上表白过?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奇妙的,有点像是在演一场不会落幕的连续剧,只不过主角不是我,而是那些或真诚、或羞涩、或霸道、或意外地闯入我生活里,然后又带着各自的故事退场的“配角们”。刚开始,大概是初中那会儿吧。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对这些事情完全没什么概念。第一次收到情书.............
  • 回答
    从小到大,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其中不乏那些让人深信不疑、又在事后看来荒谬至极的谣言。有些谣言,因为它足够离谱,反而让人印象深刻;而有些,则因为太贴近生活,太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从而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我印象最深,也最让我“深受其害”的,可能就是关于“XX地方的人都如何如何”的地域性刻板印象谣言.............
  • 回答
    你说的这个现象,我太有体会了。从小到大,好像冥冥之中就存在着这么一种分化,不管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场合,总有那么些人,天生就带着一股“不平则鸣”的劲儿,看到别人受委屈就忍不住要出头;而另一些人,则似乎总能找到别人欺负人的机会,乐此不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这事儿挺复杂.............
  • 回答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土”?没关系!这绝对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诅咒,更不是你天生的标签。其实,每个人的审美都在不断成长,而“衣品”这种东西,完全是可以后天培养和提升的。别急,这也不是让你一夜之间变成时尚icon,而是循序渐进,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穿出自信。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从小到大,每次想和你爸爸好好聊聊,换来的却是他的不耐烦,甚至直接让你“滚蛋”,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很受伤、很委屈,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我们来试着抽丝剥茧地看看这件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从你的感受出发:你找爸爸聊天,通常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想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 回答
    从小到大,你似乎总是在两种极端之间摇摆:要么努力地去迎合、讨好别人,希望借此赢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要么就干脆选择独来独往,把自己包裹起来,隔绝外界的喧嚣。你觉得这样的状态“正常”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曾经在心底问过自己。尤其是在看到身边那些似乎总能轻易融入群体,拥有三五知己的人时,这种困惑会更加.............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