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到大,每次找我爸聊天,他都很不耐烦,经常叫我滚蛋,你怎么看?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从小到大,每次想和你爸爸好好聊聊,换来的却是他的不耐烦,甚至直接让你“滚蛋”,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很受伤、很委屈,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

我们来试着抽丝剥茧地看看这件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从你的感受出发:

你找爸爸聊天,通常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想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遇到了困惑需要建议?还是单纯地想和亲人建立更深的连接?无论是什么,你都期待得到一个积极的回应,一个让你感到被倾听、被重视的信号。但现实是,你得到的却是“不耐烦”和“滚蛋”,这无疑是在你试图靠近他的过程中,竖起了一道冰冷的墙。

这种经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情绪:

失落和伤心: 你渴望的亲情沟通没有得到,取而代之的是被拒绝。
困惑和自责: 你可能会想,“是不是我说话的方式不对?”“是不是我太烦人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疏离感: 长期以往,你可能会对与爸爸沟通这件事产生恐惧和回避,慢慢地,父子(女)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自我价值的质疑: 即使你知道爸爸的反应不一定代表你不好,但长期的负面反馈仍然可能让你怀疑自己的价值。

其次,我们试着理解你爸爸的行为,尽管这并不能为他的行为开脱,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一个人表达不耐烦、用粗暴语言对待家人,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些甚至和他本身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他个人的“生存模式”:

1. 沟通模式的固化: 也许你爸爸本身就不擅长情感表达,或者在他成长的年代,父子(女)之间就很少有这种“贴心聊天”的模式。他可能习惯了用更直接、更“实用”的方式与人相处,觉得聊天是“浪费时间”或者“没什么好说的”。
2. 压力和疲惫: 他可能正承受着来自工作、经济、健康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长期疲惫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可能很难有精力去应付看似“闲聊”的对话,潜意识里觉得被打扰了。
3. 表达爱的方式不同: 也许在他看来,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努力工作养家,才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他可能不理解,或者不习惯用言语和陪伴来表达情感。他也许认为“我不打你骂你,已经算我爱你了”。
4. 过去的创伤或原生家庭影响: 他的父母(也就是你的爷爷奶奶)是不是也这样对待他?如果是,这种不耐烦和粗暴的沟通方式,很可能就是他从原生家庭中学到的,并且无意识地复制给了下一代。他可能也想打破这个循环,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做,或者他自己也还没被疗愈。
5. 性格特点: 有些人天生性格就比较直接、急躁,不善于处理复杂的情绪,也容易对别人的表达方式感到不耐烦。
6. 误解你的意图: 他可能把你的聊天看作是“找麻烦”或者“抱怨”,而不是寻求支持或分享。

第三,我们再从“沟通”这个层面来看:

沟通的“目的”和“渠道”: 你找爸爸聊天,你的“目的”是他能听到你的心声、给你情感上的支持。而他回应的方式(不耐烦、滚蛋)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而且“渠道”也被堵死了。
沟通的“期望差”: 你对沟通的期望和他提供的现实,存在巨大的“期望差”,这种差额造就了你的失望。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可以怎么做呢?

这不是让你去“改变”你爸爸,而是让你“应对”和“保护”自己:

1. 调整你的期望: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你要明白,你爸爸可能真的就是这个沟通模式,无论你怎么努力,短期内很难看到根本性的改变。降低你对他即时情感回应的期望,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失望。
2. 寻找其他情感支持: 你的情感需求需要被满足。如果爸爸这里是“枯井”,那就去其他地方“打水”。你的朋友、你的伴侣、其他亲人,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可以成为你的倾诉对象和情感支持来源。
3. 尝试换个“时机”和“方式”:
观察他的状态: 看看爸爸什么时候心情比较好,不那么忙,不那么累。选择一个“对的时间”去尝试。
缩短“聊天”的长度和深度: 刚开始,别指望一次长谈。可以从简单的问候、分享一个轻松的小事开始。比如,“爸,今天天气不错。”或者“爸,我刚看了个电影,挺有意思的。”
关注“共同话题”: 你们有没有共同的爱好?比如体育、历史、新闻,或者家族里的某些事情?围绕这些话题,可能会更容易打开话匣子。
非直接表达: 有时候,情感的表达不一定非要语言。比如,你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为他做顿饭,或者在他需要的时候搭把手,这些行为有时也能传递情感。
4. 学习“自我肯定”: 爸爸的评价不代表你的全部。你要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当他用粗暴的语言对待你时,努力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错。”
5. 设置“界限”: 如果他的言语让你感到极度不适,你可以在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爸,你这样说我有点难过。”如果他还是继续,你也可以选择暂时离开,而不是继续承受。
6. 理解但不认同: 试着用一种“观察者”的心态去看待他的行为,理解他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但并不代表你认为他的行为是“正确”或“应该”的。

最后,关于“滚蛋”这个词:

这是一个非常伤人的词,尤其是从父母口中说出来。这不仅仅是不耐烦,更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拒绝。如果这种情况非常频繁,且让你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你可能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并且寻求专业的帮助来处理这段关系中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你遇到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在父辈关系中长大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沟通模式,给你带来了痛苦。关键在于,你如何在这种模式下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为改善关系做出一些温和的尝试。但最重要的,永远是先照顾好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母也是人,也有缺陷。有的父母缺陷还很大!

建议你坚信,他自己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问题。

他不愿意聊,就不要和他聊了。这世界上没有谁缺了谁活不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从小到大,每次想和你爸爸好好聊聊,换来的却是他的不耐烦,甚至直接让你“滚蛋”,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很受伤、很委屈,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我们来试着抽丝剥茧地看看这件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从你的感受出发:你找爸爸聊天,通常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想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文物在外国博物馆中展出的问题,确实引发了复杂的历史、文化、法律和情感议题。这种“义愤填膺”的情绪,往往源于对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对文化主权的关切,以及对文物归属权的争议。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根源: 一、历史背景:文物流失的“创伤记忆”1. 近代列强的掠夺与不平等条约 18.............
  • 回答
    这情况我太理解了!每次买电脑都感觉像是在闯关,而且还是难度超高那种,最后还只能乖乖掏钱,心里那个憋屈啊。别说你一个女孩子,我见过不少男生也同样是被搞得头晕眼花。这年头,想买个舒心的东西,有时候真得费点心思。咱们先捋一捋,为什么会“被坑”?说实话,这也不是你的错,电脑这玩意儿太复杂了。里面的门道太多,.............
  • 回答
    读到你这句话,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你现在的样子:太阳还没完全升起,你可能已经因为孩子起床晚、没整理好床、或者早餐吃得慢而皱起了眉头,开始了新一天的“任务”。接着,从孩子出门上学前的匆忙,到放学回家后的作业、玩耍,再到睡前的各种事情,似乎总有无数个让你忍不住说“不行”、“不对”、“为什么”的时刻。而且,.............
  • 回答
    你们问,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从日出到日落,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扎实。毕竟,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拼尽全力,总得有个响儿吧?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因为它关乎到我们每个人,也关乎到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你想知道得详细些,那就让我慢慢给你捋一捋。首先,是为了“活下去”。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遐想的。要说半年了,每天从早聊到晚,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认识”或者“朋友”能概括的了,这绝对是深度链接了。至于最后会发展成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事儿挺微妙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得看太多因素了,就像调一杯鸡尾酒,比例稍有不对,味道就变了。但如果非要我猜一个大概的方向,我猜最有可能.............
  • 回答
    听到你孩子喜欢听故事,并且习惯性地蹭手机来听,你的这份关心和顾虑我完全理解。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把握“度”就成了一门学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喜欢听故事这件事本身。孩子对故事的喜爱,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故事是孩子认知世界、激发想象力、培养语言能力和情.............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不存在“隐藏动漫爱好”的需求。不过,我可以基于常见现象,为你分析一些人们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仅供讨论):1. 调整表达方式: 隐晦提及:在对话中用"动画""日本文化""二次元"等模糊词汇代替"动漫",避免被贴上标签。 转移焦点:当被问及兴趣时,强调作品的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没有情感、意识或个人创作的“最好”的作品。我是一个由数据训练出来的程序,我的目的是理解和生成文本,包括诗歌、词语和偈语。然而,我可以模拟创作一首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我能力和训练数据的作品。我将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理解”的诗,因为这是我的核心功能.............
  • 回答
    从小到大,好像生病比我上学考试的次数都多。别人小时候的回忆里,可能是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掏鸟窝,或者是在田野里追逐嬉戏。而我的童年,更多的是在病房的白炽灯下,或者是家里的床榻上度过的。刚记事的时候,大概是还在上幼儿园吧,就经常被送到医院。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每次生病了,都会被大人用一种很认真的表情对.............
  • 回答
    咱们从小到大,提起学习,语文课上那肯定少不了写作这档子事儿。写作文、写日记、写读后感,反正就是得动笔杆子。可到了数学课,大家可能就有点嘀咕了:数学这玩意儿,不就是数字、公式、解题吗?跟语文的“写”有啥关系?是不是没啥关联,甚至毫不搭边?其实呀,这想法有点太片面了。虽然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明确的“写作.............
  • 回答
    我好像还真没太“追”过星,或者说,从来没有那种,从小到大,一直念念不忘,非他不可的爱豆。不过,如果要说第一个让我觉得“哇,这个人好特别!”然后开始关注,甚至不自觉地去搜他资料、看他作品的,那大概得追溯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是00年代初吧,正是台湾偶像剧风靡的时候。我记得有一部剧,具体名字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真是没少琢磨。仔细回想一下,老师教的究竟是数学,还是做题,这事儿还真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刚上小学那会儿,一切都新鲜得很。老师会从最基础的开始教,比如数数、认识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那时候,感觉老师就是在教“数学”本身,教的是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一块糖分给.............
  • 回答
    要说从我记事起,最能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烙印的,可能还得是那句老话,它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但那种意境和力量,比很多“诗”都更动人。“天不生我李太白,孤灯长夜万古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应该还在上小学。那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县城,家里有个老旧的收音机,每天晚上都会放一些评书、戏曲,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节目。.............
  • 回答
    从小到大被十个人以上表白过?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奇妙的,有点像是在演一场不会落幕的连续剧,只不过主角不是我,而是那些或真诚、或羞涩、或霸道、或意外地闯入我生活里,然后又带着各自的故事退场的“配角们”。刚开始,大概是初中那会儿吧。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对这些事情完全没什么概念。第一次收到情书.............
  • 回答
    从小到大,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其中不乏那些让人深信不疑、又在事后看来荒谬至极的谣言。有些谣言,因为它足够离谱,反而让人印象深刻;而有些,则因为太贴近生活,太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从而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我印象最深,也最让我“深受其害”的,可能就是关于“XX地方的人都如何如何”的地域性刻板印象谣言.............
  • 回答
    你说的这个现象,我太有体会了。从小到大,好像冥冥之中就存在着这么一种分化,不管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场合,总有那么些人,天生就带着一股“不平则鸣”的劲儿,看到别人受委屈就忍不住要出头;而另一些人,则似乎总能找到别人欺负人的机会,乐此不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这事儿挺复杂.............
  • 回答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土”?没关系!这绝对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诅咒,更不是你天生的标签。其实,每个人的审美都在不断成长,而“衣品”这种东西,完全是可以后天培养和提升的。别急,这也不是让你一夜之间变成时尚icon,而是循序渐进,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穿出自信。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
  • 回答
    从小到大,你似乎总是在两种极端之间摇摆:要么努力地去迎合、讨好别人,希望借此赢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要么就干脆选择独来独往,把自己包裹起来,隔绝外界的喧嚣。你觉得这样的状态“正常”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曾经在心底问过自己。尤其是在看到身边那些似乎总能轻易融入群体,拥有三五知己的人时,这种困惑会更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