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作品并不能反应反种族歧视,反刻板印象的问题。因为你在有意为之呀。你有意的挑选了三个模特去拍摄一个这个东西,当然不反映种族问题,也不反映刻板印象,因为你是有意识的去反对这个题材的。
要看问题往往是看大家并非有意识的去面对这个问题时候的自然选择。比如一个普通的美国产品,在拍一个广告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境,这时候那个人是什么状态。
一般来说,美国媒体上如果一个人那一定是个少数裔,如果有两个人出境,肯定一男一女,一个白人,一个少数,如果有三个人出境的话,肯定要各色人种,男女都配全了,为什么?因为他怕人家说他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所以有意而为之。在这种有意演出来的东西当中,当然谈不上,有也谈不上没有,因为即便这个人内心是这么想的,他也不会拍出来给你。
所以很多答案都在说,这样的作品反映了如何如何没有刻板印象,我只能说凡是在镜头前刻意选择的都不会反映。我们看到的那些场合往往是没有刻意时候的自然流露。就像美国的公司当中,强制规定了黑人及少数人种的员工比例,是不是这个国家就不存在就业歧视问题?显然不是,正是因为就业歧视严重到了一定程度才不得不强行规定数字。
这个作品是美好的,但是作者是在知到标准答案的情况逆向选择。也不反映大家想表达的那个意思。
2月11原版-14版补充回答的文字表达还是有点抽象化和简化,且各种补充回答已让文章支离破碎,为了让更多读者更一目了然了解我想阐述的真实观点。所以有了2月20日此篇语言更加大众化,更加详尽的阐述。
首先用最简短直白的比喻来表明我文章前半部分的意思:
西方宣传奶酪夹心的春卷才是中国人最适合的早餐,一些信息闭塞的西方大众表示赞同。因奶酪夹心的春卷普遍不适合国人饮食习惯,国内网友开始抵制这个食谱的宣传。这时有个叫L的营养学家发了一组照片,照片中有白粥、吐司、木薯,说各国的早餐文化需要包容,反对饮食文化歧视。有网友们说,照片中的白粥才是国人最适合的早餐,不用西方教我们早餐该吃什么,一碗白粥,两个烧麦,即饱腹又养人。我说白粥迎合了大众情绪,是对西方傲慢的回击,但白粥烧卖本身营养价值单一,碳水太足,容易让人犯困,不建议早餐吃这些,中国地大物博,可以开发出营养更全面的早餐。而且已经有一批本土营养学家正在积极开发国人早餐食谱,比如各种蔬菜混合的爽口拌菜加一块红薯一个鸡蛋,再加一杯牛奶。
上文中名词含义:
奶酪夹心春卷:套着东方皮的西方审美。。。白粥:继承东方传统观念“女子本弱”的非独立人格女性。。。吐司:白女。木薯:黑女。。。本土开发的食谱:独立人格的新时代东方女性,但会让一部分大众误认为是西方审美规训后的东方女子,比如爽口拌菜会误认为蔬菜沙拉。
以下为较为详细阐述:
因西方落伍的、刻板的东方印象,在商业作品中频繁出现眯眯眼(吊眼角)妆容。而此类妆容普遍不符合国内大众审美。因民族自信心的强势崛起,国内大众开始向西方规训的东方审美说不。这时《ALL IN LOVE》作品出现,因其普适的美女五官,迎合了大众情绪,大众借用此作品给予西方的文化PUA以回击。所以,此作品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就作品本身来讲,我并不喜欢。
对捕捉艺术作品中的“情绪(感觉)”比较迅速的人(受过专业训练或感性思维较强的人)来讲,不用理性的分析,可以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画面中的“情绪”,比如感受到作品在物化女人、感受到性暗示、或者感受到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但对于更多的其他人(未经过训练或者理性思维太强的人),他们可能捕捉不到,所以我用较为理性化的分析,为何说这幅作品在物化女性、矮化女性、削弱女性意识。
首先要承认三女中的亚女,仅从五官,不考虑神态姿势来看,是符合主流审美中“美女”的概念的。我在初版答案里也从未对亚女的五官挑刺,但看作品只看美女五官、身材,未免流于表面。
画面中三女环抱,环抱有多种解释,可以是团结友爱,可以是自我保护免受伤害,但画面传递出的是在自我保护,为什么呢?团结友爱本身是种心情舒展且积极的心境,情绪舒展且积极的人在肢体动作上也会舒展、自然、甚至洒脱有力。比如说微笑、亲和力的眼神、下巴前倾、额头上扬、手指舒展等神态和姿态。我们以此来寻找模特身上心情舒展且积极的神态和姿态,发现并没有找到,找到的是恰恰相反的:1、白女、亚女下巴内收、头微低。人在处境不利,比如害怕、不自信、委曲求全等消极情绪下,下巴会有收缩的姿态,处境越不利,收缩幅度会越大。2、亚女眼神楚楚、畏缩、渴求,白女眼神慌张,拘谨不自然(这个真的是主观感受,没法理性分析了)。3、白女嘴巴前突,人有受到惊吓时会有一定几率出现嘴巴前突。4、亚女右手姿势似开未开,似搭未搭,并不自然舒展,也并不有力,传递出不知所措的感觉,人在不安、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他的手会是不松弛、不舒展的试图靠近身体。比如我们回想一下富豪及其家属的形象,因为他们并不惧怕大部分身处的场所,他们浑身上下会透着一股舒展和松弛感。5、亚女整体柔弱,并不是在反抗你,涉世未深的感觉,好像某种乖巧听话的小动物。6、亚女的乳沟显而易见,且服装有吊带睡衣的感觉,在面部眼神畏缩、不强势、并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况下,乳沟及睡衣式服装会喧宾夺主,也就是会吸引男士往亚女的隐私部位看,这也就是画面带着一股性暗示,比如知乎本问题下有“又白又大”、“今天知乎就逛到这儿了”的回答和回复。
较为理性化的分析结束,如果有人问我,凭什么下巴内收就一定是消极情绪了?那我认输。
三女中我一直未提到黑女,因为此作品中黑女神态及姿势比较中性,并没有太强的不自信、不安、渴求怜悯等情绪。所以黑女的存在会搅乱部分观众的画面感受。所以下图我把黑女模糊,在只有白女和亚女的情况下,大家可能会更容易捕捉画面中的情绪。
将上文中的透露出来的情绪进行汇总:不自信、慌张不安、渴求保护、乖巧听话、性暗示,把这几个词概括成一个名词套在女人身上——非独立性人格的女人(不分美丑)。非独立性人格的女性(成年)特点是没有独立思想、人云亦云、需要依附在男人或原生家庭身上才能生存、需要靠男人的帮助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或者利用女性生理弱点向男人索取利益。拥有非独立人格的美女更像是男人身上的物品,比如彰显男人格调的名贵西服、代表男人财力的名贵跑车。是自我物化或者被物化的女性。
独立人格的女性(独立女性)特点恰好相反,有自己明确主张、不会被传统“女子本弱”的观念所驯服、眼光长远、不会刻意与男人对立来突显自身价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用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可以接受男人的赠与,但不会心安理得的认为这是应该的或者是男人欠的。
所以我在2月14前的回答中贴上了杀死比尔女主瑟曼和国内名模何穗的商业片,瑟曼的开放式肢体动作,居高临下略带轻蔑的眼神、双手扎辫准备开干的整体姿势;何穗居高临下略带威严、斜视看着观众的眼神、硬朗的服饰。从这些细节我们能感受到她们是有自己明确想法,有着强大精神内核、不需要依附在男人身上才能生存或者实现自身价值,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
后面也用了老版一元人民币女拖拉机手、六七十年代女高压电工图片,这个年代的女性虽然有夫唱妇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她们已经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人生价值,不必靠男人的脸色过活,她们从事“男人专属”的工种,象征着向传统“女子本弱”的观点进行猛烈抨击,证明女人是可以顶半边天的。
三女、瑟曼、何穗、女拖拉机手、女高压电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会有很多网友就能感受到三女作品中从外软到里的那种无力感和不争气,也就是物化女性、矮化女性、削弱女性意识的感觉。
也许非独立女性形象并非是摄影师本意,或者是模特不专业、紧张,或者是摄影师没有调控好现场。但我们只看作品最后传递出来的感觉,初心、过程并不重要。
三女作品本意是讲三个人种的女性团结互助,反对歧视,但最终画面中传递出一个需要强者来拯救的旧时代非独立人格女性形象,这就会造成一种违和。这就会让一部分网友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而有些网友主要将注意力放在模特五官上面,忽视掉了画面中传递出的过时观念,并以此组作品教训一些不那么大众审美的美术工作者:“顺应大众审美的艺术家才是好艺术家”。
其实大众认为的美和有本土意识的艺术家所认为的美,都属于美的范畴,只不过这两个美处在不同时代,大众心中的美更像是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美,此时代的绘画往往是写实的,像宗教传说、历史重大事件的精美配图,比如用画笔表现耶稣是神圣的,拿破仑是勇猛的,也就是大众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答案,只需要画家将这个答案用精美的造型、色彩表现出来,大众无心关注画家本身的思想,只需要画家用倾尽所有技法来表现题材的经典和伟大。套用到现在,就是大众知道主流审美是什么,艺术家们只需要找个符合主流审美的模特,用考究的灯光、精美的妆面,优雅的姿态将美女的美貌和模特自身情感完美表现出来。
而具有本土意识的艺术家或者商业艺术家认为的美,更像是现代艺术及之后的美,认为美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众人皆知,具有的统一性的美,认为美更具有广泛性(知乎网友Gunit提示这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认为审美不是服务于神权、皇权、贵族、新兴资产阶级的,而是面向普罗大众的,美是多元的,认为每个人都有美的权利,本质是对人性的解放。
我用最近比较火的辣目洋子举例,辣目洋子从五官来看,是不符合主流审美中美女的概念的,甚至可以将素颜照划入丑女的行列。但是因其表现出来的强烈自信心、我就是我,你爱谁谁的强大精神内核,让大众逐渐开始欣赏这种五官类型,这说明大众开始欣赏多元美。比如我在辣目洋子的抖音视频下截取的高赞评论。此视频为辣目洋子参演辽宁春晚的小品
辣目洋子的形象片,尤其是绿衣服的那张,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她强有力的精神内核,她是一个独立人格的女人,不是男人身上的一个物件。但从四图中的妆面上看,化妆师有意在扬长避短,淡化洋子不符合主流审美的部位,突出洋子充满个性又不脱离大众审美的部位。这种妆面的五官已经可以让不少网友接受。
我暂且叫这类形象片为“温和改革派”。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可爱不叫美。但可爱也是美得多元化的一种,因为可爱并不是传统概念的美,所以人们用了一个另一个词来表达,实质也是美开始变得具有广泛性。
下面这组照片暂且叫“激进革命派”。大众基本已经无法接受了,洋子在画面中虽然是独立人格女性形象,但不仅不再掩饰不符合主流审美的特征,反而将“丑”的特征部位强化表现,这就会让主流大众感受到不舒服。
如果说温和改革派试图扬长避短,尽量不脱离主流审美,那激进革命派更像是“丑”人对主流审美的反叛和控诉。
一个安静的孩子,因为其听话顺从的性格,符合家族里对于懂事孩子的定义,家长逢人就夸,这个孩子得到鼓励并认为调皮不听话的孩子一定是坏孩子。(非独立人格的雏形)
一个调皮的孩子,因为不符合家族里对于懂事孩子的定义,从而学会压制自己调皮爱动的基因,变成了一个古灵精怪,时而听话时而不听话的孩子,家长逐渐适应接受。(温和改革派)
一个调皮的孩子因为无法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家长的训斥下,不仅没有变得乖巧听话,反而用更加调皮顽劣的性格进行回击。(激进革命派)
我认为激进革命派不会广泛的进入大众的实际生活当中,多数情况是出现在艺术或商业作品中。但也会有小部分流行,流行程度会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关(太大了就不展开了),比如2000年初兴起的杀马特,其实就是城市化中得不到主流(城市小清新文化)认同,相貌平平、长得还行但形象土、或者又土又丑的倔强乡镇孩子用粗糙抢眼的外表来武装自己,试图用激进的方式对抗主流对其的驯化。
下面这张法国黑女已经比激进革命派往前更进一步了,是一种原生态的形象。画面中法国黑女已经不再用扬长避短,甚至不再将自己身体“修剪”去迎合主流审美,也没有刻意突出“丑陋”部位,也没用嘲笑、轻蔑等攻击性的目光去挑衅主流,而是完全沉浸在对“真我”的欣赏当中。而这种真我的状态也恰是富有自我主见的艺术家所追求的美,也是具有广泛性的美,属于任何一个人最真实的美。
可能有网友认为,我们可以勉强接受温和改革派,但是原生态的“丑”,我们或者未来的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我不能穿越到一百年之后来验证原生态的“丑”是否被众人接纳。但是既然大众能逐渐接受温和改革派,那就离接受原生态的“丑”不算太遥远。因为这本质是人们不断追求平等的过程。
有些网友认为审美平权运动掺杂西方政治的阴谋,被政治污染的美并不是纯粹的美。需要像古典主义时期绘画一样,去表现模特黄金比例的身材,健硕的体魄,完美的色彩关系等才是纯粹的美。古典主义时期的画家是为神权、皇权服务的,画家接到教会的订单,为教堂绘制壁画,还得看甲方的脸色,这美就纯粹吗?有得就有舍,不能什么便宜都占了。
再说了,一些艺术家倡导的——美具有广泛性,每个人都有美的权利。这不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概念吗?
不符合主流审美的人将自己整容、修饰、遮挡来迎合大众主流,甚至因为自己的相貌讨厌自己,站在主流中对相同遭遇但倔强的人阴阳怪气。这真是太魔幻了。
以下为2月11-14日的回答--------------------------------------------
我第一次见这个作品,我第一感觉是关爱某种不幸遭遇或疾病的女性公益广告。
这幅作品在大众受够了眯眯眼的当下,确实如一股“清流”让大众身心愉悦。但是从作品本身来讲,我十分不喜欢。
画面整体呈现出非常弱势、非常需要受保护的女性形象,如同三个小动物,既期待又不安的等候主人的命令。虽然迎合了最近眯眯眼风波中大众的情绪,但与当下独立女性(真女权)意识崛起相背离,是矮化女性,削弱女性意识的一幅作品。
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年奢侈品广告(某些恶心人的国内奢侈品广告除外),会发现一个相似点,就是画中女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美但是与观众保持距离,这与产品定位和当代独立女性形象十分契合。而这幅三女作品,没有距离感,又没有亲和力,这个包围式的肢体动作代表着缺乏安全感,整体呈现一种弱势和被侵占的感觉,如果你无法有这类感受,我可以放几张其他照片作为对比。
杀死比尔女主角乌玛·瑟曼的商业片,仰视角度,距离感,开放式肢体动作,双手扎辫准备开干的意思,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
中国籍名模何穗的商业片,笔挺硬朗的服饰,下巴前倾,俯视角度斜视盯着观众,透着一股威严
老版1元人民币女拖拉机手、六七十年代女高压电工宣传画,无距离感,强亲和力的独立女性形象
你再回过头看看那三只小猫咪。
补充回答:评论区有人说他看不出来,凭什么仅靠抱臂的肢体动作就可以断定这三个女人是弱势的,是弱化女性形象的。那我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当人处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或者处于不自信的状态下,会做出抱臂的肢体动作,三个女人下巴内收,相互抱臂的形体表现,再加上毫无坚定感的眼神,这就是说,照片中的她们扮演着弱小,扮演着自我保护的状态。
艺术作品中,肢体动作是人物的第二张脸。有人会说我刻意解读,那我再举一个例子,《hello树先生》中王宝强其中的一只手一直是举在半空的,看过此电影的人,一定印象极深。这个动作不是随意加上的,王宝强的手举在半空,喻示着他的手无处安放,再深一层的意思是他在这个村子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树先生的发小,校长忆贫,他在电影里有频繁的拍打身上灰尘的动作,这个动作的深层意思就是他想摆脱年少时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他城市生活的影响。
有些网友也许会说,就算如此,那我也体会不到啊,我们都体会不到,你的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体会不到,但作品会给大众以心理暗示,频繁心理暗示会逐层传递到现实生活中。
评论区有网友问我凭什么柔弱的女子不能代表东方女性形象,抱歉,是我用词不准确,不是柔弱,我的意思是,弱小,不安,不勇敢,不自信的女性形象,即使她五官精致,那也不适合代表(我说的是代表)现阶段即未来一段时间的东方独立女性。既然作者像表达反歧视,总不能拿个弱小的形象来反驳西方吧?如果西方媒体频繁的宣传此类“柔弱”的东方女子形象,那他们就是在告诉你,东方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是乖巧等待男人来追的,是像名贵宠物一样需要主人来精心饲养的。
评论区网友提醒,这组照片还有其他几张,为什么答主单独拿这一张说事,我拿这张说事是因为这张热度最高,其他几张女性意识强那么一丢,但整体还是很弱。我不仿把话说的不客气一点,在这几张照片上打上日文,加上五颜六色的彩条,像什么片?有网友会说,我看了有x冲动就代表她是美的,你那是欣赏女人嘛?你那是欣赏泄y工具。
以下斜体加粗的三段话为2月14日中午第三次补充回答:
知友问,难道只有冷峻刚毅,具有视觉侵略性的女性形象才能扛东方独立女性的大旗?这不是另一种歧视吗? 我在原答案里放上女拖拉机手和女高压电工的图片,就是为了说明:不止那些具有距离感、侵略性的女性形象,,强亲和力、接地气的女性形象一样可以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女人开拖拉机,爬高压电塔,不就是在证明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是能顶半边天的吗?
知友说,摄影师也没打算拿这组照片来扛大旗,答主上纲上线了。。摄影师最初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知友们已经拿这组照片扛大旗了。
知友一直以为我在抨击模特的五官,问我凭什么面部柔和的女性不能扛东方独立女性的大旗,我在原答案里从头到尾没有对模特的五官挑刺,我再次重申:弱小、不自信、不安、不勇敢、期盼怜悯的女性形象不适合扛东方独立女性的大旗,无论这个女性五官是柔和的还是棱角分明的。五官类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展现的精神内核,是否是积极的、主动的。
下边继续原答案
我说这些并不是在说明眯眯眼是正确的,眯眯眼作为西方标签化的东方女性形象是落伍的,代表了欧美人的傲慢。我是美术类工作从业者,深知国内美术基础教育深受西方美术影响。
国内一些美术类工作者借用了西方标签化东方形象,并加入了单眼皮,高颧骨,宽下巴,有力的咬肌,平胸这种不符合当下主流审美的女性特征。除了乞讨美元欧元的艺术投机分子,更多的艺术家本意是想从“平凡”人中寻找视觉张力。但目前好像被人利用了,且处在中西方文化交锋的洪流中无法自证清白。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长相的女性是美的?
具有鹅蛋脸,大眼睛,双眼皮,樱桃唇的女性才可以定义美吗?在这个时代,也许是的。但艺术家们就是要打破时代,追求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也是当下大众审美不易接受的——美不是某些阶层或者某种相貌的人的专利,美是属于任何一个看似平凡的人的,美就是自由和平等。
补充回答:评论区有网友质疑,美术创作者们傲慢的扮演上帝角色在教导大众什么是美。我就想问,美术追求的——美属于每一个人。这傲慢吗?A说:“天下是皇上的”。大众说:“肯定是皇上的啊,打我记事儿的时候就知道”。B却说:“天下是老百姓的”。那我想问一句,B在教大众做事,傲不傲慢?
也许评论区网友五官都还不错,没有太多身心体会,假设,我说假设,自己的儿女 孙子出生后,基因突变也罢,或者不小心伤到了也罢,再或者某些疾病导致的也罢,长的不符合主流审美,而被同学骂作丑波一,坦克,外星人。你觉得你的孩子是活该的吗?那我现在再问你一句,美应不应该属于每一个人?
下边继续原答案
当下大众审美是什么?颜值即正义,丑是原罪,一个帅气藏族小哥可以抵得上万千脱贫干部的努力,一个漂亮女主播就可以拉升电视台收视率,这对那些努力工作,业务能力出色却相貌“平平”的人公平吗?
你觉得某个明星五官精致,美得不可方物,这不是你生下来具备的能力,而是在你成长的环境中,具有对美解释权的一部分人对你审美的诱导和驯化。唐朝人认为身材苗条的女人是丑的,清朝人认为未裹足的女人脚是丑的,这不是他们生下来就具备的认知能力,而是当时流行的大众审美对其的驯化。
你也许会问我,说了那么多大道理,就问你林志玲美不美?我会说很美,美的流口水,因为我的审美认知生于这个时代,我无法完全摆脱这个时代的审美,但是那些执拗的美术工作者们,就是要冲破时代审美的枷锁,引领大众,告诉大众,什么是美,告诉大众在过去时代被称为丑小鸭的人如何在下一个时代当上T台模特。这个过程是超越当下时代的,会被人利用,也会受人唾骂,但是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因为未来,美是属于任何一个普通人的。
陈漫的这两幅作品,我很讨厌,有种摄影师走火入魔的感觉,从模特的妆面到画面整体气氛呈现出十分消极的情绪,他好像是在传达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资产阶级无法冲破权力的压制,或者已陷入资本和权力的诅咒,久而久之将怨气积于体内,从而产生的畸形心理状态。第二层是社会富裕阶层在讥笑注视着社会中底层,好像在跟你说:嘿嘿,你买的起吗?十分令人不爽。。。哦,感觉仿佛找到了,四个字,媚上欺下。
欧美对于自己本土女性美的定义一直走在前列的,比如我们有时感叹,在欧美,很多丑女都有男人追,因为这些男人在成长的环境中接受了更多元的女性美,所以他的审美认知是与我们不同的。
再比如这张争议极大的广告,以现在人的审美确实有点辣眼睛,我第一眼也接受不了,但它也确实是超越时代的,这幅广告在告诉你,美不是某种相貌、某种肤色、某种身材人的专利,这个身材、这个长相就是美的,你可以自信的舞动身体,不用在乎任何人的眼光。
最后我想说,拜美术教育的缺失所赐,大众确实无法分辨哪些是西方规训与恶心东方的审美,哪些是本土重新定义的审美,所以我觉得大众不管三七二十一,该骂还是骂吧,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他们想超越时代,就必然会受到当下时代的质疑和谩骂。
其实我不是学视觉艺术的,但我一看这个照片就觉得非常美式,而且是美式商业风,像是会出现在丝芙兰店里的那种海报。
大家好像觉得西方的美学是一体,但是欧陆和北美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创作理念从而产生出不同的美学。美学的定义不是唯一的,在不同哲学流派的领导下,会有不同美学的定义,你们可以看看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的书,他们都在他们的框架体系下告诉你美的定义。
严肃艺术和商业艺术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分支,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这两波人从上学开始就不会在一所学校。在欧洲,学习严肃艺术的同学在免学费的国立或者公立的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而学习商业艺术的在高学费的私立艺术学院和私立音乐学院。从此以后这两波人各个走上各自的道路,没有特殊情况,一般跟难出现在同一个场所里,同一个聚会里,相互之间没有交流。他们创作理念,评判标准完全不一样。商业艺术就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市场,严肃艺术只服务于个人。
因为我是学严肃作曲,也同属于创作性质,在欧洲和北美都学习过,所以我以我的领域来解释一下的欧洲和北美艺术理念有哪些不同。
欧陆总体的创作概念是,求新,求开创性和独特的原创性,通俗来讲,就是你一看这个作品就是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但凡说你这个作品有这个大师的影子,那个大师的影子,就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作品,当然在前中期的艺术生涯不可避免,只不过他们会一直追求原创和个人的东西。他们普遍认为a+b的模式不属于创作,比如中国音调加欧洲和声,贝多芬风格加周杰伦旋律,梵高的画风加齐白石的构图。
而北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完全不一样,他们一直想摆脱欧洲中心论,建立自己的风格。他们无限接近市场,但是稍微保持点距离,证明自己还是学术派,高人一等的,而欧洲是完全无视市场。具体表现就是认为a+b属于创作,他们把流行,并写出大众觉得好听的旋律放在浪漫主义的和声中,或者爵士音乐和欧洲严肃音乐相融合,简单来说,为了更多的听众,又不想失去学术派的身份走折中主义的道路,而欧洲人很反感折中主义。
好处就是全世界的大众更加能接受美式的东西。而坏处就是,欧洲学术界几乎不讲美派的作品,美国的作曲家,而北美是必须讲欧洲如今的作曲家,分析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要模仿,融合呀。而我国的严肃音乐界整体走的是美式教育,用他们的教材,沿用他们的审美标准。而视觉艺术方面,有一小部分走欧洲路子,绝大部分还是走美国的路子。
这是中国人?
我看雄狮少年里中国人不长这样啊
我其实不想抖这个机灵
但是这个Gucci的眯眯眼广告是真的恰到好处
不光照片里的亚洲人好看,三位模特都很美,亚洲人没有眯眯眼大饼脸,白人没有金发大胸,黑人没有乌漆麻黑,这一波属实给了“刻板印象”一个大逼斗!
可见,中国摄影师完完全全知道哪种中国人好看,也能拍得出来。
之前的陈漫之流就是故意恶心中国人的。
不只是黄种人漂亮了
黑种人、白种人都比我们以往看到的更符合中国的审美,或者说是世界的审美
这不该只是中国该为之振奋的事,毕竟这是艺术脱离政治 回归群众的大事
一看这人就没上过清华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图片真的非常美。
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三个姑娘,肤色不同,但是他们非常紧密地靠在一起。各自绽放了各自的美丽。而且完全不浮夸,凸显了各自的美。东方人典型的直发,温婉的眉毛,淡雅的眼妆,几乎没有上眼影,就非常简单的瓜子脸,真的很美,就像是回到了高中时代或者刚上大学的时候的样子。
黑皮肤的姑娘,坚定地眼神,健康的肤色,卷发,陪着薄眼皮和宽宽的眼线,很像西方童话里面的公主,美丽动人。勇敢坚毅。
白人姑娘有着最精致的眼妆,盘发,吊脖裙子,就像是一个芭蕾舞演员,也是很美。
这组作品,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它值得,因为它真的很美,不管是从艺术上还是从内容上,我想,这是这个摄影师,给虎年最好的礼物,也是中国摄影师,给世界最美好的祝愿。
最后,祝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能经常被世界看见。
也祝愿每个女孩儿,都没有容貌焦虑。素颜,本来就是我们自我肯定的一个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我爱素颜的自己。
国际上闯出名堂的最厉害的华人模特是谁?很多人会说是刘雯吧。
刘雯(Liu Wen),1988年1月27日出生,湖南省永州市人,中国模特。2009年,作为亚洲模特登上“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继2011年之后再度入榜男性网站ASKMEN评选出的2012年度全球最美的99人。2013年8月29日,在模特网站MDC top50 公布的榜单上位列第三。2013年11月,荣获ELLE风尚大典“ELLE国际偶像超模”。2014年7月26日,入选MDC “New Supers”全球新超模榜单,成为首位进入“New Supers”榜单的亚裔模特。2014年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模特收入榜中,以700万美元与米兰达·可儿、凯特莫斯并列第三。2020年8月27日,刘雯名列《2020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66位 (作者:丽巍华服 东方的维密天使;刘雯 出处:bilibili)
你猜人家长啥样?
奚梦瑶
2011年春夏时装周前,奚梦瑶在权威模特网站上,Top50超模中排名42位。2011秋冬时装周,奚梦瑶参加了51场秀,并成为Elie Saab秀场上唯一的亚洲模特。10月受到上海时装周邀请,担任2011年上海时装周的形象代言人。12月奚梦瑶担任《VOGUE》、《风尚志》以及国际杂志《Manifesto》的封面女郎 。
2013年5月受到品牌Lane Crawford连卡佛之邀,奚梦瑶首次踏上MET BALL(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红毯,选择的2013秋冬款礼裙是由设计师Jason Wu设计。同年奚梦瑶受Dior之邀来到戛纳,并经过戛纳官方组委会层层审核最终踏上影展官方红毯 。11月奚梦瑶首次登上纽约维多利亚的秘密秀场,她也是继刘雯、何穗、秦舒培后第四位走上维密的亚洲模特 。之后担任2014年春夏I.T店铺特邀买手及时装顾问 。
图片?自己搜去。
就这两个人来说,如果做个投票,是不是知道奚梦瑶的人会多很多,因为她的私人生活。
不过可以看出,国外大部分人的眼睛不是瞎的。
那么这种“眯眯眼喜好”或者说“眯眯眼烙印”是不是存在?
搜了一下“中国十大国际超模”,出来的这个“中国十大国际超模排行榜:何穗上榜,第一实至名归_排行榜123网”
光这样看过去,可能是有点这种“眯眯眼”在国外有点竞争优势的感觉,当然有空的人可以去做个数据统计。
那么回到本题。既然在国际上活跃的也有很多非“眯眯眼”的中国模特,那么不选择那种“眯眯眼”,或者故意往那个方向去妆扮的,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照理说这种题目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而它确实存在,回答也不少。那么只能说明一点:
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的坏或者蠢。但我相信这些坏/蠢的人中,坏的要占90%以上,还有5%是坏且蠢的。而且一对比起来,就更显得有些人为了恰烂饭根本毫无底线!
不请自来,
我本身也是摄影师,
来说说眯眯眼跟时尚圈的那些事,
首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
时尚摄影的核心就是两个字:虚荣!
就说曾经的顶级超模Lara Stone,
你让漂亮国的普陀大众来看也未必觉得她是多漂亮的美人吧?
时尚圈是个特别封闭的小圈子,
从工作的角度出发上升通道极其狭窄,
有一本安妮海森演的片子叫《穿普拉达的女王》,
里面当个小助理被老板折磨的不成样子了,
用现在的角度去看这不是典型的PUA么?
还要被同事算计,
生活搞的一团糟,
对象好像都差点搞崩了。。。
都知道电影会美化生活,
所以这个圈子只会比电影里更狗血更残酷。
举个例子,
我有一年去意大利拍片子,
去IMG模特公司面试模特,
就那么多的模特站在你面前让你挑,
十几个几十个人里挑一两个,
想想他们的内心,
如果不是说服自己是为了梦想为了时尚献身,
那他们在被挑选时的感受和夜总会里被挑选的公主们有什么区别?
说回到眯眯眼,
时尚行业从开始到现在百来年,
各种元素用来用去早就用枯竭了,
你说弄好看,
现在的时装做的未必有100年前那些人做的好看,
现在这些摄影师拍的更是未必如50年前那些人好,
但是行业要发展,
钱得接着赚,
货得接着卖啊,
所以行业内有些人就开始动歪心思了,
例如六七十年代,
崔姬出现了,
万恶的以瘦为美开始了,
自此之后骨感、平胸成开始被追捧,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
保持那么瘦真的难,
所以这种审美不管它健不健康,
它本身自带稀缺感,
还有D&G当年拍的筷子广告,
特么这帮人真的知道自己拍的东西是个什么玩意吗?
纯粹为了猎奇而已,
最后说到眯眯眼,
中国最早在西方出名的模特之一吕燕,
眼睛细长,
当然不是说她不好看,
但是这种长相就是很普通的亚洲人长相对吧,
可是她足够有攻击性呀,
身高也够,
身体条件也符合他们对模特的要求呀,
稀缺感有了吧?
况且浓眉大眼早TM被他们玩坏了,
要找浓眉大眼他们自己内部就解决了,
傲慢的欧洲人为什么要找你亚洲面孔?
所以说他们自己都奇奇怪怪了,
出于猎奇的角度找亚洲奇奇怪怪的面孔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时尚产业就是皇帝的新装包裹的虚荣,
一群在PUA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从业者再PUA后来者,
所以后来者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或者有些人明白但是他们知道需要这样才能混的下去,
本身这行业者群人心理大概就不太健康,
他们不是歧视,
他们只是单纯的有病,
别理他们就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