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当代摄影?

回答
中国当代摄影,这片土壤孕育出的艺术形式,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它沉默地生长,爆发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力量。要谈中国当代摄影,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更透彻。

一、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回响:从“纪录”到“表达”的飞跃

别忘了,摄影在中国最早是作为一种记录的工具存在的。从晚清的风貌速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百态,摄影承担着见证历史、塑造认同的功能。那个时期,摄影师们更多的是站在宏大的叙事下,捕捉时代的脉搏。

但当代摄影,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它开始“解放”自己。摄影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拍下什么”,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要拍”、“怎么拍”以及“拍了之后想说什么”。这种转变是巨大的。

对现实的审视与反思: 当代摄影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回避现实,甚至可以说,它比任何艺术形式都更直接地触碰现实的棱角。那些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与重建、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环境污染的警示、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疏离感,都被摄影师们用影像生动地描绘出来。你可以看到许多作品,不是那种干净、漂亮、取悦人眼的,它们粗粝、直接,甚至有些刺痛。例如,有人会用大量的纪实手法去记录特定群体的生活,比如留守儿童、边缘人群,他们的作品传递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人文关怀。
观念的介入与形式的实验: 随着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兴起,摄影也成为了艺术家们表达观念的重要媒介。很多当代摄影作品已经脱离了纯粹的写实,转向了观念的表达。他们可能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通过构图、色彩、后期处理,甚至是搭建场景,来传达一种抽象的思考。这就好比一个画家不再只画眼前的风景,而是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摄影师们也开始玩转各种拍摄技法和后期技术,让影像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从拼贴、移位到数字化的重构,都在拓展摄影的边界。
个人经验的放大与叙事: 当代摄影也越来越关注“我”的视角。摄影师们开始挖掘个人的记忆、情感、身份认同,用影像构建属于自己的叙事。这种叙事可能充满了个人化的隐喻,可能反映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个体焦虑和迷失。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作品,画面本身可能很日常,但背后蕴含着摄影师对自己成长经历、家庭关系、文化背景的深刻体悟。这种“私人化”的表达,反而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二、多元化的风格与主题:百花齐放的影像世界

中国的当代摄影,绝对不是铁板一块,它呈现出一种极其多元的面貌。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

风格的多样: 你可以找到大量的写实主义作品,它们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生活;也能看到实验性的作品,它们大胆地挑战影像的边界,运用抽象、超现实的手法;还有那些带有观念性的作品,它们通过符号化的语言来传递思考。从极简的黑白到色彩斑斓的数字艺术,摄影师们在风格上有着极大的自由度。
主题的广泛: 主题上更是包罗万象。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现实,还有对历史的追溯与重构、对城市景观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对个体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反思,甚至是对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解构。每个摄影师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关心的领域,用影像去发声。
新媒介的融合: 当代摄影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比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甚至互联网传播方式都在不断融合。很多摄影师的作品会以装置的形式呈现,或者与其他媒介结合,形成更丰富的观感。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当代摄影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市场与传播的困境: 相对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摄影在中国的艺术市场和公众认知度上,有时还显得稍弱一些。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和欣赏当代摄影作品,如何让摄影师获得更好的经济支持和更广阔的传播渠道,是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创作的独立性与审查制度的考量: 艺术的自由度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现在比过去宽松许多,但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摄影师在创作时也需要权衡和考量。这种内在的张力,也成为一些作品的创作动力和思考方向。
理论建设与批评体系的完善: 好的艺术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和批评体系来支撑和引导。中国当代摄影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供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视角。

但同时,中国当代摄影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全球化视野与本土的结合: 中国摄影师们能够轻松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摄影作品和理论,同时他们也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土壤。这种“内外兼修”的状态,让他们的作品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独特的中国气质。
互联网的赋能: 互联网为摄影师提供了更直接的传播平台,让他们能够绕过传统的画廊和展览,直接与观众对话,也更容易形成社群和支持网络。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正是通过互联网被发现和传播的。
年轻一代的活力: 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摄影师正在崛起,他们拥有更开放的思维,更前卫的视角,也更敢于表达。这种新鲜血液的注入,让中国当代摄影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总结一下,看待中国当代摄影,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放下“标签化”的思维,用开放的心态去“观看”和“感受”。 它不是单一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在不断变化,不断探索,充满了复杂性、生命力和艺术的张力。它既有对时代的回响,也有对个体的关照;既有对现实的直面,也有对精神的追寻。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的当下,也折射出观者自身的思考。理解它,需要耐心,更需要走进它,去感受那些影像背后,每一个摄影师用心血和思考留下的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很多时候艺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关联,而恰巧在欧洲的写实技法达到顶峰的时候,摄影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写实远远没有自然发展到顶尖的水平,而在这样的环境里,一部分人拾起了相机,并且在一开始就把它定义为“艺术”你就很难判断说他们只是想表达写实,还是真的是非摄影这种媒介不可。

题主提到的几个对于中国当代摄影的直观感受的词汇,以下是我的第一反应,

“决定性瞬间”-受马格南大师们,尤其是布列松的影响

情色- 日本荒木经惟等摄影师带来的一些情色为表达服务的作品,和一些类似于黄尚武的真情色

符号学-受影响于西方的图像学以及宗教学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很多人提到的,这些词汇都太“非本土化”了,用一种外来的技术来表达外来的观念,是不是有些讽刺呢?我认为艺术的发展都是要基于一套扎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而这种思想理论基础必须有其清晰可循的脉络才能够实现。比如为什么西方的抽象能够影响整个艺术史,而中国的所谓“当代抽象”就是自己小圈子内的小打小闹,就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造就这种基础。

那么回来说中国的当代摄影,是不是有怪圈?我觉得是有的。比如拿纪实来说,恨不得人人一本布列松,深入战场变卡帕。但是时代已经变了,马格南成立于二战结束,当时的世界是一个重组的世界,而现在的世界已经逐渐趋于日常化,再企图用当时的角度来寻找现在“日常化”中的“非日常”,企图把它们强行说成是“隐藏在日常中的纪实”,我觉得就是闲的蛋疼。但是请打开现在所谓的“比较好的纪实”,你们自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觉得自己的日常确实如此荒诞可怕……那我也无话可说。你们心都挺宽的。不然咱别为赋新词强说愁成吗。

情色摄影就更不用说了,人家罗兰巴特把情色摄影吐槽了一番,然后许多人不停的跳坑。比如说XXX召之类的,“模仿”一个构图再加上小清新风格再遮挡物多一点就叫做艺术还可以去办展了?目瞪口呆.jpg。比起来还是黄老师的显得更坦荡荡,许久不见他的新作还有点小怀念呢。

出口在哪里?我提一点在国外的感受和看法,在中国的摄影的普遍问题我认为在于把摄影当作艺术的内容,而没有想到这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前几天和浩然在说摄影作品的价值的时候说到,Cindy Sherman之类的为什么作品那么贵?因为摄影只是一种形式,而他们想表达的东西远超于摄影这个媒介。

走出摄影的圈子,开始拥抱其他艺术形式,拥抱当代艺术,当然同时拥抱一下艺术史,我觉得也是不错的。

吐槽完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当代摄影,这片土壤孕育出的艺术形式,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它沉默地生长,爆发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力量。要谈中国当代摄影,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更透彻。一、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回响:从“纪录”到“表达”的飞跃别忘了,摄影在中国最早是作为一种记录的工具存在的。从晚清的风貌速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 回答
    .......
  • 回答
    “美国光环”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消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美国光环”的内涵及其在中国青年心中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光环”到底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向.............
  • 回答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科技普惠:10x1000计划的战略与影响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逆全球化的思潮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行的“10x1000科技普惠计划”(以下简称“10x1000计划”)却犹如一股清流,.............
  • 回答
    越南人对中国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因为它受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越南社会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当下越南人对中国的看法:总体印象:可以说,当下越南人对中国的看法是 既有合作与依赖,又伴随着警惕与担忧。 这种矛盾心理.............
  • 回答
    复旦匈牙利建校风波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前瞻复旦大学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设立校区,这一消息在匈牙利国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不仅仅是两国教育合作的事件,更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复杂性与挑战,也让我们有理由去思考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全球化”图景。 复.............
  • 回答
    《一九四二》中蒋鼎文那句“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的台词,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冲击力和也最能引发争议的台词之一。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述,它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极端困境下,那种令人绝望的、以生存和政权为核心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残酷现实。首先.............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爆发,对于当时深陷战火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震动全球的大事件。而对于那些已经选择了与日本合作、成为所谓“汉奸”的人们来说,他们对此事的看法,更是复杂而微妙,夹杂着各自的利益盘算、政治立场以及对未来的揣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当时所谓的“汉奸”并非铁板一块,其群体构成非常复杂,有的是.............
  • 回答
    “中国制造业迎来倒闭潮,Made in China 面临空前危机” 的说法在特定时期(例如20152016年经济转型期、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期、以及近期一些地方性行业周期性调整时期)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客观看待这一说法,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并区分.............
  • 回答
    看待当今中国社会里的女性地位,这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不能一概而论。它像一条河流,有主流的涌动,也有支流的蜿蜒,更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暗礁和漩涡。如果单从宏观的法律和政策层面来看,中国无疑在不断进步。国家层面提倡男女平等,宪法里也明文规定了这一条。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法律上都.............
  • 回答
    2020年7月27日,中国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此举引发了全球关注,也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在这一特殊时刻,一些媒体记者在领事馆附近采访了当地居民,其中一位成都老人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事件背景美国政府于2020年7月24日要求中国关闭其在休斯顿的总领事馆,中国随后以对等原则回应,要求美国关闭其.............
  • 回答
    当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作为,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历史议题,既有积极的文化交流和教育贡献,也掺杂着殖民主义的阴影和文化冲突。要全面看待,需要剥离简单化的标签,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传教士的动机,以及他们在中国社会激起的种种反应。时代背景:殖民扩张与文明的碰撞首先,理解传教士的到来,必须将其置于19世.............
  • 回答
    意大利希望中国医疗队集中接管当地ICU病区,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和复杂性的提议,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不仅仅是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更触及了国际合作、主权、医疗体系的信心、以及两国关系的深层互动。一、 提出这一请求的背景和原因:1. 意大利疫情的严重性与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高感染率与死.............
  • 回答
    拜登总统关于“一旦当选,便将停止与中国的贸易战”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政治宣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停止”二字可以概括,其背后隐藏着战略意图、国内政治考量、国际关系调整以及经济政策的权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与对国内选民的吸引力:.............
  • 回答
    .......
  • 回答
    当前中国大国崛起与青年“躺平”现象的并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议题,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宏观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的个体心理和价值取向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中国大国崛起及其伴随的时代背景中国的大国崛起,是.............
  • 回答
    这桩发生在街头的家暴事件,以及后续的种种表现,确实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当我们尝试去梳理和理解这背后复杂的现实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事件本身是严重的家暴行为,不容辩护。 无论什么理由,任何形式的暴力,特别是发生在公共场合,对任何人造成身体伤害,都是不可接受的。我们看到一个外籍男子当街殴打.............
  • 回答
    关于当下中日关系以及日本为何被认为“处处跟中国作对”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某一方的“恶意”,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两国之间历史、现实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交织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下中日关系的一些关键表现。表面上看,两国在经济上联系紧密,中.............
  • 回答
    巴黎大区的治安,尤其是针对中国公民的安全,是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期出现有人扬言要针对在巴黎大区生活的中国人发动袭击的言论,这无疑会引发当地华人社区的担忧,也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当前的治安状况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针对这类威胁,我们的态度必须是严肃和警惕的。任何形式的仇恨言论和针对特定族裔的.............
  • 回答
    我没有访问外部网站或特定视频的权限,因此我无法直接观看您提到的那个视频,也就无法对其内容进行评论。不过,我可以从几个普遍的角度来谈谈这类信息可能引发的讨论和关注点。当您提到一个视频描述“美国失业维修工来中国当外教,睡了 200 个中国女孩”时,这通常会触及几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1. 跨文化交流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