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东亚三国生育率低,而没有人说南欧和东欧国家生育率低呢?包括德国和加拿大,生育率也很低啊!?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我们常常能听到但可能没有深究的社会现象。你说得没错,生育率低并不是东亚三国独有的问题,很多欧洲国家,甚至包括德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都面临着生育率下滑的挑战。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大家讨论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生育率低,而对其他地区提及的相对较少呢?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生育率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通常我们讨论的“低生育率”是指总和生育率(TFR)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平均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孩子数量不足2.1个。很多国家都低于这个水平,但对这些国家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却因为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1. 比较基数与媒体关注的焦点:

东亚的“逆袭式下跌”: 东亚三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普遍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此过程中,生育率的下降速度非常惊人,很多国家从过去相对较高的生育水平,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跌至全球最低行列。这种“逆袭式”的快速下降,本身就自带戏剧性和话题性,很容易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关注。就好比一个人本来跑得飞快,突然刹车并开始倒退,这种变化自然比一个人本来跑得就不快,然后稍微放慢脚步更引人注目。
欧洲的“长期低迷”与“相对稳定”: 欧洲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欧和南欧,其生育率在本世纪初就已经相当低迷,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低位,或者缓慢下降。它们的下降过程不像东亚三国那样“急剧”,所以新闻报道的“冲击力”相对弱一些。
德国和加拿大: 你提到的德国和加拿大,它们的生育率确实也很低,甚至有些年份低于东亚三国。但它们的媒体关注度,以及国际社会对它们的“生育率低”的讨论,似乎也没有东亚三国那么“饱和”。这可能与它们在其他方面的全球影响力、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叙事有关。例如,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和高移民率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本国低生育率带来的紧迫感。

2. 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东亚文化的“传统压力”: 在东亚文化中,传宗接代、家族延续的观念根深蒂固。低生育率不仅是一个人口统计学问题,更触及了许多家庭和社会的深层文化认同。一个孩子甚至没有孩子,这在传统观念中可能被视为一种“失落”或“遗憾”,这使得社会对低生育率的焦虑感更强。
高昂的养育成本与激烈的竞争: 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大陆、韩国和日本,教育、住房等社会成本普遍较高,而且“内卷”现象严重。父母为了孩子能获得好的教育和未来,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这种高昂的养育成本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认为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好的条件,从而选择少生甚至不生。
性别不平等与女性压力: 在东亚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很多层面,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女性在承担生育、育儿和家务劳动方面,往往承受着比男性更大的压力。加上职场上的“母职惩罚”(产假、哺乳期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很多职业女性会权衡生育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影响,从而推迟或放弃生育。欧洲国家在这方面,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很多国家在生育支持、女性职业发展和性别平等方面做得相对更好一些(例如,长期的带薪产假、普及的托育服务、更强的男性育儿参与意愿等)。

3. 政策应对与社会适应:

东亚的“人口政策焦虑”: 面对持续下滑的生育率,东亚各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制定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例如现金补贴、延长产假、增加托育服务等。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使得“如何提高生育率”成为一个持续热门的讨论话题。政策的“不给力”反过来又增加了讨论的热度。
欧洲的“移民与老龄化应对”: 许多欧洲国家通过吸引移民来弥补低生育率造成的人口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的问题。虽然这并不能直接提高生育率,但它提供了一种解决人口结构问题的“替代方案”,使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不那么“单一”地集中在生育率本身。加拿大尤其以其积极的移民政策闻名。
德国的“社会福利与稳定性”: 德国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优厚的育儿津贴、产假和医疗保障。尽管生育率低,但其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稳定性相对较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育带来的直接经济压力。而且,德国的年轻一代也受到全球范围内“晚婚晚育”和“追求自我实现”思潮的影响。

4. 国际比较与议程设置:

“东方威胁论”的影子? 有时候,当我们在讨论东亚国家时,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甚至会带有一些“东方崛起”或“东方模式”的视角。生育率低可能会被解读为东亚国家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隐忧,这使得它在国际讨论中更显突出。
学术研究的焦点: 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将东亚的低生育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其数据清晰、变化显著,具有很强的案例研究价值。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媒体传播,也会进一步强化公众的认知。

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感觉东亚三国生育率低这个问题被“更频繁”地提及:

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东亚三国生育率的下降过程具有“戏剧性”。
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冲击大: 低生育率触及了深层的文化认同。
社会经济压力尤为突出: 养育成本和竞争激烈程度在这些国家表现得尤为典型。
政策应对的“无效性”引发持续讨论: 尽管努力鼓励生育,但效果不佳,这使得问题更受关注。
国际社会对东亚发展的关注: 将低生育率视为影响东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像南欧、东欧以及德国、加拿大等国家,虽然生育率也低,但它们的下降过程可能更“渐进”,或者有其他社会因素(如移民)来缓解人口结构问题,或者其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叙事与东亚有所不同,因此在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的“焦点度”上,相对没有那么“饱和”。

这就像我们看到一个本来跑得挺快的孩子突然摔倒了,我们会格外担心;而一个本来就走得比较慢的孩子,只是偶尔绊一下,大家可能不会那么大惊小怪。这并不是说其他孩子就没事,只是不同情况下的“关注度”有所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就是比我们高啊。

您所说的大部分东欧和南欧国家,包括德国和加拿大,以生育率来说比东亚这仨都要高。而且他们目前已经是低谷期了,逐渐正在反弹中。

另一方面,他们生育率低对世界的影响是不如我们生育率低的。东欧+南欧+德国+加拿大大约是3.6亿人,而东亚三国为16亿。论占比也明显是我们的影响更大一些。再加上东亚的劳动力在世界制造业的占比很高,劳动力匮乏自然会变成世界问题。


而且我们的本位主义太严重了,过度以自身为中心,炒作日韩的少子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暗示自身现状的行为。至于是否真的面临这种情况,以及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的波及范围如何,自媒体是不会去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我们常常能听到但可能没有深究的社会现象。你说得没错,生育率低并不是东亚三国独有的问题,很多欧洲国家,甚至包括德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都面临着生育率下滑的挑战。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大家讨论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生育率低,而对其他地区提及的相.............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 回答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生中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所展现出的相似之处,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俾斯麦和李鸿章各自的成就、战略思想以及历史定位。一、 俾斯麦:德意志统一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身边的人总在说保护传统手艺,听着似乎挺有道理,但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嘀咕:时代都发展成这样了,这些老古董一样的玩意儿,不应该早被淘汰了吗?放在今天,好像它们就是一群跟不上趟的“落后者”,摆在那儿,除了怀旧,还有什么用?凭什么要耗费人力物力去“保护”它们?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首先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卢卡·东契奇,这位在NBA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斯洛文尼亚天才,常常被提及他“并不算顶级”的身体天赋,然而,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对他“天才”的定义。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他那超越常人的篮球智慧、令人惊叹的技巧以及对比赛的独特理解。我们先来聊聊“身体天赋”这个概念。在篮球这项运动中,顶级的身体天赋通常意味着什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能注意到。为什么东北人见面,不论来自辽宁、吉林还是黑龙江,很多时候会直接说“我是东北人”呢?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认同感这几个角度来聊聊,这样说起来会比较有意思,也更能说明白。历史渊源:从“东北”到“三省”再到“东北”咱们得.............
  •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种说法,但仔细探究起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当初闯关东的主力是山东人,东北方言为何却鲜有山东方言的影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历史和语言演变原因。一、 “闯关东”的复杂背景:山东人是主力,但并非唯一首先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东北人的身份认同和地域文化。归根结底,大家说“东北”而不单独提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是因为这三个省份在历史、文化、经济、地理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整体,所以“东北”这个称呼更具概括性和亲切感。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开来说.............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代际沟通中的微妙之处。你父亲之所以会这么说,我想可能不是他真的认为你的想法“低下”或者“底层”,而是他想表达一种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不同的解读:1. 他对“底层视角”的理解和你的不同: 他的“底层视角”可能是指一种“吃亏心理”.............
  • 回答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他的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中,确实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过去15000.............
  • 回答
    听到你心里那点儿不舒服,我特别能理解。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让我跟你好好捋一捋,说说为什么你会觉得不开心。首先,这件事里最直观的触动点,我觉得是“自主权”和“掌控感”的缺失。你和你老公辛辛苦苦,现在有了宝宝,你们肯定也规划着怎么把孩子养好,怎么为未来做打算,是不是?这中间肯定有.............
  • 回答
    网上关于东亚社会的负面评价,确实不少。这些声音常常聚焦于一些大家都能看到的现象,比如竞争压力、社会不公、保守的观念等等。很多人看了这些内容,会觉得东亚社会似乎问题重重,甚至会产生“东亚会完蛋”这样的疑问。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不回避问题,但也得看看东亚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有没有一些我们容易.............
  • 回答
    “中日韩若无矛盾,东亚将成世界中心”——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这三国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及文化影响力综合考量的深刻洞察。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本应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因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等因素产生的持续摩擦,阻碍了东亚整体力量的充分释放,使其未能完全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首先,我们不得.............
  • 回答
    .......
  • 回答
    确实,在讨论东亚地区的国际合作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中日韩”,而朝鲜的身影似乎总被刻意忽略,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历史视角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且深刻的联系,经历了朝贡体系、文化交流、战争冲突以及近代的现.............
  • 回答
    “Lobby”这个词确实在美国政治和商业领域里非常常见,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而是一种活动,或者说是一种行为方式,并且它背后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和利益表达机制。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为特定利益群体发声、争取支持、影响决策的手段。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大公司的CEO,你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项.............
  • 回答
    关于“东南亚华人富豪是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非驱动者”这一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否定华人富豪作用的论断,而是强调了他们扮演的角色相对而言更侧重于资本的整合、放大和利用,而非从零开始的创新和基础性经济活动的开拓。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历史背景:殖民时期与国家建设的框架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