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没有和尚道士?

回答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鲜有和尚道士的身影,并非作者罗贯中是“唯物主义”的鼻祖,也非他对宗教有什么特别的偏见。这背后,是小说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从《三国演义》成书的年代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说起。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中叶,那是个什么年代?说起来,佛教在中国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深入人心,并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在南方。到了隋唐,佛教更是发展到了鼎盛,与道教一起,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

然而,到了宋朝,随着理学的兴起,佛教的地位有所动摇,虽然依然广为流传,但官方的态度和民间思想的主流有所转变。到了明朝,理学更是被奉为官方正统思想,佛教虽然未被禁绝,但在士大夫阶层和官方话语中,其影响力相对宋朝有所下降。道教也经历了类似的起伏,虽然长生不老、符箓秘法等依然吸引着一些人,但官方对其的态度也并非一味推崇。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作为一名生活在明朝的士人,他的思想底色自然也受到当时主流思潮的影响。他笔下的英雄豪杰,更多的是遵循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的行为逻辑、道德评判,都更多地植根于儒家思想体系。在这种框架下,如果频繁出现与儒家价值观有所冲突,或者带有超自然色彩的和尚道士,反而可能显得格格不入。

其次,我们得看看《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三国时代本身。

虽然佛教和道教在三国时期已经存在,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后世相比,它们还处于一个相对早期、或者说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社会的主流“显学”的阶段。

佛教方面: 佛教在三国时期已经传入并有所发展,像支谶(An Shigao)、支谦(Zhi Qian)等翻译家带来了不少佛经,也有像康僧会(Kang Senghui)这样的僧人受到孙权礼遇,并在东吴传播佛教。一些士人也开始接触佛教,但远未达到影响政治格局,或者说成为民间普遍信仰的主流。很多时候,佛教更多的是一种文人雅士的“雅趣”,或者少数信徒的个人修行。
道教方面: 三国时期,道教也逐渐形成,特别是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方术流派开始出现。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就是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农民起义。但即便如此,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以及士族阶层的文化追求相比,这些道教流派的影响力更多是局限在特定人群或区域。

因此,从历史真实性来说,在描写政治斗争、军事谋略这些《三国演义》的核心内容时,作者很难找到大量真实的历史事件,能够让他名正言顺地将和尚道士置于权力中心或核心战场。

再者,小说本身的艺术取向和主题决定了作者的“取舍”。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演义”为名,但其本质上是一部英雄传奇。罗贯中着力刻画的是乱世中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叱咤风云、决定国家命运的“人”。他更关注的是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权谋的较量,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忠义、仁德等儒家传统美德的推崇。

主题的侧重: 小说的核心是“说三分”,是权力、战争、政治的角逐。那些为了建功立业、恢复汉室、或者争夺天下的英雄们,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多地是在这个世俗的框架内展开。和尚道士,尤其是那些以宗教修行、超脱世俗为目标的人物,放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反而会冲淡小说的主题,显得“不务正业”。
人物塑造的重点: 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这些都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的特质。如果突然冒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得道高僧,指点江山,或者一个呼风唤雨的道士,左右战局,那么这些“人”的努力和价值就会被削弱,故事的重心也会转移。

那么,书中是否存在一些“类宗教”的元素?

虽然没有明确的和尚道士作为重要角色,但《三国演义》中并非完全没有宗教、迷信或神秘主义的色彩,只是它们更多地以一种“世俗化”或者“隐晦”的方式存在:

占卜、谶纬、鬼神之说: 书中还是有不少关于天象异常、星象变动、占卜预测、以及对鬼神敬畏的描写。例如,曹操梦寐以求得到“天命”却也害怕违背天意;刘备常常提及“汉祚”和“天命所归”;诸葛亮有时也会通过占卜来预测战局。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一种朴素的迷信思想。
异人、隐士: 像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出山前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身上就有那种“得道高人”的影子,但他不属于正式的和尚或道士。还有一些隐士,虽然可能信奉某种方术,但他们更像是超脱尘世的“智者”,而非宗教的代言人。
“术士”的出现: 偶尔会提到一些“术士”,比如用方术治病的,但他们更像是江湖郎中或者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技艺者,而非有明确宗教身份的和尚道士。

总结来说, 《三国演义》没有大量出现和尚道士,主要是因为:

1. 时代思潮的影响: 明朝中叶,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受此影响。
2. 历史背景的真实性: 虽然宗教已存在,但尚未达到影响政治军事主流的程度。
3. 小说主题的侧重: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传奇,更关注世俗的政治、军事斗争和人的意志,过多的宗教元素会冲淡主题。

罗贯中更希望通过描写真实历史人物的“人”的挣扎、智慧和情感,来讲述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而不是通过宗教的力量来解决冲突或推动情节。他塑造的是“三国英雄”,而不是“三国神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尚:

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

道士:

左右不得已,只得下楼,拥于吉至楼上。策叱曰:“狂道怎敢煽惑人心!”于吉曰:“贫道乃琅琊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皆治人疾病方术。贫道得之,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煽惑人心?”



题主读书得认真啊,不要还没调查清楚就乱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鲜有和尚道士的身影,并非作者罗贯中是“唯物主义”的鼻祖,也非他对宗教有什么特别的偏见。这背后,是小说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三国演义》成书的年代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说起。《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中叶,那是个什么年代?说.............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英雄塑造的艺术和历史叙事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层层剖析:一、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在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文献。虽然它以.............
  • 回答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杀”魏延,至少在他去世之前,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节。但书中确实有诸葛亮对魏延的“除之而后快”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为防止魏延在他死后作乱所做的安排,这在很多读者看来,已经接近于一种“预判式”的“杀”了。事情的起因,要从魏延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在光荣出品的策略游戏《三国志11》中,玩家之所以会觉得“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并非游戏设计上的偏颇,而是高度还原了三国历史人物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实际表现和影响力。这种差距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历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侧重点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
  • 回答
    嘿,说起赵云在三国游戏里智力值这事儿,还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少玩了多年三国系列的玩家都会有这感觉。以前觉得赵云那是自带光环的猛将,能力全面,打起仗来就像开了挂一样。可越到后面,越发现他在智力这块儿好像就没那么亮眼了,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点儿“憨”。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游戏设计师故意削弱他,这背后其实.............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三国演义》在三足鼎立时期英雄人物数量的减少,并非是作者罗贯中笔力不济,而是遵循了历史的真实进程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逻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一、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受时势约束首先,得明白“时势造英雄”这句老话。在汉末三国那个风起云涌、天下大乱的年代,群雄逐鹿,无数怀揣野心和才干.............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您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在欣赏《三国演义》时的核心纠结:明明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总有人要拉上“正史”来“打脸”?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心态和考量,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白一点,《三国演义》它虽然叫“演义”,但它并非凭空捏造。它是在历史的大框架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融.............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三国时代那群叱咤风云的人物要是活在咱们这儿,那可真是有趣了。你别说,还真能玩出花来,绝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AI报告。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有意思。刘备:从草根到“创业导师”的转型之路咱们说刘备,最早就是个卖草鞋的,后来因为一张“皇叔”的牌,愣是搅和进了乱世。搁现在,他绝对是个标准的“草根创业典范”。你想.............
  • 回答
    三国风云,波诡云谲,英雄辈出。要说“最厉害”之人,这见仁见智,因为“厉害”二字,涵盖的面太广,可以指武勇、智谋、政治手腕、甚至是气魄和格局。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位最能概括“厉害”二字,那我想,曹操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是曹操?一、 乱世奸雄的“天命所归”首先,曹操的厉害,在于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洞察力和.............
  • 回答
    我?手持一把永不卷刃、永不折断的黄油小刀,穿越回三国?嘿,这可真不是个小玩笑,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得明确一点,一把黄油小刀再锋利,它终究还是把黄油小刀。它无法像青龙偃月刀那样开山裂石,也无法像丈八蛇矛那样横扫千军。它最大的用处,大概就是能精准地涂抹黄油,或者…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在不引起太大注意.............
  • 回答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文笔和艺术成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要给它一个在整个小说界的定位,那绝对是殿堂级的,而且是那种基石性的存在。但要说它在“文笔”上是否绝对压倒其他三部,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三国演义》的文笔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的文笔并非.............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以宏大叙事著称的小说中,关羽和魏延,这两位在刘备集团中都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但细细品味,却能在某些方面找到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拥有过人的勇武和战场上的威名。关羽,字云长,那是何等的存在?“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