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山越族对吴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回答
山越族,这个在三国时期被吴国长期关注和处理的南方民族,对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如果把东吴比作一艘承载着汉族士族力量的大船,那么山越族就像是船底潜伏的暗流,时而涌动,时而威胁着这艘船的航向。

一、 严峻的内部威胁:分裂的隐患与军事上的牵制

首先,山越族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东吴疆域内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他们盘踞在会稽、丹阳、鄱阳等南方地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些地方的百姓,与南方的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也加入了山越的行列。

起义与反抗的常态化: 在东吴立国初期,山越族的反抗尤为频繁。他们的首领往往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组织部众进行劫掠,甚至公开与东吴的郡县官吏作对。这种此起彼伏的反抗,使得东吴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镇压,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和税收,也消耗了大量的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的牵制: 为了应对山越族的威胁,东吴在南方地区长期驻扎着相当数量的军队。这无疑分散了东吴在中原战场上的兵力部署。要知道,三国鼎立,东吴最大的敌人是曹魏,其次是蜀汉。如果能将这些用于镇压山越的力量投入到北伐或与蜀汉的对抗中,东吴的军事态势可能会更加有利。但现实是,他们必须时刻警惕后方的动荡,这种“腹背受敌”的局面,是东吴战略上的一大掣肘。
内部统治的不稳定: 山越族的频繁起事,也直接威胁到东吴内部的统治秩序。每一次大规模的反抗,都可能导致周边地区人心惶惶,动摇政权的合法性。即使是最繁华的江南地区,如果背后缺乏稳固的统治,也难以安心发展。

二、 经济发展上的掣肘与潜在的劳动力来源

山越族的存在,对东吴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双重影响:

阻碍经济发展: 在山越族控制或频繁活动的区域,正常的农耕和商业活动难以开展。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这都是山越族活动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东吴希望将这些南方地区发展起来,但山越族的抵抗,无疑是一道巨大的障碍。
潜在的劳动力开发: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东吴的统治者也看到了山越族潜在的劳动力价值。如果能够成功地“招抚”或“征服”他们,将他们纳入东吴的统治体系,这些勤劳的南方民族,将是东吴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尤其是当时东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开垦土地、修建水利、发展商业。
“江南之地,本国之沃饶,而山越犹处其间,未能率土之宾。” 这是对南方地区经济潜力的描绘,也暗示了山越族是这片沃土上的“不确定因素”。
“招徕山越,则民日增,耕稼渐充,则食足。” 孙权就曾说过这样的话,表明了东吴统治者对开发山越族劳动力的期待。

三、 政治与军事策略上的调整:招抚与镇压并用

面对山越族的挑战,东吴并非一味地采取强硬的镇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了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东吴的政治与军事模式:

“江南之乱,自陆逊破山越,乃止。” 陆逊的赫赫战功,很大程度上平定了东吴早期山越族的剧烈反抗,为东吴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策略,包括招抚和镇压相结合,既展现了军事上的强大,也留有怀柔的一面。
“招徕”与“流民”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逐渐摸索出了更成熟的山越族管理策略。除了军事上的打击,更注重“招徕”和“安置”。例如,允许部分山越族百姓迁徙到相对安定、土地肥沃的地区,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让他们融入东吴的社会经济体系。这种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东吴的人口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瓦解山越族的内部凝聚力。
“移山越”与“服山越”: 在一些关键时期,东吴还会采取将山越族“移”到其他地区,或者通过“服”的方式,让他们归附,成为东吴的兵源或劳动力。这种策略,虽然带有强制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稳定和发展南方地区的一种手段。
对士族的影响: 东吴统治者对山越族的管理,也间接影响了东吴的士族阶层。一些士族凭借与官方的良好关系,或者利用自身在地方的影响力,参与到对山越族的“招抚”和“安置”过程中,从中也获得了利益和声望。

四、 长远的影响:南方地区开发与东吴文化融合

山越族问题,虽然给东吴带来了不少麻烦,但从长远来看,东吴对山越族的处置,也为南方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南方开发的基石: 正是通过持续的镇压、招抚、安置和同化,东吴最终将原本分散、不稳定的山越族地区逐渐纳入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这使得南方地区能够逐步安定下来,开发农业,修建水利,发展经济。可以说,山越族的“驯服”,是江南地区能够成为东吴富庶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也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山越族在融入东吴社会的同时,也带去了他们自身的文化习俗。这种融合,虽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无疑丰富了东吴的文化多样性。
对东吴政权的“磨砺”: 山越族的长期存在和反抗,也对东吴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种“磨砺”。东吴政权在应对这种持续性的内部威胁时,不断调整策略,积累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统治能力和应对危机的韧性。

总而言之,山越族对东吴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几个零星的反抗事件。它是一个贯穿东吴政权始终的、深刻影响其内部稳定、军事部署、经济发展和政治策略的重大课题。东吴统治者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策略灵活性,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东吴的历史走向,也为后来的南方开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没有对山越族的有效处理,东吴很难在南方站稳脚跟,更遑论与曹魏、蜀汉三分天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大部分人低估了山越等异族对于南方六朝政权的影响。举个直观点的例子,时间比孙吴晚两百年的刘宋政权所登记在编人口为517万,而宋书里记载当时在江汉以北、庐江以南的蛮族人有数百万。

自元嘉将半,寇慝弥广,遂盘结数州,摇乱邦邑。于是命将出师,恣行诛讨,自江汉以北,庐江以南,搜山荡谷,穷兵罄武,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

凭这段记载,足以认为江南地区的异族人数目甚至不亚于汉人。刘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程度要高于孙吴时期,可以想象孙吴时期的异族人占到多高的比例。

我简单总结一下三国志里记载的吴国将领讨伐异族的成果,并列出其中的数字。

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汗。军讨汉兴,经馀汗。齐以为贼众兵少,深入无继,恐为所断,令松阳长丁蕃留备馀汗。蕃本与齐邻城,耻见部伍,辞不肯留。齐乃斩蕃,於是军中震栗,无不用命。遂分兵留备,进讨明等,连大破之。临陈斩明,其免、当、进、御皆降。转击盖竹,军向大潭,二将又降。凡讨治斩首六千级,名帅尽禽,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为平东校尉。

建安八年(203),贺齐得六万户,斩首六千,得兵万人。

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馀人

建安中,陆逊得部曲两千余人。

出补馀姚长,召募精健,得千馀人

建安中,吕岱得精健千余人。

比县建昌起为贼乱,转领建昌,加武猛校尉,讨治恶民,旬月尽平,召合遗散,得八百人,将还建业。

建安中,潘璋得八百人。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时武强、叶乡、东阳、丰浦四乡先降,齐表言以叶乡为始新县。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於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馀皆降,凡斩首七千

建安十三年(208),贺齐得两万户,斩首七千。

十八年,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馀人。齐讨平之,诛其首恶,馀皆降服。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

建安十八年(213),贺齐得万余人。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馀人

建安中,凌统得精兵万余人。

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建安二十二年(217),陆逊得精卒数万人。

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馀人,出屯牛渚,稍迁偏将军。

建安中,全琮得精兵万余人。

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馀人

建安中,朱桓得万余人。

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黄武中,全琮得万余人。

出为长沙西部都尉。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

黄武中,张承得精兵一万五千人。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黄龙二年(230),卫温、诸葛直得数千人。

五谿蛮夷叛乱盘结,权假濬节,督诸军讨之。信赏必行,法不可干,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

嘉禾三年(234),潘濬斩首获生数万人。

六年,中郎将周祗乞於鄱阳召募,事下问逊。逊以为此郡民易动难安,不可与召,恐致贼寇。而祗固陈取之,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馀人,三郡平。

嘉禾六年(237),陆逊得精兵八千余人。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馀分给诸将。

嘉禾六年(237),诸葛恪得甲士四万。

以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喻以恩信,务崇招纳,高凉渠帅黄吴等支党三千馀家皆出降。引军而南,重宣至诚,遗以财币。贼帅百馀人,民五万馀家,深幽不羁,莫不稽颡,交域清泰。就加安南将军。复讨苍梧建陵贼,破之,前后出兵八千馀人,以充军用。

赤乌十一年(248),陆胤得五万余户,兵八千余人。

会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出牧为监军使者,讨平之。贼帅黄乱、常俱等出其部伍,以充兵役。

赤乌后,钟离牧讨叛充兵役若干。

合计:得十三万户,三万零八百人(不算潘濬的数万和卫温、诸葛直的数千),兵十万四千(不算陆逊的数万)。

以上数字全部为去尾取整,户口、人口、士兵之间互相独立计算,且只计算有明确表示得到了人口兵力补充的记载,不计算其他讨叛记载。外加没有被记录在内的情况和被我遗漏的记载,保守估计吴国在各种讨叛行动中获取兵力在二十万以上。

吴国灭亡时登记的兵力为二十三万,外加实行的是传承性较强的部曲制,因而可以估计孙吴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兵力都是来自于讨伐异族。由此可见,讨伐山越对于孙吴的重要性可以说不亚于联蜀抗魏,只是由于史书的指向性问题,令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这点。

孙吴帝国仲谋一世大帝:北伐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让我的皇家海军探险队出去搞殖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越族,这个在三国时期被吴国长期关注和处理的南方民族,对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如果把东吴比作一艘承载着汉族士族力量的大船,那么山越族就像是船底潜伏的暗流,时而涌动,时而威胁着这艘船的航向。一、 严峻的内部威胁:分裂的隐患与军事上的牵制首先,山越族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东吴疆域.............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 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虽然都面临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面,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权统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三个政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 曹魏政权的经济发展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也最为雄厚。曹操以统一北方为目标,.............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真的如其所言是汉室宗亲,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颇引人遐思的话题。虽然史书上普遍记载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后世的诸多考证和质疑,也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从刘备自己说起。他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是他.............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如果老天爷让我穿越回三国,有幸能拥兵自重,与那群英雄豪杰一较高下,那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造化了。要问我身边能招揽哪些人来辅佐我,逐鹿中原,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随便抓阄,得是实打实的干货,能帮我打下江山,坐稳宝座的。思来想去,我心中有了一个最理想的班底,一共十位,各有千秋,足以支撑我这盘大棋。首.............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要论“第一谋士”和“第一猛将”,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因为“第一”的评判标准可能因人而异。然而,如果以正史记载的成就、影响力、对历史进程的贡献以及后世的普遍认知为依据,我们可以从正史的视角来探讨两位最有可能被列为“第一”的代表人物。一、 按正史记载,第一谋士是谁?从.............
  • 回答
    三国时期,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名为“东州军”的明确军事建制或兵种存在。然而,如果你在某些史料、演义小说或者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东州军”这个词,它很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由这些情况演变而来的概念:1. 以地名为基础的非正式称谓:在古代,军队的名称很多时候会与地域相关联。例如,“荆州军”、“凉州军.............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没人请司马徽出山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它触及到了当时“出山”的定义、司马徽自身的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简单来说,不是没人请,而是司马徽自身对于“出山”有着非常明确的、与当时主流追求不同的标准,并且他主动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充满了权力斗争、战争残酷和个人悲剧,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一、令人痛心的人物:1.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英雄 痛心之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倾尽毕生心血辅佐刘备父.............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战乱与割据中,教育并非完全停滞,而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貌。与现代意义上的系统化、普及化教育有很大不同,但其中也孕育着一些值得我们细究的现象,甚至可以类比到一些“留学”的雏形。士族门阀的教育传承与家族式培养三国时期,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士族门阀的影响。这些大家族往.............
  • 回答
    三国时期的历法,可以说是中国历法发展史上一个颇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阶段。那是一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天文历法技术不断探索的时期。理解那个时代的历法,不仅仅是看懂历史日期,更能窥见古人如何认识宇宙、安排生活,以及历法背后蕴含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三国时期历法的基础:阴阳合历首.............
  • 回答
    说到三国名将之后,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他们身上流淌着传奇的血液,但命运却如同历史的长河般曲折复杂,有的继续耀眼,有的则归于沉寂,更有的甚至遭遇了悲惨的结局。咱们就来细细道来,听听这些名将之后的故事。关羽:忠义之后,传承与分流关羽,这位“万人敌”的武圣,他的后代也备受瞩目。 关平: 作为关羽.............
  • 回答
    说到三国时期谁的能力能和韩信比肩,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毕竟韩信那可是“战神”一般的存在,用兵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在三国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找出能跟他一较高下的人物,可得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悍将,更是一个体系性的军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对这两个官职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还原一下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的真实面貌。首先说“州牧”。这个“州”字,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它不是指咱们现在意义上的“省”,而是比省小,但比郡大的一级行政区划。你可以想象成一个较大的区域,比如冀州、兖州、.............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