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的教育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类似现在留学的现象出现?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战乱与割据中,教育并非完全停滞,而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貌。与现代意义上的系统化、普及化教育有很大不同,但其中也孕育着一些值得我们细究的现象,甚至可以类比到一些“留学”的雏形。

士族门阀的教育传承与家族式培养

三国时期,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士族门阀的影响。这些大家族往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期的政治影响力,他们的教育模式带有强烈的家族传承色彩。

家学渊源与私人讲学: 很多士族子弟从小就接受家庭教育。家中长辈,尤其是那些有学问或担任官职的,会亲自教导子弟读书识字,学习经史子集。这种“家学”是重要的教育来源。一些大家族还会有专门的藏书楼,为子弟提供了阅读条件。
宗族或门下清客: 除了家族内部,一些大家族还会延请名士或有才华的文人作为家庭教师或“清客”,在家族中进行讲学。这些清客不仅教授学问,还会传授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经验,对子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可以将这种模式看作是小范围、精英化的私人教育。
重视“德行”与“名节”: 与现代教育侧重知识技能不同,三国时期的教育更加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家族教育往往会将“德行”置于首位,教导子弟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与当时评价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尤重“德”紧密相关。

官学与私人学堂的局限性

虽然官学在汉朝已经建立,但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其规模和影响力受到很大限制。

曹魏时期的官学尝试: 曹操时期,特别是曹丕称帝后,对教育有所重视。例如,设立了太学,招收贵族子弟入学。而明帝时期,又进一步完善了官学体系,设立了典学,负责管理教育事务。但这些官学更多的是为统治阶层培养官员人才,范围相对狭窄。
私人学堂的零星存在: 除了官学,一些有声望的学者也会在家设坛讲学,招收门徒。例如,东吴的顾雍,便曾在自己的学堂中教授学生,培养了不少人才。这些私人学堂的规模和影响因人而异,更侧重于传播特定学派的思想或知识。

“留学”现象的萌芽:士人游历与拜师求学

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成规模的“留学”,但在三国时期,确实存在着一种更为动态的求学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士人游历”或“拜师求学”,这与我们理解的“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地域的局限与人才的流动: 当时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天下之大,总有一些地方的学习氛围更为浓厚,或者有德高望重、学问精深的学者隐居。为了获取更前沿的知识或寻求良师益友,一些有志向的青年士人会离开家乡,前往他处游学。
拜师求学以获真传: 很多士人并非满足于家庭教育或一般的学堂教育,他们会主动去寻找自己仰慕的学者,拜其为师,希望能获得更为精深的学问和指导。这是一种非常主动和有目标的学习行为。例如,我们熟知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便是刘备前往拜访求贤的代表。虽然这是君臣之间的求贤,但也反映了当时对贤才的渴求以及学者“隐居”但学问传播的可能。
避乱与求学兼顾: 在战乱年代,许多人会选择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地区生活,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学者和他们的学生。这些迁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求学”或“避难式求学”的性质。例如,许多士人为了躲避战乱,会前往相对平静的江南地区,在那里,他们可能会遇到当地的学者,或者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继续自己的学业。这种迁移,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观摩与借鉴: 有些士人并非直接拜师,而是选择前往一些文化中心或有知名学者聚集的地方,通过旁听、交流等方式来学习和借鉴。他们会观察当地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以及学者们的治学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学识。这类似于现代学生去参观访问、参加学术会议。

教育内容的侧重

三国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

经学: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研读是核心。
史学: 了解历史,从中吸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
辞章之学: 学习写作文章,尤其是在政治场合需要运用的政论、书信等。
兵法谋略: 对于有志于仕途,特别是军事方面的人才,学习兵法谋略也是重要内容。

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教育虽然不像现代那样体系化和普及化,但依然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士族门阀的家学和私人讲学是主要形式,官学也在尝试发展。而“士人游历”和“拜师求学”的现象,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为求学而进行的跨地域流动,这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留学”在目的和行为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包含了“走出去”以获取更广阔视野和更深造诣的内涵。这种动态的求学方式,在那个动荡却又孕育着无数传奇的时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辱权警告: 前方有严重辱权内容,请非战斗吴粉尽快回避——


一、汉献帝的临时太学

学校评分:6.0

评分理由:圣上能做的只有这些了,给个面子分吧....

刘协在流浪时设立过临时太学。当时刘协才十几岁,已经能够意识到学术和教育的重要性,羞煞后面一大堆成年人。

《后汉书献帝纪》: 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虽然这所学校在曹操的控制下强行关停,但之前已经有了学术和官职挂钩的机制,是一个及格的教育部门。考虑到办校时刘协尚在李傕郭汜的夹缝中勉强生存,能做到这点殊为不易。

更为难得的是,刘协的录取标准没有推荐环节,是完全的“科举”。

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刘协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如果曹操是个忠臣的话,历史不仅可能就没有三国,甚至还会让真正的科举制提前出现。


二、蜀汉太学

评分:8.0

评分理由:三国唯一一所正常的太学

刘备早年师从卢植郑玄等人——虽然是个学渣,他对学术问题非常上心。在刘备入蜀前,由于刘璋行政能力太差的关系,益州豪强纵横,官学荒废。刘备虽一时忙于战乱问题,没有马上振兴官学,但汉中之战一结束,就立刻组织出讲经博士队伍,在221年光速建立太学,及时补足教育缺口。

《三国志许慈传》: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

《晋书文立传》: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也。蜀时游太学,专《毛诗》、《三礼》,师事谯周。门人以立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罗宪为子贡。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的太学不仅融合了荆益两州的学说,还掺杂了其他地区的思想(毕竟他拐了半个中国的人物...),思想碰撞非常激烈。加上文人相轻的关系,出现过不少矛盾。甚至一度被搬上戏台。

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急,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

许慈是湖北人,胡潜是河南人。两个人因为太学设立的相关问题,在四川吵的不可开交,给沉浸在丧弟之痛中的皇上增加了不少快乐。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

最后在司法力量的介入下,二人还是能和平共处。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这场争斗应该起源于学术问题。由于刘备帐下五湖四海的士人众多,每个地区的学派都有不同见解,塞在一个学校自然矛盾多多。但这样思想的碰撞反而更有利于学术交流,颇有西南联大的意思。

太学在蜀汉非常受重视,周群谯周等名臣都在太学担任要职。刘备去世后,在诸葛亮蒋琬等人的打理下,蜀汉太学一直正常发挥功能。很多蜀汉官员都有在太学的学习经历,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规范化的太学也挤掉了私学的空间,帮助蜀汉形成实事求是的阳刚之风。


三、曹魏大学

评分:0~4.0(4.0给曹丕曹睿,0分给曹操)

理由:九品制下的一坨狗屎

曹操发明九品制后,不再需要考试举官。加上他要垄断本该属于献帝的人才资源,便很干脆地拒设太学。不仅如此,刘协太学选举出来了郎中等人也被他悉数杀害。

《后汉书》: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科举制那一点点苗头被直接掐死在摇篮里,再登场已是四百年后。

但国家还是需要有信仰的。作为替代,曹操从四方网罗了大量奇人。这些人有的会治病,有的会跳大神,比空洞的政治口号更受百姓爱戴。抛弃道德信仰的曹操掌控了他们,就能从另一个层面去掌控百姓们的心。

《博物志》: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总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卢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

这些奇人里牛鬼蛇神一大堆,华佗大概是其中唯一一个正常人。他和这些乌七八糟的玩意实在谈不来,便想着请假跑路。结果被曹操拷打至死。

217年,曹操在邺城设立学宫。但他的学宫不仅没有教授儒学的记录,反倒让道士们对邺城群众灌输房中术。群众反响热烈,竞相报名学习,连太监也不例外。

《典论》:颍川部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

原本应该讲儒家正法的学宫,曹操却用它传播宗教邪说。其授课内容都是“喝尿壮阳”之类的奇谈怪论。

《后汉书方术列传》: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有没有觉得微信群里的谣言变得智慧起来了?

另外这里我们要划一下重点: 或饮小便....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对此我想说,虽然我很讨厌曹操,但给他老人家提供一点壮阳药材还是义不容辞的。

在曹操建立学宫之前,虽然也有统治者痴迷道术,但从未有人带领道士们集中办学,并面向社会教授异术。魏晋玄学的妖风之所以能大起于世,其实都是曹操喝尿喝出来的。

曹操死后,曹丕舍弃了那个狗屁不是的学宫,选择在洛阳建设出一个新大学。这个学校乍一看好像挺正经 : 每两年晋级一次,共十年学制,确保学子们按学历进入不同岗位,跟汉朝大致一样。

《通典》: 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大学於洛阳。时慕学者,始诣大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一经,罢遣。弟子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经者,听须后辈试,试通二经,亦得补掌故。掌故满二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叙用。

曹丕之所以有“文帝”的庙号,和这个学校应该也有很大关系。

但魏国内部官员鱼豢却揭了底: 实际上这个破大学的学生只有百数,师资仅有十人,且除了大学校长乐祥以外,另外几个老师都是挂名混饭吃的。

《三国志杜恕传引魏略》:于时大学初立,有博士十馀人,学多褊狭,又不熟悉,略不亲教,备员而已。惟(乐)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解,质而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寝食,以是独擅名於远近。

作为对比,献帝刚能吃口饱饭,就立刻创建有实际应用功能的科制 ; 刘备才从战乱中喘口气,便马上着手创办太学,连给二弟报仇的事都要往后推 ; 而拥有整个北方资源的曹丕,花了足足五年功夫,却只鼓捣出了一个面子工程.....

汉魏之别,云泥犹不足为比。曹丕不愧是倭鬼文帝,“文”的谥号简直和他爹的“唯才是举”一样名副其实。

曹睿上位后,也对父辈们忽视学术的行为非常不满。他扩大了学校的规模,增加了数十个老师,并亲自下诏劝学,把泡妞吸毒打架的官二代都塞了进去。在他的努力下,魏国大学终于有了点正常样子。

但曹睿不敢动九品中正制,大家成绩好坏都可以包分配。曹魏的学生多半都是来混文凭的,大学约等于游乐园。据《魏略》记载,魏国曾经举行过一次文会,到场的数百官员里只有不到十个人能够提笔,其他人只会喝酒吃饭。

《三国志·刘馥传》:“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

《三国志引魏略》:“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去春来,岁岁如是。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圈丘,普延学士。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饱食而退。

到了曹芳时期,魏国开始以王朗的经论为正统。考虑到王朗曾经主张废除察举制中的考试环节,其门生故吏多半会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去主持大学工作。曹魏大学在曹睿时期好容易提升一点点的学术水平很快便走上了下坡路,在史书中再无任何记录。

面对每况愈下的曹魏官学,学子们无处可去,泛滥成灾的私学由此出现。加上酒石的流行和魏晋政治的黑暗,由曹操开始的谈玄之风盛行于世,经久不衰。

另外大家注意到没有,可能是曹家纪念他们太监祖宗的缘故,太学的“太”字少了个很重要的小点点。不知道魏晋的阴柔气质是不是和这件事有关....

四、晋朝太学及国子学

评分:4.0~6.0

评分理由:敢给狗屎打补丁,我敬司马家

比曹魏大学强了不少,连“太”字的丁丁也回来了~

司马家在曹魏大学的基础上弄出来个国子学,把游乐园里面几个真心想学习的学生(其实就是最上品的门阀子弟)集中起来教课,算是建了一个“尖子班”,基本确保了生源问题。至于原来那个太学就这么放着去了,谁都救不了。

但即使有了国子学,太学仍然问题多多。一方面,太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里加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很多学者认为当中有佛道的内容,和现在的国学班一样不伦不类。

(曹操: 就是就是,你们应该集中学习喝尿啊。)

而另一方面,晋朝太学完全没有摆脱魏国以来的经学颓势。只会吃汉朝老本的魏国连自己的教授都只有王朗那种货色,更不可能留什么人才给晋朝。

《晋书》: 自魏晋以来,多使微人教授,号为博士,不复尊以为师。

既然师连道没有了,师又有什么可尊呢?难怪南朝后来连孔祭都一块废了。

由此可见,魏晋本质上就是一段摆烂的历史,而三国的本质就是这堆烂人取代好人的过程。这才是我们为之唏嘘的真实原因。


五、东吴太学

评分:无

评分理由: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东吴没有太学。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当然,东吴的官员还是需要认字的。所以孙权会不定期弄个培训班对新进官员进行扫盲。著名的“孙权劝学”事件可能就是以扫盲班为背景出现的(笑)。

《三国志孙权传》: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

(这十一个字基本就是孙权为学术做的所有贡献了,鼓掌鼓掌)

孙权享国五十年,局势也相对平稳,却完全没有设立系统的教育机构,活脱脱一个低级军阀。至于这个扫盲班,其实是一个现用现抓的办法,汉末任何一个满地乱爬的诸侯都有可能办过,只是他们没什么记载罢了。换句话说,孙权的眼界和这些路人其实都是一个档次的,甚至可能还不如他们中的某些佼佼者——毕竟吕布张杨他们可没孙权那么多的和平时光,如果把他们换到孙权的位置上,说不准会建设出什么。

孙权死后,吴国学术依然长期停留在识字阶段,直到灭亡为止。虽然在野史里,东吴第三代皇帝孙休鼓捣出了一个“学宫”,但具体争议很大,因为《三国志》的对应记载为“学官”。很多人认为“宫”不过是“官”的讹字,吴国仍然是在靠扫盲班过日子。退一步说,即便东吴的这个“学宫”真的存在,从名字来看也不是什么高级学府(汉魏时期学宫只是学校的一种统称)。它恐怕只能算是个大专——谁让它的学制只有一年。

《三国志孙休传》: 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目前趋务,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惇,则伤化败俗。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敦王化,以隆风俗。”

如果不明白为什么是专科,请参考下面这个帖子。

吴国终其一朝,办出的(可能存在的)最高院校只是一所一年制的野鸡大专,连曹魏那泡装模作样的狗屎还不如。这份连灵魂都是路人的战略眼光,就问你牛逼不牛逼。

某个子曾经说过: 从一个国家的学校,可以看出它的文明程度。观三国之事果如是也。




P.S.

辱权继续。

三国之间虽然没有相互留学,不过蜀吴两国结有盟约,经常互通使者,语言交流较多。有时候大家玩文字游戏,结果东吴的学渣每次都会被吊打的体无完肤。

《三国志张昭传》: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三国志秦宓传》: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温曰:“何姓?”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曰:“日生於东乎?”宓曰:“虽生于东而没於西。”答问如响,应声而出,於是温大敬服。宓之文辩,皆此类也。

蜀汉使者去东吴无人对,东吴使者去蜀汉说不赢。大专生和重本生交朋友就是这么尴尬。

但我个人觉得,最让吴粉伤心的应该是天辩之前的那段二人对话。

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

翻译:

张温: “您请过私学吗?”

秦宓:“我们有公立教育,傻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战乱与割据中,教育并非完全停滞,而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貌。与现代意义上的系统化、普及化教育有很大不同,但其中也孕育着一些值得我们细究的现象,甚至可以类比到一些“留学”的雏形。士族门阀的教育传承与家族式培养三国时期,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士族门阀的影响。这些大家族往.............
  • 回答
    这事儿换谁碰上都得郁闷,尤其是发生在眼皮子底下,你看着同学三天两头儿踩红线,还影响到大家伙儿。你这股子气,我太理解了。不过这事儿处理得太冲动,确实有点“一刀切”了,事后能意识到这点,挺好的。先别急着给自己定性“刻意针对”,有时候我们说话冲,更多的是因为看不惯这种行为,加上当时情绪上头,没控制住。关键.............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在北二三环间寻找健身房/工作室私教的建议。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关于新开业的健身房或工作室是否敢报私教,这确实是很多消费者会考虑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并去除AI写作的痕迹,让内容更贴近实际的经验分享。关于北二三环间健身房/工作室私教的选择问题:首先,您选择.............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时期的历法,可以说是中国历法发展史上一个颇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阶段。那是一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天文历法技术不断探索的时期。理解那个时代的历法,不仅仅是看懂历史日期,更能窥见古人如何认识宇宙、安排生活,以及历法背后蕴含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三国时期历法的基础:阴阳合历首.............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这背后支撑着无数场战役的是一支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不仅是战术执行的关键,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精英部队,讲讲他们是如何炼成的,又有着怎样的辉煌。一、曹魏:虎豹骑——横扫千军的铁骑提起曹魏的精锐,首先绕不开的.............
  • 回答
    如果把三国时期的各位风云人物扔到今天,问谁最爱逛知乎,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一个个捋捋,看看谁的性情、智谋、好奇心,最符合知乎用户的特质。首先,我第一个想到的,必须是诸葛亮。你想啊,诸葛亮那叫一个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晓兵法,精于治国。放到今天,他绝对是那种“大神”级.............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时期,那是汉朝天子日渐式微,群雄逐鹿中原的年代。在这乱世之中,北方的草原上,活跃着一群彪悍的民族,其中就有羯族。羯族,从何而来?要说羯族,那就得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羯族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匈奴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与汉朝有着长期的交往,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三国时期的“州”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某个具体的、可触摸的城市,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行政区域概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的地理范围,是国家在地方上的一个最高层级的划分。每个州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管辖范围,里面包含了许多城市、乡村、田野,甚至可能是险峻的山川和广阔的湖泊。比如,曹魏的冀州、豫州,蜀汉的益州,东吴.............
  • 回答
    要给三国时期的军事水平找一个确切的历史排名,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战争形态、技术水平和战略思想。但如果非要评价,我会说三国时期的军事实力,以其对战术、战略的精妙运用,以及对战争规模和组织能力的展现,在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绝对能占据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巅峰”之一。你.............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的长安城,其命运与整个华夏大地一样,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频繁的易主。它不再是汉朝盛世时期的繁荣中心,而是成为了各路诸侯争夺的战略要地,饱受战乱之苦,地位和状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详细讲述长安城在此期间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乱的漩涡与频繁的易主: 董卓之乱的遗留影.............
  • 回答
    汉末三国,中原战火纷飞,王朝倾颓,群雄逐鹿,这无疑是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篇章。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画卷之外,生活在边疆的那些少数民族,也并非全然袖手旁观,他们同样在这场大动荡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或顺势而为,或被动卷入,共同谱写了一曲曲鲜为人知的边塞史诗。要细说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干嘛”,那可得从几.............
  • 回答
    三国避讳:君王威仪下的文字规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背后,隐藏着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避讳。避讳,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表示对统治者或尊贵者的尊重,而在说话或写作时,避免提及他们的名讳。这并非仅仅是文字的游戏,而是君权至上的时代,一种深刻的社会规训,渗透在日常生活.............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而荆州,这块连接南北、战略要地,更是无数枭雄觊觎的肥肉。若论三国之中最令人信服的守城之将,赵云的名字无疑会浮现在许多人脑海中。想象一下,当刘备临终前,将这重任托付给常胜将军赵云,荆州的故事又会走向怎样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历史的洪流中,荆州数次易主,最终落得四分五裂,令人扼腕。但若.............
  • 回答
    要论外国人对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的看法,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不能一概而论。它不像我们熟知的西方历史那般有明确的“官方”叙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产品,或者说是一种“奇观”吸引着他们。首先,得承认,三国时期在中国本土的普及程度,在外国人那里是没法比的。我们从小听着“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长大,对“桃园结义”、.............
  • 回答
    论三国时期凌统说起三国时期的猛将,除了吕布、关羽、张飞这样的超级巨星,还有许多同样勇猛善战,但名气稍逊一筹的将领。凌统,字公积,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年少成名,勇猛过人,却又命运多舛的江东将领,在三国纷争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凌统的出身,颇为不凡。他出身于江东世家,其父凌操,字“公绩”,也是东吴.............
  • 回答
    说到三国时期的杨仪,那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人物。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光彩照人,也不像魏延那样勇猛无敌,但他在蜀汉政权后期,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甚至是有些“幕后推手”的角色。评价杨仪,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他的身上有着复杂的动机和鲜明的个性,用“亦正亦邪”、“功过参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