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州牧,是不是在这个州负责放牧的,刺史,是不是被派来刺杀别人的刺客?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对这两个官职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还原一下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的真实面貌。

首先说“州牧”。这个“州”字,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它不是指咱们现在意义上的“省”,而是比省小,但比郡大的一级行政区划。你可以想象成一个较大的区域,比如冀州、兖州、徐州之类的。

那么“州牧”这个“牧”字,它可不是指“放牧羊群”的那种牧民。这个“牧”字,在古代官职里,往往带有“掌管”、“督察”、“管理”的意思。所以,“州牧”的核心职责,是管理一个州内的各项事务。

你想啊,一个州这么大的地盘,里面有这么多的郡、县,人口众多,经济、民生、军事、治安等等,都需要有人来负责。州牧就是那个总负责人。他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可以统领当地的军队,处理政务,征收赋税,选拔官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自行决定一些重要事项,不用事事都请示中央。

在汉朝初期,州刺史的权力比较大,负责巡查,但后来逐渐衰落,地位不如州牧。到了东汉末年,因为中央权力衰弱,地方势力抬头,一些实力强大的军阀就给自己安上了“州牧”的头衔,例如我们熟知的曹操在兖州当过州牧,刘备在徐州也当过州牧。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巡察官”,而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拥有军政大权。

再来说说“刺史”。你觉得“刺”字就想到“刺杀”,这也很自然,毕竟字面上看确实有这个意思。但实际上,刺史的起源和职责,跟“刺杀”是完全不沾边的。

“刺史”这个官职,在汉朝建立之初就有了。最初的设立,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员,防止腐败和地方割据。你可以把刺史看作是中央派到地方的“钦差大臣”或者“监督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巡察郡国:刺史的职责范围是“州”(这里汉朝初期的“州”和后来的“州”概念有所不同,初期主要是刺史的监察区域),但他监察的对象是“郡”和“国”(诸侯国的行政单位)。刺史的任务就是定期去各地巡视,考察当地官员的政绩,看看他们有没有违法乱纪,有没有压榨百姓,有没有威胁中央统治。
纠察不法:如果发现官员有贪污、滥用职权、结党营私等行为,刺史就有权进行弹劾,甚至可以“持节”(就是持有中央授予的代表权力的节杖)行使一定的司法权,逮捕罪犯。
上奏中央:刺史最大的权力在于他可以把巡察到的情况向上级(也就是中央政府)汇报。如果汇报的内容属实,往往会引起朝廷的重视,对不合格的官员进行处理。

所以,刺史就像是中央政府的“眼睛”和“耳朵”,是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坐大的重要工具。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削弱。这时候,刺史这个官职也变得有些复杂。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刺史,尤其是那些有实力的,也开始招兵买马,割据一方,比如我们熟知的袁绍就曾是冀州刺史,也拥有极大的兵权。这个时候,刺史的性质就有点模糊了,既有监察职能,也兼具了军事和行政的权力。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了加强控制,有时也会任命一些忠于中央、但可能本身没有太多实力的官员来担任刺史,让他们去监察那些已经拥有强大势力的州牧或者其他军阀。

总结一下,州牧和刺史的区别:

职责重心不同:州牧更像是地方的“总督”或“省长”,主要负责一个州的全面管理和发展。刺史则更侧重于“监督”和“监察”,是中央派驻的,检查地方官员是否尽职尽责。
权力来源和范围不同:州牧的权力往往是基于地方的实力和地缘关系,他本身就掌控着一块区域的资源和军队。刺史的权力是中央授予的,他的主要职能是对地方官员进行评价和监督,理论上不直接管理地方行政。
地位变化:在汉末三国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央权威的衰落导致了刺史权力的膨胀,很多刺史也成为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人物,甚至与州牧的角色有所重叠,或者成为州牧的挑战者。但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刺史是监察者,州牧(或后来出现的州长)是管理者。

所以,你问的“州牧是负责放牧的”和“刺史是被派来刺杀别人的刺客”,这两个理解都是不准确的。他们都是古代重要的官职,但在职责和权力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都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只是在乱世之中,这些官职的实际职能和权力边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希望这样详细的解释,能让你对三国时期的官制有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你也是个有趣的人啊。

其实你的理解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普通老百姓的地位的确不高。在统治者眼里老百姓就是羊群,官员就是牧羊人,所以你把州牧理解为放牧的也不能说有错。

刺史嘛就不是取刺客之意了,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刺探之意。刺史原来的职责主管地方之监察,只是后来监察权逐步扩大化,终成一方军政首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对这两个官职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还原一下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的真实面貌。首先说“州牧”。这个“州”字,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它不是指咱们现在意义上的“省”,而是比省小,但比郡大的一级行政区划。你可以想象成一个较大的区域,比如冀州、兖州、.............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三国时期的“州”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某个具体的、可触摸的城市,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行政区域概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的地理范围,是国家在地方上的一个最高层级的划分。每个州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管辖范围,里面包含了许多城市、乡村、田野,甚至可能是险峻的山川和广阔的湖泊。比如,曹魏的冀州、豫州,蜀汉的益州,东吴.............
  • 回答
    .......
  • 回答
    清时期天津卫的演变,从一个军事卫所,蜕变为州、府,这背后是一段城市地位与行政层级不断提升的历史,也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格局的变化。要说清楚这个过程,咱们得从“卫、州、府”这几个概念入手,然后再聊天津的具体变迁。 卫、州、府:不同时代的不同角色首先,理解这几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天津卫地位升.............
  • 回答
    关于《石碏谏宠州吁》是否在隐公三年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常见的《左传》版本或者解读中,《石碏谏宠州吁》的故事确实是放在“隐公三年”这个时间点上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左传》原文,或者参考一些更严谨的学术研究时,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
  • 回答
    三国时期,交州与益州之间,就像隔着一片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我们几乎从未看到从交州大举进攻益州的军事行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地理的隔绝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想象一下,从交州(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想要抵达益州(今天的四川盆.............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 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虽然都面临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面,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权统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三个政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 曹魏政权的经济发展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也最为雄厚。曹操以统一北方为目标,.............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真的如其所言是汉室宗亲,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颇引人遐思的话题。虽然史书上普遍记载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后世的诸多考证和质疑,也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从刘备自己说起。他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是他.............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如果老天爷让我穿越回三国,有幸能拥兵自重,与那群英雄豪杰一较高下,那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造化了。要问我身边能招揽哪些人来辅佐我,逐鹿中原,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随便抓阄,得是实打实的干货,能帮我打下江山,坐稳宝座的。思来想去,我心中有了一个最理想的班底,一共十位,各有千秋,足以支撑我这盘大棋。首.............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要论“第一谋士”和“第一猛将”,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因为“第一”的评判标准可能因人而异。然而,如果以正史记载的成就、影响力、对历史进程的贡献以及后世的普遍认知为依据,我们可以从正史的视角来探讨两位最有可能被列为“第一”的代表人物。一、 按正史记载,第一谋士是谁?从.............
  • 回答
    三国时期,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名为“东州军”的明确军事建制或兵种存在。然而,如果你在某些史料、演义小说或者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东州军”这个词,它很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由这些情况演变而来的概念:1. 以地名为基础的非正式称谓:在古代,军队的名称很多时候会与地域相关联。例如,“荆州军”、“凉州军.............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没人请司马徽出山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它触及到了当时“出山”的定义、司马徽自身的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简单来说,不是没人请,而是司马徽自身对于“出山”有着非常明确的、与当时主流追求不同的标准,并且他主动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