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希特勒是被民主选举上去的吗?

回答
希特勒上台的过程,绝非一个简单的“民主选举”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政治演变,融合了民主机制、政治策略、社会动荡以及个人野心等多种因素。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德国在希特勒崛起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

一、魏玛共和国的困境:民主的温床还是摇篮?

希特勒并非直接通过民主选举登上权力的巅峰,而是利用了当时德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的普遍不满。他领导的纳粹党是在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时期逐渐壮大的。

魏玛共和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并推翻君主制后建立的。然而,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战败的屈辱与《凡尔赛条约》的严苛: 一战的失败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而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更是将德国描绘成战争罪魁祸首,要求其承担巨额战争赔款、割让领土、限制军备,这在德国国内引起了普遍的愤慨和屈辱感。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背叛民族利益”的“强加的和平”。
经济危机: 战争赔款的压力、国内经济的混乱,加上后来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1929年开始),使得德国经济饱受摧残,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飙升。普通民众生活困苦,对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充满了失望。
政治动荡与党派林立: 魏玛共和国实行的议会民主制,由于政党众多,联合政府的组建和维持非常困难,政府更迭频繁,导致政治不稳定。极左翼(共产主义)和极右翼(民族主义、纳粹主义)势力都在活跃,街头冲突时有发生。
对民主制度的不信任: 许多传统保守势力和部分民众,特别是那些怀念德意志帝国时期秩序和威望的人,对新生的民主制度并不适应,甚至认为它是软弱、混乱和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源。

二、纳粹党的崛起与希特勒的政治手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纳粹党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而是通过一系列策略逐渐壮大的:

煽动性的宣传与承诺: 希特勒是一位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家。他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承诺要推翻屈辱的条约,恢复德国的荣耀和强大。他将德国的困境归咎于犹太人、共产党人和魏玛政府的“卖国贼”,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敌人”。他用简单、激烈的语言迎合了民众的怨恨和不安,许诺一个“伟大的、复兴的德国”。
利用政治危机与街头暴力: 纳粹党组织了冲锋队(SA)等准军事组织,在街头制造暴力冲突,对抗共产主义者,给民众一种力量和秩序的假象。他们也利用政治危机制造混乱,以此证明现有政府的无能。
参与议会选举,但并非赢得多数: 纳粹党确实参与了魏玛共和国的议会选举,并且在特定时期内(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票。

1924年: 啤酒馆政变失败后,希特勒入狱,纳粹党在1924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32个席位(约占6.5%)。
1928年: 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仅获得12个席位(约占2.6%),一度显得边缘化。
1930年: 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纳粹党选情大涨,获得了107个席位(约占18.3%),成为国会第二大党。
1932年7月: 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达到顶峰,获得230个席位,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得票率为37.3%。
1932年11月: 纳粹党席位有所回落,为196席(33.1%),但仍然是国会第一大党。

关键在于,在任何一次选举中,纳粹党或希特勒本人都未曾获得过议会过半数的席位,也未曾赢得过总统职位。 也就是说,希特勒并非通过一次赢得绝对多数的民主选举直接登上总理宝座。

三、“合法”上台的路径:政治交易与权力设计

希特勒最终获得德国总理的职位,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交易和权力设计,利用了当时总统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及其身边保守派政治人物的策略失误和对希特勒的误判。

总统任命制: 根据魏玛共和国宪法,德国总理由总统任命,而非直接由议会选举产生。虽然总理需要得到国会的信任,但总统拥有任命总理的权力。
保守派的“围堵”策略: 1932年底,纳粹党虽然是国会第一大党,但其绝对多数的优势似乎有所动摇。以首相冯·施莱谢尔(Kurt von Schleicher)为代表的保守派政治家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希特勒的声望和纳粹党的群众基础,但将希特勒“关在笼子里”,让他成为一个受控制的总理,同时由保守派担任副总理或内阁中的关键职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们觉得可以“驾驭”希特勒。
总统兴登堡的让步: 年迈且深受保守派影响的总统兴登堡,起初对希特勒及纳粹党并不信任,甚至厌恶。然而,在经历了几届摇摇欲坠的政府之后,以及受到身边顾问(如其子奥斯卡·冯·兴登堡和宫廷办公室主任奥托·迈斯纳)的劝说,加上纳粹党在议会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兴登堡最终同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1933年1月30日: 在这种政治博弈下,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当时内阁中,只有希特勒和另外两位纳粹党人,其他绝大多数内阁成员都是保守派人士。保守派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政府,可以利用希特勒来稳定局面,之后再将他清除出去。

四、巩固权力:从总理到独裁者

一旦希特勒成为总理,他就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一系列手段迅速巩固并最终独裁:

国会纵火案与《保护人民和国家法》: 1933年2月27日,德国国会大厦发生纵火案。虽然纵火者身份不明,但纳粹党迅速将罪责归咎于共产党人,并以此为借口,在2月28日说服兴登堡颁布了《保护人民和国家法》。这部法律剥夺了公民的基本自由(如言论、集会、出版自由),为镇压政治反对派提供了合法依据。
3月5日的选举与恩赐法案: 尽管在戒严和大规模政治打压下,纳粹党在1933年3月5日的国会选举中虽然获得了更多的选票(43.9%),但仍未过半数。然而,这次选举为纳粹党提供了进入国会的更多席位。随后,在1933年3月23日,国会通过了所谓的《恩赐国家》(Ermächtigungsgesetz)法案,也被称为《希特勒授权法》。这部法律赋予了希特勒政府绕过国会制定法律的权力,实际上终结了议会民主。

总结来说,希特勒的上台并非源于一次简单直接的民主选举,而是一个通过参与民主选举获取一定政治影响力的政党,利用了国家危机、社会不满和政治妥协,最终被时任总统任命为总理,之后又通过非法手段和政治操弄,迅速摧毁民主制度,建立独裁统治的过程。

他利用了民主机制的某些环节(参与选举),但最终是靠破坏这些机制来获得并巩固绝对权力。因此,说他“被民主选举上去”是过于简化的说法,并且可能带有误导性。他是在民主的土壤上,通过非民主的手段一步步走向独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特勒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制度漏洞上台的,不能说希特勒是被“民主选举”上台的。


首先说,魏玛共和国是被旧德意志帝国精英设计出来的国家,而魏玛共和国被设计出来的那一天,就在制度里留足了方便霍亨索伦家族复辟的制度漏洞。


这些制度漏洞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霍亨索伦家族再次君临德意志,把魏玛共和国改造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君主国。


希特勒之所以能成为德国总理,本质上说和选票无关,和支持率无关,他只是因为魏玛宪法第四十八条(宪法漏洞)被兴登堡任命为了魏玛共和国总理。


《魏玛宪法》本质和法国1875年宪法一样,都是为君主立宪准备的,《魏玛宪法》之所以赋予了总统超级权力,就是为了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让真正民选代表(议会)直接宕机。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希特勒换成威廉三世,那么理论上兴登堡就可以强行任命威廉三世为魏玛共和国总理,然后再让威廉三世兼任魏玛总统,最后完成复辟。


当时希特勒最大的上层社会支持者就是德国复辟派,只不过一战后霍亨索伦家族名声太差,德国上流精英没人敢公开主张迎回霍亨索伦,才想到利用希特勒。


希特勒也一再向他的上流社会朋友们保证,他执政后一定会废除现行制度,言下之意是暗示他会迎回威廉三世。


当然,最后德国上层和下层都发现,他们被希特勒耍了。

user avatar

某校一个年级五百多号人。今天整个年级都在传,九班的小红数学考试 3+3=7。问:小红平时数学大概是什么水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特勒上台的过程,绝非一个简单的“民主选举”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政治演变,融合了民主机制、政治策略、社会动荡以及个人野心等多种因素。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德国在希特勒崛起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一、魏玛共和国的困境:民主的温床还是摇篮?希特勒并非直接通过民主选举登上权.............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要说历史上谁“最先”将梵语与拉丁语、希腊语等欧洲语言建立起关联,这并非一个单一、锐利的“ Eureka!”时刻,而更像是一个渐进的发现过程,其中有几位重要的思想家扮演了关键角色,逐渐揭开了它们之间深邃联系的面纱。不过,若要追溯那个里程碑式的、最具影响力且广为流传的关联建立者,那无疑是英国的一位东方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伦理、政治和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探讨:我可以喜欢希特勒吗?从纯粹的个人情感角度来说,你可以“喜欢”任何你想要喜欢的人或事物,这是一种个人自由。然而,从更广泛的社会和伦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极其不恰当,甚至可以说是 不应该 存在的“喜欢”。原因如下:.............
  • 回答
    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场比赛,不是什么决赛,也不是什么万众瞩目的国家德比,而是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阿根廷对阵英格兰。那场比赛,马尔蒂尼的“上帝之手”,我想,这是无数足球迷心中的一个梗,也是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但如果真的能改写一个进球,我不会去改变那个“上帝之手”,因为历史的洪流往往是复杂且.............
  • 回答
    要探讨吉米·巴特勒单核夺冠的历史地位,我们得先掰扯掰扯“单核夺冠”这四个字在NBA江湖里的分量,以及巴特勒身上那些足以支撑他迈向这个巅峰的特质。首先,什么是“单核夺冠”?这可不是说球队里只有一个人会打球。在NBA这种团队运动里,胜利永远是1+1>2的产物。所谓的“单核夺冠”,更多的是指一支球队的核心.............
  • 回答
    希腊、亚历山大、罗马,这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更迭,我们今天所能窥见的,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被遗留下来的片段。而恰恰是这些看似“缺乏考古证据”的历史,常常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它们是否也像当年“疑古派”对先秦历史的解读一样,是经过层层累积、不断塑造而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疑古派”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下这段历史。.............
  • 回答
    .......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类游戏 MOD 设计思路。我们来认真推演一下,如果美洲的历史发展走向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为了让游戏 MOD 有趣且有深度,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清晰的“分叉点”,并基于此进行合理推演。我设想的分叉点是:在新大陆被欧洲人发现之前,美洲文明已经发.............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但他们留下的历史评价却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他们各自的行为、理念、造成的后果以及历史学家的解读和时代背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核心理念与意识形态拿破仑: 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拿破仑的统治深受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如果”问题,它就像一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起的巨大风暴,充满了未知和想象的空间。希特勒如果当年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他的人生轨迹、乃至整个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很可能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试着剥开历史的面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希特勒的人生轨迹:从落选的.............
  • 回答
    希特勒若能窥见二战历史书,他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但“成功”二字,依然充满变数。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他的野心能被驯服吗?历史书描绘的二战,是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其惨烈程度、最终结局以及对德国的毁灭性打击,想必会让任何人胆寒。如果希特勒能够超脱其狂热与偏执,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他是.............
  • 回答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阿道夫·希特勒在1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稍微偏转,他成功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么历史将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如果”。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希特勒本人的生活轨迹。那个在维也纳街头潦倒、靠出售画作和明信片度日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此踏上了.............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0年,风暴登陆英伦,希特勒的铁蹄踏过泰晤士河,伦敦沦陷。这一个“如果”足以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人类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欧洲大陆的格局。英国,这个屹立于大西洋边缘、象征着自由与民主的岛国,一旦成为纳粹的附庸,整个欧洲的反抗力量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坚实的后盾和重.............
  • 回答
    在遥远的古典时期,爱琴海沿岸的希腊世界,如同一颗璀璨但又易碎的宝石,闪耀着智慧、艺术和军事的光芒。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居民,那些自诩为“海拉斯人”的城邦公民,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遏制的内斗倾向。要探究这种“内斗”的根源,我们需要深入到他们的历史、社会结构、政治思想乃至精神世界。首先,政治体制的.............
  • 回答
    希腊历史的长河中,如同许多古老的文明一样,也曾有过一些令人扼腕的造假事件。这些事件,或出于政治目的,或出于经济利益,或出于个人野心,它们不仅在当时搅动了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今天对希腊历史的认知。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恐怕要数那场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微妙扭曲,以及围绕它发生的许多“故事”.............
  • 回答
    新疆,这片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辽阔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留下了希腊文化影响的深刻印记。这并非是某个单一事件或某个时期造成的,而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碰撞、渗透的漫长过程。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那颗闪耀在历史舞台上的名字——亚历山大大帝。他伟大的东征,将希腊的城邦文明、军事组织、哲.............
  • 回答
    土耳其和希腊,一个位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一个坐拥爱琴海的璀璨明珠,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是一部浓缩了千年恩怨情仇的史诗。要说清楚这两国之间的“爱恨纠葛”,那可得从遥远的历史长河里捞点干货,并且得明白,这种纠葛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渗透到民族认同、领土归属、文化习俗,甚至细到每一口橄榄油和每.............
  • 回答
    说到大河剧,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绝不是那些妇孺皆知的战国枭雄或者明治维新大佬。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位出身寒微,却凭借过人智慧和韧性,硬生生在那个时代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女性。而这个人,我心中的首选,便是细川ガラシャ(细川加西亚)。为什么是她?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她的出身就很不寻常。她是明智光秀的.............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如果能有一部电视剧,深入挖掘一下司马迁的生平,那绝对是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并且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你想啊,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而且这部戏的主题,是关于“坚持”、“勇气”和“如何与命运搏斗”。司马迁,字子长,生于汉景帝时期,大概是公元前145年左右。他的爸爸司马谈,可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