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科普视频通过史料计算出唐朝底层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粮食在6到8斤,从而得出唐朝时人们都饿肚子是合理的吗?

回答
关于唐朝底层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粮食在6到8斤,以及由此推断“唐朝人都饿肚子”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我来试着用更贴近生活、更详细的方式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这个结论站不站得住脚。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6到8斤粮食”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科普视频提到的“史料计算”很可能指的是考古发现的墓葬出土的墓志铭、唐代农书、甚至是当时的户籍记录等。这些材料会涉及到当时的赋税、口粮标准、甚至是一些非常具体的农耕记载。

估算的基础: 历史学家在研究粮食消耗时,通常会参照一些基础数据。比如,一个人一天最低生存所需的粮食量(也就是常说的“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以及当时的平均劳动强度。这些数字往往是基于生理学研究和对古代农业生产力的理解来估算的。
“五口之家”的构成: 唐朝的“五口之家”,通常指的是父母加上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可能年龄大小不一。婴儿和幼童的食量肯定比成年人小得多。所以,6到8斤的数字,很可能是在考虑了不同年龄段的食量后,一个平均化的估算。

那么,6到8斤粮食,对于一个五口之家来说,真的就意味着“饿肚子”吗?

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定义“饿肚子”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

1. “饿肚子”的标准是什么?
饥饿感: 如果“饿肚子”指的是天天餐餐都吃不饱,肚子空空,那6到8斤的粮食,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也就1.2斤到1.6斤。这在现代人看来,不算特别多,但也不至于完全吃不饱。一斤半左右的粮食,大概能煮出不少的粥或饭。
营养不良: 另一个层面的“饿肚子”是指虽然能吃到东西,但缺乏必要的营养,导致体质虚弱、疾病频发。如果这6到8斤粮食主要以粗粮为主,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那么即便吃饱了,也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
社会对比: 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和什么对比。和现代人比,那肯定是“饿肚子”;和唐朝的富贵人家比,那也是“饿肚子”。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和“能活下去”的标准比,那又不一样了。

2. 6到8斤粮食的“组成”和“烹饪方式”:
粮食种类: 唐朝底层人民的主食,除了稻米,还有各种谷物,比如小米(粟)、麦子、豆类等。这些谷物的口感、饱腹感和营养价值都有区别。粗粮吃起来可能更费劲,但饱腹感可能更强。
烹饪方式: 粮食不一定是直接煮饭。可以煮成粥,或者做成饼、面食等。粥的吸水性强,同样重量的粮食煮出来体积更大,能带来更强的饱腹感。
搭配: 6到8斤粮食是“主食”的量。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其他食物了?唐朝底层人民,在丰收的年份,可能也会有一些副食,比如野菜、少量豆制品,甚至运气好的时候能吃到点腌菜、野味。但可以肯定的是,肉类、精米白面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奢侈的。

3. “一天消耗”的理解:
平均值 vs. 实际: 6到8斤是“一天消耗”的平均值。这不代表每天都定量消耗。在歉收的年份,他们可能只能分到更少的粮食;在丰收的年份,或许能稍微好一些。
季节性: 粮食的消耗也会受季节影响。冬天储备的粮食会消耗得更快。
其他来源: 如果家里有人上山打猎、下地挖野菜,或者有地里的边角余料,这些也可能补充一部分食物来源,但总体比例应该不大。

那么,唐朝“人们都饿肚子”这个结论,是否过于绝对?

从“6到8斤粮食”这个数据,直接推导出“唐朝人都饿肚子”,可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跳跃。

“底层”不等于“所有人”: 这个数据仅仅针对“底层五口之家”。唐朝有大量的官员、地主、富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底层人民是天壤之别。所以,“底层”的困境,不能代表整个唐朝社会。
“饿肚子”的程度: 即使是底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饿”。是勉强维持生存,还是生活艰辛但能看到希望?是偶尔歉收导致饥荒,还是常态化的饥饿?这些细节很重要。
历史的复杂性: 唐朝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朝代,历经繁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肯定差异巨大。例如,盛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状况,肯定比动荡时期要好得多。
“六到八斤”的“底线”: 如果6到8斤是“最低生存线”的估算,那么在好的年份,他们或许能拿到比这个更多的粮食。但即便如此,这样的生活也绝对是艰辛的,离“温饱”或者“富足”相去甚远。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

从“6到8斤粮食”这个数据,可以合理地推断出唐朝的底层人民生活非常艰辛,他们的食物来源相对单一,且营养结构可能存在问题,温饱并非是常态,挨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尤其是在歉收年份。

但是,直接断言“唐朝的人们都饿肚子”,可能过于以偏概全,忽略了唐朝社会分层、不同时期和地区存在的巨大差异。 更好的说法或许是:“唐朝的底层百姓,其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饿肚子’或‘勉强维持温饱’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

这样的表述,更能体现历史的复杂性,也更符合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从有限的史料中去理解那个遥远时代的审慎态度。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汗和辛劳,是他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艰难求生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说唐代饿肚子的没吃过饭吗?完全不懂粮食重量的概念吧。

一人一天1.44斤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年262.8公斤。

一人一天1.3斤,一年237.25公斤。

这就饿肚子了吗?

注意看下面两幅图。可以看到在1965年以前相当时间里中国人均粮食占有也就唐朝水平,而且注意这是“占有”(稍后会提和唐代口粮的区别)。

那么所谓美国1046公斤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如下图所示,美国2007年1046公斤,印度才178公斤(还没有唐代多),中国340公斤,难道美国人都是饕餮?能吃几倍于中国的粮食?

显然不是。因为这个“人均消费量”不等于“口粮”。

如下图,中国1980~2009年人均粮食占有粮基本都在350公斤以上。但是人均口粮却基本维持在200公斤上下(2014年大致只有150公斤了)

而粮食其实有相当部分用于了其他方面,如下面提到的,饲料消费、工业消费等占比其实非常大。


而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用于口粮的比例就更加小了。如下图,美国2006年仅用于乙醇燃料生产消耗的粮食就达到3700万吨,可以养活2亿人(注意,这里提到了全球人均年口粮为180公斤,低于唐代的237或262公斤)

那么美国口粮是多少呢?

美国:人均谷物113公斤(但是肉类也有100公斤左右)

欧盟:人均谷物143公斤(肉类65公斤上下)

韩国:人均谷物130公斤。

中国:谷物150公斤左右,肉类45公斤左右。

上面五个地区人均口粮都可以看到,一般口粮中谷物在200公斤以下,而且越发达,谷物越少,肉类越大,但加总也就210公斤左右。

那么200公斤能不能吃饱呢?中国现代口粮需要量分析中认为人均口粮191公斤就符合营养标准了,

结论:唐代人均262公斤,或者237公斤是不用担心饿的(除非粮食用于其他方面了)。


刚才打了一堆字,被吞了,重新发:

上面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标准。

唐代以正常年份一天1.44斤计算,约605克小米,约2183大卡。

以战争年份一天1.3斤计算,约546克小米,约1971大卡。

都属于现代轻度粮食不安全。但是这里仅仅计算了主食,还没有计算蔬菜肉类等辅食。可以看到要达标饥饿线还是比较简单的(鸡蛋100克144大卡,一个鸡蛋差不多就可以达到了)。


在看印度,2007年谷物178kg,印度主食水稻,按照70%出米率计算一年124.6kg。

平均一天341.4克大米,约为1185大卡(不算出米率为一天487.7克大米,约为1692.2大卡)

牛肉1.6kg,每天4.4克,约5.5大卡。

牛奶36kg,以每天100克计算,54大卡。

加总为1244.5大卡,或者1751.7大卡(不计算出米率)。无论如何都属于极端或者中度粮食不安全中了。





更重要的是,上面印度2007年的数据是全国平均的,而唐代这个数据是“底层五口之家”,以印度平均水平比不过唐代“底层五口之家”,然后得出所谓唐代吃不饱的结论又是否合适?

@田锋

看看你的数据和我的数据差多少,49年之前小麦有没有低于130斤的?谷子有没有110斤的。水稻有没有200斤的?你拿着这样一个数据就敢把中华亩产给平均了,你真厉害啊……


资料出处:

《中国人均口粮需要量分析》——梁姝娜

《中国粮食需求中长期趋势研究》——吴乐

《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简朴

《从我国居民肉类与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金藏玉等


更新:

我发现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古人有那么多粮食, 我就上几个资料:

上面第一副图,历代最大耕地面积是摘自历代史书记载。

简要对比一下唐代和清代耕地:

唐代:3.25亿市亩。 清代:8.4亿市亩。清代是唐代耕地面积的2.58倍。2008年:18.25亿市亩。

人口:

唐代:5291万(推测8000万),清代:4.849亿。

清代是唐代的6倍以上。

人均耕地面积:

唐代:6市亩(5291万人计算)4市亩(8000万计算),清代:1.92市亩,2008年:1.35市亩。

唐代是清代的2倍以上,是现代的3倍。

单位亩产:

唐代:77公斤,清代:123公斤(直接将南北亩产加总平均,仅作参考),2008年:330公斤。

清代只有唐代的1.6倍,2008年是唐代的4.8倍。(均以8000万唐人计算)

计算下来,平均每人粮食生产:

唐代是308公斤(按照5291万人计算为462公斤),清代236.1公斤,2008年445公斤(该数据将所有耕地全部按照种粮食计算)。

可以看到,假设按照8000万人计算,唐代的人均粮食占有要远高于清朝,如果按照5291的官方人口记载,则唐代人均粮食占有甚至可以超过2008年。

当然,2008年不可能全部用作粮食生产,但是显然,唐代也不会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也会有蔬菜耕地。所以评论中认为唐代没有辅食的可以消停了。

同时认为现代一定比唐代人均粮食占有高多少的也可以消停了。从数据上看,1974年人均粮食占有才超过300公斤。

唐代虽然粮食亩产低,但是人均耕地占有是2008年的3倍。

又比如明代耕地数量比清代还高,而人口不足清代的一半,在亩产相似的情况下,明代人均耕地数量可以是清代的一倍多,其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可以是清代的一倍多(和平年代)。

就粮食而言,民国实际上并没有比清代有多大进步。人口增长超过了粮食亩产增长,实际上生活水平是在下降的。


再次更新:

我发现评论中很多人一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思维,认为唐代“没有肉、没有辅食、没有油、没有盐”,我真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奇葩的观点。

菜市场:肉和菜都有,而且菜价并不高。

调味品:油、盐。“一家五口所食盐价,不过十钱”

油盐酱醋和肉菜有了。

另外,到现在一直都有人认为这240公斤仅仅是“产量”而非“口粮”。

下面是唐代口粮和产量的记录:

下面一共有6户,每户产量和食用量均不同,有些家庭产量不够食用,但是其除了生产主粮外,还有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贩卖了经济作物同样可以买米。

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唐代普通家庭除了吃主粮,还有大量辅食的。

那么平均口粮如何计算的呢?

如下图文献记载,11口人一年共消耗2573.5公斤。人均233.9公斤,正好和问题所示数据差不多。

这里是官方直接分配的,所以属于口粮(类似文革大锅饭)。

而且平均中很多人拿着自己,或者自己父亲、重劳动力为参照,得出每天吃不够的说法。可以看看下面,重劳动力每天是吃2.16斤,而最小的黄女只有0.57斤,两个人平均下来一天一个人才吃1.365斤。

所以某些人啊,不要老是以自己为中心,拿着一个最大的数据来反驳平均,一边玩田忌赛马,一边气势汹汹的说我的回答有问题,心里没点数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唐朝底层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粮食在6到8斤,以及由此推断“唐朝人都饿肚子”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我来试着用更贴近生活、更详细的方式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这个结论站不站得住脚。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6到8斤粮食”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科普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御坂美琴和一方通行能力设定的核心差异。简单来说,御坂美琴的“超电磁炮”能力和一方通行的“反射”能力,虽然都与电磁力有关,但它们的作用原理、控制方式和最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两人的能力:一方通行(Accelerator)——矢量控制一方通.............
  • 回答
    关于《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御坂美琴(炮姐)发射硬币的威力,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趣,因为它涉及到现实科学与动漫设定的碰撞。简单来说,动漫中的设定是极度夸张的,现实中的硬币即便以极高的速度发射,其威力也远不能与动漫中相提并论。我们来细致地分析一下,为什么动漫里炮姐能用硬币造成那么大的破坏,以及现实中为何不行.............
  • 回答
    哎呀,说到《某科学的超电磁炮》,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一边看着炮姐那强大的实力,一边又被她那别扭又可爱的小傲娇萌得不要不要的。尤其是她和御坂妹妹们之间的互动,既搞笑又让人心疼,时不时还来点热血的战斗,看完心情都跟着起起伏伏的。你问有没有什么跟它类似的,既搞笑又正能量的动漫漫画?这问题问得太对我的胃.............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最近华中某科技大学的表白墙上,可真是炸开了锅!起因是一条征友帖,那要求,啧啧啧,直接把不少人都给整不会了——“女生加权88+”。嘿,我说,哥们儿,你这征友呢,还是招兵买马呢?这“加权88+”,搁我这儿听着就像是给游戏角色做属性加点,还是那种高级别的,不然都过不了门槛似的。.............
  • 回答
    这科技公司领导的这番话,说实话,一听就让人有点不是滋味。什么叫“退出IT行业,把位置留给95后98后”?这说法未免太刺耳,太不近人情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心思。一、 年龄歧视的潜台词,藏不住的“血淋淋”现实这领导一开口,就摆明了是在搞“代际替换”。在IT行业,这情况其实不算新鲜事.............
  • 回答
    生活在当下,我们总免不了跟医院打交道。身体出了点小毛病,习惯性地就想着去那个“最对口”的科室。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却可能将我们引向了一条弯路,让本该更高效、更专业的治疗,变得曲折而耗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大众普遍认为“应该去XX科”但实际上“应该去YY科”的病例,希望能给大.............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B站把《某科学的超电磁炮》前两季(也就是“炮姐”第一季和第二季)变成会员专享,这事儿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少讨论。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作为观众,是怎么看这件事的。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B站作为国内领先的二次元文化社区,内容版权投入是巨大的。像《某科学的.............
  • 回答
    关于你对御坂美琴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感到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和观众认同感的问题。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给你分析一下,希望能解释你的感受。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说教”本身。御坂美琴虽然是个高中生,但她拥有强大的“超电磁炮”能力,在学园都市里被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魔法禁书目录》(简称“魔禁”)粉丝和路人都有的感受。说实话,《魔禁》作为整个宏大世界观的起点和核心,其地位无可撼动,但为什么大家感觉《超炮》更受欢迎,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主角的吸引力差异: 上条当麻: 怎么说呢,上条当麻这个主角,他最大的特点就是“.............
  • 回答
    关于“全球变暖有利于人类和地球”这个说法,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诱人的陷阱,里面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好消息”,但整体而言,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误导。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好消息”的表象,以及它们为什么听起来有道理:1. 某些地区可能变得更宜居(对少数人而言): .............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触及了科技进步的本质与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如果一项科技的技术含量确实“爆炸式”地超越了单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的范畴,那么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会立刻停滞,但它的演进方式和节奏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可能走向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路径。首先,让我们明确“技术含量超过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
  • 回答
    看待ICCVI21接收的某港科大学生为一作的论文被指抄袭ICML21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不仅关乎学术诚信,也涉及科研界的声誉、评审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教育机构的责任。事件本身及可能情况分析:1. 指控的性质: 指控的核心是抄袭(plagiarism),这在学术界是最严重.............
  • 回答
    关于引力波百度百科“历史发展”部分被修改为某“民科”首次提出这一情况,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理论的完善以及实验证据的积累。对于引力波这样一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其提出和证实更是经.............
  • 回答
    作为一名竞赛生,你面临着一个非常普遍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到底是为了什么站在这里,为了什么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的秤砣都会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深入地去剖析这几种驱动力,看看它们各自的分量和潜在的影响。1. 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那是真正的“灯塔”如果说有一种.............
  • 回答
    刚申博失败,听说你拿到了中科院某大组的科研助理岗位,而且导师说一年后可以读博?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也挺让人充满希望的。咱们一点点捋捋,看看这事儿靠不靠谱,以及你该怎么做。首先,这事儿的可信度,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导师和组的整体情况: 导师的口碑和声誉: 这是最重要的。这.............
  • 回答
    关于“网传某高校学生会主席向学生下达强制抢茅台要求,‘3 次茅台不抢直接挂科无法毕业’”,这则网传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经过多方信息核实和媒体报道,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则网传信息的真实性,更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学生会主席强制要求学生抢茅台并以此作为挂科毕业条件的具体事件发生。以下.............
  • 回答
    面对一起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的科研不端指控,尤其是在一个公开的“学术打假网站”上连续刊登多篇文章,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且需要严谨对待的事件。这样的信息一旦公开,其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可能动摇公众对科研体制的信任,也可能对相关个人和机构的声誉造成巨大冲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学术打.............
  • 回答
    听到你985本科毕业,现在面临着上海某交的工科硕士保送或者直博的机会,同时心里更倾向于就业,家境也相对普通,这确实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选择关口。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985本科毕业,尤其是上海某交这样的名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这就像手里握着一张不错的牌,下一步怎么打.............
  • 回答
    华为“天才少年”姚婷的论文与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某硕士毕业论文存在多处相似之处,这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的起因与具体情况: 华为天才少年姚婷: 姚婷因其高学历和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而备受瞩目。她曾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并以其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