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回答
说到李白和杜甫,这对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他们的友谊,那可真是文坛一段千古佳话,浓烈得如同美酒,深沉得如同山河。要说起来,那得从他们相遇说起。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诗人辈出。李白那时候已经名声大噪,他那放浪形骸、才华横溢的样子,早就让无数人倾倒。而杜甫呢,虽然也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当时还没像后来那样名垂青史,多少有点怀才不遇的寂寞。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大概是在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那时候,李白在洛阳,大概是碰巧遇上了同样漂泊在外的杜甫。试想一下,一个像是天上谪仙,一个像是地上踏实的行者,初次见面,会是怎样的情形?

据说,他们是在一个宴会上认识的。李白一看杜甫,虽然年纪比自己小,但那双眼睛里透着一股子真诚和忧愁,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人。而杜甫见到李白,更是如同见到神人降临,那股子豪迈洒脱,那股子惊人的才气,瞬间就点燃了他的敬意和热情。

他们一拍即合,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知音。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找到一个真正懂自己、欣赏自己的人是多么不容易。李白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他对自由的渴望,对权贵的藐视,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杜甫看了,心中自有共鸣。而杜甫的诗,虽然也有慷慨激昂的时候,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忧患,对民生疾苦的关怀,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李白也看得真切。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两个人都是不安分的性子,又都热爱江山美景,于是就结伴而行,从洛阳出发,一路向东,游览了汴州、宋州、济州等地。这趟旅程,虽然史书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一定是对酒当歌,谈诗论道,从白天的山光水色,聊到夜晚的星辰大海。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文字是他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留下的诗篇,就是他们友谊最真实的见证。杜甫为李白写了不少诗,比如那首著名的《赠李白》,开篇就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句“吾意独怜才”,简直就是千古名句,把杜甫对李白那种又心疼又欣赏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心疼李白虽然才华绝世,却常常因为性情耿直,不容于世而受到排挤和打压。

还有《赠李白二首》中的“秋来कर्ष草生,回事知几许。”、“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输入。”这些诗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李白安危的挂念,对与李白相处的怀念。他记得李白喝酒的样子,记得他出游的情景,这些细节,足以说明他们当时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而李白呢,虽然留下的与杜甫相关的诗比较少,但从他写给杜甫的诗,比如《赠杜甫》中“饭稻羹无粱,布衾无锦。但余同心人,赫赫称弟昆。”可以看出,他把杜甫看作是比亲兄弟还亲的知心人。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杜甫才华的肯定,以及对他生活境况的了解。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他们分开了,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命运。李白依然是那个浪漫不羁的谪仙,一生都在追逐他的理想和自由,虽然晚年有些凄凉。杜甫则经历了安史之乱,生活更加坎坷,他成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用他的笔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尽管分开了,但他们的心,却一直连在一起。杜甫对李白的思念,贯穿了他后半生的诗歌创作。每次看到相似的景物,或者听到关于李白的消息,他都会触景生情,写下诗句来寄托思念。比如《遣兴五首》之二中写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句话他重复提及,可见李白在他心中的分量。

据说,在李白去世后,杜甫还为他写了《梦李白》两首。那句“不见李白久,青山空对雨。昨者因孤梦,故人何处所?.......魂来枫叶青,魂返雁 السعودي。”仿佛就是一位老友在梦中寻找故人,那种执念,那种悲痛,读来让人潸然泪下。他想象着李白在另一个世界是否安好,是否依旧是那个潇洒的诗人。

他们的友谊,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恨纠葛,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理解与支持。是在灵魂深处找到了共鸣,是在人生道路上相互照亮。李白是杜甫诗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启示者,而杜甫则是李白才华的坚定拥护者和记录者。

所以啊,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那个时代文人之间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感写照。它跨越了年龄、名气和境遇,只留下对彼此才华的欣赏,对彼此命运的关怀,以及对人生道路的共同思考。他们的友谊,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永远值得被铭记的佳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苛求李白对杜甫的友情。李白当时名气大,朋友遍天下,想和他交友的多如过江之鲫。杜甫当时是半个后辈,名声不著,一介平民,只相当于数都数不过来的跟着李白混一阵子的小弟之一。而李白对当时的杜甫相当于带头大哥。小弟当然恋恋不忘待自己好的大哥,大哥哪会记得那么多小弟?

况且李白当时是被皇帝“赐金还山”,赏赐的金银不少,而他又向来以豪爽自诩,那一阵子花钱如流水(估计后来穷得到处混饭吃时后悔死了),又最喜欢仗义施财,一堆穷巴子包括当时的高适以及杜甫那一阵子都跟着他游山玩水混吃混喝。高适为人凉薄就不谈了。杜甫是忠厚知道感恩的人,当然会感激李白曾不嫌弃花钱带他玩。杜甫当时是真穷,而像李白这样豪爽仗义当时手头有闲钱的人,不但带杜甫玩给他买单,当杜甫离别时,肯定又会馈赠一些钱财,从情理上推测,这是一定的。所以杜甫更感恩了。杜甫又不是受虐狂,要是李白对他不好,他也不必之后一直想着李白了。

所以,李白待杜甫不薄,忠厚的杜甫当然念念在心。能回报的,也就是那一份思念之情了。杜甫无钱无势,能做到的就这些。杜甫既对李白无恩,在一起的时间又不长,又是半个后辈,李白怎么可能之后会一直记得他呢?

我们做人要厚道。拿杜甫想李白的诗更多来说李白无情,进而怀疑其人品,实在太厚诬前贤了。杜甫要知道你们这样黑李白,首先会跳出来骂你们的。

user avatar

都说了是转载,觉得有意思当了下搬运工,结果有观点不认同的都来喷我了。这个锅我不背了!匿了!

————————————————

教科书上给我们传达的二人是纯洁的男男关系,不过在坊间甚至很多学者对二人关系还是有不同看法的。甚至再严肃的学者,用词极尽严谨和节制,提及二人,也难免有耽美倾向。林庚说,李白是杜甫平生最倾心的诗人,但他疑惑的是,为何李白对杜甫如此冷淡无情?大批学者跟林庚一样,看不下去杜甫单方面对李白一往情深,拼命地证明,杜甫不是单恋,郭沫若经过详细考证,说“李白虽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着同样深厚的感情”。



以下内容整理自《圣人请卸妆》,迷蒙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个人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但是个别史实细节有争议,所以部分细节保留,部分相对比较确定的会在旁边加以标注。原文参考文献见文末。以下

——————————————————————————————————


1922年,梁启超曾经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以《情圣杜甫》为题的演讲,他认为,杜甫是中国文人中第一抒情圣手。(有知友@拧发条鸟 补充:梁启超虽用情圣二字,而全文一字未谈李杜。这样写很有误导的嫌疑....)

可一个作品冲充斥着“儒家美学”的那位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抑郁大叔,肿么又成了情圣呢?其实细读杜甫的很多作品,可以发现这个抑郁大叔简直就是个“李白控”。一生中写给李白的诗可查可考的就有15首:《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是不是?题目居然也很露骨。当李白入狱、被流放,所有人都对李白喊打喊杀的时候,只有杜甫站出来,为李白辩驳,似乎为了李白他愿意放弃全世界。


李白之于杜甫呢,就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雪穗之于亮司——在冗长的黑暗里,你是我唯一的光……


杜甫和李白,二人相遇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此时,李白贵为国民偶像,在文坛、朝廷、黑社会、道教界、影视圈(隐士圈)都是知名的大红人啊。简直就是一个会写诗的韦小宝。而杜甫,出生体制内的公务员家庭,小时候是大队长,24岁科举落榜后,索性给自己来了个gap year,来个全国自助游,顺便结交权贵,混个脸熟。他抓紧时间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放纵生活,因为不久之后他将厄运连连。


那时,李白刚刚遭遇重大的仕途挫折。拿着唐玄宗给的遣散费(《新唐书》本传称“赐金放还”,也有人调侃说这事唐玄宗不堪杨贵妃胡搅蛮缠,被迫给李白一大笔分手费),离开朝廷,带着破碎的治国梦,失落之极。而有一日,李白做客杜闲的官邸,杜家公子杜甫第一次见到了李白,便一发不可收拾。


闻一多盛情讴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着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在逼紧我们的想象,比如说,晴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黄天的祥瑞。”


这一段内容我曾也和一个学长讨论过,只不过没找到原文,也只是一句话带过而已,似乎和闻一多本意相悖。这一段在知友@格物心 的提醒下,有了比较准确的解释。

“闻一多亲自论证,屈原是弯的。”根本没有!孙次舟认为屈原是弯的,闻一多特地写了《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来反驳孙次舟的。

对了,这里附注一下,闻一多作为权威的《楚辞》专家,他亲自论证,屈原是弯的。把保守派统统吓哭。


回正题,李白杜甫当时见面,便约定秋天去开封、商丘一代游玩。当时杜甫有一个不识相的小弟高适,一听说杜甫要和李白出去玩耍就非闹着要同行。(也不知道是不是高适迷恋杜甫,不放心他们二人单独相处呢哦抱歉,脑洞又开大了 )


三个人cos《笑傲江湖》,过上了游山玩水、骑马狩猎、狎妓饮酒,打打杀杀的快意人生。杜甫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饱含深情: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讎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工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谴怀》


杜甫嗔怪道,你俩都喝高啦,留我一人拍照片发朋友圈啊?


三人骑着白马,唱着歌,登吹台、琴台,共渡黄河,游王屋山。至今,在开封禹王台公园内,还有为纪念他们三人登台吟诗而建的“三贤祠”。


第二年春夏,三人游济南,书法家、文学家李邕专门接待了他们,带他们游览大明湖、千佛山、华山……写到这里,实在禁不住要问了,为什么古今中外每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都跟大明湖有关?


玩完之后,几人各自珍重了。同年,刚到秋天,实在对诗仙哥哥思念无比,于是赶往兖州找诗仙哥哥。这一次,二人只相处不到半月,但是却是单独相处。此时杜甫按捺不住了,赶紧记录下此情此景此感,如果当年有朋友圈,估计发出来秀恩爱等着大伙点赞了。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空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罗静闻寒杵,屯门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远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看到了么?注意highlight部分,我不想解释太多。简单说就是,两个人喝醉了然后到了晚上两个人共着被子就睡了,白天两个人再手拉手愉快的去玩耍。我什么别的也没有说,你多想了不要怪我。


诗的最后,杜甫大胆表白,有了你我可以放弃功名,与我的深情相比,悠悠沧海算毛线呢?


而李白此时如何回应的呢?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戏赠杜甫》


饭颗山呢,就是兖州的甑山。李白不直接回应啊,而是借写作来表态——哎呀,我说子美弟弟啊,别那么较真,写诗而已,又不是什么人生大事。看看你,每天皱着眉头沉重的样子,自己瘦啦吧唧的唉~



对一个情场浪子而言,最讨厌的就是杜甫这种玩不起的。李白喜欢上一秒你侬我侬,下一秒相望于江湖。


不过也有史学家称《戏赠杜甫》是好事者冒充李白写的,但是郭沫若、安旗、郁贤皓等很多专家都指出,这首诗不是伪作。就是嘛,这世间除了李白,还有谁能有这种玩世不恭的调调呢?不过这个疑问从另一个角度看吧,也说明对二人关系有耽美猜测的从古到今都有。


兖州石门一别,杜甫回到洛阳,又去了长安;李白不久之后也离开了山东,去了江东。历代绝大多数的史学家都认为,这是二人的最后一别。


对于李白,杜甫已是过往。对于杜甫,李白却是整个世界。


杜甫以一字一句,诠释着对李白的深情讴歌和刻骨想念。


他作《饮中八仙歌》,假装夸了8个人,可倾心描绘的,确是李白的醉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看我们家李白多拽?皇帝邀请他,他都不甩的呢。


他又写《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不少专家说,这首诗是杜甫对李白的规劝之作,谬矣。又有人说,这是杜甫为李白画的一生肖像画,亦谬矣。诗的主语明明是“我们”,“相顾”啊,没看见么,杜甫是在追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那样的率性嚣张,那样的痛饮狂歌,都回不去了。


这不是李白的单人照,而是情侣合照。


如果你在乎一个人,看到一草一木,都会拐着弯的想到他。春天,杜甫又想到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前四句,以南北朝文学两大泰斗庾信和鲍照两人最精华之处来夸李白——李白就是天下第一,卓尔不群。所谓文人相轻,而一个文人,却可以对另一个文人给予至高无上的肯定和歌颂——是不是有点违背常理了?


如果是爱情是一种病,那么忍不住夸自己的心上人,只是症状之一。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是借景写情。


李白依旧是那个白衣翩跹的美男子,站在杜甫的回忆里,永不老去。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一个“重”字,道尽杜甫的不舍与期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饮酒论文,鸳梦重温?


最后两句,简直有些惆怅。


如此渴求与李白重逢,又为何不干脆主动去找他?


杜甫并非没有想过。他写《送孔巢父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铺垫了半天,不过是为了些最后两句话“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孔巢父啊,你见到李白,一定帮我问一下,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其实,估计他更想问的应该是,您帮我问问,对方愿意见我么?


李白其实跟杜甫也回过一次信,“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在战乱中逃难时,或许把这些信都随身带着。可另一方面,关于李白的绯闻简直不能再多了“李白做《梁园吟》,钓到前宰相孙女”“谪仙人亲赴会稽山,凭吊老相好贺知章”“滞留石门山,李白与元丹丘秘密同居?”……


单恋一个人,就只配幽幽地抱怨:他除了不属于我之外,什么都很好。


冬天,他也想念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冬日有怀李白》

前两句再鲜明不过了,身处寂寞书房里,想你,是唯一的主题。


如果说,在这些诗句里,杜甫对李白的爱意还是有些克制和隐忍,那么,到了李白的危难时刻,他就彻底失去了对情感的自控力。


756年,李白参与永王起兵与肃宗夺取皇位的军事行动,被朝廷审判。谋反可是顶级罪名,大部分唯恐避之不及,而与李白分别十一年的杜甫,写出240字的长诗,为李白辩驳。

昔年有狂客,号称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名声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俨然是李白营销团队的首席顾问,为李白拍了一部个人形象宣传片,以作危机公关。前四句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更是促成了李白在诗坛超然的地位。杜甫下这么重磅的定义,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李白没有被高估,反而是被低估了。李白本来就是超越时代的存在。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杜甫用典故来解释李白的处境,说他庐山从永王,不是有什么政治野心,仅仅是生活所迫。“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就像苏武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心甘情愿——请不要冤枉我们家李白,他是无辜的!


哈哈,这就是传说中的患难见基情!☺️


事实上,李白被控鼓吹、协同反叛之罪并不冤枉。虽然事情败露后他自辩“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假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却忘了自己曾吹嘘“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还豪气地写了11首《永王东巡歌》。


但杜甫的可贵就在于,你爱一个人,就会自带低智商属性,无条件地相信对方。对于对方的缺陷却视而不见。


相信,是爱的核心。就像当年电影《画皮》,最激怒女人的,不是陈坤意淫与周迅颠鸾倒凤,而是仅凭小三几句谗言,就让他一朝之间,相信了相处多年的发妻不是不是人而是妖怪。


情感往往凌驾于道德判断之上。不爱一个人,便再不信任对方了。


杜甫不安地等待有关李白的消息。得知李白被捕入狱,后来被判长期流放夜郎,竟然连续三天频繁地梦见李白。在梦里,二人终于重逢,却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他像一个焦灼的妻子,担忧丈夫的安危,陷入一种凄惶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痨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五十蛟龙得。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周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死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样凉风字字泣血的情书,任何一个人看了,都会有一种“单相思”的怀疑吧,


所以说李白最适合演cult片男一号,那么杜甫就极其适合韩剧里面的男二号——痴情,单相思,甘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自己爱的人。


杜甫想到了李白的遭遇,抑郁难解,写着写着,他生出愤慨:这是什么狗屁世界?偌大的长安,车水马龙,而我的李白,独自憔悴。这是什么狗屁的时代?


小道消息说,李白流放途中已经有些神经质,杜甫又写了这一首诗。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不见》

很久不见李白,这世道,非要把他逼到装疯卖傻的地步么?世人都说他该杀,只有我,懂他,怜惜他的才华!


反复读杜甫给李白的15首诗,我以为,最感人处,在于他的“无我”。从头到尾,他写李白,担忧他,维护他,为他感伤,替他叫屈,却丝毫没有顾忌自己的处境。


其实,杜甫也分明长期衰神附体,读他的诗,读他的专著,总让人感叹,及时上天为了制造一个被后世知识分子最为崇拜的牛逼文人,多拨点倒霉的配额给他,刺激他的同感,激发他的情怀,但也不必下手那么狠吧?


跟李白分别之后的12年,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长达百集的灾难苦情剧。在长安奋斗十年,只等来一个卑微职位,没干多久遭遇安史之乱,幼子被饿死,他被叛军抓走,一年之后才逃回来。投奔肃宗,补了个“拾遗”的官,没过多久被贬,又碰到了饥荒,在陕西同谷县,差点饿死。逃难到成都,靠高适、裴冕、严武等好友以及十几位地方官员赞助,一样样要来家具、树种,到经营杜甫草堂,总算过了一点像样的日子。但失去靠山之后,离开四川,再次陷入饥寒交迫——逃难,挨饿,衣不蔽体,四处要求接济,夸张点说,想想非洲难民的宣传片,把里面的非洲难民替换成黄种人就是杜甫的生活。他自己如此颠沛流离衣食不济,还真诚地为李白操心,不是出自深切的爱情,有怎么能让人信服?


他感伤于“斯人独憔悴”,却浑然忘了自己经过多年磨难,更是形如枯槁,心力交瘁,从骨感版的杜甫,早就变成了一个腊肉版的杜甫。


他心痛于李白的“佯狂”,而忘记了自己身患糖尿病、肺病、风湿、疟疾、风痹,并在多种多发症中备受折磨。


他认为李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坦白说,李白、杜甫的仕途都不顺,如同罗宗强在《李杜论略》中的分析,两人都缺乏政治智慧,迂阔幼稚,不切实际(《新唐书》说杜甫“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连谄媚权贵又抨击该权贵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刚巴结了某宰相等他一下台就大喊活该,指望继任者赏识自己这些小分裂和小猥琐,都很类似。但至少,李白是当朝最红的大诗人,他所获得的名誉上的成就感、经济上的赞助、情感上的崇拜,与他的才气相比,也并不构成太大的落差。相反,杜甫把诗写成了时评,写成了纪录片,在当时,并未得到太大的重视。这样的他,却忙着为李白鸣不平。


事实上,杜甫也有褊狭和小气的一面。对他的贵人严武,也经常出言不逊。《旧唐书》评论他“性褊燥,无器度”,他的情商不高,并非对任何人都大度宽容。正因如此,他坚持二十多年,哪怕不能见面,哪怕李白对他满不在乎,也照样能献出一篇赤诚,这样的爱,更令人动容。


也许,正因为他处于那样困顿的人生中,才更为怀念与李白曾经快意潇洒的交往。正因为这是个儒家乖宝宝,悲天悯人,喝高了都不忘搞人文关怀(黄庭坚说他“醉里眉攒万国愁”),所以才更仰慕李白的超脱旷达,唯我独尊。


所以,哪怕再严肃的学者,用词极尽严谨和节制,提及二人,也难免有耽美倾向。林庚说,李白是杜甫平生最倾心的诗人,但他疑惑的是,为何李白对杜甫如此冷淡无情?大批学者跟林庚一样,看不下去杜甫单方面对李白一往情深,拼命地证明,杜甫不是单恋,郭沫若经过详细考证,说“李白虽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着同样深厚的感情”。


杜甫曾经在微博上发了新写的两首诗,低调地艾特了李白,还特别解释,我写的是朋友来了,主人很happy的故事,大家不准展开流氓联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唉,好忧伤……

~~~~~~~~~~~~~~~~~~~~~~~~~~~~~~~~~~~~~~~~~~~~~~~~~~~~~~~~~~~~~~~~~~


附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1999年版。

2、《孟浩然诗集笺注》,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李太白全集》,李白著,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

4、《李白集校注》,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6、《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檀作文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7、《唐宋传奇集》,鲁迅校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唐才子转校笺》(第五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9、《圣人请卸妆》,迷蒙,凤凰出版社2012版。

10、《杜诗详注》,杜甫著,仇兆鳌笺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钱注杜诗》(上、下)杜甫著,钱谦益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本。

12、《杜诗别解》,邓绍基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13、《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

14、《杜甫研究》,萧涤非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杜甫评传》,莫砺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年版。

16、《圣人请卸妆》,迷蒙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