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杜甫写了兵车行这样的反动诗歌没被杀掉?

回答
关于“杜甫写了《兵车行》这样的反动诗歌没被杀掉”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说杜甫的《兵车行》是“反动诗歌”,这本身就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咱们得先明白,《兵车行》写的是什么。这首诗,是杜甫在唐朝天宝年间,亲眼看到征兵的场面,写下的。当时,唐朝为了扩张和防御,对边疆的征发非常频繁,兵役沉重,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兵车行》里那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礼不绝,鞭ください,泪如雨。”这样的句子,描绘的就是普通百姓在国家征发下,不得不离开家园,踏上征途,而家人在后面依依不舍,悲痛欲绝的场景。它直接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兵的残酷,以及统治者(尽管诗中没有直接点名)的“征夫”无怨无尤,而“君不闻,国之兴兵,征夫数,百万人?”更是道出了战争背后牺牲的是无数普通人。

这首诗,与其说是“反动”,不如说它是一首反映现实、表达民情、揭露战争残酷性的现实主义诗歌。在那个时代,一个诗人能够如此赤裸裸地写出人民的疾苦,并且通过诗歌来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勇敢和有良知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杜甫写了这样的诗,却没有被杀头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诗歌的性质和表达方式:

不是直接攻击皇帝或朝廷: 《兵车行》虽然揭露了征兵带来的苦难,但它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地辱骂皇帝或者某个具体的朝廷官员。它更多的是通过描绘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问题。这种“春秋笔法”虽然深刻,但对于统治者来说,给了他们一定的缓冲空间,不像一些直接的文字狱那样露骨。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对“征夫”的同情和对边疆战事的感叹。这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不像一篇政治檄文。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现实的忧虑。
艺术的感染力: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他能够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触动人心的画面。即使是统治者,如果他们读了这首诗,也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百姓的疾苦,而不会一味地将其视为“反动”内容。

2. 统治者的容忍度和当时的政治环境: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 相较于后来的某些朝代,唐朝在文化上整体上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虽然也有政治斗争和文字狱,但对于一些能够反映民情的诗歌,统治者不一定会赶尽杀绝,尤其是如果这些诗歌能够让统治者“听到”一部分百姓的声音。
信息的传播方式: 在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有限。一首诗歌想要迅速传达到皇帝或者能够决定人生死的官员手中,并且被定性为“反动”,需要一个过程。杜甫创作《兵车行》时,他并不是在宫廷之中高声朗诵,而是在社会环境中流传。
“隐患”的性质: 统治者在处理异议时,也会衡量“隐患”的大小。如果认为一首诗的“反动”程度不足以立即威胁到政权稳定,或者认为杀掉诗人反而可能激起更大的反弹,他们也可能选择暂时容忍。

3. 杜甫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诗圣”的影响: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毕竟是在官方体系内有过任职的,而且他的才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虽然他写了反映现实的诗歌,但他并不是一个反叛者或革命者。他更像是一个忠君爱民的知识分子,只是在看到百姓的苦难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同情。
后世的评价: 重要的是,后世对杜甫的评价是“诗圣”。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我们今天之所以能读到《兵车行》,并且不认为它是“反动”的,正是因为历史的演进和我们对“好诗”的定义。

4. 诗歌的流传过程:

“流传”不等于“公开宣扬”: 诗歌的流传可能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传抄、口耳相传等方式。并非所有人都热衷于将这种“揭露性”的诗歌公开传播给统治者。
“藏器于身”: 很多有才华的文人在创作时,也会考虑政治风险。杜甫并非不知道写作的潜在风险,但他的良知让他无法回避对现实的描绘。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对比:

如果杜甫写的是“陛下无道,奸臣当斩,百姓苦不堪言”,那绝对是触碰了红线,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兵车行》是通过描绘“边庭流血”的景象,和“牵衣顿足礼不绝,鞭ください,泪如雨”的悲惨场面,来引发读者对战争的同情和对征发制度的思考。这种方式,给了统治者更大的辩解空间,也让他们不至于立刻感到被直接攻击。

总结来说,杜甫之所以能写出《兵车行》这样的诗歌而没有被杀,并不是因为这首诗不“触动”什么,而是因为:

诗歌的艺术性和表达的含蓄性,使得它不易被直接定性为“反动”。
唐朝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给了诗歌一定的生存空间。
杜甫个人的身份和作品的整体价值,使得统治者在权衡利弊时,可能选择容忍。

《兵车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恰恰说明了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声音,触动了人性的共情,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它得以不被历史湮没的原因。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简单地标签化历史上的作品,更不能因为对“反动”的理解不同而否定诗歌本身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私下传播,没有公开发表。韩愈公开发表了《谏迎佛骨表》就夕贬潮州路八千,差点被判死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杜甫写了《兵车行》这样的反动诗歌没被杀掉”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杜甫的《兵车行》是“反动诗歌”,这本身就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咱们得先明白,《兵车行》写的是什么。这首诗,是杜甫在唐朝天宝年间,亲眼看到征兵的场面,写下的。当时,唐朝为了扩张和防御,对边疆的征发非常频繁,兵役沉重,老.............
  • 回答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这在那个时代并非个例。士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是很多文人的宿命。然而,杜甫之所以被后世誉为“诗圣”,正是因为他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没有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一、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家国情怀杜甫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便是“修身、齐.............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唐朝官制和杜甫个人经历的一些重要细节。757年杜甫确实逃离了被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并最终投奔了唐肃宗。然而,肃宗当时给予他“左拾遗”这个官职,虽然听起来不高,但背后却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这个官职对于当时的杜甫来说,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 回答
    是的,杜甫写过一首名为《暮年》的诗。这首诗出现在杜甫晚年,具体来说,是他在漂泊流离、饱经风霜的岁月里创作的。那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诗人,而是垂垂老矣,身体日渐衰败,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无奈。《暮年》这首诗,与其说是在描绘一个具体的场景,不如说是在抒发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诗中.............
  • 回答
    有人说杜甫写《三吏》、《三别》是为了博取美名,这个说法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也挺有意思的。但如果要我说,我肯定不能这么认同。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了解一下杜甫这个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把整个国家搅得天翻地覆。杜甫呢.............
  • 回答
    杜甫的诗,的确千古传诵,笔下生辉,字字珠玑。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究是“卖炭得钱归,炭随流水去”的凄凉结局。为何这位诗中圣人,却不能像李白那样,用诗歌换取一份体面的生活,最终落得个贫困潦倒呢?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命运不济”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唐朝文人谋生并非完全依靠“写诗”。虽然诗歌是.............
  • 回答
    关于李白没有写过诗给杜甫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至少从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是有证据表明李白曾写过诗给杜甫,或者至少是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的。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为什么李白没有留下明确写给杜甫的诗歌”,或者“为什么我们对他们之间唱和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这倒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我.............
  • 回答
    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并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他的天赋、作品的深度、时代的契合、以及后世的传播和推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他“红”起来的几个关键因素:一、 天赋异禀,少年成名(奠定基础) 诗歌世家与早慧: 杜甫出.............
  • 回答
    杜甫被称为“诗圣”,这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看,确实可以引发一番探讨。与其说“言过其实”,不如说这是一个集历史评价、文学成就、社会影响以及个人品质于一体的、极具分量的尊称。理解“诗圣”的含义,需要深入剖析杜甫的诗歌创作、人生经历以及后世对其的推崇。首先,我们来理解“诗圣”这个称号的含义。“圣”在中国文.............
  • 回答
    如果杜甫是个带货主播,那他卖的东西,绝不可能是什么“XX秒杀,只要99元!”的低俗叫卖,更不会是那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网红爆款。他的直播间,会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卖出的每一件商品,都带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人间烟火气。首先,他会卖什么?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但最能让杜甫“卖爆”的,绝不是我们现.............
  • 回答
    人们习惯将杜甫尊称为“老杜”,而李白却鲜少被称为“老李”,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我们对两位伟大诗人的人生轨迹、作品风格以及后世评价的微妙认知差异。首先,从年龄和人生境遇来看,杜甫的一生更为坎坷,也更加“老成”。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早年有过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仕途不顺,颠沛流离。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让他经历.............
  • 回答
    在杜甫创作《石壕吏》这首诗的时期,虽然战乱频繁,青壮年男子是主要的兵役和劳役对象,但杜甫本人不太可能被当作青壮年被“捉”走,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来分析:一、 杜甫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创作时间点推断: 《石壕吏》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秋,此时杜甫正经历安史之乱,逃亡到.............
  • 回答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巍峨的山峰,他们的诗歌成就各有千秋,被誉为“李杜”。究竟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使得他们的诗歌艺术更具讨论的价值。 与其说一较高下,不如说他们代表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极致表达,共同构成了唐诗辉煌的篇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说到李白和杜甫,这对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他们的友谊,那可真是文坛一段千古佳话,浓烈得如同美酒,深沉得如同山河。要说起来,那得从他们相遇说起。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诗人辈出。李白那时候已经名声大噪,他那放浪形骸、才华横溢的样子,早就让无数人倾倒。而杜甫呢,虽然也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当时还没像后来那样.............
  • 回答
    诗圣一生,沧桑入笔:如何评价杜甫?提起杜甫,脑海中浮现的,定是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抑或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民生疾苦。然而,仅仅用这些标签去概括杜甫的一生,未免过于简单。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的人生,就像他笔下的诗篇一样,跌宕起伏,充满了时代的烙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李白与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他们的名字常常并列,他们的友谊,更是千古传唱的佳话。这段跨越时代的诗歌情谊,并非仅仅是两位伟大诗人偶然的相遇,而是一场灵魂的契合,一次文坛的盛事,更是一段令人动容的羁绊。要说清楚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友谊,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唐朝,去感受那段诗酒唱和的时光。初.............
  • 回答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一种“褒李贬杜”的倾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对两位诗人自身创作风格的理解,也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仔细聊聊,希望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白郭沫若写这本书时,他已经是一位在中国文坛具有极高地位的学者和诗人了.............
  • 回答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次深刻的视觉与情感的对话观看BBC关于杜甫的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那些精心雕琢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旁白中,我仿佛能看见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不再仅仅是课本里冰冷的名字,而是那个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战乱流离、饱尝人间疾苦的.............
  • 回答
    杜甫的《石壕吏》,绝非是一首寻常的叙事诗。若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细细品味,才能窥见这位“诗圣”笔下的深沉与悲悯。首先,从题材上看,《石壕吏》取材于杜甫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国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征兵抓丁的残酷现实,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直接导火索。这首诗描写的不是英雄的战场,不是宫廷的华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