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生活中很外向开朗的人会喜欢孤独,经常独来独往?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落。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外向开朗”和“喜欢社交、享受热闹”划等号,但事实远比这要复杂和有趣得多。那些看起来阳光开朗,总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有时也会在人群散去后,选择一个人静静地待着,甚至乐在其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要明白,“外向”和“内向”本身就是一个光谱,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两极。 一个人可能是社交能量的吸取器(内向者),也可能是社交能量的给予者(外向者)。但这个“吸取”或“给予”的过程,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全部。

那些外向开朗的人之所以会喜欢孤独,往往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精力恢复与深度思考的需要: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外向者虽然在社交场合能够获得能量,但长时间、高强度的社交活动,即使是他们享受的,也会消耗他们的精力储备。想象一下,他们像充电宝一样,在人群中释放自己的能量,吸引和感染周围的人。但充电宝总有耗尽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拔插头”,一个人静一静来回血。

这种“回血”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精力管理。在独处时,他们可以从外界的刺激中抽离出来,让大脑得到放松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孤独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时间”。外向者往往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法,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消化这些信息,梳理思绪,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可能在独处时构思下一个精彩的演讲,计划一次有趣的活动,或者只是单纯地思考人生的一些哲学问题。

2. 独处是一种主动选择的“高质量时光”:

对于他们来说,孤独并非“无人陪伴”,而是“自主选择的陪伴”。他们可能并非真的讨厌与人交往,而是觉得在某些时刻,一个人的时间更有价值,更符合他们当下的需求。

想象一下,一个外向者可能在一场热闹的聚会后,虽然感到满足和开心,但内心深处也有一份对“自己时间”的渴望。他们可能想沉浸在一本好书里,听一首触动心弦的音乐,或者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步,感受一下微风拂过脸颊。这些体验,虽然不涉及与他人的互动,但能带来一种内在的平静和满足感。对他们而言,这些独处的时光是滋养心灵的,是为下一次“闪耀”做准备的。

3. 对深度和真实连接的追求:

外向者虽然能在人群中游刃有余,但他们也渴望更深层次、更真诚的人际关系。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建立起这种连接。因此,当他们渴望深入的交流时,反而会选择与少数几个亲近的朋友相处,或者干脆选择独处,以免在不适合深入交流的场合中浪费自己的情感。

更进一步说,有些人即使看起来很外向,但他们内心可能对社交的肤浅感到一种疲惫。他们可以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八面玲珑,但如果这种社交缺乏深度和真诚,反而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失落。所以,他们会选择在独处时,回归真实的自我,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或者在少数几个真正懂自己的人那里找到共鸣。

4. 个人爱好与兴趣的驱动:

许多外向开朗的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个人爱好,这些爱好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并且往往是独自完成的。比如,一个喜欢摄影的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捕捉光影;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需要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一个热爱某种极限运动的人,需要专心致志地训练和挑战自己。

对这些爱好者来说,参与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自我实现。即使在其他时间他们可以很外向,但在追求这些爱好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进入一种专注的、个人的状态。他们甚至会因为能够沉浸在这些爱好中而感到快乐,并且这种快乐足以支撑他们“牺牲”一部分社交时间。

5. 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强调: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独立,他们不习惯依赖他人,也喜欢自己做决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即使他们看起来很受欢迎,但他们也清楚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当他们选择独处时,这可能是一种对自身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体现。他们不需要通过持续的社交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或价值感。他们能够安于独处,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满足。这种独立性让他们在社交时更加从容和自信,也让他们在独处时感到自在和快乐。

6. 经历过“过度社交”后的反思和调整:

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经历了“什么都想参加”的阶段,直到某一天,他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模式给自己带来的疲惫和空虚。于是,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有意识地选择独处,去关注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他们并非不爱社交,而是学会了如何更聪明地社交,如何在“给予”和“索取”之间找到平衡。独处成为了他们自我疗愈和重新定位的手段,让他们能够以更健康、更积极的状态面对未来的社交活动。

总结一下, 那些看似外向开朗却喜欢孤独独来独往的人,他们并不是矛盾的个体,而是拥有更丰富、更细腻的内心世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选择的,是他们补充能量、深入思考、追求深度连接、沉浸爱好、彰显独立性的方式。他们懂得,真正的高质量生活,既需要与世界的精彩互动,也需要与自我的宁静对话。

所以,下次你看到那些在人群中光芒四射,但在人群散去后却选择安然独处的朋友,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尊重。他们可能正在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并且在为下一次与世界的精彩邂逅,积蓄着更加饱满的能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一些生活中很外向开朗的人会喜欢孤独,经常独来独往?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并不是真的外向,而是内向。

内向的人,通过独处来恢复精力。

所以他们不是喜欢孤独,而是,孤独才是他们的常态。

他们跟别人交流、相处,其实都是在消耗精力。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当然马上就能理解,但如果你不是,你或许会很怀疑,为什么会有人既外向开朗,又内向?

下面详述。

心理学上有一个模型,叫「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公认比较全面的人格分析模型。

这个模型中,把人的性格用五个维度来区分。

分别是: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负责性(Conscientiousness)

亲和性(Agreeableness)

神经质(Neuroticism)

外向性(Extraversion)

在「外向性」维度量表上,高得分者被认为是「外向」的,而低得分者则被认为「内向」。

这里的「外向」和「内向」是有一定描述的。

外向:倾向于人际交往,热情、爱说话、充满自信、喜欢交友。在社交聚会中感到快乐。大都愿意与他人共处而不是独处。在其他人面前精力充沛,而在独处时变得平淡或感到无聊。更愿意与别人交谈而不是独自思考。等等。

内向:倾向于安静的、低调的、深思熟虑的,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他们在独自的活动中感到快乐,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编程,等等。典型内向的人大都愿意独处而不是与他人共处。习惯在一个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更愿意独自思考而不是与别人交谈。等等。

可以看到,区分「外向」和「内向」,最关键是,是看他是更愿意跟别人在一起,还是一个人独处。而不是开朗、活泼、健谈,这些。

因为:内向的人在跟亲密朋友相处时,也能表现出如上特质。

更深入地说,外向与内向的差异,主要在于下面三点:

1. 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外向的人倾向于广度。

他们喜欢了解很多事物,对很多领域都抱有热情,喜欢交很多朋友(但也许都不够知心),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积累尽可能广泛的经验。

内向的人则倾向于拓展某一方面的深度。

他们同样会对许多领域和事物抱有兴趣,但与外向的人不同,他们大多不会浅尝辄止,而是会深入钻研下去。他们的朋友不多,多数人跟他们只是点头之交,但他们会对朋友交心。

对他们而言,太多的经验会造成压力。

2. 对刺激的反应

外向的人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的刺激,并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值和较高的恢复水平。也就是说,他们乐于接受刺激,并且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内向的人内心活动水平较高,对他们而言,任何进入大脑的刺激,都会引起紧张水平的迅速升高(相对于外向的人),引起「刺激过多」的不舒服感受。

3. 精力的来源

这是重点。

外向的人会从外部世界获得精力。

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获得精力的方式。而当他们独处时,亦即切断了他们的精力来源,很快就会感到精力耗尽和无聊疲倦。

内向的人,则是自己制造精力。

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在花费他们的精力。他们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恢复精力。所以有些人跟别人在一起时很容易疲倦,自个儿待着反而神采奕奕,就是这样。

但是,内向的人绝非都安静、低调、不善言谈,当他们精力充沛时,他可以跟你聊上几个小时,眉飞色舞。

同样,外向的人也绝非一定开朗活泼。当他精力耗尽时,同样会一蹶不振。

关键只在于精力的水平,以及恢复精力的方式。

那么,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偏向外向,还是偏向于内向呢?

最核心的,就是看他的精力状态。

比如:当他需要跟外界交互时,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时,他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呢,还是会避之而不及。

user avatar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挪威的森林》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独来独往的时候不孤独。

user avatar

谢邀。

此问题下许多位回答者,可能误会了。

这么做,不是出于内向。


生活或者网上认识我的人,大概不会觉得我是个内向抑郁的人。日常生活也是,爱说爱笑,贪吃好玩儿,什么都有点兴趣。我女朋友,也是如此,而且格外热心,所以小姐妹圈子里,她算个知心小姐姐。

但我们都挺喜欢两个人彼此在家里呆着。

也不是不见朋友,只能说,没有“非见朋友不可”的强迫症。

我有几个极好的朋友,一年大概见一两次而已。这其中自然也有人平时不在国内的关系,但在巴黎,好朋友大概也就半年见三四次吧。但关系,并不因此而劣化。

我解释一下自己和我们这群人的心路历程:

我们贪图的,是乐趣,而非其他。

跟朋友一起吃饭玩儿,我们很开心。看见朋友开心,我们也很开心。

但如果这种社交开始没乐趣了,开始成为彼此的负担,那就没必要勉强继续了。


所谓好朋友,不是“其实觉得没意思,但为了彼此的面子还是得继续着”。

而是可以公开说“这几次见得有点勤,大家都还挺忙,要不然还是过一个月再约吧”,这样的人。

朋友是让彼此舒服的纽带,而不是强扭着勒脖子的绑绳。

跟朋友在一起,很有趣,我可以大说大笑很开朗。

不跟朋友在一起,我也可以自己过好日子,读读书写写字打打游戏跑跑步。

这不算内向,单纯只是“各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不要总把自己的喜怒与其他人纠缠在一起”而已。

多说一句。

在欧洲,越接近赤道,大家越勾肩搭背称哥们。越靠北,普遍性格越温淡些。

与气候、文化都有关系,但大体上,欧洲人是很习惯“在一起时大high特high,分开后各自过各自日子”式友谊的。

我国的话,有些友谊质朴而纯粹,这样很好。但也有些友谊,恕我直言,是带着“哪怕我跟他们在一起相处不开心,但为了各类因素,还是得强装笑脸”的。为此,不惜赶远路、排队、灌酒、筋疲力竭还要强打精神,等等。

我不是很喜欢后一种情况,想跟朋友好好玩,同时留时间自己开心,不想做不开心的事。

许多我的朋友,也都这么想。

这只是单纯的贪图简单清晰的关系,喜欢敞亮的友谊与生活,而非内向。

仅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