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英语中,表示亲属称呼的词汇很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英语在亲属称呼这块,感觉上“词汇量”没那么丰富。这并非是英语语言本身“贫乏”,而是其发展历程、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功能侧重点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英语的亲属称呼,其实是够用的,而且非常清晰地传达了核心的亲属关系。 比如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cousin, grandfather, grandmother。这些词汇精准地指代了最基本、最常见的亲属关系。你不会因为缺少一个非常细分的称呼而感到困惑。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很少”,尤其是在和一些亚洲语言,比如中文相比的时候?

1. 历史演变与词源:

英语,特别是现代英语,很大程度上是日耳曼语和拉丁语(通过法语)融合的产物。在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语的亲属称呼体系可能比现在更复杂一些,就像很多古老的语言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总是倾向于简洁和效率。一些更细微的、或者在特定社会阶层中使用的称呼,可能会随着社会变迁而逐渐消失或者被更通用的词汇取代。

想想看,即使在中文里,一些非常古老的称呼,比如对于“伯父”和“叔父”的区分,在很多现代口语交流中也可能被笼统地称为“叔叔”或“伯伯”,甚至直接用名字代替。这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简化趋势。

2. 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英语系国家(主要是英、美、澳、加等)的社会结构,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倾向于以核心家庭为单位。家庭的构成相对简单:父母和子女。对于延伸家庭的成员,虽然有称谓,但日常生活中,与他们的互动频率和亲密程度,在许多情况下,可能不如我们东方社会那么紧密和复杂。

举个例子,在中文里,我们对父系的亲戚和母系的亲戚有不同的称呼,对同一辈分但比自己父亲年长或年幼的兄弟也有明确区分(伯、叔)。这是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族观念非常重要,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精确的称谓来界定辈分、长幼和亲疏。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自然会发展出更多样化的称呼来反映这种社会结构。

而在英语文化中,这种“宗族”式的紧密联系,虽然存在,但可能不像过去那样渗透到日常语言的细枝末节中。大家更注重的是 immediate family(核心家庭)内的关系。对于更远的亲戚,即使知道他们的称呼(比如 greatuncle, second cousin),在日常交流中,可能更多地是直接称呼名字,或者干脆用“my uncle”/“my aunt”来泛指,除非需要特别强调是哪一位。

3. 语言功能侧重点的不同:

英语作为一种非常注重功能性的语言,在亲属称谓上,更侧重于传达“你是谁的谁”这样一个基本信息,而不是像中文那样,通过称谓来直接表明辈分、亲疏、甚至家族地位。

比如,中文的“姑姑”和“舅舅”一词,不仅表明了对方是女性长辈亲属或男性长辈亲属,更隐含了对方是父系还是母系亲属。“姑姑”是父亲的姐妹,“舅舅”是母亲的兄弟。而英语的“aunt”和“uncle”都可以指代父亲或母亲的兄弟姐妹。如果需要区分,就必须加上定语,比如“my father's sister”(我父亲的姐妹)或“my mother's brother”(我母亲的兄弟)。这虽然准确,但不够简洁,也反映了英语语言在表达亲属关系时,更偏向于“组合”而非“衍生”。

再比如“cousin”。中文里有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这些称呼不仅区分了性别和辈分,更重要的是区分了血缘关系的远近(堂——同祖父,表——非同祖父)。英语的“cousin”则统一了这些概念,如果需要区分,也需要加上其他词汇,比如“first cousin”(表兄弟姐妹),“second cousin”(表姑舅表兄弟姐妹的子女),“male cousin”/“female cousin”,或者加上“older”/“younger”来区分年龄。同样是“组合”的思路。

4. 日常口语的便利性:

在日常交流中,简洁和便利是人们的天然选择。英语文化中,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以及社会交往的日益广泛,大家更倾向于使用简便的方式称呼亲戚。

直呼其名: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尤其是对于表亲、堂亲,甚至是远房的叔伯阿姨,如果关系比较熟络,直接叫名字是最自然和最不拘束的。
泛称 + 名字: 比如“Aunt Mary”,“Uncle John”。这既保留了亲属关系,又通过名字区分了具体的人。
使用基本称谓: 如果只是泛泛地说,比如“my uncle”,“my cousin”。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满足日常沟通的需求,而无需掌握一套极其复杂的称谓体系。这并不代表英语使用者不关心亲属关系,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简洁的方式来表达。

总结来说,英语亲属称呼“少”,并非是语言本身的缺陷,而是:

历史演变的简化趋势。
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结构。
语言功能侧重于准确传达“你是谁的谁”,而非直接隐含辈分、亲疏、血缘来源。
日常交流的便利性和习惯。

你可以把英语的亲属称谓理解为一套“基础模块”,而当你需要更精细的描述时,就可以通过添加形容词、介词短语或者组合词汇来达到目的。这种方式同样可以精准地表达信息,只是实现路径与中文有所不同。

所以,下次你觉得英语亲属称谓“少”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其实是语言为了适应其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和沟通习惯,所做出的一种自然演化。它更务实,更直接,也同样能够有效地维系和表达亲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孩子在学说话时,正确掌握七大姑八大姨之类亲属的不同称谓,恐怕是件极难过的槛。中国亲属称呼之复杂举世罕见,仅与父亲同辈的男性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五种称谓。虽然各地亲属称呼有所不同,但任何一个汉族社会都不会像英语那样把与父亲同辈的亲属男性用一个uncle就打发了。


更能体现汉语称呼复杂的还是同辈人,英语中用cousin大而化之的概念在汉语中则必须根据具体的亲属关系选用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这八个中的一个指代。


对亲属的称谓一般有类分法和叙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将同等、同类的亲属用同一种名称表示,不管该亲属与自己的具体关系。英语中的cousin就是典型,只要是自己的同辈,不管是伯父、叔父还是舅舅、姨妈家的孩子,都是cousin。


叙称法则正好相反,一个叙称法的称呼明确表示了该亲属与自身的关系,如汉语中的堂弟一定是父亲兄弟的儿子,而且比自己年纪小。


显然,一个社会类分法使用的越多,其亲属称谓系统越简单,而叙称法用得越多,则其亲属称谓系统就越复杂。


世界上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亲属称谓系统,19世纪,人类学家摩根将全世界的亲属称呼分为六个大类,分别以对应的五个印第安部落和南苏丹土著命名,今天,世界上绝大部分社会的亲属称呼都可归结为当中的一类。


在摩根的分类系统中,最简单的亲属称谓系统为夏威夷系统,该系统差不多把类分法用到了极致,只区分性别和辈分:如家族中跟母亲同辈的女性都叫makuahine,跟父亲同辈的男性都叫makuakane,和自己同辈的女性则都是kaikuahine,男性则是kaikua ʻana。


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则为苏丹系统,苏丹系统中大量采取叙称法,一个亲属称谓对应的亲属关系非常少。该系统的特点是对直系和旁系的亲属都采用叙称。中国的亲属称谓即属于苏丹系统。


处于苏丹系统和夏威夷系统之间的其他四种系统,并不太容易对其系统的简单或复杂程度副做出精确排序。英语中的亲属系统为爱斯基摩系统,主要特点是对直系亲属采用叙称,但对旁系的亲属如姑舅堂表兄弟之类大而化之,并不多加区别。



为什么不同的社会的亲属称谓差别会如此之大?莫非亲属称谓系统都是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


早期有观点认为,亲属系统的演变往往和社会的演进程度相关:如果使用夏威夷系统,则说明这种社会相当原始,并且推论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性方面的禁忌,两个男女之间可以随意发生性关系,因此不需要复杂的亲属系统以规避乱伦风险。随着时间演进,社会伦理逐渐建立,对区分亲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称谓发展得越来越细。


这个解释虽然貌似有力,实则简单粗暴且不符合事实——夏威夷人虽然亲属称呼极其简单,但却并非乱伦狂人,而且有证据显示,夏威夷社会的亲属称谓系统曾经更加复杂,是后来逐渐简化成今天这样的。


亲属称谓系统由复杂演化为简单,其实并不只是夏威夷,譬如现今采用爱斯基摩系统的英语社会,历史上其称谓系统就曾经是更加复杂的苏丹系统。


英国人的祖先是来自今天德国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亲属称呼相比他们的现代后代要复杂得多。


现有资料显示,盎格鲁撒克逊人称呼姨母为Modrige,姑母为Fathu,舅父为Eam,叔父/伯父为Faedera。显然比现代英语uncle aunt两个词包打天下要复杂得多。而现在叫cousin的,在当时则要根据具体关系,有Faederan sunu(叔伯之子)和Modrigan sunu(姨之子)等区别。


现代英语这种相对简单的爱斯基摩称谓系统,是由入侵的诺曼人从法国带来的。当时法国的亲属称谓已经相当简单,不过,法国简单的亲属系统也并非其原生态,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简化的演进过程。


法语源自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拉丁语中亲属称谓相当复杂。舅父为avunculus,姨母为matertera,叔父/伯父为patruus,姑母为amita。同样,拉丁语对表兄弟姐妹的称呼也相当详细,某些方面复杂程度超过汉语。


譬如汉语中的“表兄弟”和“堂兄弟”,在拉丁语中还有更精细的划分:舅父的儿子叫consobrinus,姨母的儿子叫matruelis,叔父的儿子叫patruelis,姑母的儿子叫amitinus。在直系亲属上,拉丁语也相当复杂精确,如拉丁语中祖父为avus,曾祖父为abavus,高祖父为atavus,均可区分。


与英语社会和法语社会的称谓演进方式不同,中国整体上走的是一条逐渐复杂化的路径。如上古时期父亲和父亲的兄弟,子和侄的区别并不明显。《汉书•疏广传》就有“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为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以今天中国的亲属称谓体系来看,这两位当然是叔侄关系而非父子关系。《礼记•檀弓上》更说“兄弟之子犹子也。……不为之别立名号。”


侄,本来是女子对兄弟子女的称呼,男子称呼自己兄弟子女为侄的风气要到晋朝才开始流行。伯父叔父和父亲并不太区分的习俗,更是至今仍然在中国部分地区存在,如西安地区对伯父、父亲和叔父都可以用“大”、“爸”称呼,“大大”即可以是叔伯、也可以是父亲。


同样,上古时期同辈亲属中,对兄弟和姊妹的区别也不明晰,能见到以“兄弟”代替“姊妹”的用法。对弟弟和妹妹的分别也比较模糊,《史记》中“女弟”的用例非常多见。此外,当时妹限于男子称呼自己的妹妹,女子称呼自己妹妹则使用显然和“弟”同源的“娣”。


而母系亲属则更为简单,上古时期母系各亲属中只有舅的称呼比较独立,而且和叔父伯父等父系称呼不同,舅当时不称舅父。母亲的姐妹则几近没有专门的称呼,硬要区分,只有“从母”这样的说法。而“姨”当时则是指妻子的姐妹。随后转为母亲的姐妹,则是子随父称。


亲属称谓既可以简单化,也可以朝复杂方向演变,这些演变难道是完全随机,无方向可循吗?


亲属称谓的演变虽然有着一定的随机性,但也和社会结构息息相关。越精密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一般情况下对应着更加复杂、阶层更加分明的社会结构。


作为亲属称谓体系最复杂的一类,苏丹系统的亲属称谓和大家族和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除了中国的亲属称谓是苏丹系统外,波斯和土耳其的亲属称谓也是苏丹式。


反之,当复杂的社会结构解体时,纷繁的亲属称谓体系就变成了记忆上的额外负担,会遭人扬弃。


如法语的cousin,其词根来自consobrinus,本来在罗马社会中仅指舅舅家的儿子。但罗马帝国后期经历了蛮族入侵后,复杂的社会结构被破坏。亲属称呼随之被剧烈简化。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弄清一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不重要,除了属于核心家庭的几个近亲之外,其他亲属只需要知道和自己有一点血缘关系即可。所以就囫囵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堂、表兄弟了。英语的称谓简化也同样发生在诺曼入侵打乱了旧有社会秩序的时代。


但中世纪以后英国贵族阶层的逐渐确立,对血统的重视在贵族中变得非常重要。于是英语中的cousin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让关系更明确的说法。如表兄弟的子女互相之间是second cousin,而表兄弟与表兄弟的子女之间的关系则为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removed用作亲属关系限定最早的记录在1548年)。


这些变动终于让英国的新贵家族有了追根溯源的仪式感,不过由于绝大部分人对这些区分并不在意,所以在一般口语中并不常用。



中国现代的亲属称谓系统定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战乱频仍,单凭小家庭很难在此环境中自保。家族的重要性空前提高。隋唐时期成为著名家族的崔、吴、郑、王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崛起的。


这些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族,在历史舞台上的崛起,对中国称谓系统的不平衡演进提供了助力。


——中国复杂的亲属称谓的一大特点,就是父系母系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并平衡:父亲的哥哥和弟弟能够区分,但母亲的兄弟则被归为一类。在堂亲、表亲方面则差别也相当明显,只有父亲兄弟的子女算作堂亲,而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统统算作表亲——这种父系比母系复杂的情况正是父权社会的特征。


碰巧的是,中国的另一项传统也使得称谓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中国人一般会避免对亲属直呼其名,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交谈过程中如果涉及某个特定亲属,则往往得依靠其他方式精确定位,因此中国的亲属称谓不但要分叔父、伯父、姑父、舅父,而且往往还要在前面加个“大”、“二”、“三”、“小”等表示排行的字,以在不提及姓名的情况下能准确指称一个特定亲属。有了排行的助阵,使得中国亲属称谓系统的规模在大家族中呈指数级上升,比一般的苏丹系统更胜一筹。


虽然中国的称谓系统今天是全世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但其前景却不太妙。


计划生育带来的家庭规模缩减、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个体原子化,对中国亲属称谓系统的延续构成重大挑战——中国社会结构已严重偏离典型苏丹式称谓系统的特征。


譬如,由于亲戚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地位不断降低等缘故,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怎么正确称呼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不过,这不重要,因为下一代中国人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各种亲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英语在亲属称呼这块,感觉上“词汇量”没那么丰富。这并非是英语语言本身“贫乏”,而是其发展历程、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功能侧重点所带来的自然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英语的亲属称呼,其实是够用的,而且非常清晰地传达了核心的亲属关系。 比如 father,.............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在英语中,“con”单独出现时,表示“反面”或者“反对”,这背后其实有挺有意思的语言演变和习惯。你想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很多时候,一个词的含义,尤其是缩略形式,往往源于一个更完整、更常见的用法。在英语里,“con”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作为前缀,比如在“c.............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音乐术语和语言演变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借用与意义的转移。我们之所以会觉得“piano”在英语里表示“钢琴”而在意大利语里表示“弱”,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或者说是一个巧妙的缩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意大利语中,“piano”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意思,其中最常见的一个.............
  • 回答
    中国战队在TI系列赛事(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中国玩家数量远超Dota 2但国际比赛难敌韩国战队的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游戏机制、联赛体系、文化因素、历史积累、国际赛事参与度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TI赛事的特殊性与英雄联盟的生态优势1. TI赛事的定位与规则 .............
  • 回答
    缅甸军方在2021年初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公开表态中,并未像英国和欧盟那样,毫不含糊地将缅甸的局势定性为“军事政变”。这种表态上的微妙差异,背后涉及了多层复杂的考量和战略算计。首先,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原则来看,其在重.............
  • 回答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巴西、英国等国家在经济上可能呈现出一些亮丽的数据或有其特殊的经济模式,但在疫情防控方面,它们确实出现了一些被广泛批评为“愚蠢”或“效果不佳”的做法。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愚蠢”二字可以概括。以下将尝试详细分析这些国家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令人困惑的应对策.............
  • 回答
    哈哈,兄弟,我懂你!这玩意儿当年我也是被虐得够呛,感觉就像听天书一样。感觉老师讲的那些“语”,名字都挺高大上的,但听完更迷糊了。别说你了,我那时候觉得这简直就是语言学的“黑魔法”,普通人根本不配理解。其实呢,之所以当年我们觉得一头雾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们讲的方式可能有点……怎么说呢,过于“学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和情感的微妙联系。很多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都会有类似的体会:一些在母语里很难说出口、感觉不舒服甚至有些羞于启齿的事情,用英语反而能更轻松自然地说出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得从“距离感”说起。母语是我们从小到大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中国的姓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似乎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在的汉语拼音来翻译。比如说,你提到的林姓,很多人会说“Lam”而不是“Lin”;叶姓也是“Yip”而不是“Ye”。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折射出语言传播的复杂性。为什么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普遍。你英语成绩不错,这意味着你在学校里学到了一套相对规范的、结构化的英语。这就像你在一个精心打理的花园里学习植物学,你知道每种植物的拉丁名、科属、生长习性,甚至能写出关于它们的优美散文。但到了推特(X)或Facebook(脸书)这些地方,就像你突然被扔进了非洲大草原。你会看.............
  • 回答
    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并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这背后蕴含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思考。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决策,而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反思。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要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传统的英语高考,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纸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诺贝尔奖、图灵奖和菲尔兹奖这三个享誉世界的奖项,以及它们英文名称中“奖”的称谓为何不同,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为什么称谓不同?“Prize”、“Award”、“Medal” 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在中文语境下,我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奖”,但在英语中,“p.............
  • 回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真的是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说起英国和法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落后”,以及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得明白,第二次科技革命跟第一次可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的革新,以煤炭和钢铁为代.............
  • 回答
    19世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殖民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在这个大背景下,泰国(当时的暹罗)与朝鲜(当时的大韩帝国)作为亚洲两个地理位置邻近却命运截然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生存之道引发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暹罗能够巧妙地周旋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之间,保持独立,而朝鲜却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要说希腊神话里的英雄们打仗时为什么老爱把矛扔出去,这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那是两军对垒,生死关头,手里那杆长矛可不光是根棍子那么简单。首先,得从矛本身说起。在那个时代,矛是战场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远程攻击武器之一。它不像弓箭那样需要搭箭、拉弓,动作相对更直接,也更容易在混乱的战场上.............
  • 回答
    最近的11.24版本,符文大地确实被一个有些意想不到的英雄所统治——河流之王,塔姆·肯奇。要知道,上路通常是战士的天下,那些能持续输出、拥有爆发伤害或者有硬控的英雄才是主流。而塔姆,一个看起来有些笨重、以保护队友为己任的辅助英雄,竟然在上路打出了“称王称霸”的气势,这背后绝非偶然。深入分析一下,就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