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要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并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回答
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并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这背后蕴含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思考。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决策,而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反思。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要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

传统的英语高考,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纸笔”上的知识掌握。这种形式在过去无疑是有效的,它能够考察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英语早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连接世界、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1. 弱化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功能: 传统的考试模式,尤其是大量选择题和填空题,容易让学生陷入“应试技巧”的泥潭。学生可能花大量时间背诵单词表,研究复杂的语法结构,但实际运用英语进行流畅交流、理解真实语境下的信息,甚至在跨文化语境下有效沟通的能力却可能并未得到充分锻炼。高考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方向。当考试主要考查“知识点”时,教学自然会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而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活的语言,其沟通、思维、文化载体的本质。

2. 单一化的评价标准难以反映真实的英语素养: 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更需要的是能够听懂、说出、读懂、写出地道的英语,能够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灵活运用英语。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真实水平。例如,一个在辩论赛中能清晰表达观点、在小组讨论中能有效协作的学生,可能在传统高考中因为某个语法细节失分而表现不佳。

3. 脱离实际应用场景,易造成“高分低能”现象: 长期以来,高考英语的“套路化”和“题海战术”让部分学生虽然能拿到高分,但在实际的外语交流中却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能精通各种题型,却在面对真实的对话、复杂的商务邮件或学术论文时感到吃力。这种现象不仅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相悖。

4. 创新和发展空间受限: 如果考试形式一成不变,那么教学也容易陷入僵化。改革考试形式,实际上是在引导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例如,引入听说测试、口语输出评价、跨文化交际能力考察等,能够促使学校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他们跳出“刷题”的怪圈,真正将英语学活。

因此,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是为了让考试内容更加贴近语言的本质功能,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更加能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素养,从而引导教学朝着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方向前进。

接下来,我们谈谈为什么要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这是一个更具争议性,但也同样关键的问题。调整英语在高考总分中的权重,并非意味着否定英语的重要性,而是对其在整体人才评价体系中的位置进行重新审视和校准。

1. 与国家人才战略和学科发展需求相匹配: 如今,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鼓励基础学科研究,也需要大量懂外语、能参与国际合作的各类人才。在某些学科领域,例如理工科、医学等,更强调学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英语在总分中所占的比重过高,可能会出现“偏科”现象——一些在理工科领域极具天赋和潜力的学生,因为在英语学习上付出相对较少的时间或未能达到极高的分数,而被挡在心仪的大学或专业门外。这与培养国家急需的、各领域拔尖人才的目标可能产生不符。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唯英语论”: 高考作为“指挥棒”,其各科权重直接影响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重心。过高的英语权重,容易导致学生过度偏重英语学习,挤占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全面的知识结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调整权重,是为了让数学、语文、理化生等学科的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鼓励学生在自己优势学科上深入钻研。

3. 体现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 并非所有专业都需要达到同样高水平的英语能力。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大量国际交流和文献阅读的专业(如国际关系、外贸、某些前沿科学研究等),英语能力确实至关重要,其权重可以相对较高。但对于一些更侧重国内研究和应用,或者主要依赖数学、逻辑思维的专业,虽然英语依然重要,但其在录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或许可以适当减弱。调整权重可以更好地实现“分类招生、分类评价”的理念,让不同特长和志向的学生都有机会被适合的专业录取。

4. 避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潜在的社会焦虑: 在当前普遍存在对英语教育的高度重视下,许多家庭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经济和时间)在英语学习上,有时甚至超过了其他学科。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高考分数面前被无限放大。如果英语权重过高,即使学生在其他学科表现优异,英语的“短板”也可能导致整个录取结果大打折扣。这可能加剧教育焦虑,并导致教育资源在英语上的过度集中,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发展。适度调整权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平衡。

5. 与国际大学录取惯例的接轨: 在一些教育体系发达的国家,大学录取是综合考量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高中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如SAT/ACT)、课外活动、推荐信、个人陈述等。虽然英语能力是基础,但很少有国家将某一门非专业学科的成绩在总权重中占据过分明显的比例。改革英语权重,也是在探索与国际先进教育评价理念接轨的路径,让中国的高考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多元和人性化。

总而言之,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和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出发点是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对过去考试模式的优化,更是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积极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完发现有点长,希望大家能看到最后。

1. 因材施教 & 英语无用论

2. 公平性

3. 母语和国学

4. 减负

5. 民族主义 & 意识形态

首先,我认为高考完全取消英语几乎不可能,应该只是调整形式和/或权重,当然各地的规定可能会差很多。

其次,高考取消英语是我听过关于高考改革的最愚蠢但又呼声最高的建议。我认为英语的确是最有用,最必须,也最需要尽早打下基础的学科之一。

高考取消英语就是标准的因噎废食,不过我们还是仔细看看有哪些认为英语“噎人”的论点,这样才能展开有效反驳(排名不分先后):

1. 因材施教 & 英语无用论

这大概是听到最多的观点了,有几个版本,我逐个反驳一下:

  • “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什么英语”:99.9%的人一辈子用不到古文;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高中数学…… 这种论调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两个世纪以前,他们想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培训。如果我去新东方学厨艺,结果我学到的东西对我做厨师没有帮助,那就是差评;如果我去新东方学托福,结果对我考托福没有帮助,那就是差评。但教育,至少大学二年级以前的教育就应该是通识教育,是为之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做人打下基础,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用到什么,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就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机会)和社会(各类人才资源的数量和素质)的不负责。如果你不认同,那就可以选择不上高中不上大学,去学更实用的技能和手艺,但既然上了高中,就别怪高中教育不如技校“实用”。
  • “大多数人学了这么多年还是不会真正使用英语”:这跟英语无关,跟如何教英语学英语有关,我不认为取消英语会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任何帮助。有些人认为,如果英语学习社会化了,没有应试的压力学生应该会真心因为兴趣和需要学习英语,回归英语学习的本质。但问题是,在其他学科都仍然应试的情况下,学生就算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也往往要给高考需要考的科目让步,在实用主义深入骨髓的当下,高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以高考为中心,一旦英语取消或者比重下降,期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英语是不太现实的。比如,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谁都知道,身体健康比英语重要多了,但仍然有很多学生为了做题,从来不锻炼。整体的应试教育下,人的选择都是畸形的。
  • “很多硕士博士因为英语没过毕不了业,教授因为英语不行评不了职称”:仍然跟英语无关,是政策灵活性和英语考查形式的问题。说实话,到了硕士博士教授级别,除非是什么中国特色的学科,否则英语水平不行怎么可能做研究?各类文献和前沿进展都是英文的,你若不看能做出什么研究?所以硕士以上的英语应该主要考察阅读文献之类的能力。

评论中一些观点认为:“既然英语这么重要,那就算不高考大家也会学啊,再加上市场调节,没什么问题啊”。那么既然义务教育这么重要,那即使不强制大家也会学啊,干吗还要‘义务’呢?”问题就在于,完全放任人的自由选择和依赖市场调节有时候会对个人和社会整体产生危害,这就是公权力和公共资源存在的意义。如果真的放任十几岁的孩子选择上什么课,大多数会选择什么也不上,教育政策不由学生投票表决是有原因的。其实要说受厌恶程度的话,英语和数学还真是难分伯仲啊...给两个网址大家感受一下:

讨厌数学吧_百度贴吧 讨厌英语吧_百度贴吧

另一些观点认为英语的重要性明显不如语文和数学。那我们来看一下:互联网上每天产生的英文信息量可能比其他所有语言相加还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都使用英文,英文是科学、国际贸易、外交、航运、航空等领域的通用语言,是国际交流的默认语言。在许多领域,添加翻译这一环节是会大大降低效率的,比如在科学领域,一本书还没等翻译完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在信息时代,能够及时获取一手信息和必须等待二手信息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更别说学习英语还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历史、政治、社会,消除对世界的偏见和误解,这对中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不会问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要傲娇自己一边玩去,想通了自己慢慢追上来。这样说也许有些绝对也有些悲哀,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英语就是方向,英语就是世界。也许高中英语的确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用不上,但高中数理化也是同理。它们都是基础学科,是为了将来打下基础,不是为了有直接兑现的实用功能。

强调英语教育的另一方面原因和语言学习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其他一些学科,比如政史地,甚至数理化生等,只要有了一定基础,那么学生有机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密集学习,相对好地掌握学科下某个细分领域(特例当然也有)。但是英语要靠积累,让大脑持续获得训练,进行适应和强化,所以突击式学习的效果一般比其他学科差(说的是真实掌握情况而非应试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其他学科,即使你在学校里没学到某方面知识,那也至少有一定机会在工作中自学补救,但英语到要用的时候才发现水平不够,再设法提高就格外地困难和缓慢了。再加上人脑学习语言的天赋随着年龄增长不可逆地迅速下滑,如果不在小学中学打好基础,寄希望于大学、工作时再弥补再按需学习,是一件非常低效和痛苦的事。所以放松中学英语学习,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从中学就开始赌自己这辈子用不到英语,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心理暗示自我安慰?

2. 公平性

这一点说的人很少,但我觉得其实很重要。城乡之间英语水平的差异大于其他任何科目。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一直存在,但英语这个学科的特殊性拉大了这种差距。人类学习语言的天赋是随年龄增长不可逆地下降的,所以接触英语越早,基础就越好,农村孩子很多十几岁才开始学,但城市孩子一般七八岁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了,这个起跑线就差了很多。英语听说读写中,至少听说读都对客观条件有较高要求。农村孩子可能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录音机,一周听一两次英语,城市孩子每堂课都能听,能把音频放在手机里随身听,还能看各种美剧英剧电影,听各种英美流行歌,所以根本没法比。农村孩子想说英语也没人做对话,没人纠正,甚至因为考试不考而不根本不鼓励他们开口,城市孩子情况相对好一些,再不济也能背背课文。农村孩子除了课本就没啥英文读物了,阅读量不够,也不利于培养兴趣,城市孩子只要想读,就有资源,多少孩子捧着哈利波特原版硬啃,这种热情在农村是几乎见不到的。更别提城市孩子能在互联网、游戏、大街上接触到和学到大量英文词汇,日积月累差距就大了。有人觉得英语口语听力既然不考,那不学也不会对笔试产生影响。但一门语言是一个整体,听说读写少了任何一环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英语往往不是靠学出来的,是靠听出来、说出来、用出来的,有足够的输入和输出训练,英语想学不好都难,反之,没有足够的输入输出,再怎么死记硬背语法和单词效果都不大。所以,英语的确是对农村学生非常不公平的一个学科,而他们较差的英语基础也会在他们之后的学习工作中造成各种障碍。

当然,如果废除高考英语,差距可能会更大。如果高考不考,农村孩子估计就根本学不到英语了,而如果想到了大学或者工作了再学,难度就非常大,吃亏就更多了。就像高考和招生虽然对农村学生各种不公平,但如果没了高考,就更不公平了,连争取公平的机会都没了。如果高考是600和500的差距,那么如果没有高考大家纯拼资源,那可能会是600和200的差距了。

3. 母语和国学

一些人觉得学英语使学生中文水平下降,不重视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 前者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语言学常识和对语言的狭隘理解。人脑是个很牛的东西,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并存根本不算什么,不会存在学一种语言会把另一种语言“挤出去”的情况,更何况那种语言还是母语。那为什么有些人英语学多了偶尔会想不起中文词呢?道理很简单:用进废退。可以类比打字多了不会手写汉字。问题不是英语学太多或者打字太多,而是汉语用得太少和手写汉字太少的问题。解决办法(如果你觉得这是个问题的话)不应该在英语上开刀,而应该鼓励学生除了日常简单交流外,用中文进行一些相对正式的公共演讲,开展一些诸如话剧、辩论的活动,并在平时尽量克制用英文词代替中文的习惯。
  • 再来说说许多人对语言的狭隘定义。一般对语言“标准用法”的定义有两种:prescriptive (规范式) 和 descriptive(描述式)。规范式就是人为规定,中文应该这么说,A用法是对的,B用法是错的。描述式认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习惯的用法就是正确的用法。一般这两种定义是互补的,保证一种语言在具有稳定性、统一性的同时,也能与时俱进,保持活力。但一些人似乎只认同规范式,否认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为现在的孩子说的话和自己当年说的话不一样,就认为不对,然后把黑锅扣给自己不会说的英语。但孩子们说的话,不管是朋友间的私下话语系统,还是各种网络语言,都是正常的中文。在网络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如果中文不受任何影响,没有任何改变和适应,那才值得焦虑,因为这说明中文是过时的将死的语言。大家想一下自己的方言,近十年来是否还在产生新词新用法,有多少词汇和概念越来越无法用方言表达,然后再对比一下普通话的活力,就知道为什么方言正在消逝。
  • 后者一不小心就落入民族主义陷阱了。我只想说,如果传统文化和国学因为孩子们每周学几小时英语就面临危机了,那到底是英语的问题还是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问题?扣黑锅最容易了,难的是寻找自身问题,认清潮流,与时俱进。

4. 减负

又是选软柿子捏。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下,哪怕是教打麻将,都能给学生带来负担,让他们失去兴趣。即使把除了语文之外所有科目都取消,学生负担也不会有半点减轻。况且英语还算是比较能教出趣味性的一个学科,放点电影、美剧,让学生排点小短剧什么的,兴趣很容易调动的,也算是一种减负和调解了。追着英语打不排除有排外情绪在作祟。

4.5 愚民( 这个只能算是吐槽...

你们都学会英语了,真相不是包不住了么。听过一句话很经典:一百年前,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认识世界;现在,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认识中国...

虽然我坚持反对高考取消英语和减少英语在教育中的比重,但对高考英语和其他科目的改革和调整还是比较期待的,因为这些改变很可能会代表着更深层次教育改革的方向。

----------------------------------------------------------------------------------------------------------------

又看了些最新文章,差点被恶心到,发现这事果然不是纯粹理性的政策讨论。以下这段主观性略强,语气略带刺,放在开头怕影响大家对后面一些相对有营养的讨论的阅读,写high了一般就容易出事,所以还是放这儿吧。


5. 民族主义 & 意识形态... What a big surprise...

看了一些新闻才发现,这事情到最后可能还是政治挂帅,为政治服务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些来自人民网、光明网、红网的一些话语:

  • “当英语一路狂飙的时候,中国的汉语言文化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之前说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跟英语没半点关系,你自己步履蹒跚,非要把别人也拉倒?
  • “学不学外语、用不用外语,还是应该让市场来做决定” 敢不敢让市场决定学不学政治和中国近现代史?义务教育、通识教育是每个社会的根基,市场有什么说话权?平时随心所欲践踏市场,要用了就甩出来挥两下,真是方便啊。
  • “年龄过小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自己的意识,在这样的阶段让孩子中文、英语一起学,在两种语言之间频繁切换,难保会对孩子本身应当具有的第一交流系统发生混乱” 这种没有半点二语习得常识的东西就别拿来误导人了。幼儿习得语言时的大脑是人一辈子语言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真正的双语人一般都是在幼年开始接触双语的,二语学习开始越晚,成为完全bilingual的可能就越小。新加坡许多孩子3岁的时候就已经习得二语甚至三语了(Ask A Linguist FAQ: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hildren)。按照原文逻辑,这些新加坡孩子应该什么语言都学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认知模式想当然地套到幼儿身上,怎能不闹笑话?
  • “民族语言与外语的传承或学习,总该有个轻重缓急之分吧?” 典型的“两难推理”逻辑漏洞(false dilemma),凭什么汉语外语只能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好好的语言一定要扣上“民族”这个前缀来占领道德制高点,这到底是有多不自信?怎么不说英语还是世界语言,学术界通用语言呢。
  • “或多或少会给孩子一种崇洋媚外的误导,无法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中国的学子们个个学有所成,却一心想着出国,甚至移民。如此享受着中国的资源,促进着外国的发展,花着自己的钱帮别人养孩子,我们大力投资教育的意义何在?”实在忍不了了,移民和人才流失也能怪外语?!标准的治标不治本,避重就轻,自欺欺人。难道每年几十万人出国是觉得自己英语学得太好,不出国浪费了所以才出国的么?不反思下国内对人才的不尊重、环境恶化、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等等问题,竟然怪外语?就相当于自己孩子喜欢去邻居家玩,你却觉得问题出在孩子有腿,打断了就不会跑了。这种鼠目寸光,缺乏全球化时代基本常识,夹杂着排外/仇外、民族主义的反社会人格自卑心理竟然又跳了出来占据主旋律,真是令人叹息。另外,“崇洋媚外”这个词也是时候该淘汰了吧,仔细品味一下,那种天朝上国傲视蛮夷之地的气息还在。
  • “某种意义上说,从全民英语热到冷静对待英语的地位,谁说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呢?” 这神逻辑绝对是在搞笑吧,明明都已经通过舆论造势,政策打压,还祭出了民族主义大旗,就为了打倒英语这个莫须有的假想敌。这不是懦弱和自卑是什么?竟然还敢说这是自信的表现,能再不要脸一点吗?
喧宾夺主的外语教育总算归位了 _光明网评论员 _光明网 外语退出高考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不知大家是否嗅出了一些熟悉的味道。民族主义保守派(我很不喜欢扣帽子,但这里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又要定期哭闹着喝奶了。这次扔出的是语言牌,躺枪的是英语,教育体制的黑锅一次性都给英语背上了。当然这背后是否有更大的政治信号我就不随意揣测了。本以为教育部之类的是真的为了学生和教育质量考虑,但现在看来恐怕很大程度上只是个美其名曰吧。

现在的外语教育确实是有很大问题的,但如果选择性忽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而片面认为这是过分重视英语所导致的,那就是虚伪和荒谬。甚至可以说,问题不是过分重视英语,而是没有给英语教育足够的重视:不尊重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外行指导内行制定出僵化落后的教学大纲,把文史哲和数理化的教学方法生硬地搬到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教育不了解,也不尊重,这种无知和傲慢,是教育最大的敌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并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这背后蕴含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思考。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决策,而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反思。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要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传统的英语高考,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纸笔”.............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英国不愿意全盘拥抱公制,以及坚持左侧行车,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惯性、文化认同、经济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充满了妥协与坚持。计量单位的“英国特色”:英制(Imperial System)的顽固生命力首先,咱们得聊聊英国人为什么还在用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英语教育的痛点,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中国人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却在实际运用中举步维艰,这确实让人费解,也引发了对现有基础英语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学习十年英语,出国依然无法沟通?我们得承认,中国英语教育的基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
  • 回答
    好家伙,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S 级评分(MVP)本局不扣分”这个想法,我跟你说,在玩家圈子里简直是比“我这局肯定能 C”还普及的愿望了。要是真能这样,那得省多少事儿,少多少怨气啊!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吧,听起来那么美,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而且为什么英雄联盟到现在都没.............
  • 回答
    1985年,苏联之所以启动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深层原因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概括来说,戈尔巴乔夫和苏联领导层启动改革的主要动机,是应对苏联当时面临的 全面危机和停滞局面,并寻求一条能够重振苏联、使其恢复往日辉煌的道路。以下是.............
  • 回答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让市场在利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逐步取消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使利率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风险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为什么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提高资源配置效.............
  • 回答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非要撤掉七连,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撤掉最好的连队”。这更像是一种“刮骨疗毒”式的壮士断腕,是为了打破僵局,为整个部队的未来发展寻求突破。咱们得从当时702团面临的整体环境和改革的深层逻辑来看。一、时代背景与部队的生存压力:你得知道,许三多他们那个年代.............
  • 回答
    足球里的“黑哨”现象,确实是让无数球迷又爱又恨的顽疾,而问到它为何屡禁不止,甚至有人将其归咎于裁判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这背后隐藏着不少复杂的现实和值得深思的改革方向。为什么“黑哨”现象杜绝不了?我们得先明白,“黑哨”这个词,在足球语境里,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通常指向那些明显、一贯、甚至带有明.............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关键和复杂的问题:为什么清朝的统治者和部分精英没有选择进行彻底的改革,而是最终走向了革命,导致大清王朝的覆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改革的动力不足与历史局限性1. 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清朝统治的核心是满洲贵族和一部分汉族官僚。改革.............
  • 回答
    地暖,说实话,这玩意儿刚开始装的时候,我确实没把它看得有多重要。觉得家里有暖气片,冬天够用了。但经历了几年的折腾,尤其是看到身边一些朋友家升级了地暖,我才算是彻底被“种草”,然后一咬牙,也加入了“改地暖”大军。说实话,这过程里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经验,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要改地暖,原因真的不是一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当前武侠剧市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翻拍过去那些经典武侠小说总是一茬接一茬,仿佛永远没有尽头?难道现在真的就没有一个能够让大家眼前一亮的原创武侠剧本了吗?其实,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绝不仅仅是“没好剧本”这么简单。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经典IP的号召力是最大的.............
  • 回答
    中国铁路局改制为公司,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事,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铁路运营管理思路的深刻转变。你要是问我,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为了让铁路这辆“巨型列车”跑得更顺畅、更高效,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1. 时代背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你想想,过去的中国,经济运行那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铁路.............
  • 回答
    关于陆议为什么改名为陆逊,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带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了后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陆逊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化习俗等多个角度去推测和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陆议”。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后.............
  • 回答
    日本改装车之所以会将轮胎改成“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倾角”(Camber),这可不是为了好看那么简单,背后可是藏着一系列操控、抓地力和轮胎磨损的学问。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调整车辆轮胎与地面接触角度的技术,而这种“斜”是看得见的,但更多时候是为了实现看不见的性能提升。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叫倾角。倾.............
  • 回答
    《霸王别姬》电影为何对原著小说结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这背后牵扯到艺术创作的考量、时代背景的映射,以及导演对人物命运的全新解读。小说的结局,虽然同样悲怆,却少了电影所呈现的那份荡气回肠的宿命感。小说结局:悲凉的落幕在李碧华的原著小说中,程蝶衣的结局是孤独而凄凉的。他为了“成全”段小楼,在戏台上自刎.............
  • 回答
    南朝齐和南朝梁之所以要改国号,虽然同属汉族政权,存在着一定的宗族渊源,但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力合法性诉求以及王朝更替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的兴衰脉络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南朝齐和南朝梁之间的关系。 同宗同族的基础: 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他的祖.............
  • 回答
    魏武侯改变魏文侯联合三晋、共同抵御外敌的方针,转而多次与赵、韩开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地缘利益以及魏武侯个人的性格和战略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魏文侯的方针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魏文侯的方针很重要。魏文侯在位期间,采取了“事秦则君,事楚则臣,联合三晋,.............
  • 回答
    白俄罗斯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它涉及到历史、语言,还有一些微妙的政治考量。要说它“突然”改名成“白罗斯”,倒不如说是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酝酿、讨论,最终在近年才被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一个更符合其语言和历史本源的称谓。我们先来捋一捋“白俄罗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白俄罗斯”的由来:俄.............
  • 回答
    改善与日本的关系,对中国而言,绝非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一个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地区稳定乃至全球格局的复杂战略考量。这背后牵扯着经济、安全、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一、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是维系关系的基石首先,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是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