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清子民为什么不改革大清,而是要推翻大清?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关键和复杂的问题:为什么清朝的统治者和部分精英没有选择进行彻底的改革,而是最终走向了革命,导致大清王朝的覆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清朝改革的动力不足与历史局限性

1. 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清朝统治的核心是满洲贵族和一部分汉族官僚。改革往往触及他们的特权和利益。例如,任何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提议都可能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力,触及官僚系统的既得利益分配,因此会遭到强烈的抵制。即使是洋务运动这样的经济和军事改革,也因为触动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官僚体系,受到不少阻力。

2. 改革的路径依赖与保守思想: 长期以来,清朝统治者和精英们习惯于遵循传统的政治模式和思想观念。虽然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口号,但“中学为体”的理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改革的深度。他们更倾向于在维护君主专制和儒家伦理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而非颠覆性的变革。这种思想上的保守和路径依赖,使得改革往往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根本性。

3. 改革的实际效果不彰显: 几次重要的改革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内外危机。洋务运动在军事上未能抵御外侮(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明证),在经济上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戊戌变法在短暂的百日后就被慈禧太后镇压。这些失败的改革经历,让人们对统治者改革的诚意和能力产生了怀疑,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旧体制的僵化。

4. 改革与革命的界限模糊: 在中国近代史上,改革派和革命派之间的界限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早期的改良派,如康有为、梁启超,最初也希望通过变法图强来挽救清朝,但当他们发现温和的改革道路被堵死时,部分人也转向了更激进的革命思想。而革命派,如孙中山,从一开始就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当改革派的改革屡屡受挫后,其追随者也更容易被革命派所吸引。

二、 推翻清朝的动力与革命的兴起

1.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非我族类”的矛盾: 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统治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汉族人民的民族主义情感被激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成为革命的重要口号。许多人认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外国侵略的帮凶,其统治与民族的生存和尊严格格不入。推翻清朝,不仅是为了政治改革,更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2. 政治腐败与民生凋敝: 晚清政府的腐败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官场贪污横行,卖官鬻爵,行政效率低下。同时,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则搜刮民脂民膏。无数次的战争赔款、苛捐杂税,使得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发,政府赈济不力,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政治的黑暗和民生的困苦,为革命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 对传统君主专制的厌恶与共和思想的传播: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和共和制度的传入,越来越多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强大和民选政府的优越性,开始向往共和制度。孙中山等革命者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将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作为核心目标。

4. 革命的组织与思想宣传: 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组织动员和思想宣传。他们通过报刊、演讲、秘密会党等多种方式,揭露清朝的罪行,传播革命思想,并策划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早期起义大多失败,但这些行动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了革命队伍,并对清朝统治造成了持续的压力,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5. 外部环境的变化: 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实行了君主立宪或共和制度,这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动力。同时,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清政府的无能和软弱暴露无遗,也使得其统治的合法性进一步受到挑战。

三、 改革派的局限与革命的必然性

改革的温和性与缺乏根本性: 改革派(如戊戌变法)的诉求相对温和,希望在君主框架内进行改良。然而,他们忽视了清朝统治的深层问题,也未能有效应对保守势力的反扑。改革的步伐过慢,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严重脱节。
革命的彻底性与目标明确: 革命派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彻底,即推翻清朝,建立共和。他们敢于挑战旧秩序,并且能够有效地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思想号召力。
历史的“选择”: 历史往往会在改革与革命之间做出选择。当改革能够回应社会矛盾,解决发展问题时,它就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并可能避免革命。但当改革停滞不前,甚至被阻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众对现有体制失去信心时,革命就可能成为不可避免的道路。晚清政府未能抓住改革的机遇,最终被革命浪潮所吞噬。

总结来说,清朝统治者和部分精英不愿或无法进行彻底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既得利益的阻碍、思想的保守、改革效果的不彰以及体制的僵化。而革命的兴起,则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共和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组织和思想宣传的有效性。当改革的道路被堵死,而革命又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时,推翻大清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烂到骨髓里了,还是拆了重建比较好。

user avatar

大清≠中国。

按照今天的说法,大清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届政府而已。

一届政府如果不干人事,罢免也好,改选也好,推翻也好,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谈不上不爱国。

何况,大清在倒台之前,已经经历过多次改革了,但没有一次改革成功的。

你说老百姓要爱政府?傻逼么这是。

爱国是当下全世界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但爱政府这话,几乎是没哪个国家敢说的。

自从1939年至今,法国本土已经经历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维希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但如果你是一个法国人,除了维希法国,你支持哪一届政府,都跟爱国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今天,很多国家在立法时也会区分颠覆政权与叛国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113条有如下规定:

本章上述危害国家安全罪行中,除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九条外,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

这里所说的105是:

第一百零五条 【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造反无死罪”。

但除了颠覆政权之外,背叛国家、投敌、武装叛乱、间谍罪、资敌罪等等,情节严重均可以适用死刑。

不管你说的到底是100多年前大清,还是其他什么时代,如果你对现实世界不满,也从来不只有改革一个选项。

user avatar

大清子民:你说慈禧太后,一届一届换了多少总理大臣了,改过不啦?换汤不换药啊!人家孙中山也有理由说的:伊藤博文辅佐的什么君主啊?明治天皇。满清皇族都什么水平啊,你叫我辅佐?满洲贵族就这么几个人,你奕匡什么的都在当中堂,他能当吗?当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吗?再下去国际地位就不如泰国了,不如泰国之后就不如印度,最后跟朝鲜越南一个水平了!

《民报》记者: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可能是最早建立共和制的亚洲国家。

大清子民(双手作揖):哦呦~谢天谢地了,我已经说了,你像这样的改革本身就没贯彻民主,你能跟我保证选贤与能啊?务实一点,我劝你们,把学习科学技术先搞懂。奕䜣洋务运动带的蛮好的,你把他换了干什么?你甲午战争让日本吊起来打,你倒告诉我怎么解释?脸都不要了。

说正经的。初中历史课上,老师这么说: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中国各个阶级都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农民阶级探索的道路是“扶清灭洋”,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探索的道路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寄希望于通过洋务运动抵御外来侵略。资产阶级改良派探索的道路是温和的改良运动,并且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除此之外,考试没考过的内容还有清政府在1908年模仿西方的内阁制度,建立了大清特色的内阁制度。

大清子民并非没试过改革大清,但是问题在于,改革的尝试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当事实证明“师夷长技”“扶清灭洋”和维新变法都改变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后,当清政府组建了以皇族成员为主的“皇族内阁”后,所有人都会认识到:中国和大清,最多只能活一个。

user avatar

1895年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1900年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大清的子民给了你大清机会了,也努力维护过大清了,甚至于舆论上都和你大清站在一起了。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user avatar

因为境外势力以及走狗汉奸的蛊惑。

的确,我大清有不少问题,但卖国汉奸崇洋媚外,说什么我大清不如泰西蛮夷,要我大清向泰西学习。

先不说我大清伦理纲常乃圣人定下的天理,比蛮夷那些无君无父的禽兽谬论高明多了,就是天文、数学、医学等雕虫小技,我大清的理论也比泰西高明,蛮夷只不过喜欢研究坚船利炮等奇技淫巧,才打败了我们。

大清的落后,仅仅只是在坚船利炮等不祥之器方面不如蛮夷,其他方面我们仍是天朝上国!

我大清之所以失败,不仅是因为军事不如人,更重要的是沿海地区汉奸勾结境外蛮夷,引狼入室!

想当年,我朝乾隆年间封闭其他通商口岸,只准广州一处通商,并由十三行处理对外贸易事务,蛮夷们还不是乖乖听话?呜呼!如果先皇还在,汉奸哪里会怎么猖狂?如果没有汉奸的接应,蛮夷怎么敢侵犯天朝?

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不能学习蛮夷的谬论!

当年,太常寺卿、通政使南怀仁等洋人以传授西方科学的名义骗取了康熙皇帝的信任,成功渗透我大清,培养了一大批汉奸。幸好,雍正、乾隆、嘉庆三位皇帝修正了错误,清洗了这些洋人内奸。

让我们大清的士人跟从这些洋人内奸学习,乃是误人子弟。首先,这些洋人只教皮毛,不肯教精髓,否则为什么我们仍然打不过对方?其次,跟这些蛮夷学习,会被他们洗脑,被灌输无君无父的禽兽思想,被洋人精神殖民,沦为汉奸走狗!

大清的确需要改革,清除那些贪官汉奸!但不需要西洋无君无父的禽兽谬论!

大清的臣民们!不要被洋人蛊惑,如果像洪秀全一样听信蛮夷谗言,信蛮夷邪教,发动叛乱,最终只会让洋人渔翁得利!

不必在意蛮夷一时的强大,因为我大清皇帝身后,是四万万跪着的子民!

后记:

我们被汉奸反贼骗了。他们说新政会让大清变得更美好,可新政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那人说,推翻我大清,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可是,大清亡了,老百姓生活更糟糕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知道那些乱臣贼子可曾后悔?

user avatar

初中历史课少睡觉。

user avatar

大清子民已经很爱大清了,从1840年到1911年,给了大清七十年时间,七十年啊,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也就七十来年,历史给大清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令人发指,结果大清干了点啥?即便大清这么烂,辛亥革命还有那么多大清遗民后来不愿意剪辫子,又过了一百多年了,还有那么多辫子戏。这不算爱,什么是爱?

user avatar

改了啊,半个多世纪一直都有在改啊。

它不中用啊,给它机会它不中用啊?!改了三十多年还能叫一个刚刚崛起,改制也比它晚的小国家给按地上打的割地赔款。

不是我说,满清的条件相当优越了,地大物博要资源有资源,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拿钱嗯堆都堆出来一支近代化军队了。

一手王炸都能打输,怨谁?只能怨出牌的自己是个铁废物。

另外你说大清子民不爱大清,我不认同,你看看民国多少遗老遗少为了复辟奔走努力?溥仪要投靠日本人当汉奸都有一大批知名人士宁可自己名声都不要了也死心塌地跟着溥仪走。真觉得伪满的那些官儿们都愿意跟着溥仪当汉奸?他们是为了复辟大清连名声都不要了……你敢说他们不忠君??

哪怕到现在,忘了一百多年了,都有人给满清努力的洗白白。

所以我觉得,这个真不是大清子民爱不爱大清的问题。

user avatar

大家都不是傻逼,义和团啥口号啥下场,戊戌六君子怎么了,洋务运动怎么收场的,你大清打算1600原石全国失忆怎么的?

user avatar

老哥有没有看过《旧制度与大革命》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被消除的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未被消除的那些流弊,于是人们情绪更加激烈

改革的时侯,如果直接认识到当时的问题是和提出改革的人相关的话,那么很快就会。 。 。

user avatar

咋没改啊?

别说鸦片战争,整个大清就没停过改革。

大清要是一个人,他死的时候,身上的寿衣就没一块是完整,全是补丁。

大的有摊丁入亩、一体纳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末尾的改君主立宪制。

最后那步,虽然是没走到位,但也基本上就裤裆布都拉出来补,就差没自己剪辫子了。

大型改革,清末就占了三。

能做的都做了。

而且别说大清子民不爱国,人家够意思了。

当年鸦片战争失败了,官员地主全跑了。

广州三元里的老百姓拿着锄头和鱼叉,冲过去和洋鬼子干。

你没注意到,明明洋鬼子上岸的是广东。

为什么广州的租界比上海还少?

当时广东老百姓很勇的!真的就是拿着菜刀对抗洋枪洋炮,半大的孩子拿不动锄头就拿石头砸,用血肉之躯保护广州城保护一年左右,硬是把英国海贼整出腐国宅男——躲在碉堡出不来。

要不是清政府投降,官员过来劝,广东说不定真的会多一道菜:鬼佬煲。

总有人拿几个画面说当时老百姓多么麻木不仁,事实上,恰恰相反。洋人入侵面对的当时老百姓的抵抗是比我们知道要激烈很多的,以至于后来那些列强还会想办法替清政府续命。

要真是像那些公众号说的,洋人来了,老百姓都是带路党,他们还留着清政府干嘛?呼唤神龙吗?

事实上,真正在出卖国家利益的就是那些地主官员,破坏人民保护国家的带路党也是那些财主老爷们。

大家想想,中国真的被入侵的话,你指望马化腾马云会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反抗吗?太平的时候,人家都想把我们数据打包和美帝换钱了,好吗?

谁把脚下的地看得比命重?当然是除了土地一无所有的老百姓啊!那些人脚下的土地除了在中国,还在纽约、巴黎、罗马还有巴厘岛。

老百姓对侵略的抵抗不是广州一城如此,潮州、汕头等等广东城市都是如此:

官员跑了,老百姓拿着锄头干,洋鬼子被围,清政府投降,官员回来劝,老百姓相信他们,放过洋鬼子,然后洋鬼子继续侵略。

也就是老百姓死命保护的这点家园,一回头就让地方官给卖了。

当时的老百姓真的给搞的一脸懵逼:

我的家呢?我刚刚守住的那么大的家呢?

如此循环,直到后来官府直接禁止老百姓反抗了,省得惹麻烦。

为什么到了清末,老百姓都麻木了?

你跺你也麻!

老这么被骗,傻子也躺平啦。

累了,毁灭吧,赶紧的。

知道为啥大清越改越见鬼吗?

很简单啊!

因为路线错误!

那不是走得越急死得越快吗?

曾国藩就是典型代表。

曾国藩,清末第一忠臣,把他的心挖出来,上面都刻着大清万岁。

但在曾剃头眼里,他最大敌人不是外国人,甚至不是太平天国,而是蠢蠢欲动的刁民。

没错,按曾剃头的标准,别的不说,在知乎上的各位,没事还爱哔哔的,都是刁民中的刁民,敌人中的敌人。至于教员之类,那就是刁民之霸,剃头是不够的,应该全家光光。

蒋光头说他最爱曾剃头,不是说假的,他真的是从发型到行为学得十足十。

清末的所有改革目标都不是拯救这个国家,更不是拯救这个国家的百姓,而是维持自己的统治。

就维持统治而言,几百几千的洋鬼子何惧啊?区区数城,弹丸之地,有何不舍啊?

天下的百姓才是大清的心头大患!

组织人民反抗侵略者,万一组织起来了,枪口对的是自己,怎么办?

当时大清的问题是结构性的。

没错,地主是剥削着百姓。

可大清正是靠着地主对百姓的剥削才能维持下去。

因为生产力提不上去,所以只能压榨百姓。

可要把生产力提上去,就得提高百姓素质,提高百姓素质,就会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剥削,枪口再次对准自己。

大清那群人精,心里算盘打烂了,都只能得出一个结果:

老百姓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因为他们无法忽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无论他们多么冠冕堂皇,他们就是剥削阶级啊!大清就是一个建立在剥削人民的基础上的政权。

环境越艰难,清政府和人民的矛盾只会更尖锐,更无法调和。

所以,不是大清子民背叛了大清,而是大清将人民视为了敌人。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人民和大清已经是势不两立了。

user avatar

题主别做梦了,肯真的尝试推翻或者改革大清的子民都是优等子民了。

更多的大清子民是这样的:既没有推翻大清的勇气,又没有改革大清的魄力,更没有建设大清的毅力,最后甚至连逃离大清的胆气都没有,不是自我代入八旗开国的赫赫荣光,就是幻想着箪食壶浆迎王师,然后在自我麻醉中日复一日。

甭管你是想建设、改革、推翻、逃离大清,四个选项,总得选一个吧?一个都不肯选的子民,也就只配当大清脚底下的逆来顺受的顺民。

而尤其悲哀的是,他们竟然认识不到这一点,还自以为权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user avatar

而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利益调整问题,那么被调整一方会心甘情愿的被虎口夺食吗?!

满清改革成本最应该由谁出?!当然是满清政权最大的受益者:满清权贵。但这可能吗?!

而革命就比较简单了,什么是革命?!就是不承认前朝的合法性,打倒后剥夺其政治权力和财富。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是什么:打土豪,分田地。打了土豪就有钱来支付革命的成本,分了田地就获得了坚定的支持者。

所以,当出现严重问题要通过改革、要通过变法加以解决时,需要成本、需要政治支持,而改良属于体制内调整利益,所以这二者不可兼得,即掌握政治权力者也都是既得利益者,恰恰需要调整的就是他们的利益。


那么我们的改革开放为什么嫩成功呢?!因为我们和工业革命一样,充分利用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重新制作一块蛋糕,而且这个蛋糕由于必须得自己动手辛辛苦苦的赚辛苦钱,所以开始阶段既不美味也非常艰苦,所以既得利益集团不想冒这个风险、赚这个辛苦钱。这才给了新生力量发展的空间。

而当时的邓公这些最高决策者,都是枪林弹雨中厮杀出来的、都是起自草根为了理想而投身革命,所以才能始终坚持了全民利益这个总体利益高于某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也就是说,改革就两条路:

  • 通过内部的利益调整来推动改革。但这要求内部的统治阶级分裂,然后改革一方最终掌握了足够的政治力量来推动改革。如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如倭寇的明治维新,反例自然就是我大清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前者不敢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后者动了却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威
  • 通过做大一个尚不存在的蛋糕来实现增量变革。这既避免了统治阶级的分裂,又降低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但却难免在蛋糕做大后被既得利益集团分食。这就是新兴各国没法继续推进改革的原因。例外者要么是工业革命的工商平民崛起,即后发力量发展太快、工业革命的力量又太大【火器对封建骑士的冷兵器】;要么政治权威威望崇高又始终坚持全民利益至上,最终能压制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弹

即改革由于是利益的调整,所以最终一定得是坚持改革的一方掌握足够的政治权威来压制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弹,没有这个条件的,都不可能成功。

而即便如此,在改革方压制住老的既得利益集团后,还得能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拉拢,避免自己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使得改革沦为政治斗争的玩物,典型的如王安石变法。

user avatar

改了50年,能改革的方法都用了。

世界之前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大清比折腾。

他是太能折腾了,

从一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下到上,再到光绪帝宣统帝的以上到下。

从改工业到改教育,改体制。

就连兵制也改了三四回。从绿营八旗到团练再到新军。军服就改了三次。

50年呀,皇帝都换了三,大臣都换了两代。

谁能说这大清人民不爱大清。

实在是改无可改。爱无可爱

结果,摄政王载沣却依然还想改回去,这就让大家失望了。

如果老路还能走的通,何必要改革?

这时候的大清,就不是带领中国前进的舵手,而是一块彻底的绊脚石。中国要发展,不被欺负,你只有搬开他。

这是全体中国人在绝望中做后的手段。

————

我想起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91岁大清最后一任舰队司令,参加过甲午战争的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

五十七载犹如梦,

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

终有扬眉吐气天。

这就是为什么大清子民最后抛弃大清的缘由,真的是爱无可爱了。

user avatar

大清当初就是自己陷入了改革这个话柄才完蛋的。他干脆一口咬定自己更先进倒也不一定死。

user avatar

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

你就去建设它

如果你觉得朝廷不好

你就去考科举去做官

如果你觉得百姓没素质

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百姓

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

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

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你所站立的地方

正是你的大清

你怎么样

大清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

大清便是什么

你若光明
大清便不黑暗
愿大清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大清子民出过最远的门就是县城,唯一接触过的意识形态就是评书、快板、地方戏里忠君爱国那一套。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改革?虽然活着受罪,又死不了,但还是爱大清的。义和团举得旗子就是扶清灭洋,先要扶清。

真心想推翻大清的主要就是孙文、黄兴这波公知了猴。但他们在舆论界斗不过“康有为华山论剑派”,大量心向大清的海外清人都捐款给康有为,都被他用来在美帝纸醉金迷了。因为康有为知道受众爱听什么,能听懂什么,他说光绪皇上给了他“衣带诏”。。。。嘿,你说这不就和戏本对上了吗?但凡中国人都听过三国戏,小孩儿都知道汉献帝衣带诏的故事,那当然要支持当代大儒康有为复安社稷了!

孙文一开始喊的是“自由民主中国”,除了留洋的公知学生,根本没几个人听得明白。后来孙文也想明白了,自己到底是在号召中国人,讲民主自由肯定不灵,得搞独裁,把同盟会变成了一个类黑社会恐怖组织,把党员分成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的党员必须立下誓约绝对效忠党魁,按血手印。后来创立中华革命党,入党誓词包括:“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气得黄兴和许多早期同盟会员和他分道扬镳,吸引了一帮认同“中国人是要管的”“民主之后杀你全家”的人。之后,事儿就越办越顺了。

至于革命口号,孙文也看出来了,靠“自由民主中国”是不灵的,还得是“驱除鞑虏、光复中华(反清复明)”那一套。这就是大清。

user avatar

本来一些人还有信心:“这里能不能改善一下?”但被另一波人及时阻止:“讲这里不好,滚到你美爹那里去好了!”

user avatar

当一个屎山代码无法再添加代码打补丁的时候,我们一般推荐彻底重写。

user avatar

知道什么叫“关键少数”么?

user avatar

不是大清子民不愿意改革,是清廷不珍惜最后的机会。

user avatar

扶清灭洋者,洋清共诛之

user avatar

子民:我算是看明白了,大清跟改革,只能选一个。

user avatar

……感觉你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觉得满清不好就去改造他?建设他?是这个意思吗?另外,子民怎么改革,要改革怎么也要从高层政府开始啊,问题是,满清政府防汉防民防的那么彻底,改革也改的很烂,腐败至极,洋务运动说白了就是一副空皮子,毫无意义,只需要一个人一拳把他打破,那就是日本和八国联军,在我看来,满清是被打脸最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