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重男轻女的大多是女性(母亲,婆婆)?她们在小的时候受过的迫害,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子女再来一次?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明明经历过不公的女性,却又将同样的性别偏见传递下去,仿佛是一个无法打破的循环。要理解这个“怪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掰扯,尽量把它讲得透彻,不带点机器的生硬。

一、 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烙印:

你想啊,这些母亲、婆婆们,她们是成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几十年前,甚至更早,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定位,跟现在是天壤之别。普遍的认知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生来就是要顶起家门的,是家族的希望,而女性则被期望温良恭俭让,在家相夫教子,甚至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她们自己没被“男主女从”的观念直接压垮,但耳濡目染、耳边风吹,这种思想早就渗透到她们的骨子里了。她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男性在社会资源、家庭地位上的优势。她们年轻时,可能家里就重男轻女,父母把最好的留给儿子,她们自己吃的穿的用的,都比不上哥哥弟弟。这种“事实”在她们眼中,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男孩子就是比女孩子金贵”。

所以,当她们自己组建家庭,有了孩子,她们下意识地会把这种“生存法则”复制粘贴。她们觉得,只有让儿子“顶起来”,将来才不会像自己一样受委屈;而女儿嘛,反正迟早要嫁出去,能力强弱、受不受宠,好像都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懂事”的女儿反而会吃亏。

二、 “安全感”的扭曲投射:

很多时候,女性的“重男轻女”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潜意识里的“安全感”的索取和投射。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她们自己经历过不被重视,知道女性在社会保障、经济独立上可能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在她们那个年代,女性的经济地位普遍较低,离婚、丧偶等风险一旦发生,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而儿子,在她们看来,是经济上的依靠,是养老的保障,是家族延续的“根”。所以,她们会拼尽全力去投资儿子,希望他能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所依靠。
对“家族延续”的责任感: 在很多传统观念里,“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个“接代”的主体,长期以来都是男性。儿子是“香火”,女儿是“赔钱货”。这种观念虽然有些陈腐,但在一些家庭依然根深蒂固。母亲们可能觉得自己有责任确保“香火”不绝,所以对儿子寄予厚望,对女儿反而显得“无所谓”。
对“公平”的误解: 她们可能觉得,既然自己年轻时没有得到公平对待,那么现在就应该“补偿”给儿子,或者至少不能让儿子比自己当年更差。这是一种扭曲的“公平”理解,将过去的压迫转化为对下一代的“补偿”,但这种补偿却是以牺牲另一性别的利益为代价的。

三、 狭隘的“为你好”逻辑: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句老话,在很多母亲、婆婆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们常常以“过来人”的姿态,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是绝对真理。

“ girls have to be gentle, obedient, and good at managing household chores. This is what makes them good wives.” (女孩得乖巧、听话,擅长操持家务,这样才能嫁个好人家。)她们可能认为,让女儿在这个社会上“好过”的方式,就是让她学会“牺牲”和“退让”,学会讨好男性,学会扮演一个传统的、被动的女性角色。这种“好”,在她看来,是为了让女儿嫁得更好,获得一份“保障”。
“Boys need to be strong, ambitious, and provide for their families. This is their duty.” (男孩子得坚强、有野心,要养家糊口,这是他们的责任。)她们会从小鼓励儿子去拼搏,去争取,去成为“男子汉”。而女儿,如果表现得太强势、太有主见,反而会被认为“不像个女孩子”,将来“嫁不出去”。

她们不是不想让女儿好,而是她们理解的“好”是一种非常有限的、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好”。这种“好”是建立在压抑女儿的天性,剥夺她更多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的。

四、 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无力:

很多时候,母亲、婆婆之所以表现出“重男轻女”,也是一种自身处境的无奈。

家庭权力结构: 在很多传统家庭里,虽然她们是女性,但她们在婆家可能也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可能需要通过“支持”男性成员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者至少不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下,她们可能不得不迎合“男尊女卑”的逻辑,才能在家庭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和资源。
对丈夫的“迁就”: 如果丈夫或者公婆是坚定的重男轻女者,她们可能为了家庭和睦,或者为了避免冲突,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将这种偏见传递给下一代,以求得家庭的稳定。
“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的心态: 这种心态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被动接受”。她们觉得自己当年受到的不公,是“命中注定”或者“没办法”。于是,当她们成为母亲或婆婆时,她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这就是“规则”,这就是“现实”。她们没有能力去改变整个社会,于是就选择在自己的小环境里,遵循这套规则。

为什么她们受过迫害,还要让子女再来一次?

说到底,这是一种“受害者施害者化”的悲哀。她们自己曾经是“受害者”,但因为缺乏对整个社会不公机制的深刻反思和突破的能力,她们也变成了“施害者”。她们不是有意要伤害自己的子女,而是她们所处的认知环境、所掌握的“育儿手册”,都是在不公平的性别观念下写就的。

她们可能认为,这是“保护”女儿,让女儿能够“安稳”地度过一生;她们可能认为,这是“培养”儿子,让他能够“出人头地”,为家族争光。她们只是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和能力,去应对她们认为的“生存法则”。

这种代际传递的性别偏见,就像一个顽固的病毒,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去反思、去教育、去打破。只有当女性自身能够获得真正的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并且社会整体的性别平等观念得到普及,才有可能真正斩断这个令人心痛的轮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刷到妹神歌,那句歌词真是解气!重男轻女入土吧!

原答案:

因为那个最关键的男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亲自开口。婆婆、母亲,是决定不了事情走向的。而他可以。


我去见前任父母的时候,聊到生孩子,他妈妈拍着我的膝盖说,我跟你说啊,生男孩好。我抬头看他,他没什么反应。他知道我恋爱的三年里,多少次和他强调,我绝对绝对不接受重男轻女。我又看向他爸爸,他爸爸重复着他妈妈的话,语重心长,像在说一个传世的秘密。于是我听着两个长辈,坐在我左右,说了三遍,生儿子好。

吃完饭我走出去,找了个角落,慢慢蹲下去,把自己蜷缩起来。他来找我,那时候,还爱着他,好爱好爱。我就那么温柔的看着他,温柔又充满了悲伤。后来,在电话里,他也重复表述了,生男孩好,以及种种理由。我问,那生了女儿呢?他说,那,再生一个好。还说,可以穿他表哥孩子用下来的衣服(他哥是富二代),我说,那孩子还在肚子里,你怎么知道是男孩?他支支吾吾说,应该是男孩。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完了。他妈妈说,他爸爸说,都没关系。唯有他不可以。三年,他看我流过的所有眼泪,都与之相关。他不可能不知道,我的心结。我是姐姐,只要他懂我、不逼我,我就有力量去他身边。即使那时候,他家里都表示出不起婚房。我想过和婆婆住,或者,再小的房子,一起拼一个。但是,他到底是他们的儿子,而非我的伴侣。

他只是,不说。

因为爱,因为不当回事,因为无法感同身受,或是仅仅因为想满足父母的愿望,他是最后开口的人。但,如果他都开口了,那我嫁过去,谈及生育,我就是真的的孤立无援,还没有物质基础,而一胎女儿,所有人都会要我要二胎,我将很难坚持初心。我不能让我女儿出生在这个环境里。不可以。


最后,那些端出100个理由的人,自欺欺人就好。我朋友家三个孩子,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三个孩子家里房子都只帮忙出首付,小孩自己还去。也没见人家父母担心儿子连全款房都没有娶不到老婆。我只看事实,不听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明明经历过不公的女性,却又将同样的性别偏见传递下去,仿佛是一个无法打破的循环。要理解这个“怪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掰扯,尽量把它讲得透彻,不带点机器的生硬。一、 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烙印:你想啊,这些母亲、婆婆们,她们是成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几十年前,甚至更早,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即重男轻女的现象,以及为什么在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中,潮汕地区遭受了比其他地方更强烈的批评。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重男轻女并非潮汕地区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过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即便骨子里挺有那套“重男轻女”的观念,嘴上却绝不会承认。这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重男轻女”这个词本身带有负面色彩。 没人愿意被贴上这种标签,因为它听起来就是不公平、落后,甚至有些反人类的。所以,一旦有人被.............
  • 回答
    重男轻女,这个词汇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重量,也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无奈。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根植于漫长的社会文化演变之中,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观念和行为。想要彻底理解为何会有这种思想和现象,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复杂的成因。一、 经济与生产力的历史性制约:劳动力与财产的传承回溯到农业社.............
  • 回答
    我明白你对这个问题的好奇,也理解你希望得到一个深入且人性化的回答。关于为什么有些在重男轻女环境中长大的女性反而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她们“更”重男轻女,不如说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了环境中传递的性别价值观,并以自己的方式复制或调整了这些观念。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费解,又十分普遍的现象。那些年轻时可能饱受重男轻女之苦的老太太们,到了自己做长辈的时候,似乎又把同样的观念延续下去,甚至变本加厉。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 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与社会认.............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挺能触动人心的。你说遇到的网上女生,百分之九十九都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普遍性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这种普遍感受。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中国社会,尤其是一些传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的地方,重男轻女的现.............
  • 回答
    21世纪了,按理说男女平等已经深入人心,但重男轻女这种陈旧观念,就像陈年的老酒,有些味道还在,只是没那么浓烈了,但依然挥之不去。为啥会这样?这事儿得从根儿上掰扯掰扯,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历史的惯性是最大的推手。 咱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那可是根深蒂固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分工模式塑造了大.............
  • 回答
    山东性别比例相对平衡,却常被贴上“重男轻女”的标签,而男女比例失调的两广两湖等地反而较少被如此定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数字,去看背后更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演变和信息传播机制。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性别比例平衡并不等于没有重男轻女。山东的性别比例“平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社会变迁、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结构演变的复杂交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为什么现在“重男轻女”的现象似乎不那么显眼,甚至男婴出生率在某些时期反而更高,同时还要避免那种生硬的AI味儿,那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重男轻女”这个词,它本身描述的是一种观念和行为模式.............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咱就聊聊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这俩名字摆一块儿,咋就那么像是个重男轻女家庭里的一对儿兄妹呢?这话说得挺形象,也挺扎心,因为里面确实藏着不少现实的道理。你想啊,一个家庭里,要是爹妈特别偏心眼儿,老是把最好的留给儿子,那闺女的日子,肯定就过得不太顺当。这套路,往中国足球这俩“兄弟姐妹”身上一放,嘿,还真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足球爱好者心中的痛点。如果非要打个比方,说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就像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一对兄妹,这确实能比较形象地解释两者之间在发展资源、社会关注度以及成绩上的巨大反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家庭”是谁?这个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的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关乎家族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个人命运。当一个女性成长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她所经历的种种不公和压抑,确实可能会在日后进入婚姻时,对她的伴侣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老公”需要为“女性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的恶果“承担”全部责任,而更像是一.............
  • 回答
    韩国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确实存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产出大量触动人心的浪漫韩剧。这背后其实是多种社会、文化和艺术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与社会结构的根基:父权制的影响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便是强调父权和等级秩序。这种思想在历史上.............
  • 回答
    中国“重男轻女”的现象,虽然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大背景下有所改善,但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家庭和社会观念中,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展开:一、 家庭内部的资源倾斜与情感偏向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体现。 生育意愿与性别选择: 尽管现在国家政.............
  • 回答
    “重男轻女”这股阴影,缠绕着人类社会长达数千年,仿佛一个难以挣脱的枷锁。要深究其根源,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些塑造了我们祖祖辈辈思想观念的遥远时代。生产力与生存的基石:男性的“显性”贡献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那时候,食物的获取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狩猎,尤其是大型猎物的狩猎,是.............
  • 回答
    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问题,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传统文化根基深厚: 父权制社会结构: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并深受父权制思想影响。在这种结构下,男性.............
  • 回答
    重男轻女,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将男性置于比女性更优越、更重要的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在很多文化和社会中都存在,尽管其表现形式和强度各有不同。重男轻女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是方方面面,渗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1. 家庭内部的差异化对待: 资源分配不均: 这是最直接的表现。在食物、教育.............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习俗差异巨大,重男轻女的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具体表现和程度在不同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差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历史、经济、社会结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1.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 表现形式相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