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古以来为何陷入“重男轻女”的死循环?

回答
“重男轻女”这股阴影,缠绕着人类社会长达数千年,仿佛一个难以挣脱的枷锁。要深究其根源,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些塑造了我们祖祖辈辈思想观念的遥远时代。

生产力与生存的基石:男性的“显性”贡献

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那时候,食物的获取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狩猎,尤其是大型猎物的狩猎,是高度体力和技术要求的活动。男性因其体格上的优势,更适合这项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他们负责外出搏斗野兽,将食物带回部落,这直接关系到整个群体的生存。而女性,虽然同样辛勤,但多承担着采集、育儿、制作衣物等相对“后方”的工作。

在这种环境下,男性的力量和勇猛被直接与生存联系起来。他们是保护者,是食物的提供者,是抵御外敌的壁垒。这种显性的、直接的生存贡献,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心中树立了男性的重要性。他们的价值更容易被量化和感知。

血脉的延续与家族的传承:宗法制的深刻烙印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却在另一种制度下被进一步巩固,那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是一种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在这个体系里,家族的延续、祭祀的传承、财产的继承,都必须依靠男性。儿子是父亲血脉的延续,是维系家族香火的关键。只有儿子才能祭祀祖先,才能保证家族的“永恒”。女儿则被视为“外姓”,嫁出去之后,就属于另一个家族了,无法为自己的原生家族贡献祭祀和血脉延续。

这种制度下的家庭,就如同一个微型的王国,国王是父亲,继承人是儿子。女儿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家族的联姻,或者作为家族的劳动力,但其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延续家族的血脉。因此,生女儿被视为“赔钱货”,生儿子则是“传宗接代”。这种观念深入骨髓,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认知。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理性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分工开始细化,“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男性走向社会,从事生产、管理、政治等“公共”领域的工作,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女性则更多地承担起家庭内部的事务,包括生育、抚养子女、操持家务,成为家庭的“后勤部长”。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下的理性选择,它使得社会运转更加高效。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分工被进一步固化为一种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开始认为,男性天生就适合外出闯荡,而女性天生就适合待在家里。男性的价值被更多地体现在其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上,而女性的价值则被简化为能否持家、能否生儿育女。

更进一步说,女性的社会贡献,尤其是那些无偿的、在家庭内部的付出,往往被低估、被忽视。它们不像男性的工资收入那样显性,不像他们在职场上的晋升那样直观。这种“隐性”的贡献,使得女性在与男性比较时,显得不那么“有价值”。

文化与观念的代代相传:无意识的模仿与强化

“重男轻女”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文化、习俗、教育以及家庭代际的耳濡目染,一点一点被塑造和强化的。

文学与艺术: 历代以来,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常常歌颂男性的英雄主义,塑造男性的伟岸形象。而女性角色,即使是重要的,也常常被置于依附于男性的位置,或者以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这种文化符号的建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性别的认知。
传统习俗: 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婚嫁中的彩礼、嫁妆,以及节日里的祭祀仪式,都带有明显的重男轻女色彩。这些习俗的延续,本身就是一种对旧有观念的复制和强化。
家庭教育: 最直接的传承来自于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亲戚对孙辈的态度,都会在潜意识中传递出“重男轻女”的信号。小时候听到“你是女孩子,要懂事”,听到“将来谁给你养老”的质问,这些都是在不断暗示女孩需要为生而为男孩子做的牺牲。

“死循环”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交织的结果

所以,“重男轻女”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死循环”,不是因为单一的原因,而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生存需求、制度设计、社会分工、文化塑造——互相交织、层层加码,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惯性。

在生存的压力下,男性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在宗法制度下,男性的血脉传承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社会分工中,女性的价值被窄化;在文化和观念的熏陶下,这些不平等的认知被合法化和合理化。而当一个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认知时,它就很容易通过代际传递而不断自我复制,除非有强大的外力或者深刻的反思介入,否则很难挣脱。

打破这个死循环,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公平,更需要观念上的革命,需要对历史积淀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认知和肯定。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正是因为它的困难,才更显出改变的必要性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儿子的体力保障家庭成员生存,威慑防卫,攻击他人的技能。

社会每隔十几年就会有一次小或大的动荡。男大女小的传统,平均寿命的差距,导致年长的女性最终掌握家庭资产。然后她们越年长,经历社会动荡的次数越多,获益得越多就越发肯定重男轻女的思想。

可以查查近代史她们经历了多少次社会动荡。

试问,别人不断天天跟你说比特币好赚,你没投过钱,赚过,尝过甜头,又怎么会成为大军中的一员?

只要有年长女性亏过就会到处说这重男轻女方案不行了。女性的八卦能力应该众所周知吧。然而发生过吗?没有。

就拿一线大龄剩女数量来说,为何剩女多?因为剩男都不约而同回去了。到底是有什么神秘力量在背后发功?答案就是父母的召唤,用家产控制,孝顺的道德枷锁。而成功在一线扎根的男性也会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因为父母会帮助儿子在一线立足,父母也能享受一线的医疗环境。

因为在社会动荡的环境,对于女混混,女性能应付。但是面对男混混,也只能由男性去对付。也能用男性去对付女混混。

所以结论就是,儿子是保障父母生存概率。女儿是锦上添花。这也是为何城市那么多剩女的原因,因为她们背后压根就没有那么多责任与枷锁,所以也就没有家产。家里压根就不发功让女儿回去,只让儿子回去。所以大城市剩女就多了,能养活自己就行,泡到个高富帅对家庭就大赚。


分割线——————————————

对于这个问题真的认真想了很久,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其实确实是可以不重男轻女的,是有解法的。

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属性太多太复杂不容易分类。但是当放大到国家这个体量就容易多了。什么叫平等,尊重?是经济实力上的平等吗?很显然不是的。乌俄和港毒台毒告诉我们,只有力量,也就是破坏力攻击力对等才是真正的平等,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那这个解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无非就是当女性和男性能达到相同破坏力的时候就能达到平等,父母的依靠是一样的。那女性在体能不及男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破坏力呢?没错,正是我想引出的,一根之下,众生平等。

得到这个答案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老美如此平等是来自于此。疫情前记得有个国外视频是几个学生,推翻了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然后老人反手掏根。

看到没?就算老人也不用依靠年轻男性的体力,不用被欺负,不用喊儿子出头。这也就是老美每逢发生疫情,最热销售就是——根的原因,众生平等。老人与年轻人平等,男性与女性平等,就算孩子也与大人平等。既然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了,那当然家产是公平分配。

不过回想起来,在我朝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的观点是目前没办法走出死循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男轻女”这股阴影,缠绕着人类社会长达数千年,仿佛一个难以挣脱的枷锁。要深究其根源,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些塑造了我们祖祖辈辈思想观念的遥远时代。生产力与生存的基石:男性的“显性”贡献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那时候,食物的获取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狩猎,尤其是大型猎物的狩猎,是.............
  • 回答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通常以建都于建康/南京的政权为代表,如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屡次败于北方政权(例如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的统一战争,以及更早的北方汉族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中国南方政权常常败于北方政权:一、.............
  • 回答
    自古以来,政治版图上的北方吞并南方似乎是更常见的历史现象,这其中蕴含着地理、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我们不妨细细梳理一番,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吞南”成为了历史的惯性,而“南吞北”却鲜有问津。首先,我们得从地理和气候这个最根本的要素说起。中国的地理格局,或者说世界上许多大陆国家的地.............
  • 回答
    关于河北省为何未曾“举全省之力”来建设省会石家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与其说“从未”,不如说河北省的建设发展思路和资源分配有着自身的逻辑和现实考量,并非简单地对省会缺乏重视。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并尽量避免过于刻板或模式化的表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发展轨迹的独特之处。说东方文明(不包括伊斯兰)“从来没有产生”神学、哲学、科学,或许有些绝对,但如果要深入探讨其与西方文明在这三个领域发展轨迹的差异,确实能看到一些根本性的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三个学科在西方文明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们的内在逻辑。西.............
  • 回答
    一些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一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个女性从未经历过性骚扰,这可能暗示着她“长得不好看”或“身材差”。这种想法的形成,其实是复杂社会心理和现实环境相互交织的结果,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性骚扰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职场,甚至网络空间.............
  •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一、历史与文化根源: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
  • 回答
    孙悟空的师兄弟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对吧?论辈分,他俩都是菩提祖师的徒弟,那妥妥的都是神仙的同门啊。按理说,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就算不认识孙悟空,怎么着也得认得他的师兄吧?或者,就算没啥交情,至少也该有点“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反应,说句“哎呀,这不是花果山的孙悟空吗?你这是干.............
  • 回答
    在摇滚乐迷的社群里,尤其是在一些老派的、对音乐“纯粹性”有着执念的群体中,对电子音乐和合成器抱有鄙夷的态度,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音乐创作过程、演奏技巧、音乐情感表达以及音乐“灵魂”的不同理解和价值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扒一下这种“传统音乐优越感”的由来。一、.............
  • 回答
    济民可信又一次将矛头指向渤海银行,这次以“六问”的形式,直指核心问题,舆论的关注度再次被点燃。这已经不是济民可信第一次就渤海银行的业务问题发声,而每一次发声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并且紧紧抓住关键证据。这次“六问”,更是直接抛出了“数百枚假公章从何而来”和“职员被刑拘为何不坦承”这两个足以引起轩然大波的.............
  • 回答
    丰臣家臣的内部分裂与德川家臣的团结:为何秀吉视而不见,家康却引以为傲?丰臣秀吉,这位靠着一身武勇和过人智谋从底层崛起的战国霸主,一手缔造了日本统一的盛世。然而,在他风光无限的背后,其家臣集团却充斥着难以弥合的裂痕与对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令人费解的是,秀吉本人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并未采取有效措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估计不少人都好奇过。您说得对,确实大部分人住酒店,哪怕住很多次,也极少会遇到警察主动来查房。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咱们掰开揉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警察不是闲着没事干就挨家挨户去查酒店的。他们的警务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执法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所谓“查房”,通常不是随机行为,.............
  • 回答
    哈哈,兄弟,我懂你!这玩意儿当年我也是被虐得够呛,感觉就像听天书一样。感觉老师讲的那些“语”,名字都挺高大上的,但听完更迷糊了。别说你了,我那时候觉得这简直就是语言学的“黑魔法”,普通人根本不配理解。其实呢,之所以当年我们觉得一头雾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们讲的方式可能有点……怎么说呢,过于“学术”.............
  • 回答
    每次父母提起“生二胎,给你们添个伴儿”,我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明白父母是出于好意,想让我们的童年少一些孤单,多一些热闹,也为我们将来的人生多留一份依靠。另一方面,我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伴儿”?在我看来,“伴儿”这个词,它承载的意义其实很复杂。它不只.............
  • 回答
    公主从来都不知道,在与她成亲前,驸马就已经喜欢上她了。这句话像一颗饱满的浆果,在我喉咙里轻轻滚动,散发着酸涩又甜蜜的汁液。没人会相信,一个被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周旋于皇家宴会和朝堂奏章间的公主,怎么会不知道,那个即将踏入她生命,与她结成连理,共同承担皇家责任的男人,早在见到她的第一面,就已经被她牢牢抓.............
  • 回答
    自助餐厅里那些“浪费XX克,罚款XX元”的牌子,确实挺常见的,但就像你观察到的那样,大家通常也只是瞄一眼,很少真的有人因此掏钱。这背后啊,其实涉及到一些法律和常识的问题,绝不是简单一句“吓唬人”就能概括的。餐厅是否有权罚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在我国,罚款的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并非任何个.............
  • 回答
    自古以来,人类对“修行”的推崇,并非仅仅是为了弥补一个“残缺的世界”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更为深邃、多层面的文化现象,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疑问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其说是世界“需要”有人成道来拯救,不如说是人类个体内心深处那份渴望超越、探求终极真理的本能,促使了修行的发生和传承。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古老.............
  • 回答
    关于“汉奸”这一概念的讨论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来分析。首先,“汉奸”一词通常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战争或殖民统治期间)背叛国家利益、与外敌合作的人,但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主观性,不同历史阶段和立场可能对其定义存在差异。 历史背景与社会因素1. 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中国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