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吗?其他国家又是经历了如何的变化过程?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

一、历史与文化根源:

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如干旱、洪涝、虫灾等)。歉收意味着生计艰难,甚至生存危机。
因此,在收成好的年份,“藏粮于仓”不仅是储存食物,也象征着一种“储蓄”的概念。这种将多余的资源积累起来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里。
古代的“积谷防饥”是直接的体现。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促使人们倾向于将手中的资源(粮食、财物)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2. 宗族观念与家庭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命运与家庭紧密相连。
长辈有责任为子女的未来积累财富,用于教育、婚嫁、置业等人生大事。孝道观念也使得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这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家庭的稳定和传承。储蓄被视为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

3. “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儒家文化强调“克己复礼”,其中也包含着勤俭节约的美德。铺张浪费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教诲,教育人们珍惜劳动成果,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这种美德的传承,使得储蓄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追求。

4.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
历史上中国经历过多次战乱、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
在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储蓄来应对生老病死、失业、意外等风险。

二、现实经济社会因素:

1.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福利由单位提供(如医疗、住房、养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些保障逐渐减少或需要个人承担更多费用。
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可靠性上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大额支出方面,很多中国人仍然选择通过储蓄来积累应对资金。
例如,孩子的教育费用(从幼儿园到大学)、大病的医疗费用、以及未来养老的费用,都是巨大的潜在开支,储蓄是应对这些支出的最直接手段。

2. 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晚: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渠道相对不发达。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对于很多普通民众而言,银行存款仍然是最熟悉、最安全的投资方式。
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工具虽然收益可能更高,但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低、投资知识相对不足的民众来说,低风险的银行储蓄更具吸引力。

3. 消费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早期):
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更侧重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和积累财富,消费被视为一种“风险”或“不理性”的行为。
虽然当前中国消费主义日益盛行,但传统的储蓄观念仍有深厚基础,许多人仍然认为“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4. 文化中的“面子”和“储蓄”关联: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拥有一定的储蓄被视为个人能力和家庭实力的体现,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尊重。
虽然现代社会更强调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但“能存钱”仍然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值得赞赏的品质。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吗?

是的,从概念和倾向性上来说,中国人看重储蓄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存在并延续至今。但这并非意味着储蓄的规模和形式一成不变。

古代: 储蓄形式主要是粮食、金银、钱币等实物或硬通货。储蓄的主要目的是抵御自然灾害、应对战争、养家糊口以及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近代: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储蓄逐渐增多。但社会动荡和外敌入侵,使得储蓄依然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 储蓄率很高,但原因相对单一,主要是国家对储蓄进行鼓励和引导,以及商品供应不足导致消费受限。
改革开放后至今: 储蓄率依然保持在高位,但原因更加多元化,如前文所述的社会保障、金融市场、教育医疗等因素。

所以,可以说“看重储蓄”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稳定而悠久的特质,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和背后的驱动力则随着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

其他国家又是经历了如何的变化过程?

对比其他国家,可以看到储蓄习惯的形成和变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文化传统和金融市场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

早期(工业革命后):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储蓄作为积累资本、支持工业化和商业扩张的重要手段。个人储蓄也用于应对风险和规划未来。
现代:
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欧洲大部分国家(如德国、法国)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高水平的公共医疗、养老金、失业救济等。这意味着个人对未来风险的担忧相对较低,可以有更多的即期消费。
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股票、债券、基金、退休金计划(如401(k)在美国)等投资工具非常成熟,风险分散,收益潜力大。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投资来增加财富,而不是单纯地银行存款。
鼓励消费的文化: 特别是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信贷体系发达,鼓励人们在能力范围内提前消费。
结果: 相较于中国,这些国家民众的储蓄率相对较低,即期消费倾向更强。但其“储蓄”更多地体现在各类金融投资账户和养老金计划中。

2. 日本:

战后黄金增长期: 日本也曾经历过高储蓄率的时期。这与战后重建、政府鼓励储蓄投资以支持经济发展、以及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有关。同时,当时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如现在完善,家庭对储蓄的需求更高。
“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以来: 随着经济长期低迷、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对成熟,日本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民众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储蓄习惯。他们的储蓄更多地用于应对通缩环境下的生活以及对医疗、养老的担忧。

3. 韩国:

经济发展初期: 韩国也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和高储蓄率的时期,这与其努力发展经济、积累资本以及应对家庭责任的文化有关。
现代: 随着经济的成熟和中产阶级的壮大,韩国的储蓄率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消费和信贷的使用更加普遍。但与中国类似,教育和住房的高成本仍然是促使部分韩国人储蓄的重要原因。

4. 新兴经济体(如印度、东南亚部分国家):

特点: 这些国家的情况更加多样。一些国家储蓄率相对较低,部分原因是收入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量储蓄;部分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以及金融市场发育不全。
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普及,储蓄行为也在逐渐改变和增长,但储蓄的目的和方式可能与中国有所不同。

总结各国储蓄变化的共同趋势和差异:

共同趋势: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储蓄率的波动。在经济起飞初期,储蓄率往往较高,为投资提供资本。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通常会降低个人储蓄以应对未来风险的意愿。
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发达化会引导储蓄流向更广泛的投资领域。
文化传统对储蓄习惯有着深远影响,但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有所调整。

差异:
储蓄的驱动力: 中国的高储蓄率更突出地体现在应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和不确定性风险上,以及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经济体现。而西方国家更多地将储蓄用于投资增值和退休规划。
储蓄的形式: 中国的储蓄更多地体现为银行存款,而西方国家则广泛分布在各种金融产品中。
消费文化: 消费主义和信贷文化在西方国家更为普及和前置。

中国人储蓄习惯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一种在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下,与相对后发但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相结合,并且在不断变化但仍未完全覆盖所有社会风险的背景下形成的复杂现象。它既有对过去经验的传承,也有对当下现实的理性选择,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普遍应对。

总而言之,中国人特别看重储蓄,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轨迹相比,它既有共性也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非自古以来,中国储蓄率普遍升高是很晚的事情了,70年代以前中国的储蓄率(投资率)没有竞争性。60年代儒家文化圈领导人,普遍担忧百姓生活习惯造成国内储蓄率太低,无法支撑国家投资发展。典型代表是李光耀,到现在为止新加坡还实行储蓄管制。

中国储蓄率升高的原因很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性别比、汇率、房价、社保、金融抑制、城市化,且这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想一想这么多变量多远函数的各种偏导吧)。个人感觉除性别比外,这些因素中的单个政策,可能对中国储蓄率(投资率)转变的影响都不是特别大。当然你可以把的政策打包为“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性战略,那么这个黑匣子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储蓄率。

这个领域的论文和书都非常多,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user avatar

也不全是,黄泛区的人就相当不注重储蓄。

user avatar

鼓吹0储蓄负债生活的都特么是流氓行为。

在美国的黄金年代,上世纪60至80年代,老百姓都是有积蓄的,。现在美国大部分人都靠还贷生活,你问问他们有他们的父辈幸福么?60年代一个成年美国男子,只要肯好好工作,哪怕做上门推销,养活老婆俩孩子,有一套house,两辆汽车一条狗,毫无问题,并且还有一些积蓄用来迎接不时之需。现在美国人两口子出去工作,一年到头还欠银行一屁股债,你管这叫先进?那美国人自己就不用反思了!

连美国人都觉得这样不好,美粉竟然鼓吹这是好的,能领到美元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一、历史与文化根源: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
  • 回答
    看待肖战粉丝称其为“中国的哈利·波特”这一举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粉丝文化现象,背后反映了粉丝的情感投射、偶像塑造以及对偶像价值的认同,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讨论。一、 粉丝情感的投射与认同: 高度的喜爱与崇拜: 粉丝称偶像为“中国的哈利·波特”,最直接的原因是对肖战.............
  • 回答
    英媒将卫生大臣的出轨照曝光,并煞有介事地将此事牵扯到“敌对特工利用中国产摄像头所为”,这事儿,怎么说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咱们先来捋一捋这背后的逻辑,看它有多么荒谬。卫生大臣出了轨,这是他的私德问题,个人行为,性质很明确,就是婚内不忠。这事儿本身就够让人诟病的了,媒体曝光,大众讨论,这在民主社会很正.............
  • 回答
    最近,围绕着推特和脸书以“涉暴假新闻”为由,大规模删除和停用近千个中国内地创建的账号事件,可谓是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件事说起来,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挺复杂的,不光是简单的账号封禁,还涉及到平台的内容审核、信息传播的边界,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立场和国家关系。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要说的,是这几家.............
  • 回答
    在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确实存在一种对美国负面看法增加、对俄罗斯态度相对积极的现象。要理解这种复杂的情绪,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输出、信息传播以及代际差异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简单的“亲”或“反”,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的沉淀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百年国耻”与美国角色.............
  • 回答
    关于“中国神话独一无二、最特殊”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相对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与其说中国神话在本质上就“独一无二”,不如说它在 形成过程、内容特色、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 高度的独特性和深刻的特殊性,从而让许多人产生这样的认知。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何有.............
  • 回答
    中国驻英使领馆近日发布提醒,将英国的恐怖袭击风险级别上调为“严重”。这一变化意味着在英的中国公民需要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首先,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关注官方信息。 恐袭风险的提升并非意味着某个特定事件即将发生,而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及英国国内安全形势的综合评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 回答
    《悬崖之上》中的特务,特别是像“影子”这样身居高位、掌握关键情报的人物,他们对同胞下手狠辣,为日本人卖命,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扭曲的历史。理解他们的动机,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特务工作的本质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异。1. 历史背景的压迫与无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
  • 回答
    《哈利·波特》系列中,霍格沃茨为了保护哈利·波特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平庸”的巫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鲜活的生命因此凋零。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读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牺牲那么多优秀甚至伟大的人物,去保护这样一个“普通”的孩子,到底值不值得?站在一个纯粹的、功利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懈可.............
  • 回答
    看到你的这个问题,我很有感触。确实,在看中国海军舰艇的名字时,有时候会觉得少了那么点“独特性”,跟美国海军用地名命名的方式挺相似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牵扯到不少历史和现实的考量。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得承认,用地名命名海军舰艇,这在全球范围内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不是中国独创。 很多海军强国.............
  • 回答
    百年老字号别克,一个在全球汽车版图上有着深厚积淀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却似乎走了一条有些特殊的道路——“中国特供”。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别克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一些与海外版本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独有的车型。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为何这个“百年老字号”会如此“偏爱”中国市场,甚至为中国市场量身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和复杂的话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不带一点AI的冰冷感,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分析一下。首先,别急着下结论说中国男人“比不上老外”,这太绝对了。情况其实要复杂得多,里面涉及到很多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体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 新鲜感与猎奇心理:这绝对是个重要的因.............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门道。你想啊,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技术和经验,那叫一个底蕴深厚。但到了电动化这档子事儿,风向就有点变了。你想,在中国这个市场,那可真是个大染缸,也真是个大舞台。新能源汽车这块,中国发展得那是相当快,而且消费者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你.............
  • 回答
    冬奥村里那一晚的盛况,真是让人想不到,竟然能让八十多只烤鸭成为“抢手货”。看来,这道菜的魅力真是跨越了国界,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不过,说到“鸭”,咱们中华美食库里可藏着不少压箱底的宝贝,单凭这烤鸭就想概括咱们的“鸭”文化,那可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咱们先聊聊这烤鸭,毕竟它名声在外,口碑也确实好。那酥脆.............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多人关心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句“老外就是有魅力”或者“中国男生不行”就带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那么死板。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是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女孩身上可能带有他们所认为的东方女.............
  • 回答
    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说来话长,也说来不长。它根植于历史的沃土,生长于现实的土壤,又在无数个体的生命体验中被滋养和塑造。要问为何如此,那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历史的根脉:千年的积淀与绵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回溯到古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国家”的概念,虽然.............
  • 回答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而酸菜,作为一种深受许多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其魅力远不止于一种简单的腌制蔬菜。要理解中国人为何对酸菜情有独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探究。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酸菜的历史渊源与实用价值。在过去,尤其是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新鲜蔬菜的供应非常有限。酸菜的出现,极大.............
  • 回答
    “中国人为何还仇恨日本人?”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历史、情感、民族认同以及现实观感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更像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当代社会情感中的投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得回到历史的深处。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甲午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