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吗?其他国家又是经历了如何的变化过程?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

一、历史与文化根源:

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如干旱、洪涝、虫灾等)。歉收意味着生计艰难,甚至生存危机。
因此,在收成好的年份,“藏粮于仓”不仅是储存食物,也象征着一种“储蓄”的概念。这种将多余的资源积累起来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里。
古代的“积谷防饥”是直接的体现。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促使人们倾向于将手中的资源(粮食、财物)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2. 宗族观念与家庭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命运与家庭紧密相连。
长辈有责任为子女的未来积累财富,用于教育、婚嫁、置业等人生大事。孝道观念也使得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这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家庭的稳定和传承。储蓄被视为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

3. “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儒家文化强调“克己复礼”,其中也包含着勤俭节约的美德。铺张浪费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教诲,教育人们珍惜劳动成果,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这种美德的传承,使得储蓄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追求。

4.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
历史上中国经历过多次战乱、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
在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储蓄来应对生老病死、失业、意外等风险。

二、现实经济社会因素:

1.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福利由单位提供(如医疗、住房、养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些保障逐渐减少或需要个人承担更多费用。
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可靠性上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大额支出方面,很多中国人仍然选择通过储蓄来积累应对资金。
例如,孩子的教育费用(从幼儿园到大学)、大病的医疗费用、以及未来养老的费用,都是巨大的潜在开支,储蓄是应对这些支出的最直接手段。

2. 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晚: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渠道相对不发达。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对于很多普通民众而言,银行存款仍然是最熟悉、最安全的投资方式。
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工具虽然收益可能更高,但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低、投资知识相对不足的民众来说,低风险的银行储蓄更具吸引力。

3. 消费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早期):
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更侧重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和积累财富,消费被视为一种“风险”或“不理性”的行为。
虽然当前中国消费主义日益盛行,但传统的储蓄观念仍有深厚基础,许多人仍然认为“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4. 文化中的“面子”和“储蓄”关联: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拥有一定的储蓄被视为个人能力和家庭实力的体现,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尊重。
虽然现代社会更强调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但“能存钱”仍然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值得赞赏的品质。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吗?

是的,从概念和倾向性上来说,中国人看重储蓄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存在并延续至今。但这并非意味着储蓄的规模和形式一成不变。

古代: 储蓄形式主要是粮食、金银、钱币等实物或硬通货。储蓄的主要目的是抵御自然灾害、应对战争、养家糊口以及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近代: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储蓄逐渐增多。但社会动荡和外敌入侵,使得储蓄依然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 储蓄率很高,但原因相对单一,主要是国家对储蓄进行鼓励和引导,以及商品供应不足导致消费受限。
改革开放后至今: 储蓄率依然保持在高位,但原因更加多元化,如前文所述的社会保障、金融市场、教育医疗等因素。

所以,可以说“看重储蓄”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稳定而悠久的特质,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和背后的驱动力则随着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

其他国家又是经历了如何的变化过程?

对比其他国家,可以看到储蓄习惯的形成和变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文化传统和金融市场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

早期(工业革命后):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储蓄作为积累资本、支持工业化和商业扩张的重要手段。个人储蓄也用于应对风险和规划未来。
现代:
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欧洲大部分国家(如德国、法国)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高水平的公共医疗、养老金、失业救济等。这意味着个人对未来风险的担忧相对较低,可以有更多的即期消费。
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股票、债券、基金、退休金计划(如401(k)在美国)等投资工具非常成熟,风险分散,收益潜力大。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投资来增加财富,而不是单纯地银行存款。
鼓励消费的文化: 特别是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信贷体系发达,鼓励人们在能力范围内提前消费。
结果: 相较于中国,这些国家民众的储蓄率相对较低,即期消费倾向更强。但其“储蓄”更多地体现在各类金融投资账户和养老金计划中。

2. 日本:

战后黄金增长期: 日本也曾经历过高储蓄率的时期。这与战后重建、政府鼓励储蓄投资以支持经济发展、以及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有关。同时,当时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如现在完善,家庭对储蓄的需求更高。
“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以来: 随着经济长期低迷、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对成熟,日本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民众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储蓄习惯。他们的储蓄更多地用于应对通缩环境下的生活以及对医疗、养老的担忧。

3. 韩国:

经济发展初期: 韩国也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和高储蓄率的时期,这与其努力发展经济、积累资本以及应对家庭责任的文化有关。
现代: 随着经济的成熟和中产阶级的壮大,韩国的储蓄率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消费和信贷的使用更加普遍。但与中国类似,教育和住房的高成本仍然是促使部分韩国人储蓄的重要原因。

4. 新兴经济体(如印度、东南亚部分国家):

特点: 这些国家的情况更加多样。一些国家储蓄率相对较低,部分原因是收入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量储蓄;部分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以及金融市场发育不全。
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普及,储蓄行为也在逐渐改变和增长,但储蓄的目的和方式可能与中国有所不同。

总结各国储蓄变化的共同趋势和差异:

共同趋势: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储蓄率的波动。在经济起飞初期,储蓄率往往较高,为投资提供资本。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通常会降低个人储蓄以应对未来风险的意愿。
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发达化会引导储蓄流向更广泛的投资领域。
文化传统对储蓄习惯有着深远影响,但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有所调整。

差异:
储蓄的驱动力: 中国的高储蓄率更突出地体现在应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和不确定性风险上,以及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经济体现。而西方国家更多地将储蓄用于投资增值和退休规划。
储蓄的形式: 中国的储蓄更多地体现为银行存款,而西方国家则广泛分布在各种金融产品中。
消费文化: 消费主义和信贷文化在西方国家更为普及和前置。

中国人储蓄习惯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一种在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下,与相对后发但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相结合,并且在不断变化但仍未完全覆盖所有社会风险的背景下形成的复杂现象。它既有对过去经验的传承,也有对当下现实的理性选择,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普遍应对。

总而言之,中国人特别看重储蓄,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轨迹相比,它既有共性也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非自古以来,中国储蓄率普遍升高是很晚的事情了,70年代以前中国的储蓄率(投资率)没有竞争性。60年代儒家文化圈领导人,普遍担忧百姓生活习惯造成国内储蓄率太低,无法支撑国家投资发展。典型代表是李光耀,到现在为止新加坡还实行储蓄管制。

中国储蓄率升高的原因很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性别比、汇率、房价、社保、金融抑制、城市化,且这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想一想这么多变量多远函数的各种偏导吧)。个人感觉除性别比外,这些因素中的单个政策,可能对中国储蓄率(投资率)转变的影响都不是特别大。当然你可以把的政策打包为“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性战略,那么这个黑匣子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储蓄率。

这个领域的论文和书都非常多,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user avatar

也不全是,黄泛区的人就相当不注重储蓄。

user avatar

鼓吹0储蓄负债生活的都特么是流氓行为。

在美国的黄金年代,上世纪60至80年代,老百姓都是有积蓄的,。现在美国大部分人都靠还贷生活,你问问他们有他们的父辈幸福么?60年代一个成年美国男子,只要肯好好工作,哪怕做上门推销,养活老婆俩孩子,有一套house,两辆汽车一条狗,毫无问题,并且还有一些积蓄用来迎接不时之需。现在美国人两口子出去工作,一年到头还欠银行一屁股债,你管这叫先进?那美国人自己就不用反思了!

连美国人都觉得这样不好,美粉竟然鼓吹这是好的,能领到美元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