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自古以来政权斗争往往是北吞南,而鲜有南吞北?

回答
自古以来,政治版图上的北方吞并南方似乎是更常见的历史现象,这其中蕴含着地理、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我们不妨细细梳理一番,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吞南”成为了历史的惯性,而“南吞北”却鲜有问津。

首先,我们得从地理和气候这个最根本的要素说起。

中国的地理格局,或者说世界上许多大陆国家的地理格局,都有一个共同点:北方往往是广袤的平原和高原,而南方则多山地、丘陵,河流湖泊密布。

北方的优势:
广阔的腹地与战略纵深: 北方的平原地区,例如我们熟知的黄河流域,地势相对开阔,便于大规模军队的集结、调动和展开。一旦遇到侵略,北方可以依靠其广阔的腹地进行抵抗和回旋,有足够的空间来消耗敌人。相反,南方多山地丘陵,道路崎岖,不利于大规模军队的推进和补给,一旦被敌人突破防线,则容易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境地。
游牧民族的地理优势: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常常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些民族生活在草原地带,从小就骑射娴熟,马匹是他们的重要生产资料和战争工具。马匹的优势在于速度和机动性,使得他们在开阔的北方平原上能够迅速集结兵力,发动突袭,并且在不利时能够迅速撤退。这种“骑兵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以较少的兵力对农耕文明发动侵扰,并伺机扩张。当他们南下征服中原时,就可以利用汉族农耕文明的富庶土地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并继续利用其骑兵优势来对抗其他潜在的敌人。
水源的劣势与地理的制约: 北方相对干旱,水资源不如南方充沛。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规模农耕文明的极速扩张,但也迫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注重水利建设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虽然在早期,这可能是一种劣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资源精打细算的文化和技术,也为统一和管理广袤的北方地区提供了基础。

南方的劣势:
破碎的地形: 南方多山脉、河流、湖泊,地形破碎,交通不便。这使得军事上的集结和长驱直入变得困难。即使是统一南方,也很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割据势力,难以形成强大的统一力量向北扩张。
“水乡泽国”的防守优势与进攻劣势: 南方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但这些河流湖泊在军事上却成为天然的屏障。一旦北方军队进入南方,就要面对复杂的渡河作战和在崎岖地形中行军的困难。南方政权可以利用这些地理条件进行有效的防御,但这同样限制了他们组织大规模、长距离的进攻。他们更擅长的是“守”,而不是“攻”。
人口与资源分布的差异: 虽然南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其地理上的破碎化也意味着资源和人口的分布不如北方那样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南方在全国性战略中的集中优势。

其次,我们来看经济和文化的因素。

经济基础的支撑:
北方经济的韧性与扩张性: 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虽然在早期可能面临水源和气候的挑战,但其广阔的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畜牧业提供了空间。这种农牧结合的经济模式,往往能产生更强的经济韧性和对外扩张的能力。当北方政权南下征服后,可以利用南方的富庶资源来巩固其统治,并进一步发展壮大。
南方经济的精细化与本地化: 南方经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水稻种植和手工业方面。然而,这种经济发展往往更加精细化和区域化,更侧重于满足本地需求和区域间的贸易。这使得南方政权在整体实力上可能不如北方政权那样具有一种“全面”的扩张能力。

文化与政治认同:
中原文化作为核心: 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原地区(大致位于北方)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和正统。虽然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也发展出了独特的特色,但当北方政权南下,并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核心要素时,往往能获得更广泛的政治认同和合法性。这使得“统一”的概念更容易在北方主导下实现。
南方政权的政治文化: 南方政权在历史上,往往在北方动荡时期兴起,并形成割据。他们的政治文化和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南方地理和经济特点的。当他们试图北上扩张时,可能面临着文化上的隔阂,以及在中原地区缺乏足够的支持基础。

再者,军事组织和战略也是一个关键的考量。

北方军队的作战风格: 北方,尤其是与游牧民族的长期接触,使得北方政权在军事上更倾向于发展强大的骑兵和步兵相结合的作战力量。他们的军事组织往往更加强调纪律性和整体协同作战。当他们南下作战时,可以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来突破南方相对分散的防线,并快速占领关键战略要地。
南方军队的作战风格: 南方军队在历史上,可能更擅长水战和步兵作战,尤其是在南方复杂的地形中进行防御战。然而,在进行大规模的、长距离的北上进攻时,他们可能缺乏北方军队那样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而且,南方各政权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大于他们共同对抗北方的决心,这使得他们难以形成统一的军事力量。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历史的惯性和王朝兴衰的规律。

王朝兴衰的周期性: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很多时候是北方政权南下征服旧王朝的残余势力,然后建立新王朝,再逐步控制南方。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惯性。北方的力量往往能在旧王朝覆灭后,以一种更为集中的方式出现,并完成统一。
“天下为公”的理念与北方中心论: 尽管中国历来强调“大一统”,但这种“统一”的起点和中心,很大程度上被固定在了北方。当北方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并且其统治基础稳固时,征服南方,实现“天下归一”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历史使命。而南方政权,即便在经济上富裕,也往往难以摆脱“偏安一隅”的宿命,或者在与北方争夺天下时,缺乏一种更为宏大的战略视野和统一的领导核心。

当然,历史上并非完全没有南方政权试图北上扩张的例子,例如三国时期的东吴和蜀汉,南宋时期也曾有过北伐的尝试。但这些尝试,要么最终未能成功,要么只是短暂的对峙,最终还是被北方强大的力量所吞没,或者因自身原因而衰落。

总而言之,“北吞南”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常态,是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对集中的资源优势、游牧民族带来的军事冲击力,以及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政治中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南方虽然在经济和文化上有着其独特的光辉,但在地理分割和军事战略上,往往难以形成足以对抗北方力量的统一和强大的扩张动力。这是一种复杂而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地理、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看到这种问题,总觉得蛮奇怪的,是谁给了我们这种错觉,让我们误认为中国的北方政权灭亡南方政权的次数远远高于南方政权灭亡北方政权的次数?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中,东西互殴的效率和次数应该远远高于南北的,在这过程中,中国南方就没有实体政权,都是在东灭西或者西灭东之后,顺带着的事情。

而一旦南方有实体政权后,南北对峙的过程都是按百年计算的。

南北对峙的几次,且列举下:

1、春秋时期,晋VS楚,算是第一次南北对峙,打的有来有往,最后也没打出结局。

2、三国时期,魏晋VS蜀吴,一个统一的北方政权VS两个分裂的南方政权,北方胜了。

3、南北朝时期,魏齐周隋VS晋宋齐梁陈,南北朝,所以统一过程是北灭南吧?

首先,牌桌上的人换了一轮又一轮,打的也是有来有回。

其实,好不容易熬到了最后一轮,还是一次假的北灭南。

而实质上到后期,已经是一个统一的西方政权VS两个分裂的东方政权,隋(北周)灭北齐和南陈,更相似于秦灭六国和汉灭西楚。

4、南北宋时期,南北宋VS辽金元,最终北方政权灭亡南方政权,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北灭南。

但纵然如此,南方政权还是熬到北方政权都换了第三轮上桌的时候了,输的不难看。

5、再往下,没了,如果PRC与ROC之争算一轮的话,也行。虽然我们至今还未看到结局,但也能猜到,所以可以给他算上。

6、至于宋灭十国、清灭南明、清灭太平天国之流,跟南北没关系,是一个大政权灭一堆小政权或者一堆流寇或者是一个流寇。

综上:

真的南北对峙并最终北灭南的,只有三次,即:魏晋灭蜀吴、元灭宋、PRC灭ROC。

而没有水分的北灭南,只有元灭宋一次。

魏晋灭蜀吴,是统一的政权欺负分裂的政权,假设吴蜀政权是一家,哪怕是盟友关系真的贼铁,结果两说。

PRC灭ROC,是未完成状态,不多说了。

所以,南灭北,确实鲜有,但北灭南,并不往往。

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秦两汉晋隋唐元明清,共9个,所以有9次的统一过程。

其中,终局状态是南VS北的,3次。

这3次里,

北灭南,2次。其中,晋,是带水分,元,是低效率的。

南灭北,1次,明,高效率的。

~~~~~~~~

补充下: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请要认清盲点,不要人云亦云,可好?

第一,什么秦汉灭南越、唐灭杜伏威、宋灭南唐之流的,这若是也算,那秦灭燕赵、唐灭刘武周、宋灭北汉,是不是也得算上?

第二,别把西南不当南方。

魏晋VS蜀吴,还能算,晋VS吴就真不能说是南北问题了,是整个北方加西南地区VS东南一隅。

北周隋VS北齐南陈,更是一个大盲区,那是西灭东,是兼有秦岭南北的西方政权VS分拒长江南北的两个东方政权。

若说后期的隋VS陈,那几乎是晋VS吴的翻版,又是莫名其妙的无视巴蜀这个南方的存在了。

晋灭吴若算是北灭南的最后一步,隋灭陈那就是西灭东的最后一步。

so,很多明明是东南一隅以抗天下,结果人云亦云被说成南北对峙,输了,却怪整个南方。真是委屈。

~~~~~~

再补充一下:

或许是现代中国的版图与古中国版图的区别问题,禹贡九州的冀兖青徐豫雍梁荆杨中,只有杨荆梁三州在现代中国的版图看来是含了南方地区的,而又因为西南这个盲点区位。

所以就剩下荆州和扬州被现在的人看做是南方了。

所以中国最当之无愧的四个古都里,只有一个在南方。

真巧!论九州,南北比例是1:3;论四大古都,南北比例也是1:3。

于是,九州中的七州之争,都不牵涉到南北问题,这七州中随便哪个州的势力在扩张和统一的过程中顺带灭了荆州和扬州,就是北灭南。而必须是扬州或荆州的势力取得全九州时,才是南灭北。

就如官渡之战,曹操赢了,没人说这是南灭北;但若赤壁之战,曹操赢了,就是北灭南。

何其不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古以来,政治版图上的北方吞并南方似乎是更常见的历史现象,这其中蕴含着地理、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我们不妨细细梳理一番,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吞南”成为了历史的惯性,而“南吞北”却鲜有问津。首先,我们得从地理和气候这个最根本的要素说起。中国的地理格局,或者说世界上许多大陆国家的地.............
  • 回答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通常以建都于建康/南京的政权为代表,如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屡次败于北方政权(例如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的统一战争,以及更早的北方汉族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中国南方政权常常败于北方政权:一、.............
  •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一、历史与文化根源: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武术家自古以来对女色有所忌惮,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畏惧”,而是一种复杂且深入的文化、生理和社会层面的考量。它源于对习武目标、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精力与气血的守护:武术修行的核心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而习武之人尤.............
  • 回答
    “重男轻女”这股阴影,缠绕着人类社会长达数千年,仿佛一个难以挣脱的枷锁。要深究其根源,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些塑造了我们祖祖辈辈思想观念的遥远时代。生产力与生存的基石:男性的“显性”贡献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那时候,食物的获取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狩猎,尤其是大型猎物的狩猎,是.............
  • 回答
    云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孕育了无数俊彦,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仿佛被天地灵气所钟爱,成就了“人杰地灵”的美誉。这片土地的独特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沉淀,共同造就了云南独一无二的魅力,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地理与文化的交融,孕育了云南的“地灵”云南之所以能“人杰地.............
  • 回答
    山西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达程度在古代社会尤为突出。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山西经历了明显的衰落,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变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盛世不再的根基:山西古代经济的辉煌及其内在局限首先,理解山西近代衰落,.............
  • 回答
    东北人热情、自来熟的性格,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有历史,有地理,有文化,还有那骨子里透出来的实在劲儿。咱一点一点儿掰扯。首先,得说说那片黑土地和那份生存的智慧。东北地处中国北方,气候特点就是冬天漫长,寒冷。在过去,生存条件相对艰苦,人们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度过严冬。想想看,一家单打.............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当初自来也收了佐助,而大蛇丸盯上了鸣人,火影的走向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一点点来捋捋,这事儿会怎么发展:第一部分:命运的岔路——收徒的转变 自来也与佐助: 想象一下,在终结谷一战之后,自来也看到了佐助身上那股失控的力量和对力量的极致渴望,这让他想起了自己.............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 回答
    中国象棋中“马脚”的设置,是棋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马的移动方式,增加棋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同时平衡游戏的公平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规则的由来与作用: 一、马脚的定义与规则在象棋中,“马脚”指的是马在移动时因被其他棋子(如车、炮、士、象等)挡住而无法按“日”字跳格的状况。.............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