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步枪威力这么大,在海湾战争中还要平均10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回答
海湾战争中步枪的“弹药消耗比”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反映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单兵武器威力的简单堆砌。你提到的“平均10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个数字可能有点夸张,但它确实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即便有了强大的现代步枪,在战场上击杀一名敌军所需的弹药量仍然如此之高?

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1. 战场环境的残酷与不确定性:

射击的“有效性”只是冰山一角: 士兵向目标开火,但子弹能真正命中并且造成致命伤害的几率,远低于我们想象。想象一下,一个士兵可能在掩体后射击,对方的火力压制迫使他快速射击,姿势不稳定,瞄准也只是大致锁定。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原则: 士兵被训练成要快速射击,然后改变位置,防止自己被敌方火力定位。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像靶场射击那样,稳稳地架枪,一个一个地精准瞄准。更多的是“压制性火力”和“区域火力”。
掩体与装甲的保护: 现代战场上的士兵,即使是普通步兵,也拥有更优秀的头盔、防弹衣,更不用说装甲车辆了。即使步枪子弹威力不小,但如果击中对方的防护装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海湾战争中,许多伊拉克士兵都躲在坚固的工事或装甲车内,一般的步枪子弹很难穿透。
地形与距离的限制: 战场不是靶场。山丘、建筑物、茂密的植被都会影响弹道。士兵可能需要穿过复杂的地形才能接近目标,或者在远距离进行射击,这都会降低射击的精准度。

2. 军事战术与作战模式的演变:

“压制性火力”的战略意义: 在许多情况下,步枪射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击毙敌人,更多的是为了“压制”敌人的火力,阻止他们行动,为友军创造行动机会。即使子弹没有命中,持续的火力也能让敌方不敢露头,为己方推进或撤退赢得宝贵时间。
协同作战与火力支援: 现代战争是体系化的作战。步枪手通常不是孤军作战,他们有车载机枪、火炮、空中支援等多种火力协同。一辆坦克的炮弹,一架飞机的炸弹,其威力和覆盖范围远超步枪,它们才是战场上决定性的力量。步枪兵消耗大量弹药,可能是在配合整体的火力压制和消耗战。
“消耗战”的思路: 有时候,军事指挥官会故意鼓励部队使用弹药,以消耗敌人的弹药储备,或者在局部地区制造“火力优势”。虽然不是直接击毙,但通过这种方式让敌人无法有效反击,也是一种战术。
士气与心理因素: 频繁的射击也能对敌人造成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弹药没有杀伤力,也能起到瓦解对方士气的作用。

3. 步枪威力的“定义”与“用途”:

现代步枪的“威力”体现在何处? 现代步枪的威力,更多体现在其 射速、精准度、弹道稳定性和弹药的穿透力 方面。例如,5.56mm 北约制式弹药,虽然单发威力不如一些老式步枪弹,但其高射速、易于控制的后坐力,使得士兵能快速打出更多有效的射击。而且,其设计是为了在命中人体后产生翻滚,增加杀伤力,并具备一定的穿透力,可以对付轻型防护。
步枪的“主要战场定位”: 步枪仍然是基础的单兵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交战、巷战、掩体后射击,以及为更强大的火力提供掩护。它不是用来直接摧毁装甲车或狙杀百米外的重装目标。海湾战争中,联军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是主要的“杀伤性武器”,而步枪兵更多的是在支援和配合。
弹药设计与“实战命中率”的矛盾: 很多现代步枪弹药的设计,比如小口径高速弹,非常注重射击效率和近距离的穿透杀伤,但也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实战中,大量弹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浪费”掉,比如射偏、击中掩体、被对方防护装备抵挡等等。

4. 训练、经验与实战的差距:

新兵与老兵的差别: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真正面对枪林弹雨时,其射击效率和弹药使用方式也会与训练时有很大不同。新兵可能会因为紧张而过度射击,而老兵则更懂得何时开火,何时节省弹药。
“弹药消耗比”的统计偏差: 这种统计数据往往是基于后勤部门的弹药发放量与战场击杀数的对比,中间包含了大量消耗性射击、训练剩余、误射、以及未击毙但已受伤的敌军等多种情况,并非所有打出去的子弹都直接指向了“杀死”一个人。

所以,为什么海湾战争中会有这种“高弹药消耗比”的说法?

这更多的是一种 对现代战争复杂性的反映。它说明了:

战场不是精确制导的战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单兵武器的威力,需要与其他火力协同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战术、地形、掩体、心理等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弹药的“实际杀伤效率”。
“杀死一个人”的定义,在统计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可以这么理解,步枪是战场上最基本的“工具”,它需要配合成千上万的“工具”和“战术”,才能最终达成战争的目标。而海湾战争,作为一次高科技与传统作战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战争,更是将这种“体系化作战”和“火力压制”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一枪毙敌”的神话,在现代战场上,往往只存在于电影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过一些伊拉克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枪战交战视频。双方交战距离都很远,基本看不到目标的,然后就开始突突突了,打了一阵,也没发现谁中弹或打中谁。完全看不见人的,都躲在隐蔽物后面。也不是对射,而是一方射击,另一方就死死的藏起来。没有其它兵种支援,步兵这种打法想打死一个人真不容易。

看看下面的阿富汗美军机枪手小哥拍的交战视频,子弹打了不少,我头都看晕了,也没看到有什么战果。

https://www.zhihu.com/video/94071913420032819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湾战争中步枪的“弹药消耗比”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反映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单兵武器威力的简单堆砌。你提到的“平均10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个数字可能有点夸张,但它确实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即便有了强大的现代步枪,在战场上击杀一名敌军所需的弹药量仍然如此之高?这背后涉及.............
  • 回答
    说到苏联或俄罗斯没有像西方那样普遍使用的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军事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绝非一蹴而就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指的是什么。 西方语境下的“无底缘”(rimless)指.............
  • 回答
    谈及现代突击步枪为何普遍采用回旋闭锁式枪机,这背后是技术发展、性能需求与成本效益多方面权衡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回旋闭锁本身的工作原理说起,再延展到它在实战中的优势以及为什么其他类型的闭锁方式未能成为主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回旋闭锁式枪机”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就是枪机在完.............
  • 回答
    中国95式与美国M系列(主要指M4卡宾枪,因为其代表性)步枪的对比,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爱好者和军事观察者之间。要深入分析这两者,我们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使用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它们为何看起来有所不同,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是简单优劣之分,还是体系化的考量。设计理念的源头:.............
  • 回答
    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感到迷茫,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它交织着时代的特性、个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 信息爆炸与选择过载的时代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累积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如同巨大的信息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入年轻人的视野。.............
  • 回答
    老李要是真碰上这玩意儿,那可得热闹了!你听我说,这可不是那些个假把式的电视剧里能演出来的。初见端倪:惊疑与不信首先,李云龙他这个人,骨子里就是个狠角色,但他的“狠”是建立在对自家那点家当的熟知和“就地取材”的智慧上的。他见过最好的枪是什么?那时候就是老套筒,再好点就是德国的毛瑟,还有苏联的莫辛纳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普遍认知偏差。为什么古人能步行几千里赴考,而今人开车却觉得难熬呢?这背后其实是生活环境、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以及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而非简单的“古人更强壮”或者“今人更娇气”。首先,我们要还原一下“以前的男人背着行李步行几千里进京赶考”的真实图.............
  • 回答
    .......
  • 回答
    这批穿越者,如果只有一千人,并且装备如你所说,那他们的命运绝对不是像一些网络小说里那样,轻轻松松就称霸三国,横扫千军万马。现实残酷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一千人,在三国这个时代,是个非常非常小的数字。 随便一支稍微像样的军队,比如黄巾军,那都是几十万打底。即便是一些地方军阀,手底下也常常有数万兵.............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霰弹枪这玩意儿,单拎出来看,跟精密的步枪比,确实很多方面都显得粗糙。射程、精度、弹道稳定性,哪哪儿都比不过人家的膛线和专门设计的弹药。可这不代表霰弹枪就没用了,反倒是在某些特定场合,它那“粗糙”劲儿反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优势。你说现实中的应用?那可太多了。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的主场——近距离战斗。 .............
  • 回答
    如今,世界各国在国防现代化浪潮中,对步兵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IFV)的重视程度可谓是与日俱增,发展力度也相当可观。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军事变革、战场现实以及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为何步兵战车如今如此“吃香”,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发展、文明演进和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如果假设中国能够不受西方文明的入侵,任其自然发展,那么文明可能达到的程度和步入现代文明的时间点,是一个高度推测性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太多“如果”和“可能”。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推测:一、 中国.............
  • 回答
    .......
  • 回答
    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人却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分工明确与效率提升带来的直接影响(积极面与潜在负面) 专业化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壁垒: .............
  • 回答
    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涉及理论上的不足、实证上的挑战以及新经济思想的兴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其面临的困境,以及最终被其他理论所取代的原因。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代作家写作条件确实比过去优越得多,但“震撼人心”的作品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普遍。这个问题并非绝对,肯定存在一些优秀的现代作品,但如果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普遍缺乏”,那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写作.............
  • 回答
    在聊现代宗族概念为什么淡化之前,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宗族”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你要是问我,我肯定说,宗族啊,它不仅仅是几个人姓同一个姓,聚在一起过年过节吃顿饭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种纽带,连接着过去的祖先、现在的一家人,还有未来的子孙后代。在古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农耕社会,宗.............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说实话,律师这个职业,跟别的行当比起来,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是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大家伙儿心里那杆秤,似乎对律师总是多几分审视,带着点儿复杂的情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从“权力的守护者”和“规则的执行者”这个双重身份说起。咱们常说,法律是社.............
  • 回答
    在讨论“汉奸”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历史语境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通常指那些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充当走狗、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而放在当今中国社会,“汉奸”的用法就更加复杂和敏感,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批判和政治标签,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和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