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俄为什么没有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

回答
说到苏联或俄罗斯没有像西方那样普遍使用的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军事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绝非一蹴而就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我们要明确“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指的是什么。 西方语境下的“无底缘”(rimless)指的是弹壳底部没有突出的弹缘,弹壳的底缘是光滑的圆柱形。而“现代化”通常意味着弹壳采用了无烟火药,且设计上更加注重弹道性能、后坐力控制和可靠性。至于“全威力”(fullpower)步枪弹,那就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那个时期了。当时,各国军队普遍装备的步枪弹威力都很大,射程远,穿透力强,能够有效打击远距离的目标。比如美国M1903春田步枪使用的.3006斯普林菲尔德弹,英国的.303英联邦弹,德国的7.92×57毫米毛瑟弹,法国的8×50毫米勒贝尔弹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全威力步枪弹。

苏联为什么在这条路上走得不一样,或者说为何没有发展出类似的弹药体系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一、历史的起点与早期需求:

苏联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在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莫辛纳甘步枪,其使用的弹药是7.62×54毫米R弹。注意,这个“R”代表的是“rimmed”,也就是“有底缘”弹。 俄国之所以选择有底缘弹,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的勒贝尔弹)和俄国自身早期弹药技术的影响。有底缘弹在那个时代有其技术上的优点,比如在退弹时,弹仓式进弹的步枪(如莫辛纳甘)可以通过弹壳底缘的凸起被枪机上的退壳钩卡住并顺利退出。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面临的是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体系尚未健全。在武器装备方面,首要任务是保障红军的生存和战斗力。莫辛纳甘步枪及其配套的7.62×54毫米R弹在当时是现成而且能够大规模生产的,这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供了最直接的火力支持。因此,优先保持和改进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弹药体系,而不是去研发全新的弹药标准,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二、对弹药性能的理解和需求侧重:

虽然西方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断改进步枪弹,追求更高的精度、更平直的弹道和更强的远距离杀伤力,但苏联的军事思想和战场需求也存在一些特点。

普遍的步兵支援: 苏联的军事理论非常重视大规模的步兵进攻和火力支援。步枪手作为数量庞大的基层作战单位,其武器弹药的可靠性、易于生产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通用性往往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7.62×54毫米R弹虽然在弹道特性上可能不如一些西方现代无底缘弹,但其威力足以在步兵交战的常规距离上提供有效的杀伤力。
机枪的普及和发展: 苏联在机枪的发展上投入巨大,并且非常依赖机枪来提供压制火力。轻机枪、重机枪、车载机枪、航空机枪等,它们很多都采用了同一款弹药(如7.62×54毫米R)。这意味着这款弹药需要兼顾步枪和各种机枪的射击需求。对这种通用性弹药的研发和改进,自然比发展一种“步枪专用”的弹药更具战略意义。
经济性和生产能力: 苏联的工业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在早期,受到经济制约。弹药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是至关重要的考量。7.62×54毫米R弹作为一款已经成熟的弹药,其生产工艺相对稳定,配套的生产线也比较完善。从经济角度来看,继续使用和改进这款弹药比从头开发一款新的无底缘弹药要划算得多。

三、对“无底缘”的看法:

从技术上看,无底缘弹相对于有底缘弹确实有一定优势。例如,由于弹壳底部更光滑,在自动武器中进弹和退弹时卡壳的概率理论上可以降低,也更方便设计大容量弹匣和自动进弹机构。弹壳尺寸可以更紧凑,有利于携带更多弹药。

然而,对于苏联而言,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接触和使用无底缘弹药。在一些特定领域,比如手枪弹和冲锋枪弹,苏联确实使用了许多经典的无底缘弹药,例如9×18毫米马卡洛夫弹、7.62×25毫米托卡列夫弹等。这说明苏联并不排斥无底缘弹药的技术优势。

但是,对于全威力步枪弹,他们似乎没有迫切到需要颠覆现有7.62×54毫米R弹体系的理由。原因可能包括:

现有弹药的可靠性: 尽管有底缘,但7.62×54毫米R弹在实际使用中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可靠的。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包括泥泞、严寒、沙尘等,它都能有效地工作。对于苏军来说,可靠性往往比那些“锦上添花”的技术优势更重要。
步枪设计: 莫辛纳甘步枪以及后来的SKS半自动步枪和德拉贡诺夫狙击步枪等,其设计都与7.62×54毫米R弹是匹配的。虽然AK系列自动步枪采用了7.62×39毫米(中间威力弹,无底缘)和5.45×39毫米(小口径高初速弹,无底缘)弹药,但这些都是相对较晚的革命性设计。而7.62×54毫米R弹则一直作为狙击步枪弹和机枪弹的“主力血脉”存在。

四、中间威力弹和减小口径的趋势:

到了二战后期,以苏联的7.62×39毫米M43弹为代表的“中间威力弹”的出现,改变了步枪弹的发展方向。这种弹药的威力介于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后坐力小,适合全自动射击,同时也能提供足够的有效射程和穿透力。紧随其后,苏联又推出了更加现代化的5.45×39毫米小口径高初速弹。

这些弹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步兵在现代战场上的需求。它们都是无底缘的,而且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射击的便捷性和弹药的携带量。这使得对于是否要研发一款新的无底缘全威力步枪弹的需求变得更加不紧迫了。毕竟,如果现有有底缘的7.62×54毫米R弹能在狙击步枪和机枪上继续发挥作用,而普通步兵则转向了更适合全自动射击的中间威力弹和减小口径弹,那么花费巨额成本去开发一款新的无底缘全威力步枪弹,对于苏联来说可能就不是最优先的选项了。

五、武器系统的配套性:

军事装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弹药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果苏联决定要大规模换装一种新的无底缘全威力步枪弹,那么与之配套的步枪、机枪、弹药生产线以及部队的训练体系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革新。这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周期。在冷战时期,苏联一直与西方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但其军事战略和装备发展思路并非完全照搬西方,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考量。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关键的领域(如核武器、弹道导弹、以及大规模的陆军建设和特种部队的发展)可能比追求一种西方意义上的“完美步枪弹”更符合其国家战略。

总结一下:

苏俄没有发展出普遍使用的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并不是因为他们技术上做不到,或者完全不了解其优势。而是基于一套更为复杂的历史、经济、军事需求和战略考量:

1. 继承与实用主义: 继承了7.62×54毫米R这个成熟且可靠的有底缘弹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持续改进,满足了早期国家建设和国防需求。
2. 需求侧重: 更注重步兵支援的火力压制,弹药的通用性(步枪、机枪),以及生产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3. 替代方案的出现: 后来推出的中间威力弹(如7.62×39毫米)和减小口径弹(如5.45×39毫米)有效地填补了普通步兵弹药的需求空白,并且它们都是无底缘的,这使得发展新的无底缘全威力步枪弹的必要性进一步降低。
4. 系统工程的成本: 大规模换装一种新的弹药体系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苏联选择将资源投入到更符合其整体战略的方向。

所以,虽然西方有类似.3006、8×57mm Mauser、7.62×51mm NATO等经典无底缘全威力步枪弹,苏联/俄罗斯则以7.62×54毫米R弹这条路一直走到了现在,并且在狙击步枪和通用机枪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步兵主力则转移到了更符合现代化战争需求的中间威力弹和减小口径弹上。这是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在面对相似的军事挑战时,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凸缘步枪弹以今天自动武器时代的标准来看,毛病很多,增加了弹体锥度,影响供弹具设计,但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非自动步枪时代这根本不是个事儿,凸缘枪弹还有闭锁间隙好控制,膛内定位准确,对枪弹尺寸误差不敏感、弹壳底部坚固等诸多好处,所以早期步枪弹大多都是凸缘弹。

虽然在这个时期,无底缘步枪弹也已经出现了,比如德国毛瑟7.92mm步枪弹,美国.30-03、.30-06步枪弹等,但20世纪初发射步枪弹的武器主要还是各种非自动步枪,机枪发射凸缘步枪弹虽然麻烦点,但远没有到不可接受的地步,各国枪弹储备量又那么大,轻易换弹得不偿失,所以原本用凸缘弹的国家很多还在继续用凸缘弹。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战国使用的凸缘步枪弹除了莫辛纳甘步枪弹外,还有英国.303英寸步枪弹、日本7.7mm九二式凸缘弹(海航用,仿英国.303英寸步枪弹)、法国8mm勒贝尔步枪弹、匈牙利8mm曼利夏步枪弹、丹麦8mm克拉克-约根森步枪弹等。

至于题主说的法国在二战前用7.5mm无底缘步枪弹代替8mm勒贝尔凸缘弹,主要原因是8mm勒贝尔凸缘弹实在是太原始了,比莫辛纳甘凸缘弹都原始。8x50mmR勒贝尔步枪弹是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火药步枪弹,由于研发得早,缺陷必然最多。在这之前法军用的还是格拉斯步枪,发射11mm格拉斯黑火药步枪弹,弹壳很粗,底缘很大,研发8mm无烟火药步枪弹时,考虑到今后能将库存的格拉斯步枪不换枪机,只更换枪管,改为8mm口径发射新弹作为储备武器,新的8mm勒贝尔步枪弹弹壳底缘直径故意设计得和11mm格拉斯步枪弹一样,结果造成弹壳锥度特别大,设计非自动步枪的盒式弹仓都麻烦,更不要说自动武器。所以法国改无底缘弹的动力是最强的,不是因为凸缘弹统统非改不可,而是法国的8mm勒贝尔凸缘弹实在不能忍。

其实看不惯凸缘步枪弹,想在换新枪时一并把老式凸缘步枪弹换掉的国家还不止法国,一战前的英国也是。因为布尔战争时英国人被布尔人的毛瑟步枪打得很惨,使英军一度对李恩菲尔德步枪和.303英寸步枪弹很失望,想全换掉。这里也要点一点.303英寸步枪弹,这种步枪弹早期是用黑火药的,无烟火药发明后直接改装无烟火药。所以在同时期的无烟火药步枪弹中,除去法国8mm勒贝尔弹这个非要和黑火药弹兼容底缘的怪胎,英国.303英寸步枪弹存留的黑火药时代印记最深,发展潜力也不大,英国人想换掉,也在情理之中。

当时英国人摒弃了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后端闭锁枪机,学习毛瑟步枪的前端闭锁枪机,研制了恩菲尔德P13步枪,发射一种.276英寸无底缘步枪弹,威力非常大,弹头重165格令(10.7克),初速850m/s,枪口动能达到3916J,加上坚固的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英军一度对P13步枪寄予厚望。但是步子太大扯到了蛋,新枪和新弹枪口噪声、枪口火焰和后坐力都太大了,枪膛烧灼也很严重。英国人还没来得及改进这种弹药,一战就爆发了,P13步枪和.276恩菲尔德步枪弹不得不停用,继续大量生产已经成熟的.303英寸恩菲尔德步枪。后P13步枪的设计转交美国生产,美国生产的供英军使用的.303英寸型叫恩菲尔德P14,作为英军后备武器使用,美国还生产了.30-06口径,叫M1917步枪,美军自己用。

一战和二战这样的全面战争时期,各国现实的做法就是先保证武器装备数量,这个时候贸然更换枪械口径,更换弹种是非常不明智的。二战结束后,苏联率先走上突击步枪和中间威力步枪弹的道路,大量装备AK47突击步枪和7.62x39mmM43步枪弹,至于重机枪、坦克机枪等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武器,原来的莫辛纳甘步枪弹虽然优缺点,但也没到无法接受的地步吧?二战都打过来了不也用得好好的,库存又那么大,贸然废除代价实在太大,所以凑合着用咯。

而西方国家,本来没有必要继续走大威力步枪弹的道路,偏偏美国认死理,非要推广它的7.62x51mmT65步枪弹,结果把整个西方国家阵营一起拉下水。7.62x51mmNATO步枪弹是无底缘弹,与凸缘弹比当然要进步,但在二战之后继续为单兵步枪研制大威力弹这个思路就落后了,唯一可取之处就是统一了北约集团的轻武器弹药,把杂七杂八的.303英寸、7.5mm、8mm都淘汰了。所以,与其问为什么苏联人不淘汰凸缘弹,不如问西方国家为什么不早点跨越一步,非要在7.62x51mm这个口径上停顿一拍。

现在7.62NATO还在发展,各种新枪层出不穷,但7.62R却几乎停滞了。

题主这个论断部分正确,的确7.62x54mmR的新弹新枪远没有7.62x51mm口径多,但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两种枪弹性能有优劣,发展潜力有大小,还要看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一政治因素,以及美国广阔的民用枪、弹市场这一因素。你看到的层出不穷的新枪,和美国庞大的民用武器市场密不可分,和美国多如牛毛的中小型枪械企业密不可分,经常是军队、警方提出某种需求,这些小公司安要求设计生产,有些核心零件比如枪管枪身甚至直接拿军队库存,公司只负责改一些拓展功能适配附件,最后的成品军队采购一批,这在冷战后军队裁军控制规模,停止军品大批量采购的大环境里尤其常见,然后到了中文军juan里,又成了“震惊!美军新列装xxx狙击步枪,反观我国blablabla”,军juan,不就是这德行吗?

所以,凸缘弹是不是比无底缘弹落后?是。

苏联/俄罗斯为什么没有换掉凸缘的莫辛纳甘步枪弹?因为该弹研发的时代凸缘弹不是个事儿,加上二战后的跨越式发展,失去了研发无底缘大威力步枪弹的必要性,“要考虑历史进程”。

一种枪弹性能不那么先进了是不是必须换?不是。枪弹生产数量以亿计,除非轻武器发展出现了飞跃,比如黑火药枪弹到无烟火药枪弹,大威力步枪弹到中间威力步枪弹、小口径步枪弹,否则各国对枪弹的惰性是极强的。战争不是打吃鸡游戏,这个弹伤害值大一点,我就捡新枪扔旧枪。

@DDG1000 Zumwalt

当然,总有忍到头的那一天。
所以中国的高精狙选用了7.62NATO子弹。

想必说的是7.62mmCS/LR4狙击步枪,这个枪使用7.62x51mm弹,但原因并不是要用7.62x51mm北约口径取代7.62x54mmR,改变我国中口径大威力步枪弹型号,而是该枪一开始以外贸立项,所以选了北约口径,出国打比赛时还能用国外的名牌高精度弹。该枪现在的定位有点尴尬:它不是QBZ95突击步枪这样的制式枪械,还是外贸产品,但解放军、武警、公安各单位认为任务需要,可以申请采购。

至于我国今后制式中口径步枪弹会不会用7.62x51mm取代7.62x54mmR,明确地说不会。因为营属机枪已经撤装67-2重机枪,坦克机枪也改为5.8mm,不是用北约口径淘汰华约口径,而是直接取消这一级口径,7.62mm大威力步枪弹今后除了狙击步枪外,国内不会再有了。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精确射击来说,强度更高,能耐受更高膛压的底缘设计反而不是坏事。
比如吃鸡里的.300WM,就是个双底缘弹。

这个不叫双底缘,叫底带式,Belt,一般用在大药筒大威力步枪弹上。这种枪弹在枪膛内是靠底缘和底带之间的间距定位的。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苏联或俄罗斯没有像西方那样普遍使用的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军事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绝非一蹴而就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指的是什么。 西方语境下的“无底缘”(rimless)指.............
  • 回答
    俄国在苏俄内战(19171922年)期间没有解体,主要得益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组织能力、军事胜利、国际支持与反支持的博弈,以及内战后期的妥协与政治整合。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一、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组织与领导能力1. 列宁的领导核心作用 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凭借其政治远见和.............
  • 回答
    苏联之所以没有入侵巴基斯坦,这其中涉及到了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虽然苏联在中亚地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历史上与印度关系密切,但巴基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其战略位置和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使得苏联对其采取军事行动具有相当高的风险和潜在的负面后果。首先,我.............
  • 回答
    说苏州“没有都市感”,这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都市感”的理解本身。要说苏州没有都市感,那得先聊聊咱们通常觉得一个地方有“都市感”,是因为什么。一般来说,我们想到都市,脑子里会浮现一些画面: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光,夜晚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节奏快得像按了快进键。有的是那种新生.............
  • 回答
    中国进攻越南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北方帮助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中苏关系、越苏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一、 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和转折 “蜜月期”到“貌合神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曾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
  • 回答
    东芝机床事件,与其说是苏联缺乏顶级机床的能力,不如说是一系列历史、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个事件本身也具有其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要理解为何苏联在机床领域未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苏联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其工业化的起步就带有强.............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苏联之所以没有“和平演变”美国,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意识形态: 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
  • 回答
    关于“四大园林城市”这个说法,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官方的、有明确评选机构的称号。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民间约定俗成、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通常指的是中国四个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那么,为什么在大家普遍认为“苏州园林天下第一”的情况下,它没有“评上”四大园林城市呢?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涉及到这个“四大”是怎么来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类似英特尔或AMD的微处理器产业,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科技发展路径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处理器(CPU)的出现是建立在集成电路(IC)技术的成熟基础之上的。苏联在集成电路的早期研发和制造上并非完全.............
  • 回答
    《围城》里,方鸿渐对苏文纨之所以没好感,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不喜欢”这么简单,而是有多层原因,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才能看明白。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让人无法忽视的,就是苏文纨那过于强势和炫耀的性格。方鸿渐骨子里是个有点“老实巴交”的读书人,不太适应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姿态。苏文纨呢,家.............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没有人敢阻止希特勒入侵苏联”这个问题,其实表述本身存在一些偏差。历史的真相并非“没人敢”,而是“阻止”这件事本身在当时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以及各个国家各自的考量和能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敢不敢”来概括,更应该理解当时国际格局下的“能否”和“是否有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时间节点。希.............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常被拿来与苏联在阿富汗的遭遇相提并论,也因此引出了“为何美国没有吸取苏联的教训”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层层叠叠,看看两国为何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以及其间的关键差异和被忽视的相似之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美国“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战争初期,尤其是在“9·11”.............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毛泽东时期没有加入苏联(这里指的应该是“加入苏联”或者“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这样的描述本身就有些不太准确,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语境。更准确的说法是:为什么中苏关系在毛泽东时期经历了从“一边倒”的结盟到后来的破裂,而中国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而不是成为苏联.............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俄罗斯(或更广义的苏联时期)工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困境:为什么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却没能孕育出真正立足世界汽车市场的品牌?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试着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尽量还原那种实实在在的分析感,而非空洞的罗列。一、历.............
  • 回答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背后涉及多方力量的博弈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说它“没有被美国或苏联一票否决”,需要更精确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联合国规则。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非通过简单的“一票否.............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国家实力,更触及了意识形态的根本较量。美国在这场长跑中,尽管也面临挑战和失误,但总体而言,其科技发展策略似乎避免了苏联那样一些“致命性错误”。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考察,并且尽量抛开那种一本正经、生硬冰冷的“AI范儿.............
  • 回答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之所以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考量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它们共同将这场冲突限制在了一定的区域和规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场冲突的背景。1939年夏天,日本在中国战场之外,试图在远东地区寻找机会扩张其势力范围。当时,苏联和.............
  • 回答
    相较于市场经济,苏联先进理论指导的计划经济未能展现出明显的生产力优势,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原因的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特别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旨在克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贫富差距和效率低下。然而,在实践中,这些理论所构建的经济模式却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最终导致生产力发展滞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