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俄国没有在苏俄内战中解体?

回答


俄国在苏俄内战(19171922年)期间没有解体,主要得益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组织能力、军事胜利、国际支持与反支持的博弈,以及内战后期的妥协与政治整合。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一、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组织与领导能力
1. 列宁的领导核心作用
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凭借其政治远见和组织能力,成功整合了革命力量。他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粮食收集制、国家控制经济)维持了红军的后勤供应,并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等宣传手段巩固了群众支持。

2. 红军的军事组织与战略
红军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的领导下,通过灵活的战术(如“城市农村包围”策略)和严格的纪律,逐步击溃白军。关键战役如库页岛战役(1920年)、鄂尔多斯战役(1oint 1920年)和喀山战役(1920年)中,红军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地形和心理战取得胜利。

3. 政治动员与意识形态宣传
布尔什维克通过宣传革命理想(如“世界革命”)和反资本主义叙事,成功争取了农民和工人阶层的支持。托洛茨基的《总结》(1920年)等文章进一步强化了革命的合法性。



二、内战中的国际支持与反支持
1. 协约国与白军的矛盾
协约国(英国、法国、美国等)最初支持白军,但因白军内部分裂、战争成本高昂,最终转向支持苏维埃政权。1921年《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1918年)的签订,使苏俄从战败国变为中立国,削弱了协约国的军事支持。

2. 共产国际的援助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通过资金、武器和技术援助,帮助苏俄巩固政权。例如,1920年苏联从德国获得的“红军援助”和1922年从美国获得的贷款,为红军提供了关键资源。

3. 白军的分裂与失败
白军由不同派系(如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格奥尔基·叶夫根尼耶维奇·布罗尼耶夫、谢尔盖·克里沃什琴科夫等)组成,内部矛盾严重。1922年,白军在俄国内战后期因缺乏统一指挥和外部支持而崩溃。



三、经济与社会因素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可持续性
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强制粮食收集)在内战初期维持了红军的生存,但其高压政策也引发了农民的不满。然而,布尔什维克通过“粮食税”(1921年)等政策调整,缓解了经济压力,避免了社会崩溃。

2. 农民与工人阶层的支持
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主要源于对旧政权(临时政府)的土地政策不满,而工人则因红军的反战立场(如反对协约国)而倾向苏维埃。这种社会基础使苏维埃政权在内战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 城市与农村的平衡
红军在城市(如莫斯科、彼得格勒)和农村(如乌克兰、西伯利亚)的胜利,使苏维埃政权既控制了工业中心,又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形成了“城市农村包围”的政治格局。



四、关键历史节点与转折
1. 列宁的去世与托洛茨基的领导
1924年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作为接班人,试图推动“不断革命”政策,但因与斯大林的权力斗争,最终在1927年被驱逐。这一政治动荡未直接影响内战,但为后来的苏联体制奠定基础。

2. 1922年苏联的成立
内战结束后,苏俄在1922年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将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纳入苏联,形成统一的国家实体,避免了解体。



五、内战与苏联解体的区分
1. 内战的结束与苏联的建立
苏俄内战(19171922)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巩固的过程,而苏联解体(1991年)是冷战后期的制度崩溃。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内战是革命胜利后的权力整合;
解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涉及意识形态、经济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多重因素。

2. 历史背景的差异
苏俄内战的胜利基于革命理想和军事胜利,而苏联解体则受制于经济停滞、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国际压力(如东欧剧变)。



结论
苏俄在内战中没有解体,是因为布尔什维克通过政治领导、军事胜利、国际支持和国内社会动员,成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内战的胜利不仅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还为后来的苏联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进程表明,革命政权的存续依赖于组织能力、战略韧性以及社会基础的稳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酒驾懦夫:但无列宁统一俄国的土地,不知道几人称孤,几人道寡……

user avatar

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国体,经历一场内战变成了加盟共和国的国家联盟国体,从而给各地少民未来退出联盟解体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这还不叫解体吗?苏联那叫俄国解体完了又通过联盟形式组建的,不能叫没解体啊。

说起来,当年卢森堡就评论过列宁搞民族自决是个祸根,过了七十年,证明这东西果然是个祸害。

诚然碍于俄国革命时的特殊国情,沙俄是“各民族的大监狱”,本来在俄国处于少数派的布尔什维克势单力薄,为了尽可能的团结各个民族中的革命力量共同奋斗,不得不支持民族自决这种东西,支持芬兰乌克兰等从俄国解体独立出去,但毫无疑问这是布尔什维克集团的权宜之计:先支持各民族通过搞自决的方式革命,来瓦解帝俄反动势力的根基,待到反帝俄的革命完成,在各民族中通过搞社会主义革命,待成功后再以共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各民族拉回来,以组建一个苏维埃国家联盟的形式来恢复国家的统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而且操作过程中变数也多,比如虽然乌克兰是成功回来了,但是芬兰不就是白色势力占据上风而回不来了么。更要命的是“国家联盟”的国体给予了各个民族再次脱离国家而独立建国(或者说各个民族国家脱离苏联这个国家联盟)的合理性。虽然列宁斯大林时代因为社会主义大旗举的坚挺,各加盟共和国中的各民族团结建设如一家人,不会有什么问题,等到以后联共变修,失去了社会主义这个用来凝聚各共和国的统一意识形态,苏联这个国家联盟自然就完蛋咯。(然后我强调一下我不是在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民族自决,因为许多少民中的上层分子都用民族自决脱离沙俄的独立解放革命路线,布尔什维克不也得用尊重各民族自己的意愿来广泛的团结各民族的革命力量搞统一战线么,当然自决后还有进一步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再统一回来嘛)

所以说苏联,实际上是在苏俄内战中革命独立后的各个民族共和国通过联盟形式再次组建到一起而已。

当然,不能说列宁不对,如果不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再次把原帝俄大地上已经独立的各民族国家再次团结合并起来,俄国的解体还用等到1991年么,可以说列宁还是无愧于俄罗斯民族的伟人的(虽然列宁确实是国际主义者)。

反观我国就更加高明,关于革命中的民族问题,最终放弃了联邦制建国方案改用民族区域自治制,我们也就没了苏俄革命时留下的民族自决那颗非定时炸弹。

user avatar

大部分回答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这时候的革命理论问题。

列宁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在苏(俄,当时苏联还没成立)波战争前,列宁,托尼夫斯基等人,还是认为共产主义应该是在全球统一实现的。

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第一起以馬克思主義的工人國家理念作為基礎的政治革命,新的共產政府上台後馬上面臨反革命、內戰和國外介入[19],列寧解釋道「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課題就是,社會主義的成功必須取決於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勞工的聯合奮鬥。」[20]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必須靠著向國際擴散革命才能夠成功,而不能孤立在俄羅斯。

既然有一个更加崇高的目标,列宁他们就会践行之。

列宁虽然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下一国可以率先成功革命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他也不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且非常强调国际主义。

在当年的革命者的心中。共产主义是要世界范围开花的。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现在我们主流叙事里用来形容“解体”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基本遵循了民族自决原则,也就是一战后威尔逊兴致冲冲的拿到巴黎的东西。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解体都是这个原则。这背后的一个逻辑就是进入资本主义全球扩张阶段以后,资产阶级理论体系日渐成熟,民族主义被宣传的非常激烈。而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的国家边界和条约建构国际关系原则,民族主义在客观上是符合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的,通过满足大资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来促进其全球扩张的步伐和与其他垄断资本竞争,因此民族主义与国族主义,国家主义在这时候亦步亦趋排队出行。当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认同取代了传统的王朝认同,那么旧有的封建王权的国家合法性就逐渐荡然无存了。

封建王室最大的优势就是传统,通过家族壮大兼并土地变得强大,瓦卢瓦、哈布斯堡、波旁、留里克都是如此,尤其随着“朕即国家”的专制社会的确立欧洲的土地人民财产都被视作王室的私产,可法国大革命后自由主义的风和沙龙里大师们的针锋相对把这份财产所有权逐渐还给了普通人,议会和宪法让皇帝不再至高无上,即使是最野蛮的沙俄也不可避免的进行了农奴制改革避免农民带着叉子从西伯利亚来到圣彼得堡。

以奥匈帝国为例,在老皇帝约瑟夫·弗朗次在位时欧洲就有人预言皇帝驾崩将引起帝国的总崩溃,马扎尔人斯拉夫人德意志人会各过各的抛弃哈布斯堡这个神圣的老鹰,一战尚未结束老皇帝驾崩引起奥匈帝国垮台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封建王权传统的优势不再,那么没这张大旗立在这里旧有的普世帝国都要面临解体的考验,同样的在沙皇俄国这里,芬兰、波兰这些土地并不是“俄国”或者“俄罗斯”的财产,而是“罗曼诺夫”这个家族的财产,他们是以君合国的形式划归到沙俄庞大的版图里的(这也有近代欧洲宪兵大肆扩张消化不良难以行省化有关),那么当你们枪毙了沙俄皇室,这些土地的原主人没有了效忠的对象,自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符合当时的历史大势去独立,尤其是《布列斯特条约》签订更是让沙俄在西方狠狠赔了一笔出去,按照条约和主权原则这已经不是你的土地了,具备国际法效力,哪怕你说破天这现在也不是沙俄得了,而莫斯科否定不平等条约后也没能推回去只能和波兰签了停战协定,更是坐实了这一点。

所以这个题目本身是有问题的,如果你说的俄国是罗曼诺夫王朝从白令海峡到华沙的庞大版图解体,那么波兰芬兰波罗的海诸国独立出去就是解体的表现和顺延民族自决不再给东斯拉夫人当牛做马,是沙俄君合国的解体,是“罗曼诺夫”这个招牌砸了以后就不存在法理依据的土地。而你要说自古以来的话,那么莫斯科大公国和他附庸通过联姻的最初的基本盘与殖民拓荒西伯利亚的土地才是真正俄罗斯东斯拉夫人的土地,因为最早的那些小领主变成大领主再变成大公、沙皇的过程,才是从最初几个人选出来一步步壮大的,用他们爱用的话就是,这是俄罗斯人民的选择。


民族和王朝问题、边界问题、历史宣称这些,也可以类比我的相关回答看,我觉得这是一个一力降十会的东西想通就好。也欢迎订阅我的专栏,写的东西比较冷,但干货还是有一点点的。



user avatar

白军首脑,海军上将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大公评价道:“保卫俄罗斯民族利益的不是别人,而是国际主义者列宁。他每一次发表演说,都要不遗余力地反对分割原来的俄罗斯帝国。”

许多人——从沙俄帝国的遗老遗少,再到一些史学家乃至总统普京、梅德韦杰夫,甚至包括“爱国主义者”、“共产主义”阵营的人(例如罗莎·卢森堡),指责列宁给苏联提出了一个“不正确的”国家民族结构。

按照他们的意见,不应该成立那些民族加盟共和国,而应该继续保持沙皇的“行省”制度——在红旗下把俄罗斯帝国一恢复,不是蛮好!?

然而俄国的“分裂”,先不说多少是沙俄强占和奴役的殖民地所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例如波兰复国运动)。

即使是“分裂”的事实,也是沙俄在德国面前兵败如山倒使得德国能够以刺刀建立各色“民族国家”傀儡和二月革命之后无法收拾局面的临时政府“放任自流”造成的——列宁只不过是接手了一个四分五裂、大厦将倾的烂摊子

1916年11月5日,在德国刺刀的“保护”下,波兰王国成立并于1917年3月17日被俄国临时政府承认。
1917年3月2日与芬兰公国的临时公约被废除,同年7月芬兰独立,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1917年3月4日,乌克兰中央拉达成立,同年7月2日临时政府承认乌克兰的民族自决权。
1917年7月,德国占领下的白俄罗斯成立“中央拉达”,并宣布自治宣言。
1917年2月,波罗的海三国被德国完全占领。
1917年7月,巴什基尔成立自治政府。
1917年3月25日,全克里米亚穆斯林大会在辛菲罗波尔举行,该会议成立了克里米亚穆斯林临时执行委员会。
1917年5月全俄穆斯林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该会议通过了关于鞑靼斯坦共和国自治和联邦制的决议。
1917年5月,库班和北高加索建立领土自治机构。
1917年8月2日至9日托木斯克会议通过了关于西伯利亚自治的决议,10月8日西伯利亚自治政府成立。
1917年9月21日至28日,在乌克兰中央拉达的倡议下基辅举行了以分离主义运动为主的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未来分割俄罗斯领土的形式。

民族沙文主义者扣帽子也要扣对,俄罗斯的“分裂”关列宁和十月革命什么事呢?

在这些“独立运动”轰轰烈烈的时候,列宁还在瑞士做键政人呢。

二月革命把帝国“弄散了”,所以内战不仅具有社会层面的意义,而且具有民族层面的意义。

在往日帝国的不同部分出现了一支支不同色彩的民族军或者土匪队伍。所有这些力量都反对恢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白军打着“大俄罗斯”的旗号企图同他们做斗争,可正如一位爱沙尼亚历史学家所说:“白军碰上了民族主义,撞得头破血流。”

列宁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上从未有过先例的新型国家体制——在废除沙俄的民族压迫和“以夷制夷”政策、承认与支持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通过“苏维埃共和国”,自下而上,组成一个个过渡性的民族自治共和国。而这些共和国再非常柔和地、几乎难以察觉地覆盖到以苏维埃联盟构成的骨架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