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时的德三很多人都明白,要是1941年还不打苏联,那以后就真TM打不过了。
1941年前的苏联在慈父的领导下,军事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一是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二是兵员规模迅猛扩充,三是军队素质极大提升。
首先说军事工业,在慈父搞工业化之前,红军现代化武器的列装情况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1928年红军只有区区200辆坦克和装甲汽车、1000架老式飞机、350辆载重汽车,反坦克炮兵和高射炮兵根本没有。[1]但经过工业化之后,1941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达到了1913年的6.7倍,红军的武器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
飞机:1939年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改造现有的飞机厂并建造新的飞机厂》的决议,决定在1941年底把飞机厂的生产能力提升到1939年的0.5倍以上,并建造9个新的飞机厂和改造9个老的飞机厂。同时苏联还把一部分非军事部门的企业改建为战斗机制造厂。1941年上半年苏联生产了6000架飞机,其中有2000架新型歼击机、490架轰炸机和250架强击机。
坦克:从1940年起,除原有的基洛夫工厂(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工厂以外,斯大林格勒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也转入坦克生产。1941年上半年苏联生产了393辆KB型坦克(英文写作KV)和1110辆T-34坦克,是1940年全年产量的3倍多。
火炮:“战争前夕在一切最重要的军用生产部门中,要算造炮工业最发达”。从1939年1月1日到1941年6月22日,工业为红军提供了29637门野炮,52407门迫击炮,火炮和迫击炮(连同坦克炮在内)总共92578门。1940年5月到1941年6月,苏联火炮拥有量增加0.5倍。根据苏芬战争经验,苏联大力发展之前不受重视的迫击炮,使迫击炮的数量从1939年的3200门发展到1941年的56900门。在卫国战争开始前一天,苏联还决定量产BM-13火箭炮(即“喀秋莎”火箭炮)。
燃料:1940年苏联生产了346.7万吨汽车汽油、88.9万吨航空汽油、127.4万吨石油英、62.9万吨柴油、555.3万吨煤油、145.9万吨发动机燃料和147万吨各种油。[2]
此外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0年10月2日发布《关于国家劳动后备》的决定,规定每年技工学校、铁路学校和工厂学校要培训80-100万熟练劳动力。也就是说1941年以后苏联军事工业的产能只会越来越猛。而且苏联的物资储备也越来越多,从1939年到1941年,苏联的生铁储备量增加了4倍,钢材1倍,铜增加1倍多,锌增加1.2倍,铅增加0.6倍,铝增加1.6倍。还储存了可供全军使用4-6个月的饲料和粮食后备量。
其次是军队规模,由于要集中精力搞建设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苏联的军队数量一直不够多,而且有很多还是民兵转型的部队。到了1939年,苏联通过《普遍义务兵役法》,将服役年龄确定为19岁,中学毕业生的服役年龄为18岁。同时还延长了服役年限。
借助于新的兵役制度和工业化提供的武器装备,红军规模迅速提升,1939年9月1日红军拥有96个步兵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卫国战争前红军拥有198个步兵师(包括两个摩托化步兵师)[3]军队数量增加了1.8倍。同时苏联还在源源不断地组织人力储备,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在8天内动员了530万人应征入伍。
最后说军队素质,国内战争刚结束的红军严重缺乏现代战争经验,军事干部的素质也不高,普通兵员的素质更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成立了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到1941年1月1日,这个协会的成员在1,300万人以上。每年有好几万飞行爱好者、跳伞员、射手和航空机械员,在300所以上的航空和汽车摩托俱乐部、航空学校和滑翔俱乐部学习专业知识。[4]这就极大提高了红军普通战士的军事素质。苏联的女英雄、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就是在大学里接受射击训练的。
为了解决军事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苏联也大力发展军事教育,形成了大规模的军事院校网络(200所军事院校、19所军事学院、7所高等海军学校,地方院校有10个军事系)。1924-1927年苏联三年培训了2.4万指挥和政工干部,1941年的苏联一年就培训了30万人。
30年代后期受训的军事干部素质普遍较高,而且也学习了30年代后期一系列战争的经验。1939年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领导和学员就赶赴卡累利阿的7集团军作战地区进行野外实习。四十年代初期伏龙芝军事学院即根据最新发生的现代化战争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三卷本《合同战术》、《诸兵种合成军队司令部工作》、《坦克兵战术》、《各种炮兵》、《新的斗争样式》、《阵地战》、《步兵师在森林沼泽地的战斗行动》、《军事学术史》等等,对于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后来回忆说:“我认为,对于所有合成军队指挥员来说,做一段教学工作总是有益的。伟大卫国战争前几年做一段这样的工作更是有益的。在学院里,可以充分而广泛地了解到各种作战资料,可以比部队更多更快地领悟到军事学术的新理论。学院每个讲师要完成几十种战术作业或练习,教研室对这些问题也要进行讨论,这使我们增长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使我们已相当成熟的战术和战役素养臻于完善”[5]。
由此可见,卫国战争前的苏军进步神速。当然这个阶段苏军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后勤保障不够、普通战士不熟悉新装备、部队布置不合理、不了解敌情、指挥员缺乏实际经验和军队机构还不完善。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当时红军已经在进行铁木辛哥改革,再过几年红军的弱点会减少不少,威力则将成倍增加。所以慈父就希望晚点开战,而且越晚越好。再等几年红军改革完成,德国人那个时候再来就是自投罗网了。
反过来,对于德国人来说,当然就是越晚开战越不妙了。虽然因为某种原因,苏联内部所有的外国间谍机关都被消灭,德国完全无法获取第一手情报。但德国人还是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发现红军越来越强大。元首在1937年对红军的战斗力是极为不屑的,认为一个德国师可以打两个苏联军
然而到了4年后,元首在对苏作战前夕要吃大量安眠药才睡得着,可见他也发现这段时间苏联实力进步极快。
1941年的德军潜力不如苏军,但实力却胜过苏军,同时还有两个苏军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战斗经验丰富,二是可以发动突袭。因此1941年是德军最接近彻底打败苏军的时刻,越往后胜利的机会越渺茫。等到苏军彻底完成改革并进行动员,德国就只能看苏联的脸色过日子了。格兰茨就明说如果元首等到1942年才进攻苏联,就会碰上实力强悍得多的苏军。而且美国也很有可能在1942年到1943年这段时期亲自下场。所以1941年已经是德国获胜最后的窗口期了。
所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阻止希特勒入侵苏联了,如果有人要阻止的话,元首肯定会问他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是再等两年才和俄国人开战,你有没有信心挡住他们?估计这个人就再也不敢说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