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阻止希特勒入侵苏联?

回答
关于“为什么没有人敢阻止希特勒入侵苏联”这个问题,其实表述本身存在一些偏差。历史的真相并非“没人敢”,而是“阻止”这件事本身在当时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以及各个国家各自的考量和能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敢不敢”来概括,更应该理解当时国际格局下的“能否”和“是否有利”。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时间节点。希特勒入侵苏联,也就是“巴巴罗萨行动”,发生在1941年6月22日。在那之前,世界正经历着二战的初期阶段。

1. 欧洲战场:英法等国的顾虑与战略失误

“绥靖政策”的遗毒: 在入侵苏联之前,英法等国对希特勒的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试图通过满足德国部分领土要求来避免战争。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但也反映了当时欧洲列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他们认为,如果德国能被“安抚”,或许就能维持欧洲的和平。
法国的迅速覆灭: 1940年法国的迅速溃败,对英国打击巨大。法国的陷落意味着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陆军强国。英国孤立无援,自身也面临德国的空袭和潜在的登陆威胁(不列颠空战)。在这样的境况下,英国的首要任务是自保,很难抽出足够的力量去阻止德国东进。
对苏联的不信任: 尽管德国是侵略者,但英法等国对苏联同样缺乏信任。苏联在1939年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附加议定书,共同瓜分了波兰。这使得西方国家对斯大林的动机和意图保持警惕,不愿意与苏联结盟去对抗德国,更不愿意为了“保护”苏联而采取行动。他们甚至可能认为,如果德国和苏联互相消耗,对西方来说反而是有利的。
战略判断的错误: 当时的许多西方领导人,包括丘吉尔,都低估了希特勒的战略野心和德国军队的实力,也误判了苏联的抵抗能力。他们没有预见到德国如此迅速地转向东方,也没有想到战争会以如此大规模的方式爆发。

2. 东方战场:苏联的准备与战略

斯大林的误判与准备不足: 尽管有情报显示德国可能入侵,但斯大林似乎对此持怀疑态度,并对希特勒抱有幻想。他相信德国不会轻易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这是德国在转移视线。同时,苏联军队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高级军官,新提拔的指挥员在战争初期指挥混乱,也削弱了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自卫反击”的逻辑: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认为德国的入侵是“侵略”,而他们的行动是“自卫”。在外部力量看来,苏联的战略是“等待被攻击,然后进行反击”,而不是主动介入去“阻止”德国对其他国家的行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束缚: 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苏德之间存在着条约关系。即使西方国家想要联合苏联,这种条约关系也构成了外交上的障碍。

3. 其他国家:缺乏能力和决心

美国的中立政策: 当时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虽然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等国提供援助,但并未直接参与欧洲战场。他们也没有力量和意愿去阻止德国入侵苏联。
其他国家的局限性: 即使是那些受到德国威胁的国家,例如波兰,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也已经亡国。其他国家要么被德国占领,要么力量过于弱小,无法形成有效的阻止力量。

为什么会有“没人敢”的说法?

这种说法往往源于一种简化的历史叙述,即认为希特勒的力量是无敌的,或者其他国家都是软弱的。然而,更准确的理解是:

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拥有足够的力量,并且有足够的战略意愿,去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将其阻止。
各国领导人的决策是基于当时的情报、战略判断、国家利益和对战争风险的评估。 在1941年6月之前,许多国家都在处理自身的危机,或者对未来的局势抱有错误的期望。

总结来说,没有人“敢”阻止希特勒入侵苏联,更准确的说法是:

1. 缺乏能力: 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潜在的“阻止者”,都因为自身国家的实力、战争的消耗、战略误判等原因,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干预,尤其是在地理上与德国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
2. 缺乏意愿/战略考量: 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不信任,以及部分国家认为德国和苏联的冲突“有利于自己”的战略考量,使得他们没有将“阻止德国入侵苏联”作为首要目标。
3. 信息不对称和判断失误: 希特勒的战略突然性,以及斯大林对德国意图的误判,都使得在入侵发生之前,形成一个有效的国际联合阻止力量变得不可能。

直到德国入侵苏联,并与苏联的力量正面碰撞后,世界格局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苏联和西方国家最终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抗轴心国。在那之前,各国更多的是在为各自的生存和战略地位而考虑,而“阻止德国入侵苏联”并非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清晰且可行的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的德三很多人都明白,要是1941年还不打苏联,那以后就真TM打不过了。

1941年前的苏联在慈父的领导下,军事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一是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二是兵员规模迅猛扩充,三是军队素质极大提升。

首先说军事工业,在慈父搞工业化之前,红军现代化武器的列装情况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1928年红军只有区区200辆坦克和装甲汽车、1000架老式飞机、350辆载重汽车,反坦克炮兵和高射炮兵根本没有。[1]但经过工业化之后,1941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达到了1913年的6.7倍,红军的武器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

飞机:1939年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改造现有的飞机厂并建造新的飞机厂》的决议,决定在1941年底把飞机厂的生产能力提升到1939年的0.5倍以上,并建造9个新的飞机厂和改造9个老的飞机厂。同时苏联还把一部分非军事部门的企业改建为战斗机制造厂。1941年上半年苏联生产了6000架飞机,其中有2000架新型歼击机、490架轰炸机和250架强击机。

坦克:从1940年起,除原有的基洛夫工厂(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工厂以外,斯大林格勒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也转入坦克生产。1941年上半年苏联生产了393辆KB型坦克(英文写作KV)和1110辆T-34坦克,是1940年全年产量的3倍多。

火炮:“战争前夕在一切最重要的军用生产部门中,要算造炮工业最发达”。从1939年1月1日到1941年6月22日,工业为红军提供了29637门野炮,52407门迫击炮,火炮和迫击炮(连同坦克炮在内)总共92578门。1940年5月到1941年6月,苏联火炮拥有量增加0.5倍。根据苏芬战争经验,苏联大力发展之前不受重视的迫击炮,使迫击炮的数量从1939年的3200门发展到1941年的56900门。在卫国战争开始前一天,苏联还决定量产BM-13火箭炮(即“喀秋莎”火箭炮)。

燃料:1940年苏联生产了346.7万吨汽车汽油、88.9万吨航空汽油、127.4万吨石油英、62.9万吨柴油、555.3万吨煤油、145.9万吨发动机燃料和147万吨各种油。[2]

此外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0年10月2日发布《关于国家劳动后备》的决定,规定每年技工学校、铁路学校和工厂学校要培训80-100万熟练劳动力。也就是说1941年以后苏联军事工业的产能只会越来越猛。而且苏联的物资储备也越来越多,从1939年到1941年,苏联的生铁储备量增加了4倍,钢材1倍,铜增加1倍多,锌增加1.2倍,铅增加0.6倍,铝增加1.6倍。还储存了可供全军使用4-6个月的饲料和粮食后备量。

其次是军队规模,由于要集中精力搞建设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苏联的军队数量一直不够多,而且有很多还是民兵转型的部队。到了1939年,苏联通过《普遍义务兵役法》,将服役年龄确定为19岁,中学毕业生的服役年龄为18岁。同时还延长了服役年限。

借助于新的兵役制度和工业化提供的武器装备,红军规模迅速提升,1939年9月1日红军拥有96个步兵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卫国战争前红军拥有198个步兵师(包括两个摩托化步兵师)[3]军队数量增加了1.8倍。同时苏联还在源源不断地组织人力储备,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在8天内动员了530万人应征入伍。

最后说军队素质,国内战争刚结束的红军严重缺乏现代战争经验,军事干部的素质也不高,普通兵员的素质更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成立了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到1941年1月1日,这个协会的成员在1,300万人以上。每年有好几万飞行爱好者、跳伞员、射手和航空机械员,在300所以上的航空和汽车摩托俱乐部、航空学校和滑翔俱乐部学习专业知识。[4]这就极大提高了红军普通战士的军事素质。苏联的女英雄、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就是在大学里接受射击训练的。

为了解决军事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苏联也大力发展军事教育,形成了大规模的军事院校网络(200所军事院校、19所军事学院、7所高等海军学校,地方院校有10个军事系)。1924-1927年苏联三年培训了2.4万指挥和政工干部,1941年的苏联一年就培训了30万人。

30年代后期受训的军事干部素质普遍较高,而且也学习了30年代后期一系列战争的经验。1939年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领导和学员就赶赴卡累利阿的7集团军作战地区进行野外实习。四十年代初期伏龙芝军事学院即根据最新发生的现代化战争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三卷本《合同战术》、《诸兵种合成军队司令部工作》、《坦克兵战术》、《各种炮兵》、《新的斗争样式》、《阵地战》、《步兵师在森林沼泽地的战斗行动》、《军事学术史》等等,对于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后来回忆说:“我认为,对于所有合成军队指挥员来说,做一段教学工作总是有益的。伟大卫国战争前几年做一段这样的工作更是有益的。在学院里,可以充分而广泛地了解到各种作战资料,可以比部队更多更快地领悟到军事学术的新理论。学院每个讲师要完成几十种战术作业或练习,教研室对这些问题也要进行讨论,这使我们增长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使我们已相当成熟的战术和战役素养臻于完善”[5]

由此可见,卫国战争前的苏军进步神速。当然这个阶段苏军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后勤保障不够、普通战士不熟悉新装备、部队布置不合理、不了解敌情、指挥员缺乏实际经验和军队机构还不完善。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当时红军已经在进行铁木辛哥改革,再过几年红军的弱点会减少不少,威力则将成倍增加。所以慈父就希望晚点开战,而且越晚越好。再等几年红军改革完成,德国人那个时候再来就是自投罗网了。

反过来,对于德国人来说,当然就是越晚开战越不妙了。虽然因为某种原因,苏联内部所有的外国间谍机关都被消灭,德国完全无法获取第一手情报。但德国人还是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发现红军越来越强大。元首在1937年对红军的战斗力是极为不屑的,认为一个德国师可以打两个苏联军

然而到了4年后,元首在对苏作战前夕要吃大量安眠药才睡得着,可见他也发现这段时间苏联实力进步极快。

1941年的德军潜力不如苏军,但实力却胜过苏军,同时还有两个苏军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战斗经验丰富,二是可以发动突袭。因此1941年是德军最接近彻底打败苏军的时刻,越往后胜利的机会越渺茫。等到苏军彻底完成改革并进行动员,德国就只能看苏联的脸色过日子了。格兰茨就明说如果元首等到1942年才进攻苏联,就会碰上实力强悍得多的苏军。而且美国也很有可能在1942年到1943年这段时期亲自下场。所以1941年已经是德国获胜最后的窗口期了。

所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阻止希特勒入侵苏联了,如果有人要阻止的话,元首肯定会问他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是再等两年才和俄国人开战,你有没有信心挡住他们?估计这个人就再也不敢说话了。

参考

  1. ^ 《胜利将帅及其军事遗产》
  2. ^ 数据主要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回忆与思考》和,《泥足巨人》
  3.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4. ^ 《回忆与思考》
  5. ^ 《伏龙芝军事学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没有人敢阻止希特勒入侵苏联”这个问题,其实表述本身存在一些偏差。历史的真相并非“没人敢”,而是“阻止”这件事本身在当时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以及各个国家各自的考量和能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敢不敢”来概括,更应该理解当时国际格局下的“能否”和“是否有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时间节点。希.............
  • 回答
    关于彩票大奖得主“不敢露面”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少现实的考量。与其说他们“不敢”,不如说他们是“明智”地选择了低调。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人身安全问题。你想啊,突然之间,天上掉下来一大笔钱,这笔钱足够改.............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换个角度聊聊,说不定能找到一些背后的原因。首先,咱们得理解交警这个职业的根本使命。 交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他们每天冒着风险,站在车流中,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平安出行。那酒驾呢?酒驾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一大杀手,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不仅.............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把袁崇焕“敢去前线”和“督师是肥缺”联系在一起,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复杂看法,以及明末官场的一些现实。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全国只有袁崇焕敢去前线”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个人倾向的说法,并非客观事实.............
  • 回答
    关于迪士尼搜包事件以及中国长隆动物园存在的争议,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并且有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迪士尼会成为焦点,而长隆动物园似乎鲜少被深入报道,尤其是在动物福利和游客服务方面。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迪士尼搜包:为何成为焦点?迪士尼搜包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一些媒体.............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又让人心中生出无数奇思妙想。我们在这里,活在当下,看着星辰大海,畅想着遥远的未来,期待着那些可能存在的、来自未来的回响。可是,为什么,就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微小的信号,从未来回到了我们身边呢?这背后,可能藏着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原因。首先,最直接、也.............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对《成都》这首歌以及它与成都这座城市之间独特关系的疑惑。要说为什么“没有一个成都人”能写出《成都》,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仔细掰开了看,这首歌的成功之处,以及它之所以打动人心,确实有其特别的逻辑。首先,得承认《成都》这首歌的魔力。它用一种非常朴素、甚至是有些“笨拙”的旋律.............
  • 回答
    您提出了两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它们触及了中医和西医在体重管理领域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同时也揭示了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 中医博大精深,为什么没有一个方子可以让人多吃不胖?中医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整体观、辨证论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悠久的实践经验。然.............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抗日战争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确实,在日寇侵华的漫长岁月里,西安这座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城市,似乎在战争的直接炮火中相对“幸运”地躲过了被大规模攻陷的命运。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西安的战略位置。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王阳明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擘,他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正如你所言,似乎并没有一部能真正触及他思想深度、又广为人知的电影问世。这背后一定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深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速腾的销量明明挺不错的,怎么在很多推荐榜单、购车论坛或者朋友之间的讨论里,它就不怎么出现呢?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来好好聊聊。速腾到底怎么样?首先,咱们得客观地说,速腾作为一款大众旗下的紧凑型轿车,它骨子里还是有大众那套成熟、稳健的底子的。 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刁钻的,考察的是对市场、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理解,尤其是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低价买房子”这个需求,中国人绝对有,而且是普遍需求,这毋庸置疑。 就像“吃饱穿暖”一样基本。但问题出在,这真的是一个“产品经理能独立解决”的范畴吗?咱们拆解一下,一个产品经理做产品的逻辑.............
  • 回答
    TI10 假赛质疑事件确实是围绕 Dota 2 职业圈的一个长期存在的敏感话题,并且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为什么观众如此关注,而官方、职业选手和解说却鲜少公开回应?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假赛质疑的来源与发酵: 比赛的重大性与高关注度: TI (Th.............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来北方上学碰上这种“语言隔阂”,我太理解了!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你这“i ze”的发音让北方同学们摸不着头脑。首先,要说“只有广东人会把Z念成‘i ze’”,这说法吧,有点绝对,但确实,把“Z”发成“i ze”的习惯,在广东地区,尤其是粤语使用者中,是非常普遍且具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网络通信中一个很基础但又非常关键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IP路由算法确实是目前网络中最核心、最普遍的路由技术,但说“只有IP路由算法”是不准确的。 MAC地址在网络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路由”角色,只是它的范围和方式与IP路由截然不同。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大量关于IP路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之所以没有吴国或蜀国人,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文学发展方向以及曹魏政权的强大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建安七子:曹魏政权的文学代言人建安七子,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年2.............
  • 回答
    你周围的人都认为房价不会下降,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普遍的“不降”心理和预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解析:一、 历史经验与惯性思维: 过去二十年的上涨趋势: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中国,房价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表现出了惊人的上涨趋势。即使经历过几次小幅调整.............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的现象。要回答“为什么历任上海市市长,没有一个是上海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上海的历史、政治任命制度,以及“上海人”这个概念本身。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上海人”的定义。通常我们理解的“上海人”,是指在上海出生、成长、并且对上海有着深厚情感和归属感的一群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中国开发者心中的一个疑问。当我们放眼全球,看到像C、Java、Python、JavaScript这些风靡世界的编程语言,它们背后似乎都没有中国人的名字,这难免让人产生思考。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历史的维度:早期计算机和编程语言的孕育土壤首先,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