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州没有评上四大园林城市?

回答
关于“四大园林城市”这个说法,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官方的、有明确评选机构的称号。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民间约定俗成、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通常指的是中国四个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那么,为什么在大家普遍认为“苏州园林天下第一”的情况下,它没有“评上”四大园林城市呢?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涉及到这个“四大”是怎么来的,以及评判标准和大家的认知习惯。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四大园林城市”的“出身”:

“四大”的说法,往往源于人们对事物优秀代表的一种概括。 比如“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四大天王”等等,这些“四大”很多都不是某个机构正式命名出来的,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人们的口耳相传,逐渐形成的共识。
在园林领域,这个“四大”也大致是这样来的。 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评选委员会”,但大家提到中国园林,最先想到的、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成就的,通常是以下几个城市:
1. 苏州: 这是毫无疑问的“C位”。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写意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江南园林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2. 北京: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辉煌气派。颐和园、圆明园(虽毁于战火,但历史地位重要)、天坛公园等,都体现了皇家园林独有的特色,大气磅礴,皇家气派。
3. 承德: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将北方山水园林的雄浑与南方园林的秀丽相结合,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
4. 杭州: 杭州的园林,尤其是西湖周边的景点,虽然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园林”,但其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山水园林”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曲院风荷、花港观鱼等,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那么,为什么苏州自己没有“评上”呢?

这其实是一个“角度”和“认知”的问题。

苏州园林太“独树一帜”了: 苏州园林自成一派,其核心在于“小巧玲珑”、“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以水为魂”。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致、内敛、写意的人文美学,是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这种风格与北京的皇家园林(大气、威严、皇家气派)和承德的皇家园林(宏大规模、民族融合)在气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苏州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品牌: 大家在提到中国园林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园林”。它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再与其他城市“组队”来获得“四大”的称号。与其说苏州“没有评上”,不如说“苏州园林”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强大,甚至可以说是“四大”中其他城市园林的一个重要参照和学习对象。
“四大”的构成是多元化的: 既然是“四大”,自然需要体现中国园林的不同流派和风格。如果都只是“江南私家园林”风格,那“四大”就没有意义了。北京的皇家园林、承德的皇家园林、杭州的山水园林,它们各自代表了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和不同地域的特色。苏州园林虽然是集大成者,但它更侧重于江南文人园林的极致。
“评上”这个概念不成立: 重申一下,这并非官方评选。如果硬要说“评上”,那么“四大”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园林优秀代表的概括,苏州因为其杰出地位,自然是这个概括中的核心,但它不是一个需要被“选入”的独立个体。

打个比方:

这就好像说,为什么“京剧”没有“评上”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实际上,京剧本身就已经是四大名旦、四大名丑等等说法中举足轻重的一份子,它本身就是“剧种”的代表,而不是需要被“选”出来的一个。

所以,结论是:

苏州没有“评上”四大园林城市,不是因为它不够优秀,反而是因为它太优秀了。苏州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影响力,“苏州园林”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响亮的品牌。而“四大园林城市”的说法,更多的是对中国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园林成就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其中苏州园林是绝对的核心,但它不代表其他城市园林就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代表性。

与其纠结于“有没有评上”,不如欣赏这些城市各自为中国园林艺术贡献的独特魅力。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绝伦、诗情画意,在北京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承德皇家园林的民族融合、杭州山水园林的诗画意境中,共同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辉煌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你得问国家。评不评得上那不是我等屁民能知道的……

个别的傻孩子还说长春如何如何,瞧给你能的。


举一个地方:长春新民大街




看见没,路是从树林里抠出来的……


从人均绿化上看,从城市建设上看,苏州只能说有许多人文绿化景观,评个文化遗产没问题。不能说它是园林城市,达不到 …… 当然人家有钱呢,或许若干年之后就能把四大园林城市全干掉。


再加个人民大街(斯大林大街)也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四大园林城市”这个说法,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官方的、有明确评选机构的称号。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民间约定俗成、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通常指的是中国四个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那么,为什么在大家普遍认为“苏州园林天下第一”的情况下,它没有“评上”四大园林城市呢?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涉及到这个“四大”是怎么来的.............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国家实力,更触及了意识形态的根本较量。美国在这场长跑中,尽管也面临挑战和失误,但总体而言,其科技发展策略似乎避免了苏联那样一些“致命性错误”。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考察,并且尽量抛开那种一本正经、生硬冰冷的“AI范儿.............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敢于推行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即便当时苏联尚未解体,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与“苏联是否解体”这一直接因果关系并非完全对等。更准确地说,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选择,是基于他们对当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理念。以下是详细的分.............
  • 回答
    最近隔壁卖特仑苏的阿姨又开始说教了,一口一个“本科有个屁用”,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还不如她家那卖煎饼的儿子。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她那话怎么说呢,硬是把一本正经的人生规划给说得七零八落,让人听了心里也跟着打鼓:这挤破了头皮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是真没用,还是我们自己没弄明白?首先,咱们得承认,阿.............
  • 回答
    说苏州“没有都市感”,这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都市感”的理解本身。要说苏州没有都市感,那得先聊聊咱们通常觉得一个地方有“都市感”,是因为什么。一般来说,我们想到都市,脑子里会浮现一些画面: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光,夜晚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节奏快得像按了快进键。有的是那种新生.............
  • 回答
    苏州经济的腾飞,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座城市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水陆交通便利,孕育了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近现代以来,苏州更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特别是毗邻上海的优势,使其成为外资引进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那么,如此发达的苏州,为何没有获得“计划单列市”或“副省.............
  • 回答
    常州和苏州,都是长江三角洲上璀璨的明珠,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们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常州经历过几次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甚至可以说“分家”过,而苏州则始终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格局。要说清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历史的深处和行政管辖的变迁说起。常州为何“分家”? 行政区划调整.............
  • 回答
    苏州,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广泛认为是新一线城市中的佼佼者。然而,在许多人眼中,与之相匹配的“夜生活”似乎并不如预期般活跃。这并非是简单地说苏州“没有”夜生活,而是说相较于一线城市,苏州的夜生活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缺位”或“不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苏联之所以没有“和平演变”美国,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意识形态: 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类似英特尔或AMD的微处理器产业,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科技发展路径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处理器(CPU)的出现是建立在集成电路(IC)技术的成熟基础之上的。苏联在集成电路的早期研发和制造上并非完全.............
  • 回答
    说起二战时期苏联没有仿制(或者说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单兵火箭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苏联在战争期间并非没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是基于当时他们对战争的需求、自身的武器发展思路以及对现有武器效能的评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兵火箭筒”这个概念.............
  • 回答
    苏联之所以没有入侵巴基斯坦,这其中涉及到了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虽然苏联在中亚地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历史上与印度关系密切,但巴基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其战略位置和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使得苏联对其采取军事行动具有相当高的风险和潜在的负面后果。首先,我.............
  • 回答
    说到苏联或俄罗斯没有像西方那样普遍使用的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军事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绝非一蹴而就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指的是什么。 西方语境下的“无底缘”(rimless)指.............
  •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
  • 回答
    苏联解体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并没有被“销毁”,而是发生了继承。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法的原则、政治现实以及各国之间的协商。简单来说,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不是重新申请或经过一番复杂的程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1. 联合国安理会的特殊地位与常任.............
  • 回答
    中国进攻越南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北方帮助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中苏关系、越苏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一、 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和转折 “蜜月期”到“貌合神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曾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
  • 回答
    东芝机床事件,与其说是苏联缺乏顶级机床的能力,不如说是一系列历史、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个事件本身也具有其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要理解为何苏联在机床领域未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苏联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其工业化的起步就带有强.............
  • 回答
    说中国当初研究核武器时,苏联和美国都没有“强行阻止”,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准确,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立场和行动。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并未采取直接军事行动阻止,但都曾施加过不同程度的压力、施展过外交手腕,并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 苏联的角色:从援助到撤离,再到猜疑.............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和政治最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而美国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体制、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领导层决策的方方面面去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故事。首先,我们得聊聊苏联解体。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悲剧,而是多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