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苏联还没有解体,里根撒切尔就敢砍社会福利呢?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敢于推行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即便当时苏联尚未解体,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与“苏联是否解体”这一直接因果关系并非完全对等。更准确地说,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选择,是基于他们对当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理念。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 里根和撒切尔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理念是根本原因:

新自由主义/供给侧经济学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滞胀(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困境。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应对滞胀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此时,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重新受到重视,他们认为政府干预过多是导致经济低迷的根源。
核心观点:
减税刺激供给: 认为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可以激励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从而刺激生产和经济增长(供给侧)。
放松管制: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削减政府开支: 将政府开支(包括社会福利)视为经济负担,认为过高的福利会抑制个人积极性,导致福利依赖,并且增加财政赤字。
控制货币供应: 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 这些理念直接体现在了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中。他们都坚信小政府、自由市场和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二、 当时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是重要推手:

70年代的经济困境(滞胀): 如前所述,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石油危机带来的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停滞。民众对政府经济管理能力产生质疑,为更激进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土壤。
福利国家模式的挑战: 战后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庞大的福利国家体系,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但也带来了财政压力,以及关于“福利陷阱”、“福利依赖”的讨论。一些人认为,过度慷慨的福利削弱了个人工作动力,并导致了效率低下。
工会力量的强大与反思: 在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强大的工会力量一度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但也常常被认为阻碍了经济改革和效率提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重要的执政目标之一就是削弱工会的权力,为经济转型扫清障碍。

三、 与苏联的对比,并非直接的“因为苏联还在,所以敢砍”:

理解这一点非常关键。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并非简单地基于苏联的存在与否。更确切地说,他们将自己的政策与苏联的体制进行对比,以此来论证西方自由市场的优越性。

意识形态竞争: 当时正值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竞争是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核心之一。里根和撒切尔希望通过展现自由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来吸引或至少是证明其优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展示西方优越性”的策略: 他们认为,一个繁荣、自由、高效率的西方经济体,是打击苏联意识形态最有力的武器。而要实现这种繁荣,就必须改革被认为效率低下的福利制度和政府干预。
并非“如果苏联解体了,他们就不敢了”: 相反,他们的政策目标是在苏联仍然强大的情况下,证明西方模式的优越性,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等到苏联解体后再进行改革,那么改革的紧迫性和政治吸引力可能会有所减弱。

四、 削减社会福利的具体表现和逻辑:

英国: 撒切尔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
私有化: 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认为这能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削减工会权力: 通过立法限制工会的罢工权利和谈判能力。
福利改革: 比如改革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方式,收紧了对一些福利的领取条件,并鼓励私人医疗和养老金的发展。
美国: 里根政府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减税: 大幅降低了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
削减国内支出: 重点是削减了许多社会福利项目(如食品券、住房补贴、失业救济金等)的预算,或者收紧了其领取条件。但同时,他增加了国防开支。
放松管制: 在金融、航空等领域进行了放松管制。

总结来说,里根和撒切尔敢于削减社会福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经济理论的驱动: 新自由主义和供给侧经济学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认为政府干预和福利支出是经济问题的根源。
2. 应对70年代经济危机的需要: 滞胀问题使得旧的经济模式失效,为激进的改革提供了时机和民意基础。
3. 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反思: 对福利依赖、财政负担等问题的担忧。
4. 意识形态竞争的考量: 在冷战背景下,通过展现西方自由市场的优越性来对抗苏联。

苏联尚未解体,反而可能成为他们推动改革的“动力”之一,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证明西方模式的强大,并在与苏联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他们的政策是基于对当时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判断,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因为苏联还在而不敢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苏联解体不解体与砍不砍社会福利没啥关系……

如果说二战后初期建设福利国家尚且有“抵御共产主义”的考量的话,在六七十年代之后,这一动力就完全消失了。因为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恢复以及中产阶级的壮大,共产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在西欧已经微乎其微。六十年代的确是一个左翼狂飙突进的年代,但是在1968的高潮之后,激进左翼的思想开始冷却。同时,苏联尽管在六七十年代不断扩张其军事影响力,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感召力却变得越来越小,196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有力地向西欧证明了苏联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国家,西欧的共产党和左翼,要么就是和苏联划清界限,要么继续当苏联的应声虫然后被选民抛弃。至少是从那时起,西欧的老百姓也应该意识到了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都比专横傲慢的苏式体制要好。更何况,由于苏联的存在,左翼与苏联在历史上的羁绊很容易就会被其右翼的反对者利用,变成左翼勾结苏联或者对苏联投降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存在不仅不会促进西欧的社会民主体制,更会拖垮西欧的社民党和共产党。

user avatar

明摆着,再减也比苏联强……

user avatar

因为英国的福利制度建立,撒切尔搞新自由和苏联没有多大因果关系。据我所知,也没什么借鉴的地方。

1838~1848年宪章运动,列宁说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工人阶级运动,工人阶级在其中要求投票权参政权。

1867年改革法案

1872年投票制度法案

1884年人民代表法案(同年费边社成立)

除了“进行每年一度选举”的要求,没有实现,其他要求都实现了。

1889年巴黎,第二国际建立,1896年第二国际伦敦代表大会召开(就是安壬没去的那次)

1900年英国工党建立

这些事儿干成的时候,苏联还没影儿呢。去俄罗斯看看只有沙俄地主王公的亚细亚氤氲。

1924年工党第一次执政,这时候苏联是建立了,但是也不至于“威慑英国”的地步吧?那时候苏联的“一五”计划都没有实行(1928年开始)。

1926年英国大放假,170万工人参与自行放假。

至于1945的战后共识,可以说是全部围绕英国自身因素考虑的一个东西。其中很多要素,特别是在撒切尔之前的保守党执政期间,更多地是“凯恩斯主义”的,在工党执政时,则是民社主义的。这个共识建立的契机,很重要的一点,也在于1929年经济危机和战时管制的成效给了古典自由主义者当头一棒。

至于为啥我说没有啥借鉴的地方呢?

人英国工人断煤断电把希斯,卡拉汉送下台的时候,苏联:

马都说了,内因是主要的

我不是很晓得为什么有些人要忽略英美法德等发达经济体工人阶级的自发性,把他们自己的斗争全归结于所谓的“苏联红色吸引力”。

西方国家里的工人不是工人么?他们受压迫了不会自己主动抗争么?苏联的工人又有什么特殊性呢?

没了苏联就不能搞搜手李森了?

喊“我们要工党”的是英国人还是苏联人?把丘吉尔选下台的是英国人还是苏联人?

什么?你(不是说题主哈,就是个人称代词)说他们收了KGB的钱?

那没事了

至于转变其他的因素,可以看这篇回答,里面虽然还有很多缺漏(日后会补),但我个人认为,可以略窥一二

至于工党为什么又稍稍转右了,可以配合以下回答食用:

英国为什么会在短短百年时间从日不落帝国地位下降到如今的境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敢于推行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即便当时苏联尚未解体,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与“苏联是否解体”这一直接因果关系并非完全对等。更准确地说,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选择,是基于他们对当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理念。以下是详细的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友好”或“敌对”来概括,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现实利益、民族情绪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蜜月期,强调“友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完全变成了“敌对”。准确地说,是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中国科幻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审视其方方面面。首先,“文化大革命”的余波是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影响。这场长达十年的动荡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造成了深重的破坏。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专,如果非要类比到现在的学历体系,大致可以对标到现在的“专科”学历。但这背后有着一些非常关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特点,需要详细说开来,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得明确那个年代的“大专”和现在的“专科”在称谓上就存在一个历史的沿革。那个时候,很多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专科学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周杰伦和黄家驹置于同一时代,就像是将两位截然不同的音乐巨匠放在同一个擂台上,究竟谁更能撼动时代?这其中的考量因素很多,而且会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假设他们都活跃在80年代:80年代,香港乐坛正值黄金时代,粤语歌曲的辉煌程度至今仍令人称道.............
  • 回答
    关于“美国舰队控制了世界上80%的海洋,所以他们凭什么和你相互理解尊重”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国际法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1. 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与“控制海洋”的争议 事实层面: 美国海军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语言以及社会运动的发展。为什么上世纪争取同性恋权益的口号会更倾向于使用“Gay Rights”,而不是“Lesbian Rights”或“Homo Rights”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期,也就是上世纪中后期.............
  • 回答
    上世纪人们对新科技的普遍乐观,与本世纪的审慎甚至怀疑态度,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那段特殊时光的背景说起。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尤其是二战后那个时期。彼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对战争的恐惧与对和平的渴望达到了顶点。科学技术在.............
  • 回答
    成龙大哥在上世纪之所以能拍出《快餐车》、《飞鹰计划》等一系列带有浓厚欧洲风情,并且大量启用欧洲演员的电影,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时代背景、个人机遇以及电影工业发展的共同作用。而如今,虽然成龙依然活跃,但类似风格的作品确实少了,这同样也跟电影市场的变化、他自身角色的转型以及制作模式的演变有关。咱们就来掰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上世纪80、90年代与日本足球的水平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时期中国队还略占优势。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足球发展的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差距也日益拉大。要详细分析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那个年代,中国足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 回答
    大陆娱乐圈想要达到上世纪日韩港台的繁荣程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而且里面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远非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当年日韩港台娱乐圈是如何崛起的,以及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然后再对比现在大陆娱乐圈的现状。上世纪日韩港台娱乐圈的辉煌,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长达近千年,而非三千年。在此基础上,上世纪越南在短短几十年间废除汉字并推行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实用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越南与汉字的历史渊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越南与.............
  • 回答
    17世纪,法兰西和英格兰这对“隔海相望”的邻居,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轨道:一个走向君主专制的巅峰,另一个则开启了限制君权的漫漫长路。这并非偶然,而是两国在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法兰西:从“国王意志”到“朕即国家”的崛起之路17世纪的法兰西,宛如一艘正在蓄势待发的巨舰,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听到那么多关于美军在近几十年战争中患上PTSD的故事,而翻看历史,那些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们,似乎很少有“PTSD”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并非简单地“以前的人更坚强”或者“现代战争更残.............
  • 回答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改革,本意在于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事与愿违,这场改革不仅未能巩固其政权,反而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改革的内在矛盾、外部环境以及改革措施本身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从 改革的动机和出发点 来看,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本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精辟,触及了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与目标语言(上古汉语)已经分离了数千年、并且自身也经历了漫长发展变化的语言(七世纪古藏语),仍然能为我们“看见”更古老、更遥远的上古汉语提供线索?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尤其是在音系和词.............
  • 回答
    关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表现“最糟糕”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治理体系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最强大”和“最糟糕”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定义“最强大”可以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