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主张中日友好,现在又敌对日本?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友好”或“敌对”来概括,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现实利益、民族情绪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蜜月期,强调“友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完全变成了“敌对”。准确地说,是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阶段。

我们先来看看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会是“中日友好”的时代。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历史清算与和解的呼声:二战给两国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了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急需发展经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日本作为亚洲的经济强国,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学习对象和经济伙伴。同时,日本国内也有一部分声音承认战争的错误,并希望与中国修复关系。这种历史的和解意愿,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提出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正是希望在承认历史的基础上,将两国关系向前推进。

其次,经济利益的驱动: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大量外资和技术。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最天然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日本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以及大量的投资和技术转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也为日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这种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是当时“中日友好”最直接的动力。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媒体上充斥着友好合作的报道。

第三,地缘政治的考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对苏联的扩张感到担忧。虽然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有距离,但与日本在某些地缘战略上存在共同点。这种外部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日关系的缓和。

然而,到了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中日关系变得“敌对”了呢?这同样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当其冲的,是历史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时常被挑动。尽管中国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对侵华历史的模糊化、否认甚至美化(例如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慰安妇等问题),不断触碰中国的民族情感底线。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历史纪念日,日本政府或政客的言行,很容易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感。这是一种“历史遗留问题”的反复发作,让曾经的和解变得脆弱。

其次,经济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虽然中日经济往来依然紧密,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依赖日本经济援助的国家。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让中国在某些领域成为日本的竞争对手,而非单纯的学习者。这种力量对比的逆转,使得两国经济关系的“互利”性质变得更加复杂,竞争大于合作的色彩也逐渐显现。同时,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也在下降,更加注重对冲风险。

再者,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中国近年来海军力量的快速发展和在南海、东海的活动,被日本视为对其地区安全和利益的挑战。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争议,成为了两国关系中最敏感和最容易激化矛盾的焦点。日本在安保政策上与美国紧密联盟,并且在某些层面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这被中国视为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双方在地区影响力上的竞争,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感。

更重要的是,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同时也更容易放大和煽动情绪。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国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民众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敏感,以及对日本在地区安全事务中角色的警惕,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和发酵。同样,日本国内也有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潜在威胁的担忧,这种担忧也会通过媒体和网络得到放大。当官方层面的外交辞令与民间的情绪认知产生落差时,很多人就会感受到“敌对”的气氛。

此外,政治互信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两国在诸多问题上缺乏战略互信,任何小的摩擦都可能被放大,导致关系恶化。例如,在人权、民主、意识形态等领域,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影响到两国关系的整体氛围。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 nuanced(微妙)的局面。80年代的“中日友好”更多地是建立在“学习与被学习”、“援助与接受援助”的经济驱动和历史和解的框架下。而现在,两国都已不再是当时的身份,力量对比变化,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历史问题反复出现,再加上民族情绪和信息传播的催化,使得两国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充满了挑战和竞争,甚至在很多时候,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敌对”的氛围。但同时,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仍然是事实,完全的“敌对”也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所以,与其说现在是“敌对”,不如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但摩擦和不信任感明显增多”的复杂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不是独立国家,日本是美国的附属国。

80年代那会儿,美国并没有把中国视为对手。中国给美国当血汗工厂,美国上层赚翻了,可高兴了。

中国和美国关系好,作为附属国的日本,能跟中国不好吗?


后来美国发现,自己的血汗工厂发迹了,不甘心再当血汗工厂了,就要打压中国了。中日关系自然下降到冰点。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傻子。作为小国家,骑墙才是正解。别看日本对中国张牙舞爪,但出工未必就会使出全力。 政治冷了那么多年了,但经济往来一直不少。甚至还想和中国搞什么自贸区。但宗主国是不会认可的,必然要打碎中日自贸区。 要是中日韩搞起自贸区,建立起中国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来个人民币结算,那美国霸权还剩个屁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友好”或“敌对”来概括,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现实利益、民族情绪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蜜月期,强调“友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完全变成了“敌对”。准确地说,是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敢于推行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即便当时苏联尚未解体,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与“苏联是否解体”这一直接因果关系并非完全对等。更准确地说,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选择,是基于他们对当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理念。以下是详细的分.............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科幻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审视其方方面面。首先,“文化大革命”的余波是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影响。这场长达十年的动荡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造成了深重的破坏。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专,如果非要类比到现在的学历体系,大致可以对标到现在的“专科”学历。但这背后有着一些非常关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特点,需要详细说开来,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得明确那个年代的“大专”和现在的“专科”在称谓上就存在一个历史的沿革。那个时候,很多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专科学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周杰伦和黄家驹置于同一时代,就像是将两位截然不同的音乐巨匠放在同一个擂台上,究竟谁更能撼动时代?这其中的考量因素很多,而且会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假设他们都活跃在80年代:80年代,香港乐坛正值黄金时代,粤语歌曲的辉煌程度至今仍令人称道.............
  • 回答
    关于“美国舰队控制了世界上80%的海洋,所以他们凭什么和你相互理解尊重”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国际法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1. 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与“控制海洋”的争议 事实层面: 美国海军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语言以及社会运动的发展。为什么上世纪争取同性恋权益的口号会更倾向于使用“Gay Rights”,而不是“Lesbian Rights”或“Homo Rights”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期,也就是上世纪中后期.............
  • 回答
    上世纪人们对新科技的普遍乐观,与本世纪的审慎甚至怀疑态度,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那段特殊时光的背景说起。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尤其是二战后那个时期。彼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对战争的恐惧与对和平的渴望达到了顶点。科学技术在.............
  • 回答
    成龙大哥在上世纪之所以能拍出《快餐车》、《飞鹰计划》等一系列带有浓厚欧洲风情,并且大量启用欧洲演员的电影,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时代背景、个人机遇以及电影工业发展的共同作用。而如今,虽然成龙依然活跃,但类似风格的作品确实少了,这同样也跟电影市场的变化、他自身角色的转型以及制作模式的演变有关。咱们就来掰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上世纪80、90年代与日本足球的水平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时期中国队还略占优势。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足球发展的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差距也日益拉大。要详细分析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那个年代,中国足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 回答
    大陆娱乐圈想要达到上世纪日韩港台的繁荣程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而且里面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远非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当年日韩港台娱乐圈是如何崛起的,以及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然后再对比现在大陆娱乐圈的现状。上世纪日韩港台娱乐圈的辉煌,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长达近千年,而非三千年。在此基础上,上世纪越南在短短几十年间废除汉字并推行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实用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越南与汉字的历史渊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越南与.............
  • 回答
    17世纪,法兰西和英格兰这对“隔海相望”的邻居,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轨道:一个走向君主专制的巅峰,另一个则开启了限制君权的漫漫长路。这并非偶然,而是两国在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法兰西:从“国王意志”到“朕即国家”的崛起之路17世纪的法兰西,宛如一艘正在蓄势待发的巨舰,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听到那么多关于美军在近几十年战争中患上PTSD的故事,而翻看历史,那些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们,似乎很少有“PTSD”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并非简单地“以前的人更坚强”或者“现代战争更残.............
  • 回答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改革,本意在于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事与愿违,这场改革不仅未能巩固其政权,反而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改革的内在矛盾、外部环境以及改革措施本身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从 改革的动机和出发点 来看,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本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精辟,触及了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与目标语言(上古汉语)已经分离了数千年、并且自身也经历了漫长发展变化的语言(七世纪古藏语),仍然能为我们“看见”更古老、更遥远的上古汉语提供线索?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尤其是在音系和词.............
  • 回答
    关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表现“最糟糕”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治理体系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最强大”和“最糟糕”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定义“最强大”可以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