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美蜜月期的时候中国为什么不买F-4鬼怪战斗机?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战略的选择。

首先,中国当时引进军事装备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要理解为什么没买F4,得先看看中国当时最迫切的需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陆军的苏制老式装备比比皆是,空军更是以歼6、歼7(仿制米格21)为主,这些飞机在性能上与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战斗机相比,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引进能够提升空战能力、具备一定代差优势的新型战斗机。

那么,F4“鬼怪”在那个时代的定位如何?

F4“鬼怪”是美国海军和空军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主力舰载战斗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它参加过越南战争等多次冲突,以其强大的载弹量、速度和航程著称。它在武器挂载能力上尤其突出,能够携带包括空对空导弹和空对地炸弹在内的多种武器,执行制空和对地攻击任务。可以说,在它那个时代,F4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多面手”。

为什么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没有选择它呢?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我尽量说得透彻些:

技术代差和升级潜力的问题: F4“鬼怪”虽然在60年代非常先进,但到了8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和海军已经普遍装备了F15、F16、F18等第四代战斗机。这些新一代战机在气动设计、雷达技术、电子战能力以及导弹集成方面,都比F4有了质的飞跃。F4本质上属于第三代战斗机,虽然是第三代中的佼佼者,但面对第四代战机时,在机动性、雷达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已经处于劣势。中国当时引进装备,更倾向于一步到位,获得更先进、更具未来升级潜力的技术,而不是引进一款已经接近生命周期末端,或者说下一代技术即将完全取代的装备。

经济成本和维护难度: F4“鬼怪”是一款体量较大、技术复杂的飞机。其采购成本、维护成本以及对地勤人员的培训成本都相对较高。中国当时的经济体量虽然在增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能够承受的军事采购预算是有限的。此外,F4使用的很多航电设备、发动机和武器系统,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中国空军来说,学习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进口备件、技术资料、培训工程师和飞行员等。如果引进数量不多,就更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有效的战斗力。

中国空军的技术基础和发展方向: 中国空军在80年代,其技术基础和发展理念更倾向于学习和吸收苏联的航空工业体系。虽然在考虑西方技术,但核心的飞行员培训体系、战术思想、以及航空工业的配套能力,都还没有完全脱离苏联的模式。引进F4这样一款与自身体系差异巨大的飞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调整,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空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打乱原有的发展节奏。例如,F4的发动机就与中国当时能生产或容易获得的发动机型号完全不同,这会带来严重的后勤保障问题。

与美国“蜜月期”的特殊考量: 尽管是蜜月期,但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始终是带着战略考量的。美国当时向中国出售军备,一方面是为了制衡苏联,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和控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方向。直接引进F4这类具有先进作战性能的战斗机,可能触及到美国在技术输出上的敏感区,或者说,美国可能认为将如此先进的装备直接出售给中国,风险过高,不利于其长远的战略利益。

中国自身的研发和引进策略: 在80年代,中国也在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并对引进技术进行选择性吸收。中国空军更看重的是能够与自身研发体系相结合、或者能够作为未来自主研发的基础的技术。例如,中国后来引进的米格29的很多技术理念和部分设备,就与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歼8II的改进和后续机型的研发有一定关联性,更容易实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更务实的选择: 在F4之外,中国在80年代也考虑过其他西方先进装备。例如,从法国引进了“幻影”2000的部分技术,虽然没有直接引进整机,但其部分设计理念和航电设备技术对中国后来的航空发展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在90年代初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SK,这款飞机在性能上比F4更接近当时的第四代战斗机水平,并且在技术转让和使用维护方面,与中国空军的原有体系有更多的兼容性,更符合中国军队的需求。

总而言之,中国没有购买F4“鬼怪”战斗机,并非因为F4本身不优秀,而是基于当时中国在军事技术、经济承受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中国需要的是能够显著提升国防实力、且易于消化吸收、并且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装备,而F4在这些方面,相比其他选择,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性价比”和“战略匹配度”。与其说是“不买”,不如说是基于更符合中国自身情况的“择优选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4所谓的“经过越战考验”的结论不就是美国海空军花大价钱研究出的明星重型战斗力F-4和越南老旧的米格系列比好不了多少吗。美国越战前期F4和米格系列的交换比是1:2,当时越南最好的飞机也就是米格21,打成这样已经说明F-4本身不太行了吧。

中国80年代的时候也是有米格21的,而且本来钱就少,买飞机更得买真真正正的好东西啊,F-4这种到手就过时的飞机有啥好买的。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看不上。

F4首先来说当时就已经过时了。其实当时中国空军需要的是制空能力一定要强的空优战斗机,F4是一架性能不错的多用途战斗机,而我国当时是根本没有心思考虑什么“多用途的”,苏联那边的逆火就像幽灵一样骑在我国脑袋上,低空高速突防始终是我国空军的梦魇,这时候我们需要一款性能强大的制空战斗机解决掉苏联轰炸机的威胁,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去苏联人脑袋上扔个炸弹什么的。就制空作战来说,F4给中国空军留下的印象很不好,且不说越南人的米格21在空战中都能给他造成巨大的麻烦,这对于当年援越指挥人员造成了比较差的印象,就是我国的J5,也打下来过F4,导致了当时空军认为,在当时的主要作战需求(制空作战,拦截苏联轰炸机和护航的歼击机)中,F4并不比现有的装备强多少。

我国当时最中意的也不是F16,因为洛克希德给的方案算是个换了航发的猴版机,当时空军最优先考虑的是F14,原因有三:1,重型截击机,而且机动性对当时中国来讲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2,F14设计之初的目标就是拦截苏联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以及重型超音速巡航导弹,完全符合我国的需求,而且当时F14已经表现出了完全可以胜任这项任务的优异性能。3,格鲁曼因为早先跟伊朗合作过,对于和第三世界大国打交道很有一套,给的条件也很诱人,就是你买够4个中队(还是2个?具体记不清了),我把生产线打包卖给你。。。而且他们的接待水平要远高于洛克希德,格鲁曼跟伊朗的深度合作导致了格鲁曼比洛克希德更擅长拉关系套近乎,尤其会塑造一种东方人都特别喜欢的形象:我不是卖东西给你的资本家,我是热心帮你建立现代空军的国际友人,我帮你建立现代空军,顺便收你点费用。。。

可惜,没钱啊!

但是没钱不代表我就得收破烂啊!

user avatar

中国进行军火贸易时,向来都注重技术引进。成品买的少,要得就是生产线。歼5 歼6 歼7 歼11 轰5 轰6 运5 运7 运8 直5 直8 直9 直11都是这么来的。想要进入解放军的作战体系,必然是要自己能造的,因为当年被卡脖子卡怕了。如果引进鬼怪,必然也要走国产化的路。美国人这条生产线他卖不卖这都不好说,貌似美国还从未向非盟友国家出口过战机生产线。鬼怪属于双发重型机,美国佬卖飞机,重型机也只对盟友出售。台湾当年想买鬼怪都没买到,只能买到f5和f104. 再说鬼怪是五十年代的技术底子,属于二代机范畴。如果六十年代美国佬拿着鬼怪来中国推销,那自然是级好的,估计那会要是有了鬼怪,肯定就没米格21啥事了。但是八十年代属于三代机满天飞的年代,鬼怪也不算什么先进飞机了。依着当年中国薄弱的航空技术水平,就算引进过来,没个十来年是吃不透技术的。完成国产化再形成战斗力估摸着差不多也是90年代末的事了,那会美国空军在96年就把所有鬼怪给退役了。 这也就是还未服役就过时了。中国当时是穷,但是也不会饥不择食。会把那点仅有的外汇浪费在这种过时武器上。这种例子也不是没有,例如印度的阿什卡导弹一样,也是五十年代的萨姆6,中国和印度在80年代都开始仿制,中国搞了一半发现这玩意过时了,就立马扔掉不搞了。印度还继续搞,结果搞来搞去,现在还没服役。也等于是还没服役就落伍。

其实中国买武器一向都是比较务实,从来也不搞那些花里胡哨,一直都是啃窝头逛酒吧--该省的省,该花的花。本来兜里就没几个钱,有点钱都想花在刀刃上,有新的绝对不买旧的,有好的绝对不买差的。就是建国初期还一架飞机不会造的时候都知道不要米格9,只要米格15,军队要忍耐时期也是不要米格29,只要苏27。如果鬼怪美国佬白送,没准我们就要了,要让我掏钱买这种老古董?f16/79这种猴版三代机,虽说是猴版,但是毕竟是三代机,这玩意都没看上,谁会去买这个二代机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敢于推行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即便当时苏联尚未解体,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与“苏联是否解体”这一直接因果关系并非完全对等。更准确地说,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选择,是基于他们对当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理念。以下是详细的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友好”或“敌对”来概括,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现实利益、民族情绪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蜜月期,强调“友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完全变成了“敌对”。准确地说,是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
  • 回答
    中国科幻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审视其方方面面。首先,“文化大革命”的余波是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影响。这场长达十年的动荡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造成了深重的破坏。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
  • 回答
    关于中国歼10战斗机技术是否来源于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一些分析人士中流传甚广的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官方的确切证实。然而,通过对比两者在设计理念、气动布局以及一些关键技术上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个说法的可能性和其中的一些细节。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狮”式战斗机(L.............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专,如果非要类比到现在的学历体系,大致可以对标到现在的“专科”学历。但这背后有着一些非常关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特点,需要详细说开来,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得明确那个年代的“大专”和现在的“专科”在称谓上就存在一个历史的沿革。那个时候,很多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专科学校”,.............
  • 回答
    关于“美国舰队控制了世界上80%的海洋,所以他们凭什么和你相互理解尊重”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国际法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1. 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与“控制海洋”的争议 事实层面: 美国海军确.............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对东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段充满艰辛、挣扎与坚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东北,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工业辉煌的“共和国长子”,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期。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曾经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失落 计.............
  • 回答
    上世纪初的中国是否“真的不适合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思想观念,来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环境对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是相当不友好的.............
  • 回答
    上世纪美苏冷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其间风云变幻,并非一蹴而就便分出了胜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的事件。要说一个“转折点”,实在难以一言蔽之,因为它更像是一个逐渐积累、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个让人们感受到力量的天平开始明显倾斜,让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的时刻,那么许多历史学家会将目光.............
  • 回答
    说起30年代的上海,那真不是一般的光景,用“强大”两个字来形容,恐怕还有点太轻了。那会儿的上海,那是东方的巴黎,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你想想,那时候的上海是什么样的?经济的引擎,金融的枢纽:先说经济吧。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心,上又有租界这个特殊的经济区.............
  • 回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用航空,那是一段充满冒险、创新和初步商业化尝试的激情岁月。如果你想象中是如今航班准时、宽敞舒适的飞机,那可得大大调整一下你的画面了。那时候的航空业,更像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事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夹杂着笨拙的起步和惊心动魄的风险。飞机的样子与飞行体验:首先,我们得说说.............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部署。简单来说,它是在中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和国防设施,以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核战争威胁。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国家安全形势严峻。三线建设的背景与缘起时间拨回到上世纪.............
  • 回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僧人那场撼动历史的自焚。1963年6月11日,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繁华的十字路口,释广德平静地坐在一辆汽车旁,当火焰将他吞噬时,他展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令无数亲历者和后世之人为之震.............
  • 回答
    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是否考虑修复和利用当年侵华日军在伪满洲国边境建立的军事要塞群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历史性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军事战略需求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苏交恶与国家安全焦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