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战期)的民用航空是怎样的?

回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用航空,那是一段充满冒险、创新和初步商业化尝试的激情岁月。如果你想象中是如今航班准时、宽敞舒适的飞机,那可得大大调整一下你的画面了。那时候的航空业,更像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事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夹杂着笨拙的起步和惊心动魄的风险。

飞机的样子与飞行体验:

首先,我们得说说那时候的飞机。那可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流线型金属大家伙。二三十年代的飞机,大部分还是 木制骨架蒙皮结构,机身多用木材和帆布包裹,有些则开始尝试使用金属,但金属机身还不是主流,也远不如现在的轻巧和坚固。

造型上,双翼机(biplane) 是绝对的主角,就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两层翅膀叠在一起,看起来有点笨重,但那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获得足够升力的主要方式。螺旋桨的尺寸通常比现在的大不少,嗡嗡作响是它们工作的标志。

驾驶舱?别指望什么封闭恒温的豪华座舱。大多数飞机,尤其是早期的,都是 开放式座舱。这意味着,飞行员和乘客(如果幸存下来)要直接暴露在风雨和寒冷之中。冬天,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是常态,飞行员得穿上厚厚的皮衣、戴上护目镜和防风帽,有时候甚至要戴氧气面罩,因为很多航线飞行高度很高。你能想象在呼啸的风声中,鼻尖冻得麻木,眼泪被吹得横飞吗?这就是那时候的飞行员和乘客的日常。

航线与服务:

民用航空在那个年代的起步,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 邮政航空 的发展而来的。寄送信件和包裹是航空最早期、也最稳定的商业模式。运营商们争先恐后地开辟新的航线,将邮件快速送达,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至于 客运,虽然也有了,但绝对不是大众化的交通方式。飞机座位少得可怜,通常只有几个到十几个。而且,飞行过程相当颠簸,噪音巨大,所以乘客选择乘坐飞机,要么是因为时间实在紧急,要么是为了体验这“最新潮”的冒险。那时候的机票价格可不便宜,远非普通人能承受。

航班的 班次 也非常稀少,不像现在是“想飞就飞”。通常是根据邮件运输和市场需求来安排,而且很多航线是季节性的。

安全与风险:

安全性是那个时代民用航空最大的挑战。 故障率 远高于现在。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突然熄火、机翼结构出现问题、导航失误导致迷航,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风险。由于天气预报技术不发达,飞行员往往只能依靠经验和有限的气象信息来判断是否能够起飞。

失事率 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每一起飞行事故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而且每一次事故都成为了那个时代航空从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即便如此,那些充满热情的“飞侠”们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们知道,每一次飞行都是在为未来的航空发展铺路。

基础设施:

机场也是非常简陋。很多时候,所谓的“机场”只是一个 大片空地。着陆和起飞需要依靠飞行员的精湛技术,在泥泞或起伏不平的地面上完成。 无线电通信 也在发展中,但远不如现在普遍和可靠,很大程度上,飞行员还得依赖肉眼和地面标志来导航。

商业竞争与创新:

尽管困难重重,但那个年代的民用航空也充满了商业竞争和技术创新。各大航空公司(如汉莎航空、法航、泛美航空等)都在争夺航线和乘客,不断尝试改进飞机设计,提高飞行的可靠性。

例如:

客舱的初步尝试: 有些飞机开始尝试在座舱内设置简易的座位,甚至为乘客提供毛毯和简单的餐饮,这在当时已经是极大的奢侈。
夜航的探索: 为了提高效率,航空公司开始尝试夜航,这需要改进照明系统和导航技术。
跨大陆和跨洋的梦想: 许多伟大的飞行员和航空公司致力于实现跨越大洲甚至大西洋的飞行壮举,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证明。

总而言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用航空,是一幅由勇敢的飞行员、不安分的工程师和少数冒险家共同绘制的画卷。它充满了未知、挑战和浪漫,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一次伟大的冒险,每一次降落都代表着对未知边界的拓展。 它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和便捷,但它播下了现代航空的种子,为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你身处那个年代,看到一架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那绝对是一件足够令人惊叹,甚至是激动人心的事情。它代表着人类正在征服天空的伟大征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百年航空还是很有意思的,说说中国吧,就是有点大 慢慢写吧:

1919年时 ,皖(安徽)系军阀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时,

为使外蒙回归祖国,趁俄国发生革命之际,修筑张库公路,由张家口至库伦(今外蒙首府乌兰巴托),以利运输,盖西北幅员辽阔,交通不便,惟有发展航空最为有利;遂力促交通部与英商北京福公司签订合同,购买英制亨德莱.佩治(Handley Page 0/7)式七百二十匹马力双发动机双翼大型运输机

及爱弗罗(Avro504J)式教练机(下称爱式机)各六架,

附带备分器材修理机具,并聘请英籍飞行教官及飞机维修人员各两人。在京绥铁路局内成立西北航空事宜筹备处,;另方面积极筹画开辟京库(北京至库伦)航线之各项准备,预定开设平地泉及库伦大站;滂江、乌德叨林设着陆场,明为民航,实则军运。

七月五日,北洋政府在英国所订购约六架亨式机中之首架,由英人希耳(G.Hill)担任试飞搭载乘员十八人,飞行情况至为良好,并曾作单发动机飞行。这批飞机检试折卸后遂装箱海运来华,经上海转天津,十月中旬运抵南苑,福公司旋派人前来组装。十二月初首架亨式机完成,当月十六日试飞,由秦国镛提调、卫国垣会办及周培炳课长随机校验,此机其载乘员十四人,汽油两百八十介仑;另机油及沙包配重一千两百八十磅,飞行时间约两小时三十分钟,飞机性能均符合同所订标准,旋即签收,不欠又组装完成亨式机及爱式机各两架。这六架亨式机,以我国六条铁路干线名称分别命名为京汉、京奉、京绥、津浦、陇海及道清,另组装完成之两架爱式亦命为哈密及包头。

1920年4月24日,京沪线之平津段试航,由英籍飞行员马首西(Capt. Mccarthy)上尉驾驶,5月8日正式开航,上午自北京飞往天津,下午返航,是为我国第一次的民航飞行;当年七月直(河北)、皖战起,奉(东北)军趁机入关(山海关),助直攻皖,直方取得胜利,丁、徐雨氏相偕逃亡。奉军首先进入北京,将南苑航校校机暨全部工厂设备,连同三架亨式机,全部掳获运往奉天(沈阳),直军在无奈情况下,将尚未组装约三架亨式机运往保定(当时河北省府);至此,开发西北计画全部搁置了。所以什么发展也架不住战乱!到最后这几架飞机又改回轰炸机,多么讽刺。

user avatar
二十年的航空史肯定写不下。试着简单写点。
内有大量二三手材料和都市传说。

概述

二十年代初期的航空技术难以支撑长途客运业务,因此航空公司的早期业务往往以运输航空邮件,客运业务局限于空中观光或短途客运。然而随着航空业不断迈向成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些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著名航空公司开始建立起来,如英国帝国航空(1924年,今天的英航自称为其继承者)、德国汉莎航空(1926年,今天的汉莎自称为其继承者)、美国泛美航空(1927年,1991年停业)等,开辟长途航线的尝试也随即展开。

为了加强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内部的联系,英国的帝国航空对于开辟远程航线非常感兴趣,其成立第二年的1925年就开始研究英国本土到南非之间和英属印度与埃及之间建立航线的可能,1926年开始进行英国到印度、英国到澳洲航线的试飞

1929年,帝国航空首次进行了英国与英属印度间的商业航班运行。虽然途中的经停点多的吓人,而且由于意大利禁止航班经法意边界入境,乘客不得不在瑞士落地并转乘火车前往意大利,但这依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随后,帝国航空的航线网迅速扩张,1929年12月,英印间的航线延伸到德里,1931年,埃及和英属中非间的航线开通,1932年,埃及到南非的跨非洲航线全线贯通,1933年,印度到新加坡的航线开通,1934年,航线从新加坡延伸到澳大利亚,1935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间的航线开通。加上1936年泛美航空公司开通的从加利福尼亚到广东的航线,航空运输业已经覆盖了大半个地球。

不过日后利润丰厚的跨大西洋航线此时依然尚未建成,大西洋恶劣的气候和中途缺乏可以降落的场站对于当时的飞机都是重大的挑战,而飞艇的客运业务则被1937年的兴登堡号事故终结了。不过到1938时帝国航空和汉莎航空都已经完成了到大西洋另一端的测试飞行,动作最快的泛美则在1939年6月开通了纽约到英国南安普顿的航线,至此乘坐商业航班环球飞行已经成为了可能。不过这一机会极为短暂——两个多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各国的航空运输业都被转入军事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年代同样是中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1930年成立了中美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1931年成立了中德合资的欧亚航空公司,这是中国三四十年代两大重要的航空公司。到三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覆盖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广州、长沙、汉口、成都等主要城市的航线网。不过即使欧亚航空公司成功开辟了到迪化(乌鲁木齐)的航线,但由于苏联方面反对外国航班过境,国内航线与外国航空公司运营的国际航线唯一的中转站只有香港。

好景不长,抗日战争很大程度上打断了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中国航空公司和欧亚航空公司都不得不随着战线的后退不断调整航线,勉力维持。中航后来参与了驼峰航线的开辟,中航的机组们在驼峰航线的运输中也付出了众多的牺牲。欧亚航空公司则由于中德断交而在1941年被收归国有,并于1943年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

关于中国的航空公司的发展有人写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链接的文章中提到的 英国海外航空 是1939-40年间成立的,三十年代运营新加坡到香港的航线的是本文中提到的 帝国航空 ,世界大战爆发后 帝国航空 与英航合并改组为 英国海外航空 。

飞行体验

论起体验,第一印象无疑是票价贵。虽然各个航空公司都努力降低票价以扩大客源,但三十年代的机票价格依然相当可观。这一时期帝国航空从伦敦到新加坡的单程票价为180英镑,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7600美元,泛美从旧金山到马尼拉的单程票价为799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4000美元。中国的航空公司票价同样不便宜,欧亚航空从上海到西安的单程票价达205元(法币),同样超出一般人的消费能力。

因此,一般认为当时能够负担得起长途航空旅行的大多是商人或政府官员。而与高票价和狭窄的客户群体相对应的自然是极低的载客量,大型客机不过数十人,小型客机或豪华远程客机则可能只有十数人。

不过在这一时期乘坐飞机绝对不是一件无趣的事情。由于缺乏增压座舱,当时的飞机无法和现代的客机一样在平流层巡航,而是不得不在低得多的高度飞行,加上速度相对缓慢,乘客无疑有充足的机会饱览沿途的风景。此外,飞机性能的限制和出于安全考虑尽量避免夜航都导致了频繁的落地需求,这也给予了乘客短暂但难得的机会去接触异域的天气、语言和风俗。

这种体验异域风情的机会是航空公司重要的卖点之一。荷兰皇家航空专门出版了一本旅游指南以宣传航线沿途的风景,帝国航空也在广告中强调异域风情——考虑到帝国航空的航线经过金字塔、尼罗河、东非草原和乞力马扎罗山,不宣传沿途的风景反而会比较奇怪。而帝国航空的某些员工走的更远些,一名飞行员曾经故意在乌干达上空绕圈子,好让乘客欣赏成群的大象被飞机引擎声惊跑的景象。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低空飞行也意味着受天气的影响更大,加上早期飞机机械上的不可靠,对于偏好平稳飞行和按部就班的乘客多半并不友好,缺氧和晕机导致的不适恐怕也非常常见。

而飞机客舱的舒适性很难一概而论,毕竟问题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而且这是航空技术快速进步的二十年。这二十年中客机本身从木材-织物结构的双翼机发展到流线型、全金属、极富未来感的单翼机,而客舱也从二十年代初的简陋,发展到三十年代末期的豪华。帝国航空1939年的一份宣传册宣称“没必要把自己裹起来,全部客机都安装了加热和空调装置……也没必要担心噪音,机身是隔音的,在机舱内可以正常交谈。”这虽有夸张之嫌,但也可看出舒适性的长足进步。而随着三十年代后期客机航程的延伸,新一代远程客机已经开始为乘客提供休息室和卧铺。从宣传照片看,其空间和装潢可与豪华列车相媲美。

而除了飞行本身以外,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也是较为完备的,帝国航空的票价就包含了全程的餐饮、交通和住宿费用(不含酒水),机上也有空勤提供客舱服务——这毕竟是一种多数时候比客轮头等舱还要昂贵的旅行方式,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自然不会低。

至于危险性,考虑到有足够的乘客愿意选择飞行作为交通方式,一些主要航线的客流能够支撑每日或者隔日的航班,可见其安全性尚可接受。然而二三十年代不论是航空技术还是航空相关的规章制度都远没有成熟,因此事故也并不少见。帝国航空试运营肖特“帝国”飞行艇的1937年就分别于3月、10月和12月发生了3起事故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共造成22人死亡。而其他主要航空公司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汉莎航空发生6起事故,造成34人死亡,泛美航空发生4起事故,造成23人死亡,法航发生3起事故,造成22人死亡,帝国航空这一年倒是走运些,只发生了3起事故,造成8人死亡——但这也有可能是当年航班削减的自然结果。总而言之,考虑到飞机节省的大量时间,从乘客的角度来说飞行的风险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今天的民航从业者多半会对这份可怕的安全记录大摇其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用航空,那是一段充满冒险、创新和初步商业化尝试的激情岁月。如果你想象中是如今航班准时、宽敞舒适的飞机,那可得大大调整一下你的画面了。那时候的航空业,更像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事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夹杂着笨拙的起步和惊心动魄的风险。飞机的样子与飞行体验:首先,我们得说说.............
  • 回答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进行武装革命,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却又异常艰巨的设想。要深入探讨其可行性,我们必须剥开那个时代日本复杂的社会肌理,审视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层面的种种制约与可能。时代背景:风起云涌的变革前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剧烈转型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繁荣虽然短.............
  • 回答
    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影响及启迪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禁酒令,又称“大宪章”或“禁酒法案”,是一段充满争议、影响深远的社会实验。它并非仅仅是对酒精的简单禁止,而是牵涉到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复杂的历史进程。 禁酒令的来龙去脉:从宗教热情到政治推动禁酒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 回答
    “溜背”车型的流行,这玩意儿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雏形,到最近几年才算真正火起来,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要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一、 技术先行,但审美总需要时间沉淀你说三十年代就有溜背的影子,没错,那时候的汽车设计还没那么百花齐放,但一些追求空气动力学和前卫造型的设计师就开始.............
  • 回答
    关于机炮是否会在二十一世纪从战斗机上淘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复杂议题,它涉及到技术发展、战场需求、战术演变以及经济成本等多个层面。在我看来,虽然机炮的地位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在某些领域被导弹取代,但要说它会在二十一世纪“彻底淘汰”则过于绝对,更有可能的是其角色和使用方式的演变。机.............
  • 回答
    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他的统治时期(18881918)无疑是德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篇章。要给他贴上“世界上最废物的领导者之一”这样的标签,未免过于武断和简化,但我们确实可以深入剖析他的诸多失误和性格缺陷,来理解为什么他会被许多历史学家如此评价。首先,得从他的出身和教育说起。威廉二世的母亲是.............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对东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段充满艰辛、挣扎与坚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东北,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工业辉煌的“共和国长子”,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期。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曾经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失落 计.............
  • 回答
    上世纪初的中国是否“真的不适合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思想观念,来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环境对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是相当不友好的.............
  • 回答
    上世纪美苏冷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其间风云变幻,并非一蹴而就便分出了胜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的事件。要说一个“转折点”,实在难以一言蔽之,因为它更像是一个逐渐积累、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个让人们感受到力量的天平开始明显倾斜,让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的时刻,那么许多历史学家会将目光.............
  • 回答
    说起30年代的上海,那真不是一般的光景,用“强大”两个字来形容,恐怕还有点太轻了。那会儿的上海,那是东方的巴黎,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你想想,那时候的上海是什么样的?经济的引擎,金融的枢纽:先说经济吧。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心,上又有租界这个特殊的经济区.............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部署。简单来说,它是在中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和国防设施,以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核战争威胁。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国家安全形势严峻。三线建设的背景与缘起时间拨回到上世纪.............
  • 回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僧人那场撼动历史的自焚。1963年6月11日,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繁华的十字路口,释广德平静地坐在一辆汽车旁,当火焰将他吞噬时,他展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令无数亲历者和后世之人为之震.............
  • 回答
    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是否考虑修复和利用当年侵华日军在伪满洲国边境建立的军事要塞群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历史性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军事战略需求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苏交恶与国家安全焦虑上.............
  •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对柬埔寨发起的军事行动,其性质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既有“入侵”的论调,也有“自卫反击”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两国政府的立场以及行动发生的直接原因。背景:风起云涌的东南亚局势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越南在经历了漫长的.............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健伍(Kenwood)、先锋(Pioneer)和爱华(Aiwa)这几个日本厂商,无疑是HiFi组合音响领域里响当当的名字。它们的产品以亲民的价格、不俗的音质和丰富的功能,走进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客厅,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时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格局的剧变,这几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在组合.............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确实有不少台湾民众感受到税负的沉重,但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背景的时期,不能简单地用“重”或“不重”来概括。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看:一、 经济背景与政策的基调: 战后重建与发展需求: 台湾在二战后,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面临着重建经济、安置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