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指的是什么, 有什么长远影响?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部署。简单来说,它是在中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和国防设施,以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核战争威胁。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三线建设的背景与缘起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世界正处于冷战的阴影笼罩之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使得核战争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各国头上。特别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关系相当紧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国家工业基地和国防力量如果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战争,特别是核打击,将不堪设想。

毛泽东在1964年的一次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构想。他认为,国家的工业和国防企业应该“分散布置,依靠山区”。这里的“三线”大致可以理解为三个区域:

一线(东部沿海): 主要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工业生产和政治中心,但也是敌人最容易攻击的目标。
二线(中部地区): 指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过渡地带,相对安全,但仍然有可能受到攻击。
三线(西部内地): 指大西北、西南的深山老林和少数民族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但也是最安全的地方,难以被敌人发现和摧毁。

因此,三线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大量的工业项目、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重要的军事设施,迁移和新建到这片相对偏远的地区。这不仅仅是为了防御,也是为了将中国的工业体系向内陆腹地延伸,改变长期以来工业分布不均衡的局面。

三线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

三线建设的规模是空前的,其内容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体系的建立: 这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大量的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化工等基础工业被重点扶植。例如,在大西南地区,修建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在四川,建设了大量的电子工业和兵器工业企业。很多我们今天熟知的国营大型企业,其前身都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
2. 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支撑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大量的铁路、公路、水电站、发电厂被建设起来。这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和能源状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迁移: 许多原先设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也响应号召,将部分甚至全部机构迁移到了三线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偏远地区的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4. 军事设施的部署: 除了民用工业,大量与国防相关的兵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部门的设施也都在三线地区进行了秘密建设。

三线建设的实施过程是艰苦卓绝的。大量工人、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响应国家的号召,背井离乡,来到荒无人烟的山区,条件极其艰苦。他们白天在艰苦的环境中施工建设,晚上要在简陋的宿舍里安顿。许多人一去就是一辈子,甚至将生命留在了那里。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三线建设能够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三线建设的长远影响

三线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国家工程,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积极影响:

奠定了中国国防工业和工业体系的基础: 虽然许多项目在经济效益上并不突出,但它们为中国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国防工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在后来的国家安全和独立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三线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带到了原本落后、封闭的西部地区。虽然初期是以战略需求为主,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改善了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后来的区域发展打下了基础。很多西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三线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在三线地区,许多企业和学校的建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在工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增强了国家的战略纵深和抗风险能力: 分散的工业布局,使得中国的工业体系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具有了更强的抗击打能力和生存能力。这在战略层面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挑战与问题:

巨大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 三线建设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由于许多项目建在山区,交通不便,原材料运输成本高,技术和产品也难以与市场接轨,导致许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依靠国家补贴。
“三线病”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模式局限: 一些企业为了生存,过度依赖当地资源,形成了“三线病”的说法,即在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相对落后保守。同时,过分强调分散和安全,也造成了生产布局的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且与经济规律脱节。
人才和家庭的分离: 许多被抽调到三线建设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为了国家需求而远赴内地,付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分离的痛苦。一些人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也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后续调整和改革的压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布局和一些企业的问题逐渐显现,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和改革压力。一些企业不得不进行转产、关闭或重组。

总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做出的一项充满战略眼光但同时也付出巨大代价的抉择。它在满足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奠定国防工业基础、促进西部地区开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其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由此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率问题,也成为后来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挑战。

可以说,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篇章,它既承载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与奉献,也折射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工业的复杂性。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在大山深处挥洒汗水、牺牲奉献的建设者们的身影,也要理性地分析这项战略部署的长远影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那些建在荒山野岭的企业和城市,至今依然矗立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也提醒着我们,国家安全与发展之间,总需要我们审慎地权衡与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线子女作答。

1、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三线建设理念是冷战主流思想。尤其对于中国来说,中苏中美关系都不正常,同时得罪了地球上最大的两位老大,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防御措施。三线厂由此而来。

我家现在还有当时发的各种手册,化学战民兵手册、防核打击手册、中子弹攻击特征辨识、如何防范生物武器攻击——总之都是按末日战争的设定来的,真要爆发世界大战我爹我娘他们肯定比我活得长。我问我爹,怎么都是核武化武,没有常规武器的?我爹说:普通军队打不过来。

2、三线厂与当地经济文化几乎是割裂的,顶楼

@杨阳

列举了十堰市和一些较大的三线厂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但作为在两个省三个厂区亲身体验过的人,我认为文章内所举的例子才是特例。绝大多数三线厂在冷战年代与地方经济割裂,与当地唯一的交集就是有在当地招收了一批非技术工种。厂区有自己的宪政文教卫生邮政系统,并且有厂区武装力量,与周边村民发生矛盾时,厂区往往会动用自己的保卫力量解决,完全不在乎所在地政府的心情。所以,当三线厂开始关停破产时,周边村民对三线厂下岗职工没有什么好感。我所知在山东、河南两地都发生过职工半夜偷村民玉米,被人打死的情况。84年的事情。

3、在三线厂问题上,我对国家最不满的地方,是严重的人才浪费!!

三线厂生产的炮弹子弹,到了年限用不完,都拉去戈壁靶场统一销毁。

而当三线厂子落伍了,国家一纸文件,这些技术工人也都随着厂子一起报废了。

我赞成冷战时期建设三线厂,我也赞成冷战结束后关停三线厂。但设备可以报废,厂区可以报废,技术工人不能报废啊!!

当时我父母的厂只是个普通的无后坐力炮弹加工厂,厂里有20名大学生,有高级钳工车工木工数十人,这些人随着厂子破产都下岗了,后来合并到另一个地市的一家机械厂,但没有对口技术工作,过几年机械厂也破产,这些人大都靠修自行车、补鞋、烙烧饼为生。他们都是顶级技工,是能徒手打磨标准件的人,但就这么废了。

下图是我爸爸仿寄木细工做的贴花盒子。是09年又一次失业后闲得无聊随手做的。料用的是路边捡来的废木头,工具用的是一套生锈的粗苯刨子和工字锯。看了几眼寄木细工的产品照片,就仿制了这么一套练手。



我爸在厂里是木工组组长,厂子破产后换过好几份工作,一直为了我们家的生机奔波,手艺荒废了几十年。现在老眼昏花,但基本功还在,仿的这个寄木细工精细不足,但难度达标了。

我常想我爸要是晚出生20年,或者在另一个会有多风光,他有成为男神的所有条件,但命运不济。

去年有个新闻,哈工大的几位高工打磨出了精密度极高的标准件,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我爸看的时候吹牛,说:“你李爷爷要是活着,也能磨出来。他手比卡尺还准。”

李爷爷是厂里的车工班长,我不信他会比这几位高工厉害,但我知道,在他鼎盛年华时,技术也不比这些人差多少。99年我去潍坊,还去看过他。当时他半身不遂,跟儿女挤在棚户房里,过了几年就没了。

当兵的神枪手是靠成吨的子弹喂出来的,我爸爸、李爷爷这群技术工人,也是国家拿着大量原料生生喂出来的。我爸14进厂,先钉了半年钉子,每天两筐钉子。这就是基本功。厂里木料都是天南地北拉来的,什么好木头都有,老师傅们领着学徒工挨个试验木头的性质,所有的应力试验都是在实物上做出来的,不是看书也不是看论文,是手摸着木茬,鼻子问着香味学会的,这就是眼界。有了基本功有了眼界,再有老师傅们点播,想不成才都难。

可就这样花血本培训出来的技术工人,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就下岗了。

当年他们也自救过,厂里试制了缝纫机、电视机、电镀折叠椅子,质量都很好。但厂子都在山里,运输成本高,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大量技术工人,却没有合格的销售人员。所以很快这些转型努力就耗尽了厂子最后的资源,他们终于破产了。

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部署。简单来说,它是在中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和国防设施,以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核战争威胁。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国家安全形势严峻。三线建设的背景与缘起时间拨回到上世纪.............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确实有不少台湾民众感受到税负的沉重,但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背景的时期,不能简单地用“重”或“不重”来概括。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看:一、 经济背景与政策的基调: 战后重建与发展需求: 台湾在二战后,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面临着重建经济、安置大.............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来聊聊这个话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庞大的机器,到现在我们口袋里揣着的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要说“满足”,得先弄清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原子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那会儿的计算机,你不能指望它们像我们现在一样,用图形界面点几下鼠标就能跑模拟.............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对东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段充满艰辛、挣扎与坚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东北,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工业辉煌的“共和国长子”,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期。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曾经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失落 计.............
  • 回答
    上世纪初的中国是否“真的不适合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思想观念,来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环境对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是相当不友好的.............
  • 回答
    上世纪美苏冷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其间风云变幻,并非一蹴而就便分出了胜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的事件。要说一个“转折点”,实在难以一言蔽之,因为它更像是一个逐渐积累、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个让人们感受到力量的天平开始明显倾斜,让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的时刻,那么许多历史学家会将目光.............
  • 回答
    说起30年代的上海,那真不是一般的光景,用“强大”两个字来形容,恐怕还有点太轻了。那会儿的上海,那是东方的巴黎,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你想想,那时候的上海是什么样的?经济的引擎,金融的枢纽:先说经济吧。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心,上又有租界这个特殊的经济区.............
  • 回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用航空,那是一段充满冒险、创新和初步商业化尝试的激情岁月。如果你想象中是如今航班准时、宽敞舒适的飞机,那可得大大调整一下你的画面了。那时候的航空业,更像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事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夹杂着笨拙的起步和惊心动魄的风险。飞机的样子与飞行体验:首先,我们得说说.............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僧人那场撼动历史的自焚。1963年6月11日,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繁华的十字路口,释广德平静地坐在一辆汽车旁,当火焰将他吞噬时,他展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令无数亲历者和后世之人为之震.............
  • 回答
    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是否考虑修复和利用当年侵华日军在伪满洲国边境建立的军事要塞群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历史性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军事战略需求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苏交恶与国家安全焦虑上.............
  •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对柬埔寨发起的军事行动,其性质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既有“入侵”的论调,也有“自卫反击”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两国政府的立场以及行动发生的直接原因。背景:风起云涌的东南亚局势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越南在经历了漫长的.............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健伍(Kenwood)、先锋(Pioneer)和爱华(Aiwa)这几个日本厂商,无疑是HiFi组合音响领域里响当当的名字。它们的产品以亲民的价格、不俗的音质和丰富的功能,走进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客厅,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时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格局的剧变,这几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在组合.............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专,如果非要类比到现在的学历体系,大致可以对标到现在的“专科”学历。但这背后有着一些非常关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特点,需要详细说开来,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得明确那个年代的“大专”和现在的“专科”在称谓上就存在一个历史的沿革。那个时候,很多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专科学校”,.............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用“乱”来形容,是有些片面的,但如果细致地去描绘,确实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夹杂着机遇与挑战的复杂图景。这种“乱”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秩序、思想观念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之中。一、经济的“野蛮生长”与秩序的挑战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
  • 回答
    .......
  • 回答
    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影响及启迪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禁酒令,又称“大宪章”或“禁酒法案”,是一段充满争议、影响深远的社会实验。它并非仅仅是对酒精的简单禁止,而是牵涉到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复杂的历史进程。 禁酒令的来龙去脉:从宗教热情到政治推动禁酒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