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民众的负税特别重。这是真的吗?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确实有不少台湾民众感受到税负的沉重,但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背景的时期,不能简单地用“重”或“不重”来概括。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看:

一、 经济背景与政策的基调:

战后重建与发展需求: 台湾在二战后,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面临着重建经济、安置大量军民、以及维护政权稳定等多重压力。为了推动工业化、发展经济,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
土地改革与土地税: 台湾在五十年代初期实施了“三七五减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但也伴随了对地主的原有土地进行征收,并发行土地债券。虽然改革本身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税费(例如土地改革相关的费用,虽然不直接是“税”,但对地主而言是一种经济负担),以及后续的土地持有成本,也让一些人感到压力。
以农业补贴工业: 当时台湾的经济策略是以农养工,这意味着农业部门承担了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的责任。这体现在农业税收、农产品价格的管制以及对出口农产品的补贴(这些补贴的资金来源于农民的贡献,间接构成了一种负担)。
“中华民国”的财政需求: 国民党政府迁台后,虽然失去了中国大陆,但仍然维持着“一个中国”的法统,并需要支撑庞大的政府机构、军队以及对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援助申请。这都对财政提出了巨大需求。

二、 税制与具体税负感受:

累进税率的运用: 当时台湾的税制也体现了累进税率的原则,也就是说收入越高的人,税率越高。理论上,这应该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
直接税与间接税: 除了所得税(直接税),台湾也存在大量的间接税,例如商品税(类似今天的营业税或消费税)。间接税往往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即使名义上是商家纳税,最终负担还是落在民众身上。
“保甲”制度与地方财政: 五六十年代,台湾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地方行政组织,如“保甲”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会摊派费用,而这些费用如何征收和使用,有时会因地方而异,也可能导致民众对某些“额外”负担的感知。
非税性负担: 除了法定税收,当时民众还可能面临一些非税性的负担,例如某些政府主导的募款活动、公债认购、以及一些行政规费等。这些虽然不直接叫做“税”,但在经济压力大的时候,也会被民众视为一种负担。
收入水平的对比: 很多时候,“税负重”的感觉是与当时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挂钩的。即使税率不算特别高,如果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很少,一点点税负也可能显得很重。当时台湾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在城市以外的地区。

三、 民众的集体记忆与声音:

“捐献”与“爱国”的名义: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政府常常以“捐献”、“爱国”的名义动员民众为政府的建设、军费或各项事业贡献力量。这些名义上的“捐献”有时可能带有强制性,或者民众出于一种“不捐献就被视为不爱国”的压力,虽然性质上与税收有区别,但都增加了民众的经济压力。
对政府财政的质疑: 尽管政府大力宣传经济发展成就,但民间对政府庞大的开支、效率以及资金使用情况也存在一些质疑和不满。这些情绪也可能通过“税负重”的说法表达出来。
史料与回忆录: 许多历史研究、学者分析以及当时的亲历者回忆录,都佐证了在那个时期,尤其是在农村和中低收入群体中,民众对税负和各种财政摊派是有着切身感受的。

总结来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民众确实普遍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其中一部分体现在税负上。这种压力并非仅仅是税率本身的高低,更是由当时 国家重建的巨大财政需求、以农业支撑工业的经济策略、以及一些非税性的财政负担 所共同造成的。 尤其对于 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 而言,税收和其他经济贡献可能占据了他们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因此“负税特别重”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历史叙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需要注意的是,将此与现在或者其他时期进行绝对的横向比较,需要考虑更详细的数据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从民众的普遍感受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来看,说那个时期的台湾民众“负税特别重”,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不靠抽重税,钱从哪里来?


「反攻大陆」四个字,喊来简单,现实世界可是血淋淋的。


我们小时候的台湾,要读书,没高中,上千万人口的大台北,公立高中只有九所。

(建中、北一女、附中、中山女、成功、景美女、板中、中正、复兴。)

(当年考高中太痛苦了,所以印象深刻,不排除还有写漏的,但大体就是这么多。)

(记得还有一所「国立华侨中学」,但那是给华侨读的。)


信不信由你,这是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的数字。


一所收一千多人,一整年,大台北上千万人口,就是万把人可以读公立高中。

为什么?

只因国民党巴不得你全部初中生,都去读技职、技专,下工厂,学技术,全部作工人。


要看病,不交保证金,叫你立刻抬出门去。

「难产?……干我们啥事呀,不交保证金,请把孕妇抬走!」。

於是,那孕妇血崩,死了。


全世界最大的救难组织,台湾慈济功德会,就是因为某医院门口的一滩血,开始建立的。


我成长的年月,撞上两次石油危机,政府连你家灯炮的瓦数都要限制,

整个城市到晚上是一片漆黑,晚上都不敢出门,

政府财政困难,柏油马路上全是坑洞,那还算好的。

我娘老家一直到八零年代,都是石子泥土路。


我家是军眷,吃的配给的军粮,全它 X 是霉的,全是黄色的米,

倒进米缸,密密麻麻的象鼻虫,跟米里掺了芝麻一样。

象鼻虫不怕,怕的是米煮出来了,都有蟑螂蛋的味道,那玩意儿,我吃了好多年。


整个社会都穷,我从幼稚园就开始打工,台湾以前不禁童工,我一直打到大学毕业,

没有一个寒暑假不在工厂里,不在工地里干活。


读竹园幼稚园时,我就包过糖果,给牛仔裤的钉子穿针。

上小学,在街上卖过冰棒,当过油漆工,作过马锡铁玩具,

我和我母亲搭配裁缝,作过上万件中华民国陆军的汗衫和内裤,

我会画灯笼,在灯场生产过美术灯饰,我会用工具机作登山鞋,

到了国中,作木制家具工人,在工地当板模工,在果菜市场当过搬菜工,

高中,当过餐厅服务员,高中没毕业,就在地下赌场当围事,给黑社会看门。

大学一、二年级,当灯光师,大学三年级,为了养活自己,就开始在电视台写剧本。


我的学生生涯,就考上高中那个暑假,我娘没逼我去赚钱。

我在辅仁大学的游泳池,游了一整个暑假。那是我生命中唯一的一段长假。


就这,我家在台湾还算是收入好的,因为我继父是国防部的官员。


好不容易,等你长大了,去部队当兵,看到了你会辛酸掉泪。

从枪,到车,到坦克,到营房,每个物件上,国民党都给你用漆「喷上价钱」。

告诉你,那些全是民脂民膏。




是的,我们手里拿的,全是从自己的身上抠出来的血肉,换来的武器。


且不说真的进入战争状态了,不说真打仗了,就只是备战,也是血淋淋的。

若你想像不来,说半天你若还不理解?……好吧,想想北朝鲜吧。


要不信国民党的政府有多狠,可以看看中华民国,历年的国防预算占比。


七零年代前,政府总预算,不少於六成,最高近八成,全花在军事上。

八零年代前,每年近五成,政府年度,一半的预算!都让国防部抽走了。

九零年代前,还常年在三成以上!


到 21 世纪,军费才终於降到两成以下。





一直要到 21 世纪,军费的开支,才有合理化的模样。

在军费降低前,台湾可以造飞机,射卫星,造军舰,关起门来搞核弹。

军费降低后,操,啥都搞不了了,但是呢,老百姓终於有高中可以读了。


截至 2017 年,不计私立学校,大台北有公立高中,满满的 47 所。


(建中、附中、成功、北一女、中山女、景美女、明伦、大同、大直、西松、中仑、和平、华江、松山、永春、阳明、百龄、中正、复兴、内湖、丽山、南湖、南港、育成、万芳、政大附中。三重、中和、林口、板中、泰山、华侨、新店、新庄、三民、 三重、永平、石碇、安康、秀峰、金山、明德、海山、清水、树林、锦和、双溪。)


也是因此,现在的台湾,造不起飞机了。


2014后的台湾政府预算资料,见谅,我真是一时找不见。

但我确信,即使马英九连续八年违宪,低列军费,但也还是保持在十余个百分点。


这,就是台湾人这几十年来,吃的苦头。

不说别的,一直到九零年代,有半个世纪,大台北有多少人读不到公立高中。

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国民党说的「解救大陆苦难同胞」吗?


要知道,国民党统治时全岛封闭,整个宣传媒体都在他们手上。

电视电影,不说别的「大炼钢」「人民公社」啥啥啥了,

就一个「文革」,从小到大,整天听国民党宣传,骂了十年不止。

要说那时代的台湾人,有良心的,哪个不是真心觉得「大陆同胞」在受苦?


作为无知的学生,看着文革时流传到台湾去的各种影像、照片,

文攻、武斗、破坏古迹的红卫兵……哪个台湾小孩,没有流下过真心的眼泪?

有哪个台湾小孩,没有捐过自己的压岁钱?


等年纪稍微大了,本来以为国民党都是在说谎,结果呢,来了个「打倒四人帮」。

这才惊觉,竟然那些宣传内容都是真的!人家还法院审判了!

这些事,只要不是失智失忆,谁能够忘得掉?


就这,还有人嘲弄我在这里阴阳怪气,装伟大,一切怪大陆?

就诸君这种阅读水平,也只能去 Ptt 、FB和脑残独派对骂三字经。

跟你正经说事,你是没资格听的,当然,只知道「星辰大海」的你,也听不懂的。


是的,一堆大陆网民在那里整天说「大陆运去黄金」「美援」「台湾是美日的狗」。

讲真,别说你懂台湾了,只有台湾人,知道我们自己走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最後,多说两句。


我常说,中国人这一百年来,过的日子太苦了。

两岸都一样,太它妈没道理了,太鸡 X 苦了。


大陆想解放台湾。

台湾想拯救大陆。


然后呢?


这就是中国人的宿命。


好不容易挣扎著,才过上两天像样的「人过的日子」,结果呢?

数之不尽的大陆脑残网民,巴不得两岸起兵戎,巴不得和日朝韩印菲越,打多国大战,

最好把港台同胞全收拾了,核平台湾岛,留岛不留人,真以为这叫民族复兴?

同样,台湾脑残网民,整天扇风点火,还以为美国人、日本人会赶来帮你台湾建国?


都一样啦。


不管嘴炮有多响亮,有多少本事来曲解历史,两岸仇恨的谎话,造的有多漂亮,

把那些败德的,叫嚣的反人类屁话,说的再是五花六花,说到底,在我眼中都一样。


两岸这些脑残「碍国贼」,不用叫他上战场。只要叫他们过上几天备战的日子,

大陆小鬼,上山下乡,支援三线。台湾小鬼,离岛当兵,一天三顿霉米,挨两顿炮击。


我保证全会哭著尿裤,满嘴喊娘。






注:


页面有人自己用网上找来的「高等教育数字」在推演,说上面答案不實。

好吧,我就补两句。(下面文字,可略去不看)。


----------------------------------------------------------------------------------


现在的知乎有个大问题:

写正经答案的成本太高,键盘侠胡说八道的成本太低。


比如上面这个答案,叫我遇上了一个自以为聪明,但其实愚蠢无比的家伙。

此人用搜索引擎搜「数字」,然后自己推理半天,

想证明我说的「教育资源缺乏」一事是说谎。


殊不知,真正匮乏的,竟然是此君的常识,推论荒谬无比,而沾沾自喜。


一、


网上的台湾的调研数字,你看到「八十年」时,请一定记住「中华民国有『民国纪元』」。

所谓八十年,通常指称的是 1991年(尤其是台湾岛上的政府资助的专门研究报告)。

因为中华民国是 1911 年建国,你得加上 1911。


再强调一次哈,九十年,一般是2001年,两千年,一般是2011年。

你把数字混著用,一差差十年。这难道不傻吗?


常识呀,常识都叫狗给吃了?


二、


要看台湾高等教育,查大学、学院的数字,网上有表,不要瞎推算。

zh.wikipedia.org/wiki/%

里面可以细查到每一所学校的成立年份,别动不动一开口,台湾大学有 X 百所。

(嗯嗯嗯,因为台湾大学有 X 百所,所以台湾高中生,一定有 X 十万人!)


若你没有翻墙能力,我下面把某论文中的表格,给你搬来:


表中可见1990年代是分歧点,因为1994年4月10日,台湾人民发动「410教改大游行」。

政府退让,教育方针大变,大学和学院以倍数不停暴增。(别忘了1987台湾解严)。

zh.wikipedia.org/wiki/%


换言之,拿1990年代数字,来反驳我对於1980年代的描写,当然不行。

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教改前,教改后。

现在网上能找到的,多是1990年代后的数字,不为什么,只因网络是90年代才有。

看下表吧。


看我说的「国民党巴不得你全部初中生,都去读技职、技专,下工厂,学技术,全部作工人。」是不是说谎?……五专、二专、二技、四技,这些以「职场就业」为导向的专科学校,1986年是182所,是28所一般大学、学院总数的近七倍。


所以,还是同样问题:常识不足。



三 、


网上的台湾高等教育「总数」,拿来反推,算出高中生数字,能行不?

当然不行。


因为台湾学制中,所谓「高等教育」,包括了「由国中升学」的「五专」。

1980年代的数字我查不到,但可确信,1992年,台湾五专学生就多达18万9626人。

也就是我说的「台湾政府历年来,向职业教育倾斜」的现象。

至少在90年代中期前,还是一个普偏现象。

这些国中生就读的五专,全要被列入「高等教育人数」。


学生数量庞大的五专,那都是国中生(大陆叫初中)升学去读的,

不是大学,不是学院,更不是二专、二技和四技(后面是高中升学读的)


仅看表列,1986年有77所,比大学和学院,多了近三倍!


是不是我们也照小学生算数法,学校差三倍,学生乘以 1/3,

真正的大学生,喔,我们算出来了,就是六万人呀!(这不傻吗?)


说到底,还是常识匮乏。


最后提醒一点,台湾历年来的出生人数,直到 21 世纪的二十馀万,

和二十世纪常见的三十馀万间排徊,从来没出现过一年出生五十万的可笑数字。

脑残网民推算来大学生五十万,可以让全岛小朋友,在三十年前,一人读两间。


又回到老话了,知乎写答案,成本太高。

脑残家伙,用小学算术跟你扯淡,星辰大海,指点江山,真 TMD 成本太低。



-

user avatar

看了最高票答案两遍,还是决定写些什么 @yolfilm

第一个想到的词,是讽刺

那位答主描述了台湾的悲惨,并扩大到中国人的悲惨以引起大家共鸣,我想说的是二战后大家其实都很惨。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黑非洲不用说,稍微好点的大概是南北美和澳洲,不过是大家惨的时间和结果不一样

姑且把台湾的惨归结到反攻大陆上,但是我们都知道,反攻大陆是个玩笑,对比台湾的惨,你看多么讽刺。台湾的惨在反攻大陆上没起到一毛钱作用

而事实是,台湾的军费虽然比例在下降,但是数额却一直上升。答主血泪控诉,又口口声声爱好和平。却对年年上涨的军费视而不见。你们还是要反攻大陆吗?答主就好比砍他一条胳膊他是坚决反对的,但是拉更多台湾人砍手指凑一条胳膊的量又完全没意见。砍胳膊是个讽刺,砍手指不是讽刺吗?砍手指还在年年增加呢。对比答主的血泪控诉不也是讽刺吗?

我看台湾的信息,反对什么的都有,而反对军费的就一个李敖。可见你们台湾人对所谓和平也不过尔尔嘛。当年70%军费的你们的血肉扣出来的,现在的10%(假设)但是数量年年增加的军费是哪来的?且说你们当年是要反攻大陆,而如今又不反攻大陆又爱好和平,要那么多军费干什么?要搞什么事情呢?

当然台湾人的血肉虚耗在没有意义的军事上是事实,但并不是全部。台湾后面的经济腾飞也不是小蒋在家憋出来的。日本韩国台湾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都是源于美国产业转移。如果不是美国的工业种子,你们台湾拿什么发展?

而你们这些年的没落,也是因为产业科技被追上,商品市场被抢夺。很多人认为国民党的残暴才导致台湾人民主意识的反抗和对其的反感。我的观点完全不同。

如果真的对血肉军费深恶痛绝,为何军费年年增加?如果真的对国民党深恶痛绝,为何马英九能上台连任?

就像是一个轮回

因为你们的经济落后,所以军费显得痛苦无比,所以政治显得压迫

而如今,又因为你们的经济下滑,所以政治混乱,看不到希望

那位答主,你这次卖惨能得赞同,那么下次呢?下下次呢?我想起了祥林嫂

你真的希望两岸和平的话,真的对血肉军费深恶痛绝的话,何不学学李敖要求废除国防部呢?



补充和回答一些问题

通货膨胀 台湾军费可是几乎年年上涨,哪怕是放弃反攻大陆也没有明显的下降,你们台湾短期今年和去年膨胀也这么厉害啊?那你们活的还真是不容易

和平论 这是个次要的说法,你们既然要拿出来我也勉强答一下。大陆有没有导弹对准台湾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台湾的武器可是全部对准大陆的哦。这是要和平的架势吗?说出来两岸没那么和气很困难吗?你们个人想要和平的,有反对过军费吗?


该答主的意思是,军费压到我吃不到好米饭是不可以。我日子过得好,哪怕他军费涨到天上我也无所谓。他如果直接说我们的民生不好不提反攻啊军费啊和平啊,我也懒得理他。但是借着军费卖惨又不反对年年增长的军费,这不是当了婊子又来立牌坊吗?我也不是希望他真把台湾国防部给废除了,你至少表个态吧?

反军费,军费少的时候反对,多的时候却不反对。你的诚意何在?不过是反对自己过得惨而已。人之常情我也能理解,但是能不能不给自己立一大牌坊?

user avatar

我一个鉴定的反yol派差点被他答案给忽悠的点赞了,翻过来一想不对啊:

大陆是和美国抗,和苏联抗,要工业化,所以过得苦,上山下乡——我们是对外敌,是自我提升。

台湾就是和大陆抗,和大陆抗,还是和大陆抗——都是同胞你为啥要抗来着?


这世界上断没有多数人服从少数人的民主,除非台湾不把大陆当人。台湾现在还能输出这种价值观,都是大陆念在同胞情谊上施舍的。台湾人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当一回自己的主人:决定血战到底,那就从军费做起;决定和平,那就统一。

是的是的,你们最棒了,台湾南波湾啦。

说白了yol的三观恐怕就是:统一我不管,但是独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对我这个在大陆讨生活的台湾人有害,所以不能独立


老毛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政治的首要问题。

我要说:如果在关键性的问题上有人不想表态,有人想含糊过去,那我们就只好逼他表态——站在这一边或者那一边都有成熟的预案。

user avatar

小透明实名反对高票答案。

你所陈述的事实也许都是实锤,但你引申表达的情绪真的让人火大:

注:以下引用的原文最令我生气的一句“不是为了你吗”已被yol先生删除。果然,人总在不经意间流露最真实想法。

讲真,别说你懂台湾了,只有台湾人,知道我们自己走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请问一下,台湾人咬牙忍受过的,那么艰难的岁月,都是为了谁?
不是为了你吗?
  • 我的苦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层意思也许在你台胞心里有共鸣,但在别人看来毫无波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连绿营的美丽岛歌里,都知道这个道理。

二十世纪亚洲的民族国家/政权,哪个不是从蒙昧或疮痍中百废待兴,百姓一同吃苦?

而面临或刚逃离战争深渊的政府,哪个不是初期以国防为重,百姓为此受苦?(被yan的战后日本算是告别战争深渊了)

哪怕是几十年受压迫和错误路线带来的痛楚,大陆人民也是不会比湾民少的。

谁不是寸步难行,而又越走越坚定呢。


  •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啊,这句话更让陆民锅从天上来,莫名的道德情感绑架。

中苏交恶,大三线计划让多少中国人受苦,我们也能来一句“我们都是为了苏联啊”吗?

也许当时支撑你们的信念是解救大陆同胞(就不用反攻这种强硬的白日梦词了),大陆同胞领情吗?此时的我们还想着解救你们之于白色恐怖呢。

你们当时到底为了谁,现在到底应该记恨谁,心里没点b数吗?

老蒋刚撤离的时候,没全心全意把你们当作吾土吾民,这样的心态招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隐患。

但请高票答主和类似心态的湾民拎拎清楚,不是我们欠你们的。


  • 脑残大陆网民真没良心,这话还得对半来看。

网络确实会放纵人,留岛不留人这些言论,确实是脑残言论,伤害感情,丢人现眼。

但支持武统不是,这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一股思潮,一种政治观点。

问题来了,谁不是读着《乡愁》、思念着宝岛、幻想着和统长大的?(说到这里笔者就泪目)

问题大了,又是谁打破了我们的幻想,引起了我们的警觉,伤害了我们的感情?

yol先生混大陆网络圈,对部分陆民想法感到愤怒;而我们去逛台湾网站,在现实或游戏社交遇到的恼人湾湾,不更令我们绝望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确实有不少台湾民众感受到税负的沉重,但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背景的时期,不能简单地用“重”或“不重”来概括。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看:一、 经济背景与政策的基调: 战后重建与发展需求: 台湾在二战后,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面临着重建经济、安置大.............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部署。简单来说,它是在中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和国防设施,以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核战争威胁。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国家安全形势严峻。三线建设的背景与缘起时间拨回到上世纪.............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来聊聊这个话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庞大的机器,到现在我们口袋里揣着的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要说“满足”,得先弄清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原子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那会儿的计算机,你不能指望它们像我们现在一样,用图形界面点几下鼠标就能跑模拟.............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对东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段充满艰辛、挣扎与坚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东北,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工业辉煌的“共和国长子”,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期。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曾经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失落 计.............
  • 回答
    上世纪初的中国是否“真的不适合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思想观念,来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环境对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是相当不友好的.............
  • 回答
    上世纪美苏冷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其间风云变幻,并非一蹴而就便分出了胜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的事件。要说一个“转折点”,实在难以一言蔽之,因为它更像是一个逐渐积累、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个让人们感受到力量的天平开始明显倾斜,让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的时刻,那么许多历史学家会将目光.............
  • 回答
    说起30年代的上海,那真不是一般的光景,用“强大”两个字来形容,恐怕还有点太轻了。那会儿的上海,那是东方的巴黎,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你想想,那时候的上海是什么样的?经济的引擎,金融的枢纽:先说经济吧。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心,上又有租界这个特殊的经济区.............
  • 回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用航空,那是一段充满冒险、创新和初步商业化尝试的激情岁月。如果你想象中是如今航班准时、宽敞舒适的飞机,那可得大大调整一下你的画面了。那时候的航空业,更像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事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夹杂着笨拙的起步和惊心动魄的风险。飞机的样子与飞行体验:首先,我们得说说.............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僧人那场撼动历史的自焚。1963年6月11日,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繁华的十字路口,释广德平静地坐在一辆汽车旁,当火焰将他吞噬时,他展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令无数亲历者和后世之人为之震.............
  • 回答
    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是否考虑修复和利用当年侵华日军在伪满洲国边境建立的军事要塞群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历史性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军事战略需求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苏交恶与国家安全焦虑上.............
  •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对柬埔寨发起的军事行动,其性质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既有“入侵”的论调,也有“自卫反击”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两国政府的立场以及行动发生的直接原因。背景:风起云涌的东南亚局势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越南在经历了漫长的.............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健伍(Kenwood)、先锋(Pioneer)和爱华(Aiwa)这几个日本厂商,无疑是HiFi组合音响领域里响当当的名字。它们的产品以亲民的价格、不俗的音质和丰富的功能,走进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客厅,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时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格局的剧变,这几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在组合.............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专,如果非要类比到现在的学历体系,大致可以对标到现在的“专科”学历。但这背后有着一些非常关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特点,需要详细说开来,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得明确那个年代的“大专”和现在的“专科”在称谓上就存在一个历史的沿革。那个时候,很多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专科学校”,.............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用“乱”来形容,是有些片面的,但如果细致地去描绘,确实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夹杂着机遇与挑战的复杂图景。这种“乱”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秩序、思想观念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之中。一、经济的“野蛮生长”与秩序的挑战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
  • 回答
    .......
  • 回答
    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影响及启迪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禁酒令,又称“大宪章”或“禁酒法案”,是一段充满争议、影响深远的社会实验。它并非仅仅是对酒精的简单禁止,而是牵涉到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复杂的历史进程。 禁酒令的来龙去脉:从宗教热情到政治推动禁酒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