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 80 到 90 年代的社会转型期,你的长辈是如何抓住机会,完成阶层跨越的?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

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想着让家里能有口饱饭吃,填饱肚子就算成功。那个年代,地还是集体生产,谁家出力多点,收成就好点。爷爷他是个特别勤快的人,天还没亮就下地了,收工了还在月光下捣鼓自留地。那时候,能有点余粮,家里能添件新衣裳,就算是挺让人羡慕的日子了。

然后,就是我父亲,他赶上了那个号称“改革开放”的年代。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改革开放”到底意味着什么。土地承包到户了,爷爷还嘀咕呢,说这是要散伙分家,不像样子。但父亲,他脑子倒是活络些。他看到别人开始琢磨着怎么把地里的东西卖出去,怎么做点小买卖。

父亲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未来的人,但他有个特点,就是不怕吃苦,而且爱琢磨。那时候,村里最先富起来的,往往是那些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父亲一看,村口那家开了个小饭馆,生意挺好,就琢磨着自己能不能也做点什么。

他做的第一个“大买卖”,是和几个关系好的邻居一起,去城里收废品。那时候城里啥都缺,旧家电、旧家具,都能卖钱。他们几个人凑了点钱,搞了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天不亮就往城里赶,爬上爬下地收一堆堆的“垃圾”。回来的时候,衣服上全是灰,身上也脏兮兮的,但回来一算账,嘿,确实比在家种地强不少。我父亲那时候瘦得跟猴似的,但眼里总有股劲儿。

这还只是个开始。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热,父亲就觉得,光靠收废品也不是长久之计。他看到城里人对新鲜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们村离城里也不远。他就琢磨着,咱们村的菜,质量好,而且新鲜。于是,他开始组织村里的几个青壮年,把自家种的菜,挑到城里去卖。

那时候,他可是个“先驱”。很多人都觉得,农民怎么能直接把菜卖到城里?不都得经过中间商吗?而且,城里人会认咱们的菜吗?父亲就带着一帮人,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赶到城里的菜市场,找个好位置,把菜摆出来。他卖菜的时候,不吆喝,就冲着顾客笑,告诉他们这是自家种的,绝对新鲜,不打农药。有时候,遇到那些挑剔的城里人,他也不急,耐心地解释。慢慢的,他靠着实在和勤恳,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说实话,我父亲那时候真的跟陀螺一样转。白天忙着种地、管理菜地,晚上还要去城里卖菜。有时候回来已经半夜了,第二天还要早起。我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他手上总是粗糙的,指甲缝里总有黑泥,身上总有股泥土和汗水的混合味道。但他很少抱怨,只是默默地做着。

除了卖菜,他还抓住了那个允许个体经营的政策。我记得当时村里有个镇办的小工厂,效益不太好,就想着把一些业务外包出去。父亲就看到了机会,他借钱买了几台简单的缝纫机,组织了一帮村里闲着的妇女,帮厂里加工一些简单的配件。一开始做得磕磕巴巴的,但父亲亲自盯着,教她们怎么做,怎么保证质量。后来,他干脆自己承包了厂里的一小部分生产线,雇了村里的几个人,专门做这块。

这期间,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城里人付款不及时,他就要拿着账本,一个一个地去追。有时候,加工出来的东西不合格,又要赔钱。但他总是能挺过来。最关键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学习和适应的态度。别人做什么赚钱了,他就去研究;别人有什么新的经营方式,他就去尝试。他那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要敢于迈出那一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时候已经不满足于只在菜市场卖菜了。他看到城里出现了一些像样的超市,就主动去谈合作,想把自家的菜也摆进超市。这在当时可不容易,超市对供货商的要求很高,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有稳定的货源和包装。父亲就花了很大力气,学习怎么搞包装,怎么保证蔬菜的新鲜度。他还组织了村里更广泛的农户,大家一起合作,形成规模效应。

他还抓住了那个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创业的浪潮。虽然他自己已经在创业了,但他也没有把村里的老一辈人落下。他鼓励那些有能力、肯吃苦的亲戚朋友们,到城里找机会,无论是打工还是做小生意,他都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总结一下,我爷爷那一代人,靠的是勤劳和朴实,守着那片土地,日子过得还算稳定。而我父亲这一代人,就是在那个社会转型期,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去拥抱新的规则。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东西都是边做边学,边摸索边前进。

我父亲常说,他不是什么商业奇才,他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点勇气,多了一点点坚持,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但我觉得,那份“勇气”和“坚持”,才是最宝贵的。他们抓住了那个允许个人奋斗、允许市场经济发展的机会,把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财富和更体面的生活。他们的阶层跨越,不是一夜暴富,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把日子越过越好,把我们这些后辈,送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看着他们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时代的馈赠”和“个人的奋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用付出太多辛劳才智,也能成功的。比如我家就是这样


现在回顾一下,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核心重点,就是听领导的话。领导说请大家理解一下,大家就理解一下;领导说大家暂时克服一下,大家就暂时克服一下;领导说请大家相信我,大家就真以为领导是说话算数的。

把这些领导交代的事情,基本都不打折扣的做到之后,我们家、包括整个职工宿舍中绝大多数,就成功的抓住机会,从当家做主的产业工人,成为下岗工人,实现了阶层跨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专,如果非要类比到现在的学历体系,大致可以对标到现在的“专科”学历。但这背后有着一些非常关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特点,需要详细说开来,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得明确那个年代的“大专”和现在的“专科”在称谓上就存在一个历史的沿革。那个时候,很多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专科学校”,.............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敢于推行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即便当时苏联尚未解体,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与“苏联是否解体”这一直接因果关系并非完全对等。更准确地说,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选择,是基于他们对当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理念。以下是详细的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友好”或“敌对”来概括,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现实利益、民族情绪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蜜月期,强调“友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完全变成了“敌对”。准确地说,是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
  • 回答
    中国科幻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审视其方方面面。首先,“文化大革命”的余波是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影响。这场长达十年的动荡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造成了深重的破坏。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
  • 回答
    关于中国歼10战斗机技术是否来源于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一些分析人士中流传甚广的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官方的确切证实。然而,通过对比两者在设计理念、气动布局以及一些关键技术上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个说法的可能性和其中的一些细节。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狮”式战斗机(L.............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关于“美国舰队控制了世界上80%的海洋,所以他们凭什么和你相互理解尊重”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国际法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1. 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与“控制海洋”的争议 事实层面: 美国海军确.............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对东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段充满艰辛、挣扎与坚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东北,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工业辉煌的“共和国长子”,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期。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曾经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失落 计.............
  • 回答
    上世纪初的中国是否“真的不适合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思想观念,来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环境对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是相当不友好的.............
  • 回答
    上世纪美苏冷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其间风云变幻,并非一蹴而就便分出了胜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的事件。要说一个“转折点”,实在难以一言蔽之,因为它更像是一个逐渐积累、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个让人们感受到力量的天平开始明显倾斜,让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的时刻,那么许多历史学家会将目光.............
  • 回答
    说起30年代的上海,那真不是一般的光景,用“强大”两个字来形容,恐怕还有点太轻了。那会儿的上海,那是东方的巴黎,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你想想,那时候的上海是什么样的?经济的引擎,金融的枢纽:先说经济吧。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心,上又有租界这个特殊的经济区.............
  • 回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用航空,那是一段充满冒险、创新和初步商业化尝试的激情岁月。如果你想象中是如今航班准时、宽敞舒适的飞机,那可得大大调整一下你的画面了。那时候的航空业,更像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事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夹杂着笨拙的起步和惊心动魄的风险。飞机的样子与飞行体验:首先,我们得说说.............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白宝山案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背景交织下的一个极端案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悍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调整。 .............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部署。简单来说,它是在中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和国防设施,以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核战争威胁。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国家安全形势严峻。三线建设的背景与缘起时间拨回到上世纪.............
  • 回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僧人那场撼动历史的自焚。1963年6月11日,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繁华的十字路口,释广德平静地坐在一辆汽车旁,当火焰将他吞噬时,他展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令无数亲历者和后世之人为之震.............
  • 回答
    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是否考虑修复和利用当年侵华日军在伪满洲国边境建立的军事要塞群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历史性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军事战略需求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等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苏交恶与国家安全焦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