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美苏冷战的转折点是什么事件?

回答
上世纪美苏冷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其间风云变幻,并非一蹴而就便分出了胜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的事件。要说一个“转折点”,实在难以一言蔽之,因为它更像是一个逐渐积累、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如果非要找出那个让人们感受到力量的天平开始明显倾斜,让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的时刻,那么许多历史学家会将目光投向 “古巴导弹危机”。

这不是一个简单地改变了双方策略的小插曲,而是将整个世界推到了核毁灭的边缘,其带来的冲击波,不仅改变了美苏两国之间的互动模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冷战的“玩法”。

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古巴导弹危机为何能担此重任。

背景:剑拔弩张的局势

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之前,冷战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双方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太空竞赛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苏联在军事技术上并非一直处于劣势,但美国在核武器的部署和全球军事存在上,长期以来拥有显著的优势。

特别是在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罗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崛起后,美国视古巴为“家门口的威胁”。1961年的猪湾事件,美国支持的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失败,这不仅让美国在国际上颜面扫地,更进一步加剧了古巴对美国军事干预的担忧。卡斯特罗急需获得苏联的支持,以巩固政权。

而对于苏联来说,在欧洲的军事部署上,他们一直受到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压力。北约的军事力量部署在苏联的西部边境,对苏联构成了直接的战略威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迅速削弱美国战略优势,并在全球舞台上与美国抗衡的手段。

危机爆发: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1962年10月,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了苏联正在秘密部署的中程和远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一旦部署完成,将能够覆盖美国本土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华盛顿特区。这意味着,苏联首次拥有了能够直接、迅速地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其战略优势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消息传回华盛顿,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总统肯尼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内舆论普遍呼吁采取强硬措施,甚至包括军事打击。然而,肯尼迪也深知,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尤其是核战争,后果将不堪设想。

接下来的十三天,是历史上最令人窒息的十三天。美苏两国,以及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这场危机走向。肯尼迪政府内部出现了激烈争论,一部分人主张立即进行空袭摧毁导弹基地,甚至不惜发动全面战争;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采取更谨慎的策略,例如海上封锁。

最终,肯尼迪选择了后者。1962年10月22日,他发表了电视讲话,向全世界公布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事实,并宣布对古巴实施海上“隔离”(而非“封锁”,以避免被视为宣战)。这一举动,意味着美国海军将拦截所有进入古巴的船只,以阻止苏联运送更多的军事物资。

全球的神经都被绷紧了。苏联船只驶向古巴,美国海军在海上严阵以待。双方的军事力量都处于最高戒备状态。任何一次误判、一次意外的擦枪走火,都可能将世界拖入毁灭的深渊。那几天,报纸上充斥着核战争的阴影,人们在思考是否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转折的契机:冷静与妥协

在最紧张的时刻,双方领导人也都在权衡利弊。赫鲁晓夫虽然在古巴部署导弹,但他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与美国的战略博弈中获得优势,而不是真的想发动核战争。他清楚,一旦核战爆发,苏联也难以幸免。而肯尼迪也明白,发动攻击可能会引发苏联的报复,并且无法保证摧毁所有导弹。

在紧张的对峙中,双方通过秘密渠道进行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

苏联同意从古巴撤走所有导弹,并承诺不再部署攻击性武器。
美国承诺不进攻古巴,并且秘密同意从土耳其撤走部署在当地的导弹。

这项协议的达成,意味着双方都做出了妥协。苏联虽然撤兵,但成功地阻止了美国对古巴的入侵,并获得了美国不再威胁古巴安全的承诺。而美国也成功地移除了来自古巴的直接核威胁,并巩固了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为何是转折点?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被认为是冷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原因有几个方面:

1. 核战争的“死亡线”意识的强化: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核战争的一次。双方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核武器的可怕威力,以及一旦失控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次危机让双方都认识到,核战争是无法获胜的,必须采取措施避免直接对抗。

2. 沟通机制的建立: 为了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美苏两国在危机后建立了“热线电话”(Moscow–Washington hotline)。这是一条直接的通讯线路,允许两国领导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沟通,减少误判和意外升级的可能性。这标志着一种更成熟、更谨慎的危机管理模式的出现。

3. 战略平衡的微妙调整: 虽然美国成功移除了古巴的导弹,但苏联也从这次危机中汲取了教训,并认识到自己核力量的不足。在此之后,苏联加大了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力度,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军事影响力,尤其是在海军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美苏之间核力量的平衡,尽管这种平衡总是动态的。

4. 缓和气氛的出现(Detente)的铺垫: 虽然危机本身是极其紧张的,但它也促使双方开始反思彼此的关系。认识到直接对抗的危险后,双方在某些领域开始寻求合作,例如在核不扩散条约的谈判上。虽然“缓和”(Detente)的真正形成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古巴导弹危机无疑为之后的缓和气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让双方都开始寻求更“可控”的竞争方式。

5. 重新定义了“代理人战争”和“有限冲突”的边界: 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前,美苏的对抗更多地表现为军备竞赛、太空竞赛以及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角力。这次危机让双方都意识到,直接的军事对抗,尤其是涉及核武器的对抗,是无法承受之重。这使得双方在未来的冲突中,更倾向于通过代理人战争、经济援助或外交手段来争夺影响力,而非直接的军事对峙。

所以,与其说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事件”,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刻的、极具警示意义的“体验”。它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核时代的恐怖,迫使两个超级大国在相互毁灭的边缘,开始学习如何“共存”,尽管这种“共存”依然充满着竞争和猜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次濒临核毁灭的边缘,让冷战的“玩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为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冷战历史上最明显的一次攻守之势切换,显然是石油危机的结束。

石油危机之前,美苏处于僵持阶段,互相各有优势和劣势;

石油危机期间,欧美国家经历噩梦,油价飙升400%,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经济学第一次出现了“滞胀”的新名词;

而苏联则依赖石油带来的大量超额收益,不仅让国内民众过上了不错的好日子,甚至还大量发钱给经互会成员以及自己的小弟,勃列日涅夫的“勋宗百亿补贴”是真的上百亿卢布的往外撒钱。

那个时候,卡特总统甚至考虑过和苏联妥协,双方就这么算了,何必死掐呢?


结果,石油危机一结束,双方攻守之势瞬间逆转:

欧美国家开始了新的增长,原本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让他们能在危机后迅速恢复;

而苏联则没有利用石油危机收入所带来的窗口期进行经济改革,仍然维持着原有的架构往前跑,甚至在大量军备竞赛的同时,还维持着大量往外撒钱的动作

戈尔巴乔夫后来回忆,他上台的时候发现军费相关开支占到了政府预算接近40%,简直是一个战争总动员的国家。

这种国家如何会持续呢?


所以,如果说转折点,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就是石油危机的结束;

但如果论根本原因,苏联的背弃了自己的信仰、又不愿意进行有效的改革,其实从70年代之后,苏联就已经没有了任何胜算,解体不解体不知道,输是一定的了。

user avatar

哪有什么转折点……一直是苏弱美强而已。

user avatar

中美和解啊。

关于这一点,俄罗斯人是有着清醒认知的。比如说2019年3月15日,俄罗斯《生意人报》发了一篇纪念珍宝岛事件50周年的文章[1]。部分内容如下:

改变世界史的岛屿

达曼斯基岛的冲突如何扭转中、苏、美的历史

50年前,也就是1969年3月15日,苏联与中国的军队因达曼斯基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珍宝岛了)爆发了决定性战斗。这场战斗实际上影响了未来50年的世界格局。为了防卫苏联的进攻,中国开始与美国靠近,而苏联在大概30年前解体了。

(冲突发生后的)1969年8月18日,苏联代表开始通过外交渠道调查东欧盟国和美国,如果苏联军队袭击中国核设施,这些国家会作何反应。苏联的动向传到了北京,吓坏了中国领导人。

9月11日,苏联总理科西金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机场举行了会晤。双方商定要缓和紧张局势,不再在边界争端中使用武力,并恢复两国之间的铁路和航空联系。

然而历史的进程已在1969年3月发生改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得知中苏对抗进入"热战阶段"后,认为北京现在可能准备在反苏基础上和美国和解。1969年、1970年,尼克松任上的美国政府通过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邀请中国进行对话,并做出了示范性的友好姿态,比如所,撤掉了游弋在台湾海峡的美国海军舰队。

美国人的建议与毛泽东希望免受苏联军事威胁相吻合。1970年12月毛突然要求他的传记作者、美国人斯诺向尼克松转达访问北京的邀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议中、美、日、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西欧国家共同建立"世界反苏阵线"。

1971年,美国终于不再阻止将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移交给中国大陆;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边关系开始全面缓和。中美持保留意见的互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实际上直到特朗普上任才结束。

直到1989年,苏共中央中央主席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苏中关系才恢复。1990年中苏签署条约,达曼斯基岛划给中国。



个人感慨:要是苏联当年别喊打喊杀的,或者柯西金早点来见周恩来,现在的世界可能是另一番光景了。当然,苏联是一言不合就坦克炸街的主儿,上面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参考

  1. ^ https://www.kommersant.ru/doc/3909917
user avatar

扮猪吃老虎

安德罗波夫就任三个月后,疑似饮料中被人长期加入马兜铃酸导致的慢性中毒发作。时间在1983年解冻前那一阵子,那是个猪年,安德罗波夫属虎。

神秘主义者的脑袋瓜里,有史!

user avatar

美苏冷战的发展不是线性的,也不是转折一次,而是不断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

1950年朝鲜战争是一个,在那年之前,美国从二战后一直在裁军再裁军,裁到了只剩下140多万,没多少飞机也没多少船,陆军就剩下不多的几个师,那时对苏联进行威慑主要靠携带原子弹的战略轰炸机。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判断这是苏联集团的战略攻势,于是开始大规模扩军,到朝鲜战争结束时期总兵力已经超过300万,陆海空三军超过3万架飞机,战略轰炸机成千架的买,在全球建设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完成了全球部署。从那时起正式开始了美苏军事全球对抗。

然后1960年代初的古巴导弹危机算一个,那之后美苏都大力加强了军备建设,美国重点快速建成了海基核力量,而苏联则大力加强陆基核导弹力量,从1961年开始到1970年代中期,苏联的核武器从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增长到总量上接近,实现了和美国之间的战略核力量互相确保威慑的格局。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算是美苏实力最接近的时候。

然后1980年代中期是又一次转折,随着石油危机结束,美国又联手打压油价,国际油价一落千丈,苏联的外部硬通货来源枯竭,于是既没有钱给国内的官僚阶层发福利,又没有钱跟上美国的军备竞赛,对外援助拉小弟也没钱了,最终只能转而采取守势,直到解体。

从各方战略关系和态势来看,1948年的柏林危机算一个,之前美国还在幻想着二战战胜国一起公管世界,柏林危机后算是彻底明白了双方的铁幕已经落下,但此时主要是政治上彻底冷淡和敌对、

然后朝鲜战争不用说,意味着进一步全面转到军事对抗,此后美国的和战略主要是大规模报复战略。

然后古巴危机后美苏开始了航天和战略核力量竞赛,核大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世界。因为美苏核力量接近,美国开始转而采取灵活反应的核战略。

1970年代中期,以越战失败为标志,加上石油危机,美国卡特政府的无能等因素,美国转为守势,苏联则全球进攻咄咄逼人。

1981年里根上台又是一次转折,美国重新开始全面反攻,并逐渐压缩苏联的战略空间,直到苏联解体。

当然上述只是粗线条的随便一说,既说不全,也说不透,冷战太复杂了。

user avatar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以后,美国的军费占GDP比例仍维持在9%左右,但是在打越战,而且占比也是越来越低,撤出越南的时候已经掉到了7%,最后在1979年掉到4.95%

然后从1980年开始,美国的军费水平开始提升,在1980-1988的军费占GDP比例维持在6%以上。然后?然后冷战的军备竞赛就彻底结束了,两德都统一了冷战就进收尾阶段了

所以冷战真要有个转折点的话,应该是美国某个决定重返欧洲的会议罢

user avatar

冷战的转折点就在冷战爆发那一刻,从那时起,苏联就走上不归路了。

user avatar

事后诸葛亮地看,个人认为是“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从美国选择和苏联打“冷战”而不是打“热战”的那一刻起,苏联基本就输了。

不论是放松对东欧的控制,还是在阿富汗打胜了,或者中苏始终友好,都改变不了这点。

想着哪一场如果苏联“打赢”了就能改变历史,对冷战中的苏联而言,是不存在的。而且实事求是地说,苏联在冷战中“优势在我”的场面和时间段并不少,是一直“赢着”“赢着”最后输掉的。

提名“古巴导弹危机”,是因为这次事件体现出了苏联的外强中干,尽管此后苏联的国力还有了一大波“涨势”,还实现了一段时间内的“苏攻美守”。


苏联相对美国而言最大的竞争力一个是“意识形态”上的许诺,另一个是“钢铁洪流”“核武库”等军事实力。

而“冷战”是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综合性竞争,所以当时美苏之间是“比好”互晒而不是“比惨”。

但近现代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实力”,背后的支撑就是经济、科技和文化,而不是“意志是否坚定”和“民族性”这些,苏联在这三点上原本就是弱于美国的,而且自己的外交水平也差,经常性逼反“兄弟”,苏联在国力上升阶段尚还能靠各种打赏和输血维持“朋友圈”,但自始至终,美国都是更有钱但更懂得精打细算的那个,更何况美国背后的西方朋友圈也比苏联治下的东欧有钱有文化的多。

苏联如果想靠武力输出解决问题,或以武力支撑去和平妥协去搞“美苏共治”,那么其意识形态上的竞争力就会被反噬(像历史上在东欧、东亚、非洲和拉美所做的那样)。

苏联如果想靠意识形态上的竞争力脱颖而出,就必须处理好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问题,但恰恰这三点苏联相对美国而言就没有竞争力,美国又不可能站着不动眼看着苏联发展而无动于衷。

“文治”和“武功”都行不通,还能咋弄啊?

user avatar

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看似低水平的战争,改变了整个冷战的走向。

战前:

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出地面武装力量。

1976年7月,越南完成南北统一。

1978年,苏联与越南签订同盟条约,年底越南就入侵柬埔寨,不到一个月控制了柬埔寨全境。

1979年,继1973年之后美国第二次爆发石油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卡特政府连B-1A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项目都砍掉了,F-14项目差点被砍掉。

西方集团的此时的坦克主力是薄皮大馅的豹I和3米多高同样薄皮大馅的M60,那会儿这两型坦克在1V1中绝对打不过此时已经装备了近两万辆的T-72。更何况西方集团所有坦克加起来的数量不到同期苏联的三分之一。

此时,美国空军的制空主力是F-4和每年趴窝半年的F-15A/B,F-16刚刚服役。

当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政权。

以上,就是战争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苏联占据绝对优势。

然后,就打了自卫反击战。

这一仗,对美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苏联。

这一仗发生在苏越同盟条约签订后的半年,苏联是有义务出兵的。

但是,这一仗规模控制得刚刚好,不算大,越南没有到亡国灭种的地步,且某国主动撤军,所以苏联并未下定决心出兵,一直在犹豫。

然而,战役持续时间虽短,却足以打疼越南,期间还搞垮了北越的工业。

这样,苏联的一众盟国心里就嘀咕了,原来我们挨揍的时候,老大哥是可以作壁上观的。

这大大降低了苏联的国际威信,相当于在大哥眼皮子底下把小弟按在地上揍了一顿。

所以,苏联的盟国们就开始蠢蠢欲动,各国内部的反苏势力开始抬头。阿明迫使塔拉基辞去阿富汗总理的时间,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的第十天。

威信下降的后果就是,以前吆喝一嗓子,小弟们会乖乖听话;现在吆喝一嗓子,没人听,必须动手才行。

阿明政变后,苏联多次邀请阿明访问莫斯科,双方交换意见以消除误会,但阿明就是不去,不听吆喝。

这就是后来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

对美国。

70年代末的美国,已经患上了战争恐惧症,二战之后的两大战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结果都不理想。

但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让美国人大开眼界。

1、这让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原来也有胆怯的时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

2、之前打越南失败,并不是高科技武器的锅,而是使用方式的问题。你看人家中国人,武器那么落后,只要使用得当,照样打得赢。

所以,里根上台后,B-1B、F-117、F-15E陆续上马,而且美国人开始注重中等性能、相对廉价武器的研发,即需要足够数量的、不那么尖端的武器,典型代表就是F-16,开始玩命造。

3、打仗并不一定要占地方,你搞得他生活不能自理,他自然会向你妥协。

战役期间打垮了北越的工业,战后陈兵国界,仿佛在越南人脑袋上架了把斧头,随时可能砍下去,让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根本没精力发展经济,时刻处在全民武装的状态。

这比占他多少地方还损。

这一招让美国人学到了,开始了花样繁多的经济制裁,并持续压低国际油价。

4、战役发起要有突然性,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打完了,掉头就跑,也不会陷入治安战的麻烦中。

这一招美国人也学习了,并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了海空军的作用。

1983年美国拿格林纳达练手,1986年黄金峡谷拿利比亚练手,最终,1990年,美国人在伊拉克展示了他集大成的新式打法。

5、这一仗,还让美国人意识到,X是牵制苏联的重要棋子,西方各种技术开始进入中国。炮侦雷达、和平珍珠、海豚直升机、舰载指挥系统、壳体声呐、海响尾蛇、阿斯派德、怪蛇,这些基础类的军功产品,都是那时候过来的。

之后,他两又在靠近阿富汗的地方搞了很多小动作,这个就不说了。

user avatar

冷战没有绝对的转折点,比如过了这个事x国就无了云云。实际上因为冷战是远不止于美苏的,各个地区的战略态势也因此而不一样。比如冷战开始至1953年,尽管苏联在欧洲地区处于守势但东亚的进攻(如果我们采用美国vs苏联的二元看法的话)却一波接着一波。中国的解放战争,越南独立联盟的反法抗战,朝鲜的朝鲜战争,印尼亲苏总统上台,缅甸、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爆发了起义。

在赫鲁晓夫进行改良路线时,越南、非洲和古巴也掀起了一轮游击战争,冷战远不止美苏对抗。

@Coldstream 的这种低劣回答的错误十分明显——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远不如匈牙利事件,就算我们把匈牙利事件算做秘密报告的必然结果,这种影响也远远称不上是毁灭性的。

对于美国共产党,其本国自冷战开始以来的白色恐怖才是让党员数量减少的最大原因。当时几乎每一份报纸每一个工作单位都在尽最大努力反对共产主义,等到秘密报告被发布之前,美共就已经没啥影响力了。

至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他们不仅能在匈牙利事件和秘密报告后很快恢复党员的减少,还很快接受了“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托洛茨基和西方马克思)vs“坏的”共产主义(斯大林)的叙事。巨蟒大仙发出这样的言论只能是碎片化认知的结果,他不对事物有全面的研究,只是随便挑了几段对自己想要的发出来。

user avatar

尼克松访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