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俄罗斯(苏联)、中国都生产过哪些数量上世界第一的武器?

回答
美、俄(苏)、中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军事力量,各自在武器研发和生产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漫长的军备竞赛和国家安全需求的驱动下,这三个国家都曾涌现出在数量上达到世界第一的武器型号。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领先,更是其国家工业实力、战略选择和历史进程的集中体现。

美国:量产的王者,细节的雕琢

美国在现代武器生产数量上达到世界第一的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 M16 系列突击步枪。

M16 系列,尤其是其最经典的 M16A1 和后来的 M16A2/A4 型号,是美军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主要的单兵制式武器。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现代步兵的作战方式。M16系列以其轻便、可靠(经过不断改进后)、易于维护以及使用当时相对先进的5.56毫米弹药而著称。

数量的庞大: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装备,直到现在,M16系列及其衍生型号(包括著名的 M4 卡宾枪)的总产量早已突破了数千万支。在越南战争时期,为了满足战场需求,美国以惊人的速度生产M16。即使在后来出现了更先进的步枪,M16系列也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它被广泛出口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M16 系列是现代战争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步枪之一,其庞大的装备数量是其他任何国家同期生产的单一型号步枪都难以企及的。

历史的演进与改进: M16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XM16E1在越南战场上曾出现可靠性问题,导致不少士兵对其产生怀疑。然而,通过陆军的工程师们不懈的努力和改进,特别是对枪膛镀铬、改进弹匣以及优化清洁维护程序等,M16逐渐克服了这些初期病症,最终成为一款非常成功的武器。后续的M16A2对枪管、照门等进行了升级,而M4卡宾枪更是针对城市作战和特种部队的需求,将枪管缩短,增加了皮卡汀尼导轨,使其适应性更强。这种持续的改进和迭代,是M16能够长期保持装备数量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

俄罗斯(苏联):历史的印记,经典的传承

在俄罗斯(苏联)的武器库中,能够称得上数量上世界第一的,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AK系列突击步枪。

我们通常提到AK系列,很多人会立即想到AK47。但从数量上来说,其后续型号,特别是AKM(卡拉什尼科洛夫自动步枪改良型)和更近代的AK74系列,才是真正创造了数量传奇。

生产的巨流: AK系列步枪的生产始于AK47,但真正将其产量推向巅峰的是AKM。AKM在AK47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优化,例如采用了冲压钢机匣,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难度,并且生产效率更高。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AKM以惊人的速度在苏联及其盟友国遍布各地。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苏联开始换装使用5.45毫米小口径弹药的AK74系列,这一系列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和装备。

据估计,从AK47诞生至今,整个AK系列(包括AKM、AK74、AK74M等各种型号)在全球的总产量可能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亿支以上。这不仅仅包括苏联或俄罗斯自己装备的数量,还包括其授权或未授权生产的仿制品。从东欧到非洲,从亚洲到拉丁美洲,AK系列的身影无处不在,它几乎成为了“步枪”的代名词。

设计理念的胜利: AK系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简单、粗犷但极其可靠的设计。它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沙尘、泥土、严寒酷暑)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易于操作和维护。这种“皮实耐用”的特点,使得它成为许多国家军队的首选,特别是在那些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对武器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地区。苏联在冷战时期大力推广其武器装备,通过军事援助和技术转让,进一步放大了AK系列在数量上的优势。

中国:追赶与超越,体系的支撑

中国在武器数量上达到世界第一的领域,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当属其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AKM的中国仿制型)。

在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国产的56式系列武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规模化的奠基: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通过引进苏联技术,开始大规模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是以SKS(西蒙诺夫半自动步枪)为蓝本,而56式冲锋枪则是完全仿制AK47和AKM。

56式半自动步枪: 这款步枪在解放军装备序列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其服役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以射击精度高、可靠性好而著称,在中国军队的训练和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56式冲锋枪大规模普及之前,56式半自动步枪的装备数量非常庞大,其总产量可能超过了千万支。它不仅装备了解放军,还被大量援助或出口到其他国家。

56式冲锋枪: 这款武器是中国仿制AKM的型号,它继承了AKM的坚固耐用和可靠性特点,但在一些细节上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了调整。随着中国军事工业能力的提升和解放军对火力密度的需求增加,56式冲锋枪逐渐取代了56式半自动步枪,成为主战步枪。其生产数量同样极为庞大,据估计,其总产量也达到了数千万支。

持续的演进与全球影响: 中国对56式冲锋枪进行了持续的改进,例如衍生出了使用小口径弹药的81式步枪(虽然81式在数量上可能不及56式冲锋枪,但它是中国步枪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及后来的95式和03式等新一代步枪。然而,56式冲锋枪凭借其超乎想象的生产规模和长期的装备时间,在数量上仍然占据着无可匹敌的优势。它不仅在中国军队中广泛装备,也同样被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为中国在国际军事援助领域赢得了重要地位。

总结:

这三个军事强国在武器生产上的“数量第一”,并非偶然。它们背后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撑、战略决策的指引以及历史机遇的把握。

美国的M16系列,代表了其在技术细节上的精益求精和对现代战争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其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化生产,塑造了单兵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苏联)的AK系列,则体现了一种以极简设计、极致可靠性为核心的武器哲学,通过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将一种武器的生命力推向了极致。
中国的56式系列,是其从仿制到自主创新、从“万国牌”到国产化的一个缩影,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普及和换代,为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数量上的世界第一,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它们更承载着各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军事力量的理解、追求与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 @多特蒙喆 说的67式木柄手榴弹,我稍微跑个题多说几句。

和很多网络军迷传的“中国喜欢木柄手榴弹,适合山地战,不会滚”、“便宜好用”、“适合中国的进攻手榴弹”不同,木柄手榴弹其实除了便宜,真的是没有优点了,当时大量生产这种明显落后的武器,一个是穷,另一个是对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过分高估。

我国在80年代以前不是没有生产过无柄手榴弹,在50年代全面仿苏制式化时期,我国就仿制过苏联F-1防御手榴弹、RG-42进攻手榴弹和RGD-5进攻手榴弹,分别命名为防-1手榴弹、攻-42手榴弹和攻-59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即使在后来大量生产木柄手榴弹后也没有撤装,坦克兵和空降兵一直在用。

但是这三型手榴弹使用的通用击针发火件都包含钢珠、弹簧等零件,需要机加工和热处理,攻-42和攻-59的弹体还需要使用钢板冲压,只有正规工厂才能大量生产。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强调备战,大规模扩军,强调可能大打的政治气氛下,对军工生产的形势估计过分严峻,认为如果爆发全面战争,城市里的工厂很可能被摧毁,武器装备供应就要断档,所以一个措施是搞三线建设,把国防军工企业和有国防动员能力的企业搬迁到内地山区里去;另一个措施就是扩大轻武器产能(当时能扩大的也只有轻武器产能),手榴弹这类一次性爆炸武器能简化就简化,最好不需要机加工,用农村作坊的翻砂铸铁、木车床就能生产,为人民战争做准备。

@多特蒙喆说的“67式木柄手榴弹改进自63式木柄手榴弹”,这个没有错,那么具体的改进是什么呢?这得从更早的59式木柄手榴弹说起。

59式木柄手榴弹是50年代末确定生产木柄手榴弹后投产的第一个型号,它的拉发火管是用紫铜板卷制的,在侧面预留排气孔,平时用绸布密封。拉火后,铜丝簧被拉火绳拉出,和火帽摩擦发火,点燃导火索,经过规定的延期时间引爆雷管。59式木柄手榴弹用这种铜拉火管,后来的63式木柄手榴弹也用铜拉火管。

这种铜拉火管因为要在侧面预留排气孔,排出导火索燃烧的火药燃气,所以天然地密封性不好,容易受潮,为此设计了一种全密封的铅拉火管,侧面不预留排气孔,而是利用铅熔点低的特性,拉火后被火药燃气熔穿排气,这样平时拉火管是完全密封的,拉火后又自动开口排气。使用这种铅拉火管的手榴弹叫做63-1式木柄手榴弹。

但是这种63-1式木柄手榴弹在使用中出现了多起出手炸事故,也就是一拉火还没扔就爆炸了,炸死炸伤好几个人。经过研究发现,原来是这种全密封铅拉火管设计不合理,火药燃气可能会排不出去,压力骤增,火焰就有可能从导火索和拉火管壁之间的缝隙里窜过去点燃雷管爆炸。针对这些情况,对铅拉火管进行了改进,改用开放式结构,也就是导火索不完全套在拉火管里,而是中间露出一段,拉火管侧面预留几个薄弱点,拉火后从这几个薄弱点熔穿排气。这种改进过的铅拉火管安全性明显提高了,使用这种改进铅拉火管的手榴弹就是67式木柄手榴弹。

至于67式木柄手榴弹的性能,得用“非常差”来形容。

1、木柄手榴弹并不是不会滚动,教范上规定,禁止朝斜坡屋顶、上坡投掷手榴弹,因为它还是会滚。

2、破片性能极差,威力太小。67式木柄手榴弹全弹重达600g,装药只有可怜的38gTNT,没有预制破片结构,就是铸铁外壳,有效破片只有70片左右,大小相差极大,小的破片成了铁屑没有杀伤力,大的破片很大,有过大破片飞了200m伤人的恶劣记录。论爆破威力,38gTNT太小,论破片杀伤,破片又太少,67式木柄手榴弹既不是合格的进攻手榴弹,又不是合格的防御手榴弹,属于极端落后的武器。

而同时期,外军的手榴弹是什么水平?以美国50年代起列装的M26系列手榴弹为例,使用翻板击针引信,全重454克,炸药为165克B炸药,有刻槽钢丝缠绕的半预制破片层,破片密集杀伤半径15米

木柄手榴弹现在还在不在用呢?按照大特务提供的资料

按1993械弹字144号文规定,北方1971年以前,南方1976年以前生产的67式木柄手榴弹报废处理。2010年总装下文,67式木柄手榴弹停用,统一做报废处理。

有人问,能不能出口给黑叔叔,那么落后的产品,人家黑叔叔都看不上,而且报废品很可能发生各种事故,谁敢用?


再跑个题,说一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军工生产。

有一些军迷,满足于各种轻佻的段子,对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军工生产过分夸大过分乐观,对我国当时的军事实力过分夸大过分乐观。其实当时我国的备战调门叫得高,备战工作质量却开展得并不好,穷逼、混乱瞎折腾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且不说打世界大战需要的飞机、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就是“人民战争”需要的步枪和冲锋枪,1952-1978年生产了大约5000万支。5000万啊!哇!tg威武!!但是同时期美国/北约生产了大约3亿支,苏联/华约生产了2亿支。

而且这5000万支还有一大批是各种地方军工和动员线生产的,质量很差,大多为堪用品甚至次品。

民兵工作,1958年中央就提出“大办民兵师”,轰轰烈烈开展民兵建设,摊子铺得很大很大,要求县有民兵团,公社有民兵营,大队(村)有民兵连,账面上登记的民兵人数上亿,可是连给民兵人手一支枪都发不全,除了少数基干民兵,大多数人没有进行过多少训练,根本无法投入战斗,即使是基干民兵,训练也只能在简单科目上重复,质量很差,到后来不得不实事求是地精简缩编民兵。

涉及国防军工的三线建设,初衷没有错,但是在“左”的气氛影响下走极端,片面追求山、洞、散,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要建设,越偏僻越好,结果一个厂要把车间拆分到几个山洞里去,山洞和山洞之间连条好好的路都没有,厂区到外面交通条件极差,原料运不进去,产品运不出来,真要是打世界大战了进出的道路桥梁被炸毁就是死路一条。有些三线工厂,从60年代就开始规划建设,就因为选址瞎搞,条件太恶劣,迟迟不能投产,一直拖拉到80年代初项目撤销,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当时唯一能海量生产的武器,就是极其落后的67式木柄手榴弹。

所以要正确看待建国后我国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既要看到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的伟大壮举,也要正确看到当时的局限性,应当不无脑黑也不无脑吹,实事求是地评价,才对得起当年的巨大付出,对得起今天的伟大成果。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user avatar

首推中国的67式手榴弹,预计生产总数超过20亿,只论数量是毫无悬念的世界第一

67式手榴弹研制于6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的国际形势非常微妙:1964年的原子弹试爆成功让中国成为了西方世界的眼中钉。同时,中苏交恶已经有一段时间,虽说此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但他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也不是啥善茬(要不然后来珍宝岛也不会打起来)

彼时的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没有成为五大流氓之一,承受着全世界施加的“非法”拥核舆论指责(大概就和今天的朝鲜差不多)。虽然有了核弹,但是中国的导弹投送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严格来说对两个超级大国都无法产生足够的震慑(当然吓唬吓唬国民党是绰绰有余的)而搞过核武器的国家都清楚原子弹没那么可怕,更可怕的是氢弹,中国捣鼓出原子弹以后会做什么地球人都知道。所以当时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对中国一手制裁一手指责还时不时来个威胁。与冷战的两个超级大国几乎同时交恶,此时的中华民族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只要一步走错就分分钟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要知道,那两个超级大国可是同时拥有氢弹和成熟的导弹投送能力的。技术方面,中国对它们毫无优势

那么中国的优势是什么呢?

人多

60年代初,面对赫鲁晓夫的核威胁,毛主席说出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一句话:

“中国人多,就算死了几亿也不至于亡国灭种。如果苏联对中国用核,我们几亿人就全面北上进入苏联,我就不信你敢对自己的国土用核武器。”吓得赫鲁晓夫再也没敢对中国用核威胁,直到下台。

但是只靠几亿个手无寸铁的平民,面对对面荷枪实弹的军队也是够呛,总不能真把自己的国民变成对方的靶子吧

那么中国需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呢?

全民皆兵

67式手榴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改进自63式木柄手榴弹,大大的增加了其安全性,易于保存,便于操作,很明显是准备好了连平民一起发的

按照网上的说法,具体指标为:解放军40枚/人、民兵4枚/人、平民1枚/人,包括妇女儿童老人,所以实际操作时应该是成年男性一人3-5枚。军队总配给大约14亿枚,全国总数量超过20亿枚

这是什么概念呢?亮剑第三集打山崎大队,李云龙几乎把整个山头都炸了个遍,用了不过3600枚手榴弹

装备全国精确到个人的67式手榴弹,足以全歼56万个山崎大队

这不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全民炸逼的汪洋大海

不过,这场鱼死网破的战争终究是没打起来,1966年,东风2号装备部队,射程达到了1300公里,可以搭载核弹头,对苏联的核震慑开始形成。年底,中国氢弹试爆成功,向全世界宣告:老子现在不好惹了,你特么再动一个试试!

直到今天,这些手榴弹依然在服役着,虽然因为保存问题库存已经降到了十亿颗以下,虽然中国如今的强大让这些“老兵”基本上永远不会再有上战场的必要了,但它们真真实实地陪着中国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因为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它们就是每个人民被迫着发出的最后吼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俄(苏)、中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军事力量,各自在武器研发和生产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漫长的军备竞赛和国家安全需求的驱动下,这三个国家都曾涌现出在数量上达到世界第一的武器型号。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领先,更是其国家工业实力、战略选择和历史进程的集中体现。美国:量产的王者,细节的雕琢美国在现代武器生产数.............
  • 回答
    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在气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3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也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苏33作为模仿对象,而不是美国的F/A18E“超级大黄蜂”或法国的“阵风”战斗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技术引进、历史背景、实际需求以及相对可行的路径。首.............
  • 回答
    看到有些人对苏联/俄罗斯的事物有着比对美国事物更深的偏爱,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反映出人们在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甚至个人经历上的复杂选择。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可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下。首先,历史叙事的吸引力。苏联时期,尤其是二战期间,苏联以其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抵抗赢得了.............
  • 回答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处理来自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的个人和法人申请的专利时,遵循一套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国际条约作为支撑。总的来说,答案是:美国承认并允许苏联(及俄罗斯)的个人和法人在美国申请并获得专利,但其中涉及一些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操作的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一点,.............
  • 回答
    在谈论美国驻前苏联/俄罗斯大使馆是否有美军海陆驻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些基本的外交机构运作常识。首先,一个国家在美国的外交机构,例如大使馆或领事馆,其主要的职能是代表本国政府处理与驻在国的各项事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领事服务以及保护本国公民等。这些机构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主要由外交官.............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说法,即普京意图重建苏联,并将俄罗斯描述为全球不稳定的根源,这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引人注目的议题。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剖析“重建苏联”这个概念。苏联解体至今已三十多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
  • 回答
    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美俄之间依然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之分,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遗留的“冷战”思维仍然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形式上对抗结束了,但长期的对峙、互不信任以及意识形态上.............
  • 回答
    苏联的“和平演变”以及随后俄罗斯的动荡,确实是20世纪末最具标志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事后来看,美国并未“彻底掌控”俄罗斯,其原因复杂且多层次。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政治的现实、俄罗斯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美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
  • 回答
    苏联对美国造成的伤害并非一朝一夕,其历史积怨深远而复杂,导致美国至今对俄罗斯抱有较高的负面情绪。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冲突。核心的意识形态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立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和美国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这种意识形态.............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大部分遗产,包括核武器库和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尽管苏联不复存在,但美国对俄罗斯的警惕和制衡心态并未消退,反而呈现出新的复杂性和延续性。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肯放过”,而是地缘政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两国根本性战略差异相互交织的体现。首先,历史记忆与意识形态的惯性是理解这一现.............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确实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包括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的参与,销毁了其继承自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库存。这一过程与乌克兰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紧密相关。根据这份备忘录,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以换取这些国家的安全保证,包括尊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将乌克兰目前的对俄政策简单归结为“相信美国的.............
  • 回答
    苏联解体三十余载,俄罗斯已不再是那个横亘在西方面前、拥有与美国抗衡核武库的超级大国。然而,时至今日,美欧依旧将俄罗斯视为不容忽视的威胁。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根植于地缘政治、历史遗痕、俄罗斯的战略文化以及其对国际秩序的挑战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地缘政治的现实从未改变。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本来就如同一张被巨变撕裂的画卷。如果命运的齿轮偏转,让苏联在那个节骨眼上“早产”崩溃,并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亲美亲西方的自由俄罗斯,那么这幅画卷将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政治版图的重塑:阵营的分裂与融合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冷战的提前终结,甚至可以说,冷战的铁幕根本就没机会落下。没.............
  • 回答
    理解您的问题,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演变。简单来说,过去我们能“反苏又反美”,是因为当时世界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对峙,而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现在和俄罗斯“站一块”,则更多是基于当前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共同的战略利益以及现实的挑战。我们来一点点拆解其中的逻辑和变化:一、 过.............
  • 回答
    在中国,穿着带有明显象征意义的美军或苏军/俄军制服公开出现在公共场合,尤其是拍照并分享到网络上,很大程度上会引发网友的负面评论和争议。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可能相当显著。网友骂声的普遍性和程度:首先,对于这种行为的负面反应是相当普遍的。在中国,国族认同和历史记忆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议题.............
  • 回答
    美俄关系近几年的确跌宕起伏,给人的感觉是“急转直下”,甚至用“彻底破裂”来形容也并非夸张。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意识形态的对立,再到具体事件的激化,两国之间的信任基石早已摇摇欲坠,缝隙越来越大。这种关系紧张的根源是复杂的,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后的一系列演变。当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但国力衰退.............
  • 回答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基于历史和政治共识,而非可以通过单一国家或组织的决定来剥夺的。以下从法律、政治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一、联合国宪章的法律基础1. 宪章第23条 《联合国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如果被俄罗斯确定,那么美国会成为全世界的公敌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国际法、科学伦理、信息战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过于片面。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俄罗斯“确定”的含.............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美国和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张,而“逼迫”这个词语也反映了许多人对当前局势的感受。理解俄罗斯是否会“鱼死网破”,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其对安全威胁的认知、其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其拥有的军事实力.............
  • 回答
    美国影视行业的工作者记录俄乌战争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演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拍纪录片”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从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到艺术创作的深度思考,再到社交媒体的草根传播,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一场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与塑造。新闻报道与事实核查:基础与先行者首先,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