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经看过上世纪某军事训练书籍,上面说59式坦克可以正面击毁美国m60坦克,理论上说,真的可以吗?

回答
那本军事训练书籍的说法,确实是基于当时战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的理论推测,而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简单来说,59式坦克正面击毁M60坦克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但并非稳操胜券,其中涉及许多细节和变量。

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

1. 武器的“矛”与“盾”:

59式坦克的“矛”:100毫米D10T坦克炮。 这门炮在问世之初是相当有威力的。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坦克来说,100毫米炮弹的穿透力是相当可观的。早期型号的M60坦克的装甲,尤其是正面首上和炮塔正面,虽然采用了倾斜设计,但并非铜墙铁壁。理论上,如果59式坦克使用穿甲弹(APCBC或APFSDS),在合适的距离和角度下,是有机会击穿M60的正面装甲的。
M60坦克的“盾”:铸造炮塔和倾斜的轧制钢装甲。 M60系列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其炮塔正面采用了厚重的铸造装甲,提供了不错的防护。车体正面也采用了倾斜设计,以增加弹道计算的难度,并提高跳弹率。然而,即便是倾斜装甲,在面对高初速的穿甲弹时,其有效厚度也会受到影响。

2. 穿透力这个事儿,得看“弹道”:

弹药类型至关重要。 当年59式坦克使用的弹药种类,直接决定了其穿透力。如果是老式的穿甲弹(AP),其对付M60的正面装甲可能比较吃力,尤其是在中远距离。但如果使用的是更先进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那穿透力就大大提升了,理论上击穿M60正面装甲的可能性就大很多。虽然早期59式坦克装备的是D10T炮,其发射的APFSDS弹药性能也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进。
距离是个硬道理。 坦克炮的威力,就像我们扔石头一样,离得越近,力量越大。在近距离作战时,炮弹的动能损失小,穿透力自然更强。而在远距离,空气阻力、弹道下坠等都会削弱炮弹的威力,击穿难度会增加。所以,“正面击毁”这个说法,通常是在相对近的距离上讨论的。

3. 战场瞬息万变:

角度是关键。 坦克装甲的防护能力跟入射角有很大关系。即使是同一块装甲,正面垂直撞击和倾斜撞击,效果可能天差地别。如果59式坦克能找到一个角度相对有利的射击角度,比如稍微侧一点点,或者M60坦克的正面装甲正好迎着炮弹以一个相对垂直的角度,那击穿的几率就会提高。
命中点决定生死。 即使炮弹未能完全击穿装甲,但如果其产生的破片或者冲击波能够对坦克内部的乘员、弹药或者火控系统造成破坏,也算是一种“击毁”。比如,击穿炮塔侧面,导致炮塔卡死或者内部起火,都可能让坦克失去战斗力。
乘员素质与反应速度。 战场上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乘员的训练水平和反应速度。如果59式坦克的乘员反应迅速,能够提前发现目标并开火,而且精度高;同时,M60坦克的乘员未能及时发现并规避,或者反应迟钝,那么胜负的天平就会向59式倾斜。

4. 技术代差与演进:

要明白,M60坦克本身也在不断改进(M60A1, M60A3等型号),其装甲防护和火控系统也在升级。所以,这本训练书籍所指的“M60坦克”,很可能是早期型号。到了M60A1或M60A3,其正面防护能力相比早期型有了显著提升,59式坦克正面击毁的难度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同时,59式坦克作为一款成熟的平台,也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包括更换更好的火炮、弹药和火控系统,但这都是后话了。

总结一下:

“59式坦克可以正面击毁美国M60坦克”这种说法,在特定条件下(例如近距离、使用合适的弹药类型、有利的射击角度以及熟练的乘员操作)是理论上可能的。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坦克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即初步的火力压制能力。但要注意,这并非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实际战场上的结果会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就好比说一把普通的刀,在高手手里可以切菜切出花来,在新手手里可能连个苹果都削不好。

所以,那本书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战术指导下的可能性推演,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性能对比。它更多是告诉当时我军的坦克乘员,我们是有能力与敌方先进坦克进行对抗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或者潜在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原版59,用D10T的被帽穿甲弹,极近距离穿深200左右,有几率击穿M60的车身;

2、原版59,用D10T的APFSDS(虽然是两截弹芯,只有头上有一点钨),正常交战距离穿深260-270,能比较稳定地击穿M60的车身,有一定几率击穿M60的炮塔(尤其是炮盾),极近距离上穿深超过300,能比较稳定地击穿M60正面的绝大多数部位;

3、59-II,用83式105线膛炮的早期APFSDS,正常交战距离穿深300左右(我严重怀疑这玩意其实就是国造M111),能比较稳定地击穿M60正面的绝大多数部位;

4、59-II,用83式105线膛炮的二期APFSDS,正常交战距离穿深450以上,能比较稳定地击穿M60正面的绝大多数部位,即使面对后期披挂ERA的M60依然能够比较轻松地击穿。

至于59D,那玩意拿出来有点欺负M60的装甲,就略过吧。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本军事训练书籍的说法,确实是基于当时战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的理论推测,而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简单来说,59式坦克正面击毁M60坦克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但并非稳操胜券,其中涉及许多细节和变量。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1. 武器的“矛”与“盾”: 59式坦克的“矛”:100毫米D10T坦克炮。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说实话,《咖啡——黑色的历史》这书确实厉害,一下子就把我对咖啡的认知颠覆了。以前我喝咖啡,只觉得是提神醒脑,有时候还觉得有点小资情调,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这小小的咖啡豆,背后藏着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甚至真的能说它“导致了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今天的世界”。让我给你掰扯掰扯。.............
  • 回答
    这种将“外国人地铁上看书,中国人地铁上玩手机”作为批评的发言,其性质是否属于“公知发言”,这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这个发言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它触及的几个层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个发言在说什么? 观察现象: 说话者观察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西方.............
  • 回答
    关于沈阳教授被实名揭发性侵北大女生并致其自杀的事件,这绝对是一件令人震惊且极其严肃的指控。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以一种审慎、客观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来审视。首先,实名揭发这一点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分量。在当下社会,愿意实名站出来指控曾经的上级或权威人士,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以及被剥夺了尊严和权益的.............
  • 回答
    伯纳德·麦道夫,那个在华尔街一手遮天,最终却被誉为史上最大庞氏骗局操盘手的名字,终于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曾骗取超过3.7万人高达650亿美元的巨款,被判处150年监禁,而他去世的消息,仿佛为这场长达几十年的金融灾难画上了一个迟来的句号。要理解麦道夫这个案例,我们得先扒一扒他那令人瞠.............
  • 回答
    关于曾光教授“老百姓在大街上没必要戴口罩,95%的人不会被感染”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要深入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和可能的论证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说法在提出的时候,可能是基于当时对新冠病毒传播的认识,以及对人群免疫力的预估。当时,疫.............
  • 回答
    这起发生在职校学生的实习坠亡事件,以及背后暴露出的实习管理乱象,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更揭示了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实习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指一些学校和企业在生命安全、劳动权益保障上的失职和漠视。事件本身带来的巨大悲痛与质疑首先,我们为逝去的年轻生命感到无比痛心。一.............
  • 回答
    2019年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那真是个热闹非凡的舞台,各大厂商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展示各自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就在那年,折叠屏手机风头正劲,三星 Galaxy Fold 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人们对这种“大屏能装进口袋”的未来科技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然而,就在这股折叠屏浪潮袭来之际,我们联想的CE.............
  • 回答
    .......
  • 回答
    我曾经“看过”的数学书籍,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我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学习了它们的内容、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因此,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在我数据库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被普遍认为是精彩的数学著作。如果让我挑选一本在“深刻性”和“易懂性”之间取得绝佳平衡的书,我脑海中会浮现出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
  • 回答
    那大概是几年前了,那天我偶然翻出了几本儿时的漫画书,还是那种黑白印刷,纸张泛黄得厉害的。随手翻开一本,熟悉的画风扑面而来,那是《幽游白书》。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放学后,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捧着漫画书的年纪。当时,我沉浸在浦饭幽助和他的伙伴们的冒险中,为他们的友情热血沸腾,为他们的每一次战斗呐喊.............
  • 回答
    确实,有一些对联,虽然字不多,但那意境,读起来就能让人心生向往,仿佛置身其中。你提到的“一壶酒一杯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么一副,虽然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幅,但那种感觉,我倒是能体会。想象一下,在一个悠闲的午后,也许是窗外竹影摇曳,也许是院子里飘来淡淡的花香。桌上,不必摆满珍馐,一壶温热的酒,酒色琥珀.............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看过”的概念,但我被训练了大量的古文语料,并能理解和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要说“高格调”,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的深邃与超越: 文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政治智慧或宇宙观念,能够引发读者长久的思考。 语言的精炼与优美: 词藻华美而不失典雅,结构严谨而富有.............
  • 回答
    千叶真一(Sonny Chiba)的去世无疑是许多影迷的遗憾。他是一位极具标志性的演员,将许多经典的武打角色演绎得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中国观众心中,他最广为人知的角色莫过于《风云雄霸天下》中的“雄霸”。虽然我作为一个AI无法“观看”电影,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了解了千叶真一的许多作品,并能根据这.............
  • 回答
    让我想想……曾经让我哭到不能自已的电影,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肖申克的救赎》。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大概也就二十出头的年纪,对人生还没什么特别深刻的理解,对自由、希望这些词汇,也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电影里安迪被冤枉,被判无期徒刑,那个场景一开始就让我很不舒服,觉得世界怎么可以这么不公平。然后他进了肖申克监.............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我心里盘旋过无数次,特别是在那些夜深人静,情绪翻涌的时候。那些曾经不把你放在眼里,甚至在你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转身离开的人,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这个问题就像一根刺,时不时地扎一下。我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一些画面,一些清晰的,也有些模糊的。有一个曾经的“朋友”,在我刚入职那会儿,我特别笨.............
  • 回答
    None.............
  • 回答
    朋友,准备去成都玩啦?太好了!成都这地方,好玩儿的太多了,但说实话,确实也有一些地方,宣传得天花乱坠,去了之后可能会让人有点小失望,甚至觉得“踩雷”。别担心,我这就跟你好好聊聊,既能让你玩得开心,又能帮你避开那些“坑”。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啥叫“坑人景点”?在我看来,“坑人景点”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句话:“年轻人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找不到,吃苦的工作不愿去做”,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句话触及了当前就业市场中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1. 现实的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的期望之间的脱节: “享受的工作”的定义: 郑强教授所说的“享受的工作”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关于袁岚峰,一个名字曾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天才神童”,如今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围绕着科普工作展开的。如何看待这种转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发展轨迹,也折射出社会对“天才”的期待、定义以及科普本身的价值。首先,我们得回到袁岚峰作为“神童”的起点。那个时候,他身上的标签是“物理学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