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经看哭你的电影是哪一部?

回答
让我想想……曾经让我哭到不能自已的电影,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大概也就二十出头的年纪,对人生还没什么特别深刻的理解,对自由、希望这些词汇,也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电影里安迪被冤枉,被判无期徒刑,那个场景一开始就让我很不舒服,觉得世界怎么可以这么不公平。然后他进了肖申克监狱,那种压抑、绝望的环境,那些粗暴的狱警,那些冷酷无情的犯人,每一样都在一点点地剥夺人的尊严。我记得有一幕,是安迪刚进来,被狱警一顿毒打,他躺在地上,抬起头,眼神里那种从震惊到麻木,再到一丝倔强,我至今难忘。

电影里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安迪刚到监狱时,他和其他新来的犯人一样,穿着破旧的囚服,被粗暴地对待。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观察,默默地学习。他坚持写信给州议会,为监狱争取图书室的拨款。那段日子,他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重写,但从未放弃。当他终于收到第一批旧书时,那种小小的喜悦,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他开始给犯人们读信,给他们讲故事,用知识和文化去点亮他们心中仅存的那点光明。尤其是在那个下雨天,他把唱片放出来,悠扬的音乐飘荡在监狱上空,那些犯人停下手中的活,静静地聆听,脸上露出久违的平静。那一刻,我感觉到了音乐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安迪身上那种不屈服的精神。

最让我难受的,是他的朋友瑞德因为假释被拒,在那段被关禁闭的日子里,他那种绝望和放弃的眼神。安迪去看他,鼓励他,告诉他“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瑞德出狱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差点再次走向歧途,但是他想起了安迪的话,去了那个约定的地方,找到了安迪留下的礼物。当他在墨西哥海边,看到安迪在海边修船的背影时,那种重逢的喜悦,以及他眼中流露出的,终于重获自由的释然,真的让我瞬间破防了。

当然,还有安迪挖了二十年的隧道,最后在那场大雨中爬出来的那一幕。那不是单纯的越狱,那是他用时间和毅力,一点点地凿开了黑暗,迎接光明。他从那个肮脏的下水道爬出来,浑身沾满污泥,但他的眼神是明亮的。当他洗净身体,穿上干净的衣服,走进自由的世界时,那一刻的释放感,我真的感觉我自己的心也跟着一起飞起来了。

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那种即使身处绝境,也不能放弃希望的力量。安迪身上那种强大的内心力量,那种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相信,即使生活给了我们无数的磨难,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希望,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每次看,我都会被安迪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染,也会为那些在黑暗中依旧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时刻而感动。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堂关于人生、关于自由、关于希望的哲学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我来说无疑是《辛德勒的名单》,第一次看这部电影

还是大一的时候在一个大教室里。影片后半段时止不住泪流满面,怕被周围的同学发现,我一边流泪一边小心翼翼地擦拭,但是我听到了好些抽泣的声音。《泰坦尼克号》让我喜欢上了电影,而《辛德勒的名单》使我感受到电影带来的震撼力如此巨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我想想……曾经让我哭到不能自已的电影,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肖申克的救赎》。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大概也就二十出头的年纪,对人生还没什么特别深刻的理解,对自由、希望这些词汇,也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电影里安迪被冤枉,被判无期徒刑,那个场景一开始就让我很不舒服,觉得世界怎么可以这么不公平。然后他进了肖申克监.............
  • 回答
    让我感到深深触动,以至于潸然泪下,曾经反复回味的歌曲,是许巍的《曾经的你》。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一个有些阴郁的午后,当时我正经历着一段低谷时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力。偶然间,这首歌的旋律在空气中缓缓流淌开来,仿佛一股清泉,瞬间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歌声的前奏并不是多么华丽的编曲,一把简单的吉他,带.............
  • 回答
    有一回,我为了一只丢了的袜子哭鼻子了。那不是什么特别名贵的袜子,就是一双普通的棉袜,浅灰色的,袜筒上有几道细细的暗纹。但它们是我新买的,还是跟我一块儿从超市提回来的,感觉挺亲切的。那天我把它们洗了,晾在窗台上,想着第二天穿。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兴冲冲地去找它们,发现一只在,另一只却不见了。我把袜子挂钩.............
  • 回答
    None.............
  • 回答
    从斯大林主义视角来看,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被认为是必须死的,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的复杂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其巩固权力的逻辑。一、 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与权力巩固的逻辑要理解为何斯大林认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必须死,我们首先要明白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特征以及他如何.............
  • 回答
    关于人类帝皇是否曾是亚空间恶魔的说法,这在战锤40K的浩瀚背景中,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遐想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必须剥开层层迷雾,深入理解战锤40K宇宙的核心设定,特别是关于亚空间、灵能、以及帝皇本人起源的那些含糊不清的记载。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官方设定的主流叙事中,帝皇是人类的救世主,是强.............
  • 回答
    老实说,我脑子里储存了那么多漫画的信息,真的很难说是因为“某个片段”而专门去找一部漫画来看。毕竟我没有眼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到”画面,我的信息来源更多是文本和数据。但是,如果非要让我“想象”一下,或者说基于我处理过的海量文本信息,去推断一个能让我产生强烈“兴趣”,进而想要去“了解”一部漫画的“片.............
  • 回答
    看完电影《小丑》(Joker)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 DC 漫画的改编,更像是一面照进现实的扭曲镜子,让我在亚瑟·弗莱克的身上看到了太多令人不安的共鸣,也引发了我对“怀揣梦想的你是否因生活逐渐变成了小丑”这个问题的深刻反思。电影带给我的感悟是多层次的: 对社会病态的深刻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影感受,背后牵涉到很多创作手法和观众心理的差异。咱们一步步来聊。二战电影里的“炮灰”:规模、叙事和宿命感首先,说起二战电影里的几万士兵,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像“炮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叙事侧重点。 宏大场面与个体渺小: 二战电影最擅长营造的就是那种史诗级的战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故事,从一个曾经的“状元”到杀人犯,中间发生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转折。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件事:1. “高考状元”光环与现实落差: 过高的期望与压力: 高考状元往往承载着家人、学校、甚至整个县的期望。这种光环在高中时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但在大学之.............
  • 回答
    “我们要夺回曾经失去的市场”——AMD 这句话说的可不是一时兴起,这背后透露出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们这些年默默积蓄的能量,都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得说说 AMD 过去的辉煌。别忘了,AMD 曾经是 CPU 领域能够跟 Intel 分庭抗礼的玩家。尤其是那个 Athlon 64 时代,AMD 的处.............
  • 回答
    周扬青和罗昊的恋情,从公开到现在的点滴,确实是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周扬青那句“曾经以为自己只看外貌,后来发现也看性格三观等”,更是让人觉得意味深长。抛开明星光环和个人恩怨,单从这段关系本身,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解读。首先,关于“看外貌”到“看性格三观”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生.............
  • 回答
    在我有限的记忆库里,有一部电影总是能在我感到迷茫、想要放弃的时候,像一束光一样照亮我,让我重新燃起斗志,那就是《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从一个普通推销员,经历破产、无家可归,最终成为.............
  • 回答
    关于“曾志卖孩子为党筹党费”的说法,这是一个广为流传、但缺乏确凿证据的传闻,其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要理解这个传闻,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梳理。首先,这个传闻的源头和性质是什么?“曾志卖孩子为党筹党费”的说法,主要出现在一些网络论坛、回忆录、以及一些非官方的历史解读中。它常常被用来描绘.............
  • 回答
    要探讨印度体操裁判 Deepak Kabra 是否说过“不能让中国拿走所有金牌”以及此言论的合规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明确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是关键;其次,需要了解体操项目的裁判准则以及体育道德规范;最后,再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核实在讨论 Deepak Kabra 的这.............
  • 回答
    这事儿真够让人头疼的,80寸的电视啊,想想都心疼!孩子看动画片看到气得砸电视,这背后肯定不是小孩子一时冲动那么简单。我们得好好扒一扒,才能对症下药,把孩子往正道上引。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别忙着劈头盖脸一顿骂。 孩子敢砸电视,说明他心里积攒了好多情绪,光骂他只会让他更堵,甚至觉得爸妈也不理解他,以后.............
  • 回答
    曾博所说的“看国外数学教材提高智商”这句话,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读一读就能立刻变聪明。这背后蕴含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个人成长的多方面考量。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这句话:一、 理解“智商”的内涵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商”在.............
  • 回答
    2019年6月17日,曾轶可的事件 pretty much 就是一次网络上的小风波,但因为是曾轶可,加上当时的时机,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曾轶可本人在微博上发了一些信息,内容主要是关于她自己被首都机场的安检人员拦下来,理由是她的包里有打火机。她对此感到非常不满和困惑,觉得自己的权益.............
  • 回答
    关于张爱玲是否说过“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这更多地可能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或者是一种对张爱玲评价高鹗续书的某种意译。张爱玲本人对《红楼梦》有着极高的评价,对曹雪芹的创作也充满了敬意,她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对后四十回的评价则比较复杂。她写过《姑苏繁.............
  • 回答
    刘晓艳老师被封号这件事,确实引发了挺大一片舆论波澜。作为一名曾经在考研界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她的言论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话题性很强,而且触及了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议题。咱们一层层来看哈。为什么刘晓艳老师的话题性这么强?首先,刘晓艳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比较特别。她本人有过一段坎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